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小云与你《面对面》共话“脱贫密码”

2020-10-19 23: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10月18日21:30分,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教授做客CCTV-新闻频道《面对面》,倾情讲述他与河边村的故事。小编根据央视网站,梳理整理出李小云教授在节目中讲述的“脱贫密码”,以飨读者。

云南省最南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河边村,一排排传统古朴的木楼依山而建。与一般的木楼不同,河边村的每栋木楼都嵌入一间带有瑶族特色的客房。而在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木头房子与泥泞道路的破败景象。让我们与李小云教授“面对面”,聊聊河边村“新业态”发展实验一路的历程与未来的展望。

初到河边村:

下定决心做改变

河边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是国家级贫困县勐腊县辖下的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年底,长期致力于农村贫困和发展研究的李小云教授第一次来到这里。“坑坑洼洼的山路,我们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到村里,进村看到一栋一栋木头的破房子,我觉得这是没法生存的地方。”

衣着破烂的孩童光着脚在泥泞的路面上跑来跑去,村民的小木屋四面漏风,人畜混居,异常脏乱……这样的情景让参加过30多个国家乡村发展研究工作的李小云感到不安。回到县里,李小云教授觉察出扶贫调研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调研总是由领导陪同,到农户家里看看、了解一下收入,合影、吃饭后便走人,回去写。“天天重复这样的生活很无聊”,于是李小云教授下定了决心,“能不能在这个村里待下去。”

“新业态”设想:

从深度贫困村到自然教育基地

2015年初,李小云回到河边村,注册成立了“小云助贫中心”公益组织。

河边村靠天吃饭,收入主要来自于甘蔗、砂仁、橡胶。当时,河边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4000元左右,几乎家家负债。李小云需要找到让村民脱贫的密码。“所有乡村都被纳入到了全球化市场中,不再有不依赖任何市场,不依赖外部世界的乡村。上学、看病这些刚性的支出逐年增长,但他们的收入几乎没有增长。”谈及河边村当时的状况,李小云教授仍是感慨万千。

贫困诊断工作最后得出结论:河边村属于结构性贫困。对于这样一个深陷贫困陷阱的村庄,唯一的办法是创新产业发展思路,探索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产业,发展“新业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政府在扶贫领域的力度逐渐加大。当时,地方政府已经为河边村准备了每户6万元的30年无息贷款,建档贫困户还有额外4万元的补贴,并计划对河边村实施易地搬迁。但李小云教授认为“不能易地搬迁”。村民提出的“到望天树景区打工”的想法启发了他,依托雨林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旅游业,将河边村打造为自然教育基地的计划在李小云脑海里诞生。实施这一计划,李小云设想,首先要建造有瑶族特色的房子。所谓“建造”是保留房屋原有的木质结构,改造村民的房屋,并在此基础上嵌入一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功能完善的客房,这就是后来的“瑶族妈妈的客房”。

“瑶族妈妈的客房”:

从坚决反对到示范建成

当地政府采纳了李小云提出的利用搬迁资金原地建设的建议,出资帮河边村的村民改建新房。但这件事却遭到了村民的反对。“祖祖辈辈都住在木屋里”,河边村村民不愿再住阴暗低矮的木房子。因此,李小云自己设计出新居效果图,在破旧的木房里向村民们展示。干净的木楼,顶层还有宽敞的阳台,好看的效果图吸引了村民的注意。村民邓雪梅率先站出来,让李小云建设示范房。

三个月之后,河边村第一栋新瑶家木楼建成,村民们大开眼界。有了示范引领,村民们也有了积极性,以前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积极主动加入建房大军。从设计到施工、用料都由李小云团队自己完成,2017年底,河边村大部分村民的新房都已经建起来了。一栋栋瑶族特色的干栏式木楼拔地而起,村内村外基础设施全部建成,河边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贫困人口有很多方面做不到,不是他不会做,不是他懒惰,是结构性的原因导致他们没有条件去做。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有这种底色,有这种潜力。”

河边村的“独立”:

让农民成为发展主体

“瑶族妈妈的客房”建成运营,给河边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2018年收入总计80多万,2019年收入100多万。2020年上半年,即使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收入也有40多万。客房的收入在改善着河边村村民的生活,但李小云深知,客房是河边村产业中重要的一环,但不能成为唯一一环。如果河边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会面临市场风险。而想要提高抗风险能力,就要让收入多元化。在李小云团队的引导下,河边村开始养猪、养鸡、酿酒、酿蜜、种木瓜、种芭蕉……

这个决定,并不是李小云突发奇想。事实上,让农民学会自力更生正是李小云扶贫理念中的亮点。上世纪90年代,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李小云将“参与式发展”引入国内。“年轻人有知识有希望,所以日常管理工作我们就都不管了。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和市场对接,我们要帮他们对接市场,市场一旦对接上就稳定了。”

从台前指挥者变成背后支持者,李小云工作的动力丝毫没有减轻。在扶贫路上一直探索,也是他一贯的风格。参考河边村的发展模式,李小云还在湖北恩施、云南昆明等地的乡村进行了乡村振兴方案的探索。如今,这些村庄的振兴已经初见成效。

文字整理:谢言之

原标题:《李小云与你《面对面》共话“脱贫密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