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个村变化“翻天覆地”!市住建局扶贫有大招

惠州住建
2020-10-20 1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从龙门县城出发,转过几条喧闹的街道,进入了一片宁静地带,平坦干净的路面,还有别出心裁的一排排绿化树,让人误以为走进了风景区,但不远处的稻田和木篱笆却透露出这是一座村庄,再向前行驶,一块硕大的石头写着:城西村。

龙门城西村。

城西村

2016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时,进村的道路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的土路,其村容村貌与现在有着云泥之别。今天,270盏太阳能路灯、近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6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40KW光伏发电项目、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建成,小山村的功能变得如城市般齐全。该村100多名建筑“土师傅”考取农民工匠证书成为“正规军”,在“家门口”承接乡村建设工程,工钱、工程量齐。城西村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幸福获得感满满,使其成为龙城街道文明村居建设的先行者。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近年来,城西村在挂钩帮扶单位——惠州市住建局的帮助下,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赋“渔”,产业扶贫赠“鱼”,打出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组合拳,利用党建引领结合文化扶贫,添加脱贫新动力,助推城西村摘掉陈旧的“贫困”帽子,焕发新时代新农村的无限生机。

夯实基础

捐建民生设施改善村居环境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龙门县城西村位于县城偏西北面,距离县城1.5公里,面积为9.6平方公里,共有25个村小组,有农户668户,共3100人,常住人口2690人。虽毗邻县城,但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不到3万元。

城西村内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是太阳能路灯,路边的房屋画上了精美的壁画。

回忆起扶贫工作组来之前的农村景象,城西村委会副主任谭树彬颇为无奈地摇了摇头。“以前村里破屋残垣随处可见,村道是土路,坑洼不平,很多道路没有进行硬底化,一到晚上,道路一片漆黑,村民们出行十分不便利。”村集体经济收入低,让村两委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艰难境地。

城西村的转变从2016年4月市住建局挂点帮扶开始。为完善城西村基础设施建设,市住建局根据城西村的实际并利用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筹资400万元为城西村新建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对旧村委改造、新建村道太阳能路灯等民生项目。协调各行业部门做好村道硬化、高标农田建设、水利陂头建设、农网改造、村村通自来水等民生工程。

农村污水处理是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市住建局萌生了在城西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想法,经过多次调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村民居住情况,最终该村污水处理设施于2017年9月动工,同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设计日处理污水量为30吨,满足约300人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要求。

若不经介绍,走进城西村苏冚小组一污水处理地,很多人很可能会误以为是走进了开放式的花园绿地。这里到处是花卉和树木,乔灌相间,绿草如茵,与想象中的“污水处理”之地,可谓大相径庭。

“这个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排水的颜色和家里用的自来水颜色一个样,外排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看着污水处理设施排出清澈透明的水流,市住建局驻城西村第一书记王金宁自豪地说。

城西村拥有大片的农田。

走访过程中,记者见证了被污染的水由“浊”变“清”的全部过程,在出水沟甚至有一群小鱼游来游去。“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一个公园。”不少当地村民感叹道。

近年来,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城西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加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村里的环境干净了,道路两旁绿化多了,整个环境都变好了。村民们感叹:“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周边游客前来旅游度假。”

产业帮扶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 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变“输血”为“造血”。产业扶贫是关键,也是长效之举。

对于省定贫困村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而言,山多地少,种植产业发展缺乏资源。如何把有限土地盘活、唤醒“沉睡资产”,是该村乡村振兴的一大课题。

一位农户在稻田里作业。

城西村有耕地面积3000多亩,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水稻农作物的生长,这里生产的龙门大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2007年,“龙门大米”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标志着龙门大米向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目前,龙门正在建设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核心加工区预计今年底投产使用。为了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驻村工组和村干部瞄准了龙门丝苗米产业园项目的契机,几经协调和沟通,使城西村获得了该项目建设主体之一的龙门县顺喜来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将村里有限的耕地集中打造,建成2000亩的高标准农田。

城西村委与龙门农业龙头企业顺喜来水稻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将33户有劳力贫困户纳入合作社,由顺喜来水稻专业合作社免费提供优质谷种、化肥、农药及技术指导,同时高价回收贫困户种植的稻谷,在此基础上,市住建局还对贫困户种养项目给予奖补资金。

一时间,村民们劳作的积极性被调动,纷纷踊跃参与,年收益显著提高。当地还举办“一村一品”丝苗米稻田标志旅游节活动,推动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

金秋时节,城西村一片片稻田上,稻穗挂满枝头,即将迎来丰收。穿过稻田地来到丫髻山脚下,园林苗木种植基地里,各种乔木、灌木、花卉长势良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城西村绿油油的一片农田。

这个园林苗木种植基地是市住建局在城西村帮扶的又一项目。为发挥城西村的土地资源优势,今年该局筹集资金和村里一个合作社进行园林苗木种植合作,基地占地50亩、总投资109万元,合作期为10年,预计总收入是190多万元,按照50%分成,村集体收入每年能增加9万多元。

发展水稻、园林苗木种植都是市住建局根据城西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绿色经济的缩影。王金宁介绍,城西村将整合村里现有的产业及香蕉园、青枣园、兰花种植园、绿化苗木基地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就业扶贫

打造“建筑工匠第一村” 实现贫困户以“技”脱贫

走在城西村的乡间公路上,随处可见别致的花草景观和墙绘壁画,加上乡村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让人心情愉悦。实际上,走近景观后仔细观察,景观虽然大多是简单绿化和废旧瓶罐的再利用,但却显得匠心十足,颇具意境。

“以前到处打散工,现在有了证书,还加入了农民工匠协会,再也不担心没活干了!”去年年底,做了多年建筑工的村民汤健龙拿到了刚考下来的《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了这个证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以前200元一天的工钱能涨到300元左右,至少能涨一半,而且活也会越来越多。

城西村随处可见的优美壁画。

像汤健龙这样祖祖辈辈从事建筑业的村民在城西村有不少,建一栋楼所需的泥水工、木工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当地素有“5个城西人、一个建筑人”的说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城西村就以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艺小有名气,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村民的辛苦并没体现出应有的“工匠价值”。

建筑业或许能成为城西脱贫的“金钥匙”!意识到这点,驻村工作组马上联系局里并取得支持。2018年9月,针对村里建筑工缺乏职业资格培训考核的情况,市住建局组织首期培训班,对城西村66名建筑“土师傅”进行培训,全部通过广东省建设教育协会考试,获颁农民工匠证书。

然而,驻村工作组在推进工作中发现,虽然通过培训,“土师傅”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各干各的,不易揽到活,还是难以增收。

2019年4月,在市住建局指导下,广东省首个村级协会——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成立,会员由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组成,包括了泥水工、抹灰工、油漆工、水电工、木工等,几乎涵盖了建筑需要的各个工种。

市住建局把这些工匠组织起来,请来专家,给工匠们讲解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提供专项资金培训工匠们的技能。106名城西村建筑工匠通过了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考核,并考取了《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

为加强管理,协会还制定了《会员终身责任追溯制度》,要求会员在建房中严格遵守建筑规范。对违法违规会员除经济处罚外,住建部门将在其资质资格、从业限制方面给予处罚,切实做到责任可追溯,确保农村房屋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会长谭永林介绍,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的成立,不仅为村里的工匠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与技术交流的平台,拿到培训合格证书的工匠们,技能提高了,安全意识也提高了,承接工程项目也有了保障,既能在家门口创业致富,也能外出承揽更多的工程,实现以技养家。

城西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由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的工匠修建。

如今,城西村100多名建筑“土师傅”考取农民工匠证书成为“正规军”,其中包括19位贫困户,吸引了大批建筑工匠返乡,在“家门口”承接乡村建设工程。更可喜的是,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还成立了党支部。经过工匠协会党支部的联系,20多名会员还第一次走出家门,赴澳门承接工程,工价翻了一番。

除了自身的技能的培养,市住建局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投入16万元,在城西村建设古建设宣传长廊,深度挖掘龙门本土特色古建筑,对全县的古建筑进行了拍摄展示,力争将龙门古建筑打造成龙门的又一城市名片,这也将为城西“工匠村”增加文化含量,推动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党建+文化扶贫

打造党建长廊挖掘古村文化 注入脱贫新动力

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就是脱贫攻坚的“桥头堡”和“领头雁”。城西村有党员40名,60岁以上党员9人,绝大部分党员年龄在30~50岁之间。

城西村苏冚村小组如花园绿地般的污水处理设施。

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市住建局大力开展党建扶贫,根据党员各自的特长编入互助队,做互助队带头人,带领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该局13个党支部还分别与城西村支部实现共建,将该局基层党建好的做法带到城西村。自2016年以来,该局各支部先后开展了“文化扶贫”“党建扶贫”“技术扶贫”“爱心助学”“智力扶贫”“送党课下基层”等形式多样的扶贫活动。另外还根据城西村党员的分布,成立了三个党小组开展活动,打通党的基层建设最后一百米。

为丰富基层党性教育内容,市住建局还通过打造城西村党建宣传长廊、党史宣传长廊、农家党校等项目,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站位,同时宣传走廊还似一座红色桥梁,吸引诸多办事群众驻足参观,在党群干群之间架起了“连心桥”。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效地将党建与扶贫有效结合,为扶贫帮困工作贡献出了力量。

城西村苏冚村小组污水处理设施旁河流的河水清澈见底,还有一群小鱼游来游去。

传统村落是惠州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文化大市、做强做大旅游业有着重要作用。龙门乡村古建筑众多,祠堂星罗棋布。作为城郊村,城西村保留了不少古建筑,广府风格,规模宏大。

为深度挖掘龙门本土特色古建筑文化,市住建局开展文化帮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在规划建设村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旧村委楼改造时,设计上充分运用龙门本土建筑元素。再加上城西村建设古建设宣传长廊,些项目建成后在龙门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进一步提升了城西村的文化底韵,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城西村观光旅游。

贫困户脱贫故事

技能培训变身工匠 住上新房喜笑颜开

国庆节前的一个中午,记者来到了城西村贫困户谭仿居的家,一进房屋,宽敞的客厅,简约又不失品味的装饰让整个房屋充满了温馨之感。

风景优美的城西村。

几年前,谭仿居一家四口还居住在老旧泥砖房里,母亲年迈常年患病需吃药控制,孩子又年幼,这个家因病返贫。所幸2016年,在市住建局帮扶下,再加上亲友们的帮扶,他通过危房改造,建起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屋。

谭仿居一直从事建筑工作,因为没有持证,工作经常也是“打游击”,家里收入了也变得不稳定,一家人的生活持续得不到改善。2018年10月,驻村工作组建立“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谭仿居参加专业培训并考取《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

持证上岗的谭仿居生活开始改变。“拿到证书后,待遇明显提高了很多。”谭仿居说,以前出去做工,自己当学徒,工价大约为100~120元/天,经过系统的培训拿到了证书,工价涨到几百元一天。“别人看我们有这个专业证书,对我们施工也更信任更放心。”谭仿居说,如今找他装修的人越来越多,有时他自己也承接工程,当起“小老板”,收入也是越来越高,生活越过越好。

得到帮扶的还有贫困户谭亮添。2016年之前,谭亮添一家生活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年迈的父亲不幸摔伤,导致常年瘫痪在床,需要专人照顾,家里的三个孩子又正当年幼,一家人就靠他一人打工维持。因为没有钱翻建房屋,一家人长期居住在面积仅50平方米的泥砖房里。

2016年市住建局挂点帮扶城西村,谭亮添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市住建局的帮扶下,谭亮添进行了危房改造,2017年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子。

“多亏了帮扶单位,要不然建新房的事想都不敢想。”谭亮添告诉记者,市住建局的帮扶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生活信心,去年他参加了工匠培训,掌握了水电安装技术,掌握了一门手艺。

“以前出去打工一也就120元/天,还不是每天都有工做,参加培训后一天工资有两三百元,有时间还自己承接水电安装工程。”说起生活变化,谭亮添喜笑颜开地说,如今家里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好,他对未来也是信心十足。

声音

城西村变化“翻天覆地”

谈起市住建局挂点帮扶以来城西村的变化,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陈火生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来形容。

“市住建局挂点帮扶我们村以来,不仅筹资资金帮助建设村道、路灯、村委办公大楼、广场等,甚至还采购打印机、电脑等办公设备,同时还帮扶建设光伏发电、绿化园林苗场等扶贫产业,增加了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陈火生告诉记者,在市住建局帮扶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3万元,市住建局开展帮扶以来,村集体经济收现在已经达到了13万元,今年年底预计达到18万~20万元。

不少游客来到城西村游玩,

“除了基础设施外,村里还打造连片绿道,将苏冚村、围心村两个自然村连起来,然后建设龙平渠1.5公里长绿道,乡村旅游基础将更加完善。”陈火生表示,虽然近年来不少房地产开发商欲在城西村开发房地产业,但城西村两委干部一直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未来城西村将着重发展绿道游、乡村游,打造民宿、观光园、桃花园等,相信随着城西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持续推进,乡村颜值提升,配套更完善,未来在乡村旅游方面的发展值得期待。

来源:惠州头条客户端

由惠州住建公众号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这个村变化“翻天覆地”!市住建局扶贫有大招》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