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川布拖县:贫寒之地日子暖

2020-10-21 11: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江河绕县过,九分高山一分沟,立体气候灾害多。”走进位于四川凉山州东南部的布拖县,目之所及,除了山,还是山。

全县98%的人口是彝族,30个乡镇中,有21个乡镇所辖村为贫困村。2019年底,有8201户40029名贫困人口尚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22.6%。

越是艰险越向前。一场党旗高扬的攻坚战,正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火热上演。

强了主心骨,干事有奔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几年前,火烈乡若普村党支部书记缺位,村“两委”配备滞后,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民有事找不到人,组织生活会也难得开一次。“一团糊,弄不清。”而对此种情形,村里的党员群众整天坐在石头砌的危房前唉声叹气。

彝族火把节上盛装过节的群众。

基层党组织不强,脱贫战斗力怎么能强?改变从2017年开始,火烈乡推行“党建234培养工程”,一批文化素质较高、带富能力强的党员致富带头人为各村“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

比机子尾就是其中一员。他在担任村小组组长一年多后,因党性强、又是中药材附子种植能手,党员群众一致认可,成为若普村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与此同时,村“两委”班子也充实起来。

从争取“三房”改造项目、制定村规民约、联系技术培训,到带着群众种附子、开农贸市场、建设民宿……村民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村干部点子多,还能吃苦,跟着他们干,心里很踏实!”

一有新做法出炉,村“两委”就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做宣传,积极报名的群众越来越多,好思路、巧方法不断涌现。

若普村的改变,是布拖县着力拓宽渠道“育苗子”成效的缩影。近年来,布拖县从“9+3”毕业生、复退转军人、外出务工能人等群体中,严格对照县委制定的12条负面清单,逐一审查后确定723名村级后备干部。驻乡驻村干部全员包村包组包户,3761名党员干部与165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牵手同行,30个乡镇、24个扶贫专项牵头部门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逐一细化专项工作任务。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足,群众也铆足了劲儿跟着干。

布拖县第四届“倡树新风 感恩奋进”活动,贫困群众喜领彩电。

力量充实起来了,如何提高履职能力?布拖县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推行“党建月会”制度,各镇村每月确定一天,集中进行专题学习、研判社情民意和总结安排重点工作,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每名村组干部,细化到每个时间节点,有效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人到位责任却没到位”等突出问题。

从学习哪些政策文件,到具体落实哪些工作,托觉镇保俩姑尔村“党建月会”的记录本上图文并茂,内容详细。现在,“党建月会”成了村里党员、群众人人翘首期盼的“盛会”。“村干部干了什么、怎么干的都汇报清楚。这个月要做什么、怎么做,一目了然,大家干事有了章程,群众也成了明白人。”第一书记刘永红说。

撂荒地里结蓝莓

有了“主心骨”,还得念好“致富经”。

走进初秋的拖觉镇石咀村,3600亩高原蓝莓已经完成集中连片种植。群山怀抱中,成片的蓝莓秧苗长势喜人。几个村民正在田间忙碌,不时传来的彝族山歌,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一年多前,眼前的景象可大不相同。一家一户的农田让大片土地碎成一个个不规则的“豆腐块”;地里种的洋芋、荞麦产量很低,供自家吃都不够;外出打工的浪潮一来,撂荒的地就越来越多,杂草长得比秧苗还快……

“豆腐块”、撂荒地,怎么能变成致富园、金银田?县委组织部请来专家实地勘测,发现这里日照充足、土壤呈弱酸性,适合高原蓝莓规模化种植。然而,许多村民顾虑重重:“见都没见过的娇贵水果,哪能种得活?”

缺乏种植经验、没人敢种,怎么办?布拖县委组织部牵头,决定先在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开辟了10亩蓝莓试验田。成功出果后,又扩种至300亩。看着膝盖高的蓝莓树和指甲盖大小的蓝莓果,村民乐开了花:“小蓝果果不仅种活了,还长得这么好!”

布拖县拖觉镇高原蓝莓种植基地。俄底尔以,吉斯小鹰 摄

今年1月,布拖县与蓝莓种植龙头企业合作,通过财政支农资金“补”改“投”整合全县190个村5700万元,把石咀村、老吉村、亚河村3600亩连片土地平整改造成了高品质蓝莓种植园。

项目建成后,老党员阿子力且第一个报名参加了供销合作社组织的蓝莓种植培训,成为种植园里的第一批种植能手。收工后,他总会跟身边村民讲起在种植园务工的好处:“每天打工能挣100块,土地流转每亩每年收入600元,可比种洋芋收入高多了!”村“两委”也送来了好消息:县里专门成立了蓝莓种植技术专家服务队解决技术难题;龙头企业承诺卖不掉的蓝莓保底回收……在宣传带动下,项目所在地三个村掀起了务工热潮。目前,在种植园打工的村民已达8300余人次,每人月均增收2000多元。

高原蓝莓园、黑绵羊养殖基地、生猪产业园……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布拖县逐步推动190个专业合作社落地生根,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布拖县拉达乡特尔村大棚蔬菜种植园里,彩椒喜获丰收。俄底尔以 摄

“产业旺起来只是第一步,想办法拓销创收才能真正让老百姓的汗珠变成金珠银珠。”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布拖县投入专项资金加快电商平台搭建,已建成多个电商服务站和服务点,农特产品实现线上交易525万元,3000户贫困户受益;吸纳本土创业网商参与的“电商扶贫行动”,累计培育电商人才1722人。

“我们的鸡吃青草,喝泉水,喂的是本地的燕麦、苦荞,下的绿壳蛋吃起来能不香嘛!”木尔乡块只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阿俄比聪,在“快手”平台上拥有近7万粉丝。在他的直播间里,村里合作社养鸡场产的鸡蛋经常刚上线就被“秒空”,全国各地的订单雪片般飞来,深山里的绿壳蛋名气越来越响,还注册了商标。现在,合作社已吸纳301户1126人,其中贫困户有69户174人。“今年开始,我们给村民免费提供2000多只鸡苗,手把手教养殖技术,村民卖不完的蛋,我们兜底收购。”阿俄比聪说。

移风易俗树新风

产业兴旺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但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怎么才能让他们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在布拖,聚焦脱贫攻坚群众主体地位缺位、动力不足的顽疾,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移风易俗。”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长期以来,“喝在酒上,穿在银上,用在神上”是布拖当地生活的真实写照。办一场葬礼动辄几百人,吃掉100头牛,这让很多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丧宴上不坐桌、不吃菜,亲友来了就围在大锅边,蹲在一起吃“坨坨肉”,卫生和秩序都难以保证……

在觉撒乡傅作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乡党委副书记、傅作村的包村点长杨永林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彝族火把节上盛装过节的群众。

去年3月,71岁的原村支部书记吉连拉日因病不幸去世。杨永林和村“两委”跟大儿子吉连也拉提起了丧事新办的想法。

“这次让大家坐桌子、吃炒菜,怎么样?”

“那不行,不按老规矩办,会让亲戚朋友觉得我家办事寒酸,以后出去都抬不起头。”

话匣子刚打开,就遭到吉连拉日家人的强烈反对。

“让亲朋好友围着桌子吃饭,比以前坐在地上、蹲在路边条件好多了。”

“你放心,桌子、凳子,我们想办法借来。安排、主持,村干部一起帮忙,绝不会让你们丢面子。”

在杨永林和村干部的劝说下,大儿子吉连也拉点了点头:“其实按老规矩办确实吃不好,也铺张浪费。我爸爸是老书记,我也是党员,我们家愿意带头试试新方式。”

丧礼当天,20套桌椅板凳和餐具整齐摆上,中午开席,餐桌上,不仅有盘装的坨坨牛肉、猪肉等彝家菜,也有凉拌粉丝、拌折耳根等汉族菜。杨永林和村干部还亲自上阵,当起了大厨和传菜员。客人们坐在桌前,用干净的纸饭盒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赞不绝口:“又节约钱,还有面子,我们以后也要这么办。”

彝族火把节上盛装过节的群众。

傅作村在丧事新办上走出的“第一步”,是布拖县许多村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缩影。近些年来,布拖县不断更新推进积分制管理,修订完善190个村的《村规民约》,婚丧嫁娶杀牛的数量得到控制,彩礼金额设定上限,陈规陋习逐步改善,文明生活习惯全面养成。同时,通过开展“倡树新风·感恩奋进”三级评选、三级表扬活动,3年来共表扬勤劳致富等7类示范户4562户,“等靠要”思想得到有效遏制,县域内比学赶超氛围越发浓厚。

在布拖县《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的“诞生地”火烈乡若普村,积分制的结果运用方式进一步得到细化——每季度对积分情况进行排名,选取排名靠前的农户奖励家用电器;建设积分制超市实行积分动态兑换……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抛弃陋习,积极转变心态,以成为示范户为荣,以勤劳致富为耀,脱贫精神气越来越足!

今年6月,位于布拖县城西的依撒社区迎来了2890户新主人。一幢幢洁白的楼房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耀眼。村民阿尔次鬼从阳台上晾晒的新衣里,挑选了最好看的那件,准备去县里的酒店参加一场新式婚礼。碰到以前同村的村民,他总说,山还是那些山,山里人的生活却翻天覆地了。

(图片由布拖县委组织部提供)

原标题:《四川布拖县:贫寒之地日子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