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注】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洱源县法院邓川法庭,零距离感受法治文化

2020-10-21 22: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0月21日

冒着绵绵细雨

来自8个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

2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

来到大理州洱源县

对洱源县人民法院邓川人民法庭

进行视察

一睹为快 ☝

洱源,因高原明珠洱海源发于此而得名,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境内有茈碧湖、海西海、东湖与西湖,素有“高原水乡”、“梅果之乡”的美誉。邓川是洱源县的南大门,是洱海流域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区域,下辖邓川、右所两镇,总人口6.71万人,有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

下午3时许,代表们走进邓川法庭,一边参观,一边听法院工作人员介绍邓川法庭基本情况及法院文化建设等。

走进邓川法庭,一块刻有“和谐邓川”的石碑居于正中,后面是庄严的审判法庭。大门两侧松柏常青,小溪淌水,两块刻有“厚德”“尚法”的石碑就立在两旁。

法庭工作人员向代表们介绍,法庭内青石板铺铸的“公平路”,它象征着法庭发展进程中的峥嵘与坎坷,而左右两边耸立的两块石碑——厚德石和尚法石,意在让干警铭记要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增强当事人的文化认同感,使其理性参与诉讼,才能共筑和谐。和谐碑则是以日晷为原型,从顺时针的方向镌刻着“有矛盾纠纷、到法庭解决、得公正处理、案结人和顺”,这也是邓川法庭干警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再往里走,法庭院内设有四条质朴的木制回廊,在呈现白族建筑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象征了司法工作者的明法之心。

邓川法庭将传统文化、法治文化与审判工作相结合,建成了以“一进公平路、两碑树德法;三台叙乡愁、四廊明法心;五道铸正气、六艺承传统;七情归法理、八字铭初心;九品洱源情、十全为民心”为格局,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浓厚本土气息的法治文化广场。

为人、敬德、家风、国魂、惜物、勤作、耕读、心传、守正九个板块,共同构成了“九品洱源情”,从九个不同的角度与视野,将历史积淀中蕴藏的文化传统与乡情乡愁和当代社会的法治法理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法治的信仰,不断推进司法运行与社会治理相融合,最终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共建无诉乡村。

随后,工作人员又向代表们介绍了邓川法庭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邓川法庭积极探索多元化解的新路径、新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作用,形成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模式。

法庭设置了特色调解室,通过白族霸王鞭舞文化与司法调解理念的相互融合,总体提炼出“承、含、旋、拧、响”五步调解法,为调解奠定良好了良好的文化基础,让调解得以顺利开展。

洱源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为方便群众诉讼,邓川法庭成立“阿鹏调解室”,请进了解社情民意、通晓当地民族语言、德高望重的9名人民调解员,其中白族6名、回族2名、彝族1名,为法庭办理委托调解的各类民商事案件。

为尽力化解矛盾纠纷,邓川法庭建立起“一二三一”工作机制,一是一次温馨提示,当事人来到法庭,干警首先对当事人进行温馨提示,发放印有法律规定和道德名言警句的温馨提示材料;二是两次诉讼启发,接访干警针对当事人反映的纠纷,引领当事人在文化广场对应栏目版块正反两方面案例的学习,并发放相应的学习材料;三是三次心理疏导,是诉前、诉中、诉后三次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当事人理性诉讼。最后一个一是一次诉后回访,帮助当事人分析诉讼得失,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2016年以来,邓川法庭每一年的调解、撤诉率均达到78%以上,经诉前疏导不再起诉案件291件。

通过不断的努力,邓川法庭将传统文化、法治文化与审判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与乡村治理工作有效地进行了融合,法庭的法治广场已成为面向群众的普法宣传阵地,受到了群众好评。

来源: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编辑:飞云

原标题:《【关注】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洱源县法院邓川法庭,零距离感受法治文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