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敲开村里所有艾滋病患者的家门,扶贫干部说“都是兄弟姐妹”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陈伊萍 实习生 张超焱
2020-10-22 21:4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带领患艾滋病村民走向新生活的焦凤军,在大漠驻扎11年、用创业带领村民脱贫的李鹏……他们的事迹报告让上海的干部群众感动不已。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10月22日上午,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上海举行,报告团第5组成员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脱贫攻坚先进事迹。

他们中有各市、县、区委的干部书记,也有医疗、航空等国有企业的董事长,他们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承担着艰巨繁重的任务,兢兢业业工作,默默无私奉献,为脱贫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

报告会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图

“省里不缺我一个处长,但村里可能缺我这个扶贫队长”

“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这是焦凤军的独白,他是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孙圩子乡马庄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8年前,焦凤军在县里挂职两年,农村贫困人群的生活状态成了他放不下的牵挂,也在他心里埋下了脱贫攻坚的种子。3年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给了一个他圆“扶贫梦”的机遇。

时任安徽省司法厅法治督察处处长的焦凤军,决定前往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萧县孙圩子乡马庄村。临走之时,焦凤军说:“省里不缺我一个处长,但村里可能缺我这个扶贫队长。”

来到马庄村后,作为马庄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他立即带领工作队开启了驻村扶贫的艰难旅途。

马庄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61户8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5.7%。困难远远不止这些,焦凤军在深入调查后发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庄村民中大面积感染艾滋病,给村民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给经济和民生造成了巨大影响,一些人因此失去生命,一些家庭支离破碎、生活窘迫。

极度贫困,同时被艾滋病缠绕,这种异常艰难的扶贫环境,使工作队的帮扶工作面临毫无经验可以借鉴的挑战。如果不首先融入他们,全村的帮扶工作将难以顺利开展。

焦凤军下定决心:再难,也要找到办法,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他一上任就观察到,马庄村由原来的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两委”班子工作磨合不够、带动能力不强。“干部精气神儿提升了,才能带动百姓脱贫致富。”为此,焦凤军创造性地建立了村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并以此机制决定全村所有重大事项,有效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合力。

此外,他发现培养和推荐了3名30岁左右的年轻农民分别作为村委副主任、总支委员、党建员兼扶贫工厂厂长人选,建立了一个高素质、年轻化、能力强的新领导班子,也给村里带来了新气象。

然而,艾滋病的顽疾给扶贫工作迈上了一层雾霾。入户走访开始后,不少农户总是“铁将军把门”。一次,他狠狠敲了几下村民杨大姐家的门,居然第一次听到院子里有人回话。原来,这是一户有艾滋病患者的家庭,村民们通常很忌讳来这样的人家串门。

知道了大门紧闭的原委,焦凤军内心非常沉重,他决心要帮助他们解除因病患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开始带工作队密集走访。一段时间后,所有的大门都敞开了,村民们对工作队的戒心慢慢消除了。“他们很欢迎我们的到来,每次入户,除宣传政策、力所能及地解决问题外,我还时常与他们开开玩笑。”焦凤军说。

敲开的是铁门,打开的是心扉。再到后来,这些人家甚至将能够陪工作队串串门子、说说笑笑当成一种“光荣”,表现出的那种自信和改变,时常让焦凤军顿生感动。焦凤军感叹道:“我真切地感受到30年机关生涯、15年处长岗位从来没有过的‘存在感’。”村民们不再“谈艾色变”,开始主动参与社交,处理力所能及的农活,改变了多年来的“等靠要”,开启了如今的新生活。

焦凤军给马庄的帮扶工作远不止给予患艾滋病村民的关怀,发展经济、带动马庄脱贫致富是重中之重。

他深刻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是带动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焦凤军驻村后,组织成立了马庄生态田园发展公司,并筹资建成了500平方米冷库,延长了农产品销售时间。村集体经济从驻村前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0多万元,80%通过分红巩固脱贫成果。

在协助村落实到户扶贫项目1267.77万元、到村3755.15万元同时,还从省里争取到村项目580万元,除挖河修桥外,还为全村6000多亩地每50亩打一眼机井。100多眼配套齐全的机井解决了村民反映的缺水问题,按每亩地一年两季每季增收250元计算,全村村民每年可增收300多万元。

5100多万元的到村到户项目、800多万元的自筹资金和工程,使马庄的水泥路更长了,项目和产业更多了,漂亮的生态园起步了,两委班子战斗力更强了,村民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焦凤军说:“每当我翻看村民用孩子的作业纸,写给我的30多封表扬信、建议信、感谢信时,我也同时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新马庄。”

如今,马庄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8%,经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顺利实现了重点贫困村出列的目标。

11年驻扎沙漠,把一生奉献给老百姓

“和田人民苦,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这是和田地区策勒县阿日希村当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这里每年沙尘暴和浮尘天气长达260天,年降雨量只有30-40毫米。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李鹏在这里扎根了11年。

2009年,时年58岁的李鹏来到这距离自家乌鲁木齐1400多公里的地方,在沙进人退的风口上安家落户,扎根沙漠。

初到阿日希村,李鹏就感受到了扶贫工作的艰巨。这里是李鹏从来没有来过的地方,阿日希村有665户,2461人,深度贫困村,人均一亩三分地,90%是贫困户。这里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恶劣,如果没有就业机会,没有产业带动,他们很难脱贫。

李鹏选择了迎难而上,通过和当地老百姓的接触,他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更是坚定了他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念。

他对当地经过仔细考察后发现,既能防风固沙又有经济效益的红枣树,或许会成为打开当地脱贫攻坚的一把金钥匙。于是,李鹏创立了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扶贫之路。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是最大的压力。他拿出毕生积蓄,变卖了乌鲁木齐的住房,用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向朋友们借钱、从银行贷款,采取边干边投,滚雪球的方式,在沙漠中率先试种红枣树。

此路无比艰辛。面对一望无际的沙丘、沙漠,老百姓听说他要在这里开发种枣,都不理解,充满了质疑的声音。李鹏难忘那段艰苦日子,“住的是农民家一间几平方米的破旧房子,吃饭还得走一公里远的沙土路,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在最难的时候连吃饭的钱都有问题,上顿不接下顿,常常是一个馕就对付过去了。”然而,他选择了坚持。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1年来,李鹏带领团队共种植杨树、枣树80万株,2000多亩沙丘变成了绿洲,成为自治区特色林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而在公司务工的员工,根据岗位不同,每月有2000-6000元的收入。

李鹏还注重长期培训他们红枣种植管理技术,并积极鼓励他们在务工之余,要帮助别人也种好枣,实现在公司挣钱,自家地增,实现了每亩增收1000元左右。老百姓亲切地称他是“沙漠种枣人”。

2018年,李鹏与阿日希村签订了《脱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书》,以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资金扶持为核心,同时又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0人,其中贫困户83人。公司用工98%以上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农民,累计用工16万人次、发放劳务费1800万元,还为老百姓捐款捐物30多万元。

虽然借贷压力大,李鹏说:“我从来不欠老百姓一分钱。”

如今,在李鹏的努力下,阿日希村已从全县很穷的村成为全县人均收入最高的村。10年期间,纯收入由2009年的2173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25元,增加了4.8倍,超出全县人均水平1149元。

这背后是李鹏11年的坚守,连续11个春节都是在沙漠里过的,未能和家人团聚。李鹏最割舍不下的是自己的父亲,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把90多岁的老人从乌鲁木齐接到身边。他白天劳动晚上陪护,给他洗澡、洗衣服、做他喜欢吃的老家饭。老人家97岁时离开了李鹏,去世前他多次对儿子讲:“我走后就把我埋在沙漠里,陪着你。”

今年年初疫情期间,李鹏向策勒县红十字会捐款15万元。前期新疆疫情,他用评选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得到的2万元奖金在山区买了贫困户的10吨土豆,全部送给了阿日希村的贫困户、困难户、残疾人。

阿日希村的老百姓经常问:“你也70岁的人了,人生有几个十年?退休后又有几个十年?你要干到什么时候?

李鹏说:“和大家一起干到最后一天。”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