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脱贫攻坚】玉树震后十年减贫故事:从“脑子活了”到“票子厚了”

玉树发布
2020-10-22 20: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进出玉树市的必经之路上,一栋歪歪扭扭、摇摇欲坠的房屋格外扎眼,不远处纪念碑上由裂缝构成的指针,记录了惨烈的“玉树时刻”——7点49分。

2010年那场7.1级强烈地震,为玉树州带来了难以忘怀的伤痛,震中玉树市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该州其他地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十年过去了,玉树州已逐渐走出阴霾,并完成了重建、脱贫的华丽转身。

才仁藏吉门前和宽敞的门厅两旁,摆放着几十盆绿植和鲜花。(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刘望山 摄)

尕松义西和妻子仁措在新家里。

3万元迁新居

记者见到才仁藏吉时,她和女儿正在家里吃午饭。这是一个藏式风格的小院,位于玉树市新寨街道办当代社区滨河小区。才仁藏吉住在二楼,门前和宽敞的门厅两旁,摆放着几十盆绿植和鲜花,家里电视机、冰箱等生活设施很齐全。

才仁藏吉今年55岁,丈夫在地震后得病去世了,大儿子在汽车站工作,小儿子在西藏当兵,她平时和大女儿住在一起。这套129平米的房子,是政府在地震后建造的安置房,她们一家搬进来只掏了3万多元(人民币,下同),“房子结实得很,是真正的好。”

她家在楼下还有一家店铺,每季度租金能赚12500元,再加上三四千元的低保,每年收入能达到六万元左右。她说,虽然一年到头也攒不下什么钱,但日常所需是足够了。

据了解,地震后玉树州投资447.54亿元、1248个重建项目,重建城乡住房总数达41939户,其中农牧民住房1.67万户,城镇居民住房2万户。

囊谦县的黑陶工艺厂里,手工艺人正在制作黑陶。

甘达村的便利超市。

甘达村的喜宴大厅。

澜沧江源头的“新牧民”

从玉树市出发,沿着214国道转345国道行驶,驱车3个小时左右,就来到了澜沧江源头所在地——玉树州杂多县。今年3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尕松义西,原来就住在江源附近的达青村,他们将那一段河流称为“扎西齐瓦”。

2016年,尕松义西和妻子仁措搬到了位于城区的牧民希望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之前,他们一家四口住在帐篷里,靠挖虫草维生,生活捉襟见肘,免不了东拼西凑。他们现在住的房子约80平米,政府投入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资金20万元,尕松义西一家只需要掏装修的钱。

如今,尕松义西成为了儿时家乡的“新牧民”——作为生态管护员,他每年要定期到负责的草场巡视,主要做些捡拾垃圾、保护野生动物和草沙的工作。“以前(澜沧江源头)住的牧民数量很多,几乎看不到野生动物,近年来巡视的时候,我看见过雪豹和黑颈鹤等越来越多的动物。”

这份岗位为他带来每月1800元的收入,三年前他和妻子还盘下一家服装店,两人轮流看店,每年也能赚两三万元。

从草场到县城、从牧民到管护员,这样的转变是他想要的吗?“刚搬到城里有点不习惯,但后来有了退耕还草补贴,孩子可以在城里上学,居住环境也变好了,就慢慢习惯了。现在的生活特别好。”尕松义西说。

目前,杂多县共有两个易地搬迁小区,共安置全县77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牧民群众。

“授人以渔”的减贫法则

拉胚、打磨、抛光、细雕……玉树州囊谦县的黑陶工艺厂里,十几名手工艺人围坐在工作台旁,木槌、木刀不断在空中挥舞,留下点点泥屑。他们都是中国国家级非遗囊谦藏黑陶传承人——白玛群加的学徒。

近年来,囊谦藏黑陶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科技培训项目的重点培训内容,白玛群加创办的黑陶工艺厂每年组织三四次培训班,每次时间二三十天。培训班学员中,有七八成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白玛群加告诉本报记者,学员在培训的一个月内,能够拿到6000元补助。培训结束后可以继续在工艺厂打工,每制作一件黑陶可以获得10元收入,学员的平均月薪能够达到五六千元。还有许多学员练成手艺后选择另起门灶,自己开设个小作坊,收入比在这边打工更高一些。

据囊谦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江才桑宝介绍,除黑陶外,当地也成立了唐卡等培训项目,帮助贫困户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技能。

探索“造血式扶贫”之路

一个纯牧业村,仅有367户、1326人,如何靠发展自主产业,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扎西科街道办事处主任桑旦兰周向记者道出了答案:“(村民)只要想动,我们就能提供相应的岗位。”

甘达村位于澜沧江上游扎曲河的源头,距离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20多分钟车程。在地震中严重受损后,甘达村成立了一所集超市、喜宴大厅、炒面加工坊、旅游于一体的“利众合作社”,所有岗位优先向贫困户开放,于2017年实现了脱贫。2019年实现纯利润128万元,其中49.8万元作为全村社员分红。

在路边最显眼的位置,是合作社的一家综合性超市,各种零食饮料、日常用品、服装鞋帽琳琅满目,还有许多牧民自己做的手工产品。“放牧时栓牛用的牛绳,牧民制作成本在两三元左右,合作社以5元钱收购,以6元的价格售出。”桑旦兰周说,“光靠做这个,(牧民)每月能有1500元至2000元收入。”

此外,村里还建造了喜宴大厅,饮料、肉类都是就地取材。“以前去城市里办喜宴,每桌最少也得888元,而村里的桌餐价格只有488元和588元两档,能省不少钱。”

炒面加工坊里,57岁的班尕才仁正在磨青稞,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五年。班尕才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儿子身患残疾,另一个儿子才读初三。他家里不再放牧,除领取低保外,全靠在合作社工作赚钱,最多一年赚到了4.5万元。

十年间,玉树州如同凤凰涅槃一般,以灾后重建带动减贫,并通过安排就业、传授技能、培育产业等方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贫穷到小康的跨越式转变。目前,玉树州6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摘帽,已有12.9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玉树发布综合@欧洲时报官方 整理

审 核丨李万成

编 辑丨尼玛旦周

往期回顾

【视频】青海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推进会召开

玉树,小康路上的生动书写

脱贫攻坚

玉树:坚韧不拔 铺就小康底色

脱贫攻坚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脱贫攻坚】玉树震后十年减贫故事:从“脑子活了”到“票子厚了”》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