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抗美援朝70周年拾遗

2020-10-22 2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新河县委党史研究室组织人员对我县参加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事迹进行了挖掘整理,一张张老照片、一枚枚勋章、一件件文史资料,都深刻诠释了革命先烈们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前赴后继、不畏生死的英勇事迹。

抗美援朝70周年拾遗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朝鲜战争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新中国上百万英雄儿女同仇敌忾与强大的对手生死搏杀,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一个崭新完整的国家形象,历经两年九个月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70年后的今天,追溯历史,缅怀先烈,发掘事迹。1951年10月2日新河县委召开了支援抗美援朝动员大会,全县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1951年至1953年,新河县共计入朝作战133人,在朝鲜战场不同战役中他们与朝鲜人民军协同并肩、前赴后继、浴血奋战。 战争中他们或战士、或军医、或通讯员、或班长连长,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张文英、郎守安、程志远等英雄模范和功臣,也有聂有山、宋国昌、宋大凯等17名年轻志愿军战士的忠魂永远留在朝鲜的土地上…… 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为祖国安全与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无愧于“最可爱的人”这个光荣称号。

半生军旅一世情

张文英(1927-2015),新河县杨十户村人,原名张庆仁,家族世代行医,是新河县东部一带的中医世家。1946年张文英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第一纵队一旅一团卫生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入朝作战,1958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告别团最后一批凯旋回国。197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81109部队转业。军旅生涯中参加战斗百余,多次负伤多次立功,曾获朝鲜解放勋章、抗美援朝和平奖、渡江英雄、解放勋章等战斗奖章11枚。

1949年底,新中国成立之初,张文英随第二野战军进军黔西南剿匪,1951年2月,所在尹先炳军长的十六军接受中共中央调遣,按照西南军区和第5兵团的上报方案,十六军留下两个团驻守铜仁、毕节,再从第十七军调两个团补入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六军,这支部队是当时全军唯一一支合成军,军部也是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以“陆海空联合指挥所”的编成来建设的,部队的两个主力师各增配了一个炮兵团和一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称得上有着全军最好装备的队伍。很快,十六军从贵州省道真仡佬苗族自治县出发,先在贵州贵定县短期集结整装,然后从贵州北上至河北晋县(今晋州)整训,为入朝作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临战训练,12月,十六军全部换上苏式装备入朝作战,入朝后整编为46师通信营,担负反敌空降和抗登陆的首要作战任务。张文英跟随大部队一路向北到吉林省集安的中朝边境冰上跨过鸭绿江,在朝鲜价川郡参加第一次战斗,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首战告捷。

1952年10月,作为327炮兵团军医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约50天之后,天气进入隆冬,部队到达新安洲。张文英的回忆里这样写到:“刚刚在战地临时医院为一个姓陈志愿军锯掉半截腿,还没有完全做好包扎,美国鬼子的炸弹就从天而降,后方医院瞬间成了一片火海,我和志愿军(陈)被埋在坍塌的医院房子里。也不知道是石头瓦块,(还是)应该是被房顶圆木砸晕的,等我醒来,发现那位陈战士竟然压在我身上,我推开身上的木头和陈,背上就哗哗抖落一层厚厚的黑灰,陈战士的后脑被烧成焦炭,但鼻息上却挂着细长的冰溜子,嘴角的冰霜里还镶嵌着半截红辣椒”。张文英记不清炸弹轰击起火的那一刻,也不清楚断腿的陈战士是怎样翻跃到他身上的,只是拼命地一点一点往外钻,扒拉开烧焦的圆木和烧焦的尸体,趴在一尺厚的雪地里,喊着战友的名字,回应他的只有远方的炮声和呼啸的风声。张文英说自己是幸运的,那次轰炸,野战医院的医生和伤员一多半都牺牲了,是陈战士救了他一命。手术前张文英没有来得及问陈战士的情况,后来只是凭借几句简短的对话口音猜想陈战士可能是湘粤一带人,令张文英印象深刻还有陈战士手术前要了一把红辣椒……

1953年1月,46师奉志愿军总司令员彭德怀将军命令,由价川郡到西海岸川江入海口马头山集结,进行反登陆、反坦克、反空降的战斗第一线防务准备。接到命令,要求二百多公里的路程徒步两天到达,张文英所在的327炮兵团夜间行军,每个战士负重几十斤,在雪地上迈着艰难而沉重的步伐向西海岸急速赶进。团参谋指示到马头山宿营,到达海拔八百多米高马头山时,这里没有村庄,难道部队在这高山上露营?当时正是受着西伯利亚寒流袭击的零下20度寒冬,地面上厚厚的积雪,空中北风呼啸,夹杂着冰沙撞击着战士们单薄的身体。团长命令部队后退到附近有居民处宿营,部队又继续返程几十里,因寒冷、饥饿和疲劳向战士机体侵袭,这一夜之间,327炮兵团有三百多名战士冻伤,有的双手、双脚冻成干性或湿性坏死,有的造成终身残疾,需送后方医院手术治疗。当时,当地没有野战医院和基地医院,只有一个在铁路线上临时流动的中途医院,这中途流动医院是由卫生列车组成,往返于安东至朝鲜新安洲一线接收伤病员,没有准确的运行时间,以伤员人数确定,什么时候满员什么时候向祖国运送。327炮兵团卫生队当天将全部冻伤伤员收容治疗,等流动医院来时再送回祖国治疗。当时,张文英利用祖传的“梅花针”为伤员针灸,活血化瘀。虽然因还没有上战场就冻伤减员二百多名战士让首长忧心忡忡,但在327 团卫生队及时救治和呵护下,缓解了战士冻伤,避免了更多的战士落下终身残疾。

1953年7月17日,张文英所在团队在军长尹先炳指挥下,以八二迫击炮以上的83门火炮对敌进行了长达5分钟的火力突袭,将527.7高地、488.8高地、西方山、斗流峰等敌方表面阵地上的重要火力点悉数摧毁,如猛虎般冲锋向前,将美方守军歼灭。

残酷的战争阻挡不住和平与正义。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为了防止美国的继续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继续驻军一段时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也因此友谊更加深厚。1958年3月25日,朝鲜江原道话剧团、小学生和志愿军驻防331部队战士进行了慰问联欢。次日,张文英随部队告别团凯旋回国。

1979年5月,张文英转业至老家新河县,在卫生防疫部门继续发挥医务专业优势,为家乡、为人民发光发热。1988年12月离休,离休后张文英同志笔耕不辍,书写了126页共计61500字,穿插20余幅照片的《记抗美援朝》回忆录,给我们留下不尽精神财富。

笃志航空志高远

程志远 1933年10月生人,原名程运可,新河县南陈海村人。1951年8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未满17周岁的程志远从本村完小学校报名参军,1951年8月1日起在邢台军分区集训一个月,9月大整编后入列炮兵33师野战部队。当时为响应抗美援朝号召,炮兵第八训练基地设在邯郸,除进行炮弹射击等军事训练外,还有战地通信、战地防护等训练内容。1953年1月,程志远以合格的体质和训练成绩进入炮兵摩训大队七队,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摩托车训练。1953年7月,炮兵33师改编为摩托化部队准备援朝,10日从邯郸出发,14日到达中朝边境的吉林安东市,大部队集结完毕在17日下午两点跨过鸭绿江,渡江后刚刚进入朝鲜就遭美军空袭,战士们勇敢机智无一伤亡。

1953年7 月,朝鲜战场战事虽已接近尾声,但程志远所在指挥连与33师邮局之间的情报通讯任务更加繁重,空中不时有流弹擦肩而过,道路上的地雷和弹坑仍使摩托通信兵经历着严峻的战争考验。程志远一年零两个月的战地通信任务出色完成,确保了情报通讯的绝对安全,受到团部的通令嘉奖。1954年9月光荣回国,到达长春后,程志远以健壮的体魄、完备的战地经验经体检筛选为空军航空学员,1954年9月至1956年4月在(长春)空军第一预备航空学校学习。朝鲜战场让他深知做一个合格的航空兵多么重要,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领空,程志远刻苦学习理论,期满又先后在济南、新乡、许昌航空基地从事飞机驾驶实践。荣誉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程志远航校毕业后在空军第十三航空学校(山东周村)留校任教,在周村军用机场任飞行教员,后晋升为飞行副中队长、中队长,司令部飞行训练参谋。

1979年10月,程志远转业至山东农机学院(今山东理工大学)任教,至1989年8月离休。他一生孜孜不倦,培养了大批军事才干,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少年从戎为守安

郎守安(1926-2014),新河县董夏村人,原名郎增印。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1943年秋,十六岁半的郎增印参加八路军冀南部队,1945年4月腰缠土制手榴弹、肩抗攻城木梯加入二十五团解放新河县城的战斗;解放战争中参加过上党战役、解放太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

1952年7月,随志愿军炮兵部队入朝作战,少年从戎的郎增印从“保家卫国,守护平安”中取字更名为郎守安,意旨在守护祖国安宁。朝鲜战场上他在志愿军防空兵部队作战,在前线但任122榴弹炮主炮手。据战后战报报道中国防空兵共计击落敌机413架,击伤1559架,并成功保护和掩护了志愿军高炮511等阵地。期间,郎守安担任过通讯员、班长、机枪手等职务,多次立功受奖,为国家利益、人类和平贡献了力量。

1955年9月,郎守安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去前苏联学习深造的机会,主动申请回艰苦地方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转业回到家乡新河县,在二轻工业局工作。工作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传统,工作兢兢业业、克已奉公,从来没有向党提出过任何要求和困难,充分地发挥了抗美援朝老兵的先锋模范作用。

家国情长心不移

焦禄寿(1932--1984),新河县后梁庄人。1949年4月解放入伍;1951年冬新河县首批参加志愿军入朝,战场上表现勇敢,屡立战功。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1973年8月1日退伍返乡,回后梁庄任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发展生产。

现存纪念章2枚,立功证明书1个:

一:抗美援朝纪念章,背面文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赠 一九五一年;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慰问纪念章,背面文字: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1954年2月17日;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功证明书:(文字)焦禄寿,男,部别:一九六师五八七团团部,职务:副班长; 立功事迹:军事三枪二十八环,成绩优秀立三等功。196师587团政治处颁发,1953年4元10日。

孙喜峰 (1932--2009),原名孙喜丑,新河县仁里乡仁里村人。1950年1月从本县第六完小一班考入解放军武汉汽校,更名孙喜峰。学生应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冬入朝作战,参加了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历任排长,连长,营教导员,1954年回国,孙喜峰戎装不改本色,在衡水县武装部任副政委,继续兵役事业。1976年3月转业到四川省造船厂任党委副书记,1992年4月退休。

孙尚达(1928-2019),甘肃省静宁县土工寨村人,1949年解放入伍,1951年3月主动申请援朝参加抗美援朝部队,1954年转业到新河县煤炭公司,在新河县这片热土工作生活了60多年。

1951年3月20日下午四点,孙尚达跟从志愿军部队从安东步行过鸭绿江铁桥到朝鲜。曾参加过无名山、清川江等战斗,机智勇敢、顶风冒雨、冲锋在前,多次立功受奖。孙尚达在行军中克服语言障碍,学习朝鲜话,翻译日常交流,得到首长表扬。1953年3月6日,接命令回国,那天正是斯大林逝世的第二天,半路上下了大雪,但根本阻挡不了志愿军回国的强烈愿望。

孙尚达转业到新河县,视新河为家乡,勤恳工作,敬业勤勉,堪称志愿军战士楷模。

穿越时空忆往昔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胜利70年,70年斗转星移,新河人民对“最可爱的人”的敬仰从未改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多少战士唱着这首歌来到朝鲜战场的,可他们当中有多少战士没能再回到祖国回到家乡,他们把青春刻在血与火的岁月里……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打出了人民共和国真正的世界大国地位,打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也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世界战争史奇迹。回望历史,抗美援朝志愿军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是我们赓续传承的宝贵资源。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向英雄的志愿军致敬!

(文稿:郭小虎 董娥 杨明伟

校编:郭小虎 张智敏 郎瑞国 程博 张冰 程德功 杨世淼 )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抗美援朝70周年拾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