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秦皇岛与抗美援朝!当年3000多人参加志愿军,捐款合4架飞机、1门大炮......

2020-10-23 11: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海港区“胜利村”

好多朋友都知道,

位于海港区文化路以东,秦皇大街以西。

但是它的名字的由来,

您知道吗?

为什么叫胜利村呢?

据了解,胜利村始建于1951年,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这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家属住宅区。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

为纪念志愿军战士回国与家属团聚,

政府将此村改名为胜利村,

并沿用至今。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出国作战70周年,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

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

当年,

秦皇岛人民也轰轰烈列地投入到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中。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先后派出了上百万战士入朝参战,数十万最可爱的人长眠异国他乡。在这场历时三年之久的“立国之战”中,秦皇岛人民也积极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洪流中,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年轻的共和国添砖加瓦,光荣地融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1951年秦皇岛街头

从1950年底至1953年初,秦皇岛市有3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志愿军,有411名学生和工人参加了军干校,走向抗美援朝第一线。由于秦皇岛是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1951年初山海关火车站建立了军供站,为前往东北的军车驾驶员和其他人员供应必需的伙食、饮用水,由于工作出色,军供站收到志愿军送给的锦旗16面,某部政委说:“你们的‘天下第一关’接待站,应改为天下第一接待站。”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三大号召”。6月19日,秦皇岛市委发出通知,号召全市各界人民以推行爱国公约为中心,推动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活动的开展。

自此,落实“三大号召”的工作即成为全市抗美援朝运动的中心内容。首先是推行爱国公约。1951年2月21日,秦皇岛市委印发《关于目前抗美援朝运动中两个具体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市各区、厂矿、机关、学校订立爱国公约并同时发布了《秦皇岛市各界人民爱国公约》。在秦皇岛市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全市各界人民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制定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爱国公约。

其次是积极开展捐献活动。1951年6月,秦皇岛市委印发《关于捐献运动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强调捐款武器是取得抗美援朝胜利的保证。在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努力下,捐献武器活动在全市蓬勃展开。据统计,到1951年底全市各界共捐款80万元,超额完成了折合4架飞机、1门大炮的捐献计划。

为解除赴朝参战人员的后顾之优,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市委在1951年“八一”建军节发出号召,在全市掀起拥军优属的热潮。在秦皇岛市委、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优抚烈军属工作逐渐成为全市一项经常性的政治任务持续开展起来。一是在市区安排烈军属就业和给无劳动力烈军属家庭发放补助;二是在郊区、海港区建立代耕制度;三是建立优抚基金。

人民的贡献

山海关

在抗美援朝中,山海关是朝鲜战场的大后方。在1949年11月,美军蠢蠢欲动的时候,中央政府就在山海关沙河以东开始动工兴建铁路横列式货车编组场(当地人称“编组站”)。1951年1月6日,抗美援朝战争中,运往朝鲜战场的军用物资和坦克、军车、大炮、桥梁等军事武器和设备都在山海关编车站编组发车,山海关人民为赢得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0年7月17日,山海关城内山洪爆发,石河水位猛涨。西关、南关一带水深1米多,桥梁厂紧靠大石河,钢梁车间被淹。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山桥厂职工们坚持在水里工作,为朝鲜制造军用便桥拆装梁20孔,以援助朝鲜人民。山海关铁路机务段为保障军用物资线路畅通,派出铁路技术人员奔赴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4月14日,山海关成立了抗美援朝山海关分会。东北抗美援朝荣誉军人学校在南关护城河街成立。7月20日,山海关联合中学(山一中)学生倡议,利用暑假从事生产劳动,捐献收入,支援抗美援朝。为了支持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烈士子女上学,有439名烈军属子弟入小学,183名入中学,19名入专业学校,其中150人享受助学金。山海关人民为抗美援朝共捐款177.433万元(旧币),献慰问袋280个,毛巾1762条,袜子3095双,牙刷909把,牙粉42032包,棉鞋825双,其它日用品424件。

山海关军事供应站供应过往部队细粮50余万斤,鲜菜折合旧人民币4000万元(旧币),马草1.5万斤,木柴万余斤,捐助军烈属41.226万元(旧币),粮万余斤,肉菜2992斤。山海关有61名青年参军,86名专业技术人员奔赴抗美援朝前线,28名炊事员、69名看护员参加志愿军归国伤员的医疗护理工作。

1953年,山海关的朝鲜学生欢迎志愿军回国

为了收养和抚育由于战争失散和父母双亡的朝鲜战灾孤儿,山海关按照上级指示,在西大街建立了朝鲜初等学院,收养了500多名朝鲜少年儿童,他(她)们直到1958年后,才逐渐从山海关回到朝鲜。

1958年9月13日,山海关人民欢送朝鲜学生

抗美援朝战争,使我们与朝鲜人民建立起了手足之情。1958年9月13日,山海关人民欢送507名朝鲜战灾孤儿归国。行前,朝鲜初级学院全体师生们在天下第一关瓮城内,在朝鲜牺牲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塑像前,举行了祭奠宣誓仪式。朝鲜师生们热泪盈眶,鞠躬敬礼,以示纪念。

昌黎

1951年"五一"节,昌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热烈地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三大号召,全县购买捐献飞机一架。

1952年春节前后,昌黎深入开展了“优属代耕,拥军拥属”活动。城关区还推选的代表,带着纸烟、苹果等礼物到人民医院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战士们表示:"一定要安心休养,早日恢复健康,尽快到前方为人民立功。"果乡农民还把香甜的苹果、皮薄的蜜梨、鲜美的凤凰山葡萄,送到了朝鲜前线,慰劳最可爱的人。

1952冬天,昌黎出现了踊跃报名参军的热潮。从1952年12月31日到1953年1月18日,全县就有3047人报名参军,出现了许多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爷爷送孙子,兄弟相争入伍等动人情景。

在朝鲜前线,几乎每个军都有昌黎人。昌黎抗美援朝烈士们,从营长到战士都战斗在最前线;还有赴朝支前的担架队员也在火线。他们有的和黄继光邱少云一个部队,有的和王成式战斗英雄赵先友一个部队,还有的与罗盛教一个部队......他们的作战范围,纵贯战区南北,横跨东西战线。为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121位昌黎英雄儿女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永远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

资料: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称号的有:

一、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2名):杨根思、黄继光。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50名):卜广德、于泮宫、于喜田、王海、王兆才、王学凤、王德明、毛张苗、孔庆三、刘庆亮、刘维汉、孙占元、孙生禄、孙振录、伍先华、李凤林、李家发、李延年、余新发、许家朋、沈树根、邱少云、张永富、张积慧、吴志洲、贠宝山。周厚刚、陈忠德、杨宝山、杨育才、杨春增、杨连第、胡修道、赵宝桐、柴云振、徐长富、高成山、高景灏、倪祥明、秦家彬、曹庆功、曹玉海、郭忠田、郭恩志、曹家富、崔建国、雷宝森、鲁珉、魏玉德、谭炳云、毛岸英。

三、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称号(4名):王兴纪、孙凤钜、罗盛教、张益仁。

秦皇岛籍志愿军战斗英雄 李延年

李延年,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11月出生于秦皇岛市昌黎县佃庄镇会君坨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1945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战斗20多次,是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

秦皇岛走出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

抗美援朝开始后,李延年所在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8日,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指导员李延年所在营奉命对失守的346高地实施反击,李延年带领连队负责从左路攻击,率先夺下一个山头。

1950年10月9日天亮,3营攻占346高地主峰在内的五个山头,7连同另外三个连队汇合。李延年立即组织官兵做好随时迎接敌人反冲锋的准备。在美军的反攻中,面对轮番强攻和远程炮火、轰炸支援,3营官兵也伤亡惨重。

战斗到9日下午,在顶住敌人的反扑后,7连只能编成4个班了,其他三个连情况更差,于是李延年主动召集四个连的干部召开会议,整顿组织部队,宣传胜利,追悼烈士,并带领大家进行阵地宣誓。

在惨烈的战斗中,李延年善于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针对部队伤亡严重的情况,先后5次整顿部队,在营连干部牺牲较大的情况下,协调组织4个连作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有力的鼓动口号,在战斗顺利的情况下鼓舞部队勇猛向前,在紧急情况下,压住阵脚,转危为安,部队保持了高昂的战斗热情。

在他的指挥下部队连续攻占敌阵地,打退敌数次反扑,毙伤美军600余人,使其无力继续推进,以自身的牺牲维持了47军战线的稳定,为我军展开的反攻奠定了基础。战后,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1次、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

离休后,李延年初心不改、斗志不减、本色不变,积极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一名老革命军人、老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授予李延年等8名同志“共和国勋章”、28名同志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当天早上,在北京驻地房间,李延年再次穿上自己这件挂满荣誉的昔日军服,准备出发前往人民大会堂。(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最高礼遇!礼宾摩托车队护卫勋章奖章获得者前往人民大会堂

秦皇岛籍志愿军老英雄 孙维才

志愿军老英雄孙维才

1931年,孙维才出生在秦皇岛市海港区石门寨镇南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那年他父亲去外谋生一去就没了音信,8岁在煤矿里干活,10岁时他母亲改嫁,12岁下矿井,这样的劳作一天下来勉强能买2斤玉米面。1948年8月,他成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志愿军老英雄孙维才

孙维才老英雄曾经参加过“平津战役”、“辽沈战役”、“南线大追击”。在“抗美援朝”中编入志愿军第64军第192师,隶属第19兵团。该军于1951年2月16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3年8月回国。

(图片由孙开提供)

作为一名老兵,在 2019年和2020年,孙维才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章和抗美援朝入朝参战70周年纪念章。

(图片由孙开提供)

秦皇岛籍志愿军老英雄 郭振江

昌黎志愿军老英雄郭振江

郭振江,1926年出生,昌黎县刘台庄镇摩天庄人。他1944年参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勋章、入朝作战纪念章……他胸前佩戴的奖章奖牌,见证军人的荣耀,也诉说着老党员的无尽忠诚。

昌黎志愿军老英雄郭振江

对郭振江来说,入党却经历了一番波折。1946年,刚参加八路军两年的他在入党后,却因战乱丢失了党组织关系。说起这事,郭振江至今难以释怀,“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党,对不起组织的培养。”停顿了几秒,他又长叹了一口气,连说了三个“都怪我”,懊悔与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尽管党组织关系一直没能成功找回,但郭振江那颗永远向党的赤诚之心却始终跳动着。他对党的忠诚信仰更加坚定,再次入党的决心也愈发强烈。抗美援朝战争中,郭振江参加了多次战斗,三次立功,于1952年12月在连队正、副指导员的介绍下再次光荣入党。“只有对党忠诚,打仗勇敢、任务完成得好的人才能入党”。火线入党,让郭振江倍感光荣的同时,也让他对自己失而复得的党员身份更加珍惜,“入党宣誓的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这辈子跟党走,下辈子还做党的人。”

在1951年,郭振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成了独立工程通讯连的一员。为志愿军通行架设浮桥、维修被敌人炸毁的桥梁……凛冽冬日里,郭振江和战友们冒着敌军的炮火和轰炸,站在刺骨的冰水里,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双腿被冻紫了、剐出血,却依旧咬牙坚持。

“打了多少仗,说不清了。”时隔大半个世纪,烽火岁月的记忆已变得零散、模糊,但老英雄身上大大小小的枪伤、弹痕,仍在向我们诉说着他们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峥嵘岁月,也诉说着共产党人的热血忠诚。

综合自新华社、新华网、央视新闻、人民网

中国军网、权威说史、郝三进博客

秦皇岛之窗、头条王庆玉及网络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秦皇岛与抗美援朝!当年3000多人参加志愿军,捐款合4架飞机、1门大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