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艺起前行|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以小见大阐释“人民至上”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20-10-27 08:56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海报设计 吴思敏

“蝴蝶啊空中飞,身轻力不亏,年年引得东风到,岁岁与春归……”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最后一幕,当《蝴蝶飞》的主题曲被女主角扮演者王丽达再度唱起,悠扬的旋律和感人的歌声,让在场的观众无不被触动,很多人忍不住流下眼泪。

10月24日、10月25日,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作为“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作品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这部根据在扶贫一线殉职的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的真实经历创作的原创歌剧,集结了中国最一流的创作演出团队。

全剧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中央歌剧院联合出品,印青任音乐总监、作曲,田沁鑫任编剧、导演,宋小明任唱词设计。

两天的演出,剧中人物真实感人的故事、激荡人心的音乐和歌曲、三层框架结构的当代多媒体舞美视觉,以及指挥金刚和乐队的表现、王丽达等歌唱家的舞台呈现,都给上海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首演结束的第二天,上海的众多文艺工作者和评论家也和《扶贫路上》的主创们聚在一起,共同交流创作经验。

《扶贫路上》剧照 王晓溪 摄

田沁鑫:被第一书记这个群体深深打动

广西百色田阳县的壮族姑娘黄文秀,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时,毅然选择回到百色深入农村基层,成为百坭村第一书记。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她走访了100多个贫困户,建立了三大厚本的贫困户档案、日记。在她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到2018年底,百坭村103户贫困户中88户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但就在2019年6月,黄文秀却因泥石流塌方,牺牲在扶贫工作路上。

《扶贫路上》的创排过程历时两年,主创团队曾数度深入广西百色采风,反复调整剧本。在黄文秀不幸遇难的噩耗从广西传来,主创团队随即奔赴百色了解事迹情况,随后推翻了之前几近定稿的创作,重写了以黄文秀故事为蓝本的《扶贫路上》,以此展现全国扶贫攻坚战线的奋斗与荣光。

此前,《扶贫路上》在广西南宁和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之后,获得了广泛好评。这一次,演出队伍来到了上海。再一次用真挚的创作,感动了上海观众。

提及该剧的创作历程,编剧、导演田沁鑫表示:“创作《扶贫路上》,是真的被这些扶贫干部们打动,尤其被第一书记这个群体打动。我们创作团队几次下百色,我们曾经7天走了21个地方,到百色的大山深处采风。当时采访了很多第一书记,大部分都是高学历,智商非常高,主动去各种最艰苦的地方去做扶贫工作。我们当时非常震动,所以就想要聚焦这样的主题,让大家都知道这个群体的存在,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在剧中,“蝴蝶”是全剧的重要意象。田沁鑫介绍说,在黄文秀遇难后,他们一群人踩着泥泞的山路来到她工作的村委会了解情况,看见了放在房间里的吉他,也看到了一只停在窗口的黄蝴蝶。当地的传说,人死之后如果很思念家乡,便会化成动物来到他思念的人的身边。此后,田沁鑫回到北京的家中,20层楼的窗台又一次飞来了一只黄蝴蝶。于是,深受触动的田沁鑫,让“蝴蝶”成为了剧中贯穿始终的意象,此后也成为主题曲的音乐形象,让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多了一份浪漫主义的情怀。

田沁鑫

印青:兼顾了民族歌剧、音乐剧、山歌剧和传统大歌剧的特点

《扶贫路上》的真挚动人的音乐创作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走出剧场,充满感染力的歌声依然会萦绕耳畔。作曲家印青是该剧的音乐总监,也是作曲之一,他在回顾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时说道,因为前后几次采风,了解了这些扶贫干部,包括黄文秀在内的都是80后、90后,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希望,“大家都是怀着一种很激动的心情,带着一种感情创作的。”

他在介绍这部剧的音乐创作时也坦言了难度,既要兼顾民歌和歌剧的不同特点,也要解决和传统和现代的问题:“所以我们想这部歌剧可能要稍微杂一点,有民族歌剧的特点,也有音乐剧的特点,也有山歌剧的特点,也有传统大歌剧的特点。”

“这部戏是反映广西百色村庄的故事,广西的演唱很有特色,如果只用美声的话唱不出当地的味道,所以在编排上设计了广西百色当地的演员进行合唱,保留了明亮质朴的特色,增加了声音的宽度和浓度。同时,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唱法,在演绎过程中把通俗的唱法和美声相结合,既体现出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又有歌剧艺术化的张力。”

而剧中那些朴实又接地气的场次也赢得了赞赏。唱词设计宋小明说:“我们剧组的音乐文学环节就是要讲人话、讲真话、讲新时代的好话,让《扶贫路上》的好声音飞进人民群众的心里。”

印青

上海文艺界创作经验交流:民族歌剧的成功尝试

在首演第二天的创作经验交流会上,上海的文艺工作者都提到,现实主义题材的民族歌剧有很大的难度,而《扶贫路上》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成功作品。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顾问、资深媒体人杨建国说,“这几年大家一直围绕着民族歌剧的事情在讨论,但是这部歌剧没有受民族歌剧应该怎么样,西洋歌剧应该怎么样,或者中国歌剧应该怎么样的束缚,它是根据题材、根据作曲、根据创作团队、根据这个故事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创新,它围绕音乐进行创新。”他同时赞赏了编剧在戏剧处理的时代感,“让我们感觉到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物非常真实。这是打动我们很重要的元素。”

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林宏鸣说,这部剧以小见大阐释了当代中国“人民至上”的家国故事,尤其是很多台词、唱词让人印象非常深,说人话,唱人事。 而全剧非常成功的一点就是它的音乐,“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异域特色非常鲜明,整体非常统一。”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提到了民歌在歌剧里起到的作用,他说,中国民族歌剧创作者一定要有民族的素材在里边。突出民族性,突出民族调式的要素,在音乐素材中引入广西民歌的元素,是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的地方,“我们在唱西洋歌剧,一听就是意大利、德国的,这个就是音乐民族性的重要性。我们中国民族歌剧要想走向世界,不能不要民族特点。”

廖昌永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