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未来10年 你好,2020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重新起航

2020-10-24 07: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海静安雕塑公园

10年时间会带来什么变化?

对毛文采来说,10年是2.0的裸眼视力到200度的老花;10年也是一段“城市”雕塑话题的结束。

2010年“城市幻想”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2010年,当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吸引着全球关注时,世博静安国际雕塑展(现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也同期举办。呼应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当时雕塑展主题定为“城市幻想”。

而这一关于城市的“幻想”,随着静安区的变化与时俱进,从“城市幻想”、“城市之光”、“城市家园”、“城市创变”到“城市无界”,一晃就持续了10年。

2012年“城市之光”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在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策展机构、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创始人毛文采的回忆里,每届主题意义都记忆犹新。

2012年第二届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主题为“城市之光”,当时只有7个平方公里的静安区是市中心的中心,更提出了国际静安的概念,无疑是城市之光的特殊存在。第三届“城市家园”主题,希望新老上海人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归属。而城市变化、建设和发展的问题,衍生出了第四届主题“城市创变”。

2016年,静安、闸北“撤二建一”,对于更广阔的地域,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对未来有了更多幻想,当年展览也走出雕塑公园,先后向大宁公园、市北高新技术园区延伸,来体现第五届主题“城市无界”。

10年里,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已成为国际品牌,并积累了家底,“在这平台上,一共曾亮相25个国的120位国际国内艺术家,196组352件作品,这样来看,10年还是蛮有意义的”,毛文采表示。

2020年“空间重置”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未来继续。

讨论了10年“城市”的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又该如何思考?

新静安区的发展从国际到精细化管理,而精细化管理涉及到的“空间”,便是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对未来10年的畅想。

“高科技之下,我们的管理已不需要人管人,那跟空间对话时,人与人、人与空间、城市与空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因此,‘空间’已不只是地理边际,我们希望再用10年来探讨,从今年“空间重置”主题出发,将陆续讨论“空间共生”(2022年)、“空间想象”(2024年)、“空间幸福”(2026年)到空间无限(2028年)”,毛文采说道。

今年特殊时期,“空间重置”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尤为有意义。而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在“城市”系列基础上,升级展现公共艺术的介入对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探讨的除了地理上的空间,还有更广阔的空间——生存空间、发展空间、城市人的上升空间等。

2020年“空间重置”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国泰君安现场

今年除了静安雕塑公园主展区外,雕塑展延伸至了吴江路步行街广场、恒隆广场、丰盛里等热闹的商业区,让公共艺术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例如,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设立的展区,着眼于推动“美育”的深入渗透,让幼小的心灵浸润在艺术的土壤中。并拓宽思路,将花艺和雕塑艺术结合,在雕塑公园艺术中心举办“花·艺空间”室内展,充分演绎“空间”主题,给予市民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以此将生态、艺术元素整合,植入商业、休憩、教育等各类公共空间。

本届“空间重置”雕塑展,展品为33组、55件,共29位艺术家参展,跨越国别10个国家。其中国外艺术家13位,国内艺术家16位。

在展览筹备期,面临了10年来从来没有碰到的情况。

2020年农历年之后,艺术家不能正常工作,原先设定的作品因各种原因不能落地。面对如此大变化,毛文采回想起来依旧心有余悸,“幸运的是,即使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组委会也没有放弃选择全球化、国际化、最优秀作品的原则。”

《四向》理查德·朗Richard Long(英国)

2014 H58×490×498 cm

德拉博尔石板

如当今英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更是英国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唯一一个获得过4次特纳奖提名的艺术家理查德·朗(Richard Long),此次带来了《四向》(Four Ways)。

作品在状如地球和山脉的意象上形成对世界的观感,有着深刻的、史诗般的经典意义。2018年,因对艺术的贡献,他登上了英国新年荣耀榜,获骑士爵位。

《会说话的树》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Pascale Marthine Tayou(喀麦隆)

2020 H900×Φ300 cm 塑料容器、铁、水泥

曾参加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和两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喀麦隆艺术家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Pascale Marthine Tayou),作品《会说话的树》以生活中日用的塑料容器,构建状如生命之树的艺术品,隐喻文化的变迁和新审美的出现,强调形式的突变和多样,而内在的生命力持久永恒。艺术家一直以个体表达探索世界和人类命运,其作品也因此获得了超越地域的博大格局。

《团结》 佩德罗·雷耶斯Pedro Reyes(墨西哥)

2018 H920×468×220 cm 钢

佩德罗·雷耶斯(Pedro Reyes)的作品曾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蒙特卡罗、米兰、以及墨西哥城、波多黎各的香格里拉等地做过巡展。作品《团结》反映出建筑学对艺术家的影响。在探索“人与人”、“人与空间”时,艺术观念重塑了空间。

《月亮湾》梁绍基 中国

2020 H350, Φ200 cm 不锈钢

30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媒体与行为的探索之中。他的作品使人对生活、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有了新的启悟。此次参展作品《月亮湾》以排油烟管为形进行创作,暗喻净化空气的无机工业材料转化为有机生命体,融于大自然。

《永恒之门》 胡安·盖瑞扎博Ever Time Gate(西班牙)

2017 H950×190×190cm 不锈钢

胡安·盖瑞扎博(Juan Garaizabal)的作品《永恒之门》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现实与彼岸、未来与当下之间的张力,探究人类共同的命运。

《地球之声》 郝经芳&王令杰

2019-2020

H30×210×210 cm

唱片、墨水、花岗岩、机电设备

在无垠的宇宙中我们独自随着时间前行,发出自己的问候和歌声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来拓宽自我想象的边界。《地球之声》是以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呈现形式,诗意而生动地演绎着对生命与自我的感知。

艺术家郝经芳和王令杰近年来以装置为核心媒介,运用材料科学及工程学原理创作的作品,呈现了对认知、情感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索,传达了一种交织着理性与感性色彩的形而上的思考。

《水果》然娜·卡迪罗娃 / Zhanna Kadyrova(乌克兰 )

2020

Φ100-200 cm, 3件

水泥,铁,玻璃,LED灯

在《水果》系列中,然娜·卡迪罗娃再次运用了她的标志性材料,玻璃,呈现了一个被分割为不同部分的整体,这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为城市建筑中随处可见的窗户,不仅赋予了作品社会形式的审美观念,而且在艺术形态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平衡。作者以此作为一个线索和隐喻,使大众再度审视与思考城市空间的构成,以及城市与社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向内坍塌的立方体》埃沃特·希尔格曼Ewerdt Hilgemann(德国)

2000 H180×180×180cm 不锈钢

作品为艺术家孜孜以求的“雷击”、“爆炸”的艺术形态表达,该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家惯常使用的雕塑语言。这一系列都是由不锈钢板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或锥体的集装箱样式,规模有大有小,代表着他所迷恋的“伪造空气”。无论多大的不锈钢“集装箱”都会被他“抽取”掉内部的空气。“抽取”是指借助外部的工具和力量,造成被雷击的效果,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埃沃特·希尔格曼更喜欢别人形容他的作品状态为“内爆”,而他也在其中享受操控者的自由和快乐,看着无比巨大的钢铁尤物随着自己的想象慢慢变形,爆炸代表了能量向内螺旋到达核心物质的极限,创造出极致之美。

《染色体结合范例和显微科学》劳瑞斯·切克尼 Loris Cecchini(意大利)

2013 自产焊接钢模

H45×90×60 cm

H50×90×75 cm

H48×78×230 cm

劳瑞斯·切克尼着迷将所有的东西都归到单一结构的相同平面上,以对事物的“重塑”,来诠释我们周围的一切。

《染色体结合范例和显微科学》中,艺术家继续试图探求自然的结构,作品中的物理现象成为了一种环境的光学和情感表达,自然系统被变现成了一种多层次的语义关系。

作品给人的感觉既不是对某类植物的生动模仿,也并非突显工业化的金属森林,而是徘徊在自然与人工之间,模糊了平淡无奇与戏剧性的边界,使矛盾的双方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

《I#10、I#12、I#13》尉洪磊

2019 铸铜,鲜花

H203×160×60 cm

H196×116×29 cm

H200×85×34 cm

在尉洪磊的创作中,像《I#10、I#12、I#13》以纯指示性的文字或符号来描绘或图示艺术作品,并不鲜见。艺术家感兴趣的是所有可感事物以及文字作为一种思考形式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呈现在艺术家与作品的视觉形式和名称两者之间进行创造式的跳跃,最终使这些作品以一种隐士风格呈现在观众面前。

《青春粉丝俱乐部(巨怪)》金氏彻平Teppei Kaneuji(日本 )

2019 H310×200×65 cm(带底座的尺寸)

铸铜,金箔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金氏彻平将一些为观众所熟知的材料如杂志剪报、塑胶产品和木材等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至今都无法定义的的塑料艺术形式。

作为《青春粉丝俱乐部》系列中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件,这尊高约3米的金色雕像的“身体”是《星球大战》中富于力量的忠诚勇士——楚巴卡,他的正面被难以计数的头发完全覆盖,以夸张的手法象征着千万青春粉丝的簇拥。金氏彻平的作品代表了更复杂地、更具挑拨性的、带着质疑当代艺术意味的核心趋势。

《彩虹5#、6#、7#号》谭勋

2017 彩钢板

H150×230×170 cm

H230×250×260 cm

H150×220×130 cm

谭勋的“彩虹”系列围绕一块彩钢板的故事展开。在飞速变迁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下,临时建筑材料“彩钢板”被广泛应用。2017年末,艺术家谭勋利用其工作室拆除下的彩钢板,创造性地制作了第一件以其为材料的“彩钢石”作品,命名《彩虹》。该系列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雕塑的形式与外观,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实践。

此后,谭勋以“彩钢板”为线索调研了中国各线城市的发展与生存现状,并将其延伸为一个更加庞大的《彩虹中国计划》,数十块“彩钢石”以当代艺术的姿态穿行于中国各大城市之中。作品既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物证,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精神纪念碑。

此外,在恒隆广场也呈现了谭勋的《彩虹20#》。

《同ZHOU共济》艺术共和

2020 尺寸可变 综合材质

2020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急速传播,改变了地球村上每一位居民的生活。

《同舟共济》是一支由五艘船只组成的水上方队,如神话中的“诺亚方舟”描述的那般,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于其中,携手并进。但与传说中的故事版本不同的是,这一次,每一位地球村村民都戴上了口罩。

艺术家团队希望用这种表现手法,来纪念这段不寻常的历史印记;同时将训诫意味融入其中,提醒人类需要记住:只有怀着敬畏之心,与万物为邻,在自然中和谐共处,才能守护这颗蓝色星球的勃勃生机。

《银色曼波》方二孟瑾 (中国)

2018 H260×Φ78 cm

不锈钢、水泥、重力感应声音系统

《银色曼波》是一组声音装置作品,这型似不倒翁的银色充气装置通过观众的推晃,装置的音域会因倾倒的程度而发生改变。

艺术家长期关注城市变化的题材,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影像,也记录下很多都市噪音,而《银色曼波》这组作品正是城市变化的缩影,艺术家将声音整理之后, 放在不同的柱子里, 当人们经过、摇晃或趴在柱体上倾听, 都能得到不同感受的体验。因此,这件装置中的声音是一个优良的城市记忆存储器。

《种子基建站》童昆鸟

2020 H350×400×400 cm

金属、不锈钢

童昆鸟将从各种渠道收集而来的物品进行重新的拼接,无论是有机的、无机的、废弃的、新购的、静止的、发声的、完整的、残缺的……它们被艺术家以天马行空的思路混搭在一起,组成富有个性的、怪诞而幽默的“超级玩具”平衡鸟。

平衡鸟展翅 4米宽、重达半吨,除了鸟喙与一根铁柱相连以外,没有任何粘连,仅依靠重力的平衡在空中旋转与滞留,使该作品看起来既危险又安全。

作品表达了童昆鸟的思考:没有焊接点的鸟是自由的,必须有一个支点的它们却是受困的。在这只看似随时会失控的钢铁生物上摆动,就像是在驯服或安抚猛兽一般,眼前失衡却合理的结构带来观者心理上的紧张与矛盾。

《自由之外》蔡磊

2020 H400×210×150cm 不锈钢

《自由之外》呈现了将一个压缩后的空间放到另一个相对完整空间的过程,试图讨论所谓雕塑之于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作品融入自然并借景,实在空间被压缩提炼后,视觉空间反而增强,使日常被惯性认知忽视的空间与时间被观者真正注意。

《自由之外》作为蔡磊具代表性的“去”雕塑性的态度,以牺牲体积与空间感为代价,把表面质感作为一种语言尽量发挥到极致,是艺术家将日常与生活有关的物,通过真实材料的再造、立体与平面之间的转换、空间关系与实用逻辑的改变,呈现装置化的雕塑。同时,利用视觉错觉改变人的观看体验,无论是作为一个观看的对象,还是一个参与性的实践,都凸显了空间内部的情境性和在场感。在带有公共生活意味的展览空间中也更具多义的指向性,从而将空间重塑带来新的尝试和意义。

《左耳进右耳出No.4》胡庆雁

2017 H206×342×200 cm 碳钢

《左耳进右耳出No.4》整个雕塑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碳钢弯头以口径吻合的原则随机拼接焊接而成。这个看起来像抽象雕塑的东西实则是一个错综复杂甚至有些凌乱的管道。

胡庆雁的严肃表达,与期待当代艺术与公众距离越来越贴近相关。艺术家试图启发观者思考雕塑的潜在含义:雕塑不止于外部和表象,外表之下的那些内部不可视但却存在着的“塑形”也同样关键。

《80's 星期二》 李季

2020 H240×345×20 cm 木、树脂

李季将幼时记忆呈现为艺术思考的作品,将小时候放学的期待,冲回家在电视机前等待动画片的开播融入作品形态。那属于80后的集体记忆中每周二放学后电视的信号检修,动画片成了色彩构成的检修信号图。

李季试图借助装置艺术这一媒介,引导观众介入作品内部,以更具象的形式向观众诠释艺术性内涵。审美经验的传递,其自身所具有的神秘性与科学性也不断启示着艺术家将某种理性的逻辑美学融合到感性的艺术创作中。

《空气II》、《空气III》马特·霍普(英国)

2020 H360×420×360 cm 不锈钢

“空气”是一系列大型户外作品,由相互连接、合并的球形金属体组成。作品的形态来源于时刻呼吸的空气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氮气和氟氯化碳,该装置模型以最好的方式呈现了这些平时肉眼看不见的空气分子。

从视觉观感上,这些分子就像碰撞的气泡或失控的行星体。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公众可通过每个球状体的入口进入其内部空间。球状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隔绝外界声音和外界环境的,日光从无数个均匀分布在其表面的孔中进入,使墙上出现数百个圆形光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光线的变化,光点的位置和强度也会改变。不论在装置内部的哪一面,都能看到这些变化,仿佛像是透过窗户向外观看。网格状的表面充当着几何过滤器,向你重新展现刚刚离开的外部世界。

作品的最终目的是探讨一个科学真理,即对公共领域装置模型的再语境化,以一种重塑事物的观察角度和态度的方式,让我们对空间环境加以不同的审视。

《无回响》张鼎

2020 H230.6×220×180 cm

不锈钢、铝合金、电机、镜子、油漆

《无回响》表现为露天现场立起的一块三面翻转的广告牌,上面写有中英双语V字对称的文字与车流不息的城市相互映衬,直接用“无回响”三个文字表现出一个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的动作。

这也是张鼎第一次在作品中直接使用自己的文字,也是艺术家对目前现状的直接表达。他的作品现场模拟了在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异化过程,构建了有态度和力量感的艺术现场。

《思想者》费尔南多·桑切斯·卡斯蒂略 (西班牙)

2020 H190 cm

铜、花岗岩

作品以“思想者”的物理形态,以及其实质为“缺位”的创作表达,对社会记忆进行发问,揭示了当下时代观念的多变。从艺术生产的角度而言,思考如何参与到全球范围的深刻变革之中,以及如何应对这一变革带给社会及个体的影响,是众多艺术创作者无法回避的现实,也是当下的城市发展、人民个人生活必须思考的问题。作品在主题设置上显示出更宽泛的方向性,号召大家对这一命题的参与,打破“空间”概念的艺术重塑。

《世界之树》植松琢麿(日本)

2019 H315×130×100.5 cm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木头、水彩、不锈钢

对植松琢麿来说,结果不是最终状态,而是它们之间的一种边缘状态和一种不断变形的新生命形式。艺术家以物质与生命相联系为主题,巧妙地将丰富的材料组合成装置,揭示将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无形纽带的形象,以持续和流畅的方式向未来表达新世界的演变和扩展。植松琢麿以极具个人特征的雕塑语言,对空间进行了再度审视和描述。

《假山石176#》展望

2020 H167×221×106 cm

不锈钢

展望的代表作“假山石”其原型全部来自于天然的石头,经过高难度的手工锻造而成。假山石本是自然之物,被挪入古典园林之后就成了人造的景观。而用不锈钢手工拓下石头纹理再焊接抛光之后,不锈钢属性再次改变了假山石的意义。

自然物到人造景观之间只有一层语义转换,但当它本身的材质不再是石头而是不锈钢的时候,石头作为自然的象征物,古典园林最终成为令人怀念但回不去的古典闲适和审美情境。

不锈钢是工业生产的产物和原材料,主要被用于制造精确、不容置疑的产品,当它被用来制作假山石,现代大都市便从这个不锈钢假山石中获得了与自然的生活方式愈行愈远的警醒。

学生展区

《自我介绍》 应涛

2020

H137×160×55 cm, H9×55×55 cm

木、水泥

《自我介绍》来自于一次相互依赖的现场互动与自我审视。

2020的疫情将看似有序的生活节奏打乱重组,生活工作方方面面无一不受其冲击。艺术的创作、关注、消费等也正在被重新排列组合,艺术创作在暂时流失部分参观者的当下,该如何得以顺利进行下去成为应涛思考的核心。

《碎影》 欧阳苏龙

2018 H100×200×60 cm

铸铜 喷漆

欧阳苏龙以空间的缝隙作为线索,由光的形状到影,再到以光作为造型元素来切割一个个虚无空间,成为呈现人与人之间、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着的虚空间。

欧阳苏龙用雕塑这一有形的艺术媒介,展示其对于空间、光影、正负、有无之间,人与人、物与物关系的思考,作品在摩登、简约、现代感十足的表象之下所传达的哲学思考,让观者看到这世间万物恰是阴与阳、无与有、虚与实的共同体。

《嚯!祛病》李枫

2020 H260×194×122 cm 玻璃钢

《嚯!祛病》采用了西汉名将“霍去病”作为谐音来引发灵感,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神怪异闻,应用到现实生活的形态里。整体造型充满童趣诙谐,为一个孩子做着如同佛教的驱鬼动作坐在众多“小鬼”身上。意指着对厄运和灾难的有效控制。也暗示着在这次的疫情降临的特殊时期中,我们都如同霍去病一样注重方略,最终一定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延伸展区作品

上外静小

《/》小龙花

2020 H200 cm 木头

《/》是小龙花自2018年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一撇一捺象形地表现了人以及屋顶的基本形态,在这人形建筑的构造中投射着不同人物的日常,表达存于精神性空间的自给自足。和其他新一代的艺术家一样,对小龙花来说,创作过程中的趣味性非常重要,而作为上海本土艺术家,带有强烈地域特质的元素都在不经意间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来源,作品《/》也正是如此。

作品可以从多角度观看,在这人形的建筑里包含了一台可以链接宇宙的电脑、一本手工艺术书、一张放置着静物的桌板,这些艺术积木构成了一个能够自我发掘、自我学习和自我娱乐的、充满可能性的空间体,体现了当下新青年对于艺术空间重塑的新的思考和探索。

国泰君安

《艾米莉亚1、朱利安、雅斯敏》朱利安·奥培 (英国)

2019 H240×120×30/件(LED)

LED装置

《艾米莉亚1、朱利安、雅斯敏》是艺术家标志式的,以“行走的人”为创作对象的代表之作。以人物肖像为创作形式为主,人们生活中那些“行走”的动作,被作者认为是人最自然、最常见的动作,体现出不同的心情和颜色。但艺术家并不是抱着写实的心态创作,而是以概念先行,将它们视为一种隐射环境的符号,这些作品颜色无论是明亮的蓝,鲜艳的红,嫩草的绿,还是高耸大楼的烟灰和白,都很难看到艺术家感情的注入。

吴江路

《和谐》艾迪·帕斑多诺 (印度尼西亚)

2020 H650×400×400 cm

老汽车、铁丝、植物

作品一如既往地展现艾迪·帕斑多诺的“艺术力”:“我希望让我的艺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出来。对那些看到它的人来说,它应该是有趣的、甚至是蠢萌的。”当或谐谑、或幽默、或优美、或天真的形态展现在眼前,人们可以体会到隐藏在平凡生活里的奇迹,及一丝丝的艺术的天真和破界。在这“重塑”想象力的过程中,也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生活的刻板想象,艺术让心灵重获自由。

丰盛里

《生活在喜悦的人生里》 艾迪·帕斑多诺(印度尼西亚)

2020 H350×650×200 cm

摩托车、金属板、不锈钢

《生活在喜悦的人生里》一如既往地展现艺术家的“艺术力”:“我希望让我的艺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出来。对那些看到它的人来说,它应该是有趣的、甚至是蠢萌的。”当或谐谑、或幽默、或优美、或天真的形态展现在眼前,人们可以体会到隐藏在平凡生活里的奇迹,及一丝丝的艺术的天真和破界。在这“重塑”想象力的过程中,也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生活的刻板想象,艺术让心灵重获自由。

2020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展 期:2020年9月26日—12月31日

主 展 区:静安雕塑公园(北京西路500号/石门二路128号)

(公园开闭园时间:5月至10月5:00-22:00;11月至次年4月6:00-21:00)

延伸展区:吴江路步行街广场、丰盛里、恒隆广场、凤阳路石门二路绿地、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

室内花艺展: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

原标题:《未来10年 你好!2020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重新起航》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