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表彰丨陕西高教系统3人当选“第六届陕西省道德模范”

2020-10-23 17: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0月20日下午,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厚德陕西善行三秦 第六届陕西省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在西安举行,48人荣获“第六届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

陕西高教系统3人获此殊荣,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王世绍当选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教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教授当选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王世绍

王世绍已94岁高龄。他的人生不简单。

60多年前,他放弃了上海的优越环境,随校西迁,来到西安;近30年,他坚持捐资助学,总额已超百万元;现在,他依然在慷慨解囊,积极资助贫困学生。

近日,王世绍被评为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精神矍铄的他笑呵呵地说:“我是一名老党员,我还要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王世绍是西安交通大学原纪委副书记。当年一来到陕西,王世绍就决心扎根这片黄土地。为响应国家干部下乡带领农村建设的号召,他深入贫困地区,足迹遍布三秦大地。“当时在山区,看到一个人一个月平均连半斤米都吃不上,我真是忧心如焚啊。”王世绍说,他当时想,直接的物质捐赠是杯水车薪,不能只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只有普及教育,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才是长远之计,才能给他们希望。

从此,一颗为贫困孩子铺就教育路的种子,在王世绍心中深深埋下。

20世纪90年代初,王世绍开始向希望工程捐款。他先后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陕西省、西安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与贫困学生结对子等,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而捐助的资金都是老人一点一滴攒下的。“他这一辈子省吃俭用,饭桌一用就是四五十年,甚至不给自己的孩子们准备嫁妆彩礼。”王世绍的爱人仇启真说。

离休后,王世绍夫妇一起住进了养老院,除了吃饭和采购生活必需品外,两位老人勤俭节约,将离休工资存下来继续资助贫困学生,支持他们接受教育。王世绍说,他和老伴儿客观“评估”了自身身体情况,决定每月自留1000元用于日常生活开销,其余全部捐出来。“孩子们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才能为国家作贡献,国家发展才会更好。”王世绍如是说。

这些年,王世绍老人一直毫无私心、真诚热切地帮助和资助着贫困学生。2010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的贫困学生每年都会收到来自王世绍老人的资助,直到完成学业。到2017年,20多名贫困生因为有了老人的资助,学业有成。“我资助的第一个学生,每年暑假都参加公益活动。第一届资助的3个学生,两个考上了研究生,其中一个考到了清华。”说到这些,王世绍脸上满是自豪。

当年埋下的种子,经多年生长,已长成参天大树。

2017年,王世绍设立了王世绍助学金,用来帮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仅如此,他和爱人还拿出50万元捐赠给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仲英书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截至目前,王世绍给西安交通大学助学捐款90多万元,加上给希望工程的捐款,捐款总额已超过百万元。

除了资助贫困学子外,王世绍还连续多年对地震灾区、山区小学、农民工子女等进行捐助。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向灾区捐款4000元,交纳特殊党费500元;玉树地震后,他向灾区捐款1000元,并通过西安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3000元用于在玉树灾区捐建书库。

矢志不渝践行西迁精神,王世绍老人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用一颗善良质朴的心,用几十年的执着和奉献,点亮了寒门学子求学的道路。

施秉银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他率先垂范,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沿;从医多年来,他始终把病人利益摆在第一位,牵头实施西北地区慢病防控重大专项,为研制人类甲亢疫苗艰辛探索。“医者有仁术,更要有仁心。”他时刻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信念。他就是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

1959年,施秉银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亲历家乡缺医少药的状况,让他在心里埋下了要当医生治病救人的种子。1977年,施秉银参加高考,志愿填的全都是医学院校。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原北京医学院,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1983年大学毕业后,施秉银被分配到原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西安交大一附院),从此踏上了作为一名医生坚守一线、救死扶伤的道路。

“从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应该如何做一名好医生!”施秉银带的研究生伍丽萍说:“老师在内分泌领域名气大,全国各地很多患者慕名而来,网上预约的专家号往往一分钟就被抢完了。为了让更多患者得到医治,从2006年开始,施秉银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网络为患者义务问诊。如今他微博、微信上的粉丝已达数万人。10多年来,他无怨无悔为数十万患者免费线上看病。”

“坚持公益性,让更多患者能看病、看好病、好看病是我们共同努力且始终不变的办院目标。”这是作为院长的施秉银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的主导下,西安交大一附院连续6年向基层医院派驻专家11批110人次,对口支援洛南县、山阳县、丹凤县等地的县级医院,与安康市平利县开展“两联一包”对口支援和扶贫帮困工作,定点帮扶蓝田县葛牌镇大梨园村和云南省施甸县、陇川县。

今年疫情暴发后,施秉银每天奔波在医院各处,指挥部署各项防控措施落实:一夜之间将感染楼改造成发热门诊和留观治疗病房;组建以呼吸、传染、重症、感控、影像、检验等领域专家为主的专家组;制定防控方案,组织全员培训,确保院内零感染;开通“智慧好医院”网上免费发热咨询……他身先士卒,深入隔离病房查房,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治疗情况等,并鼓励患者:“新冠肺炎疫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慌和失去信心,只要坚定信心、积极配合医院治疗,就一定能够康复。”

全国人民心系武汉之时,施秉银更是对武汉人民的安危牵肠挂肚。2月4日,他接到国家卫健委驰援武汉的命令,出征前他动情地说:“早去一点,就可以早一点投入一线救治,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我们不仅要参与临床救治,更要为国家提供疫情防控的方案和建议。”

医疗队到达武汉后,施秉银牵头组建了降低患者病亡率小组,建立危重病例每日讨论机制,实施“一人一策”;集合多学科力量,组织多专家远程会诊;按病情轻重缓急对患者分类,动态调配医护人员,保证最强力量救治最重病人。从2月4日到3月31日,施秉银带领全体队员在疫情防控一线奋战了56天。回西安后,在集中隔离结束的第二天一大早,施秉银就又投入医院的工作中,他说:“医院有很多工作要干,不能耽误。”

从日常每一次的细心诊治到重大挑战下的挺身而出,从医多年的施秉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用生命诠释着医者仁心的使命与担当。

王建新

王建新教授是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中亚考古队队长、博士生导师。从教38年来,他坚守初心、知识报国,把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文博行业培养了百余名优秀博士、硕士,是新时代高校师生中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作为首个走出国门开展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科学家,他带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同中亚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性的重大考古发现,构建了丝绸之路考古的中国话语权和研究主导权,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促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成果曾获得“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2016年以来,王建新领衔的中亚考古队四次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与鼓励,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教育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2019年,王建新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候选人、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原标题:《表彰丨陕西高教系统3人当选“第六届陕西省道德模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