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胡鞍钢 杨雁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西藏的实践——基于国际比较视角

2020-10-23 21: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摘要】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重要部署。新时代认真总结回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地方的实践,有助于揭示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治理模式是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普遍性和民族地方治理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认真总结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的成功实践,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升华,对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既关系到世界和平、国家稳定、社会进步,又关系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如何处理好各民族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促进各民族自由平等发展,是世界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作为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制度和治理现代化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包括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目前,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共有5个自治区(省级)、30个自治州(地市级)、120个自治县(旗),1256个民族乡,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0%以上,民族自治地方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地区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民族8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83元、11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12.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8省区贫困人口从3121万人减少到603万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历了由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变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了由极端贫困向全面小康的跨越式发展。无论进行横向还是纵向比较,都充分反映出我国特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在自治区实践?本文试图将研究视角拓宽到国际视野,将西藏自治区与我国周边南亚国家进行横向对比。之所以与我国周边的南亚国家来比,一是因为以国际视野来对国际上一些对西藏评论的“杂音”进行回应;二是力求用数据证明西藏成就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

一、文献综述

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受政治权威所追求的价值和理念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就是政治权威所追求的价值和理念影响的结果体现,民族政策亦如此。无论以什么样的政策手段协调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核心无疑是“国家利益”。

1.民族政策分类

世界各国结合国情选择了不同的民族政策。有学者将国际上民族政策划分为民族等级制度与民族歧视政策、二元或多元政治体制、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决和民族联邦等12种类型。截至目前,民族联邦政策已消失,民族区域自治等民族政策仍在不同国家发挥显著作用。纵观全球,实行区域自治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塞俄比亚、丹麦(格陵兰岛自治)等。也有学者将世界民族政策划分为四大类十小类:限制发展型(3类)、放任自流型(3类)、消极保护型(3类)和积极促动型(1类)。与苏联不同,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先后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即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最终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维度研究

已有学者从不同维度进行研究,有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政治和人口流动等方面探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文化和制度依据的;也有从法制化角度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的;或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为中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少数民族特殊性之间采取的一种妥协性制度;更有从制度选择、设立和评价3个维度的学理视角进行研究,并将其放在“国情论”与“局势论”、“原生主义”与“建构主义”、“取消论”与“坚持论”的研究范式中讨论分析,并提出在分析脉络上横向的研究,如中西方制度比较的国际化视野有所薄弱。有研究新时代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的多维格局路径;或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演变和调适过程的梳理,揭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逻辑;或以国家治理体系理论为视角,分析研究中央和自治区互动关系的自我认知,系统阐述中央集中统一指导下“俯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和运行机制;也有以制度自信的视角,分别从政治、情感、理论、价值4个维度充分论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域民众共识已达成,其中政治实践是引擎、情感传递是纽带、理论发展是关键、价值契合是核心;或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组织形式、实现形式和法律制度等维度进行创新研究。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演进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演进,有学者认为经历了萌芽、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以及法制化建设等过程。中国共产党早在中共“二大”便提出了中国各民族实行自决,建立自治共和国,在此基础上,组建中华苏维埃联邦。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初步探索,也是同当时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压迫政策和法西斯独裁统治进行斗争的一种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区域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提法并存的现象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做《论新阶段》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指导地位。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实施纲领》和1946年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党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立法问题的初步尝试。1947年10月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七项中关于少数民族的政策使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走向具体化,同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央不再提民族自决原则,同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提供了直接依据和准则,也为之后的宪法关于民族问题的规定奠定了基础。

自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每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7年夏天, 周恩来同志在青岛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历史发展给我们造就了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条件, 我们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 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中国的民族宜合不宜分, 我们应当强调的是民族合作, 民族互助, 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单干。1984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对民族区域自治进行了细致完整的法律规范。邓小平同志说过:“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出了修改;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党章作出部分修改,其中包括增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可以说,我国民族团结事业发展过程,就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程。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实践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实践,已有文献从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作了研究。有从国际环境、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等维度论述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历史演进;有从宪制理论层面把握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基础,总结西藏的成功实践经验;也有将西藏同中国周边的南亚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总之,现有文献从不同维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实践作出了总结,但大多数文献都是从历史维度、文献梳理和理论探索方面进行研究。欠缺从实证方面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文献。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经历了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的过程。一方面,民族自决是在党成立初期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设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在中国的实践,在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始终坚持的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成熟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又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国际比较视角来研究西藏的发展过程,以西藏案列来充分证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宝贵借鉴,贡献“中国智慧”。

二、分析框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习俗文化,大力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加强各民族团结,取得显著成效。对比西方在解决民族问题上面临的困境,如加拿大屡次发生的魁北克独立公投问题、苏格兰独立问题、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问题,以及美国一再发生的针对少数族裔的歧视性事件,总结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发展经验显得尤为迫切。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特别在2019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系列成果已在国际社会公开发表,如2019年3月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本文从经济、社会、健康纬度对西藏自治区自民主改革以来取的成就同我国周边南亚国家进行比较。经济维度主要选择GDP和人均GDP指标,旨在揭示西藏跨越式发展奇迹;社会进步维度选取人类发展指数和贫困发生率指标,一方面利用人类发展指数(教育、医疗、收入)来综合反映西藏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从贫困发生率反映西藏社会全面发展;按照人类发展水平指标(HDI)核算,人均预期寿命是其中一项指标,但是鉴于西藏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本文将人均预期寿命单独列出,从健康维度进行比较。众所周知,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生存环境恶劣,很多地方不适宜人类生存,但是数据显示近年来西藏人均预期寿命发生了很大变化,充分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西藏医疗卫生、科技技术等现代化发展给藏族人民带来各项福利。通过对比,进一步反映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凸显治藏方略的典范性,并为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为进一步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

三、国际比较

现有文献研究显示,在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脉络上横向的研究如中西方制度比较的国际化视野有所薄弱。本文试图以西藏发展为例,选取我国周边的不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和印度等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分别从经济维度(GDP、人均收入)、社会维度(人类发展指数、贫困发生率)和健康(人均预期寿命)等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弥补国内关于该领域研究的不足。通过对比发现,1990年西藏的GDP和人均GDP均低于我国周边的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家,但在进入21世纪后,西藏迅速发展进入赶超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取得全面发展,各项指标均远远超过我国周边的南亚国家,先后经历了落后、追赶、赶超的发展过程。

1.经济维度

首先,按照GDP(PPP,2011年不变价)计算,研究发现:

第一,1990年,我国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6亿国际元,仅高于同期的不丹(12亿国际元),远远低于巴基斯坦(3290亿国际元)、孟加拉国(1368亿国际元)、缅甸(302亿国际元)、尼泊尔(225亿国际元)和印度(16640亿国际元),同期中国的GDP为17280亿国际元,占世界(474000亿国际元)的3.6%。由于西藏人口和市场体量有限,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和我国周边国家GDP进行直接比较显得有些单薄,但与自身发展相比,2018年的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0亿国际元,是1990年地区生产总值的14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第二,从年均增速来看,1990—2018年期间,西藏年均增速达9.9%,远远高于同时期不丹(6.6%)、巴基斯坦(4.2%)、孟加拉国(5.6%)、缅甸(8.8%)、尼泊尔(4.5%)和印度(6.4%)(见表1)。充分说明西藏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各类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比最大化,改善要素配置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优产业结构,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PP.KD?locations=BT-PK-BD-MM-NP-IN-CN-1W;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GDP是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换算为国际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经济体内所有居民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加上产品税并减去不包括在产品价值中的补贴。计算时未扣除资产折旧或自然资源损耗和退化。数据以2011年不变价国际元计;2.国际元的购买力与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相当;3.西藏数据系作者计算。

其次,按照人均GDP比较,研究发现:

第一,1990年,西藏的人均GDP为1178国际元,高于缅甸(730国际元),落后于不丹(2354国际元)、巴基斯坦(3056国际元)、孟加拉国(1326国际元)、尼泊尔(1188国际元)、印度(1906国际元)。到了2010年,西藏的人均GDP达到5306国际元,远远高于印度、缅甸、尼泊尔,仅低于不丹(6814国际元)。2018年西藏人均GDP达到10867国际元,超过了我国南亚周边的所有国家人均GDP水平。

第二,从增长率角度来看,1990—2018年期间,西藏的人均GDP增速为8.3%,远远高于同期的不丹(5.1%)、巴基斯坦(1.7%)、孟加拉国(3.9%)、缅甸(7.8%)、尼泊尔(3%)和印度(4.7%)的年均增速,更高于同时期世界人均GDP年均增速(2.1%)(见表2)。按照世界银行2015年人均收入分组标准,西藏人均收入已从1990年的低收入组迈进中高等收入组。

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PP.KD?locations=BT-PK-BD-MM-NP-IN-CN-1W;2.世界银行2015年标准(现价美元):低收入国家:<1045美元;中低等收入国家:1045—4125美元;中高等收入国家:4126—12735美元;高收入国家:>12736美元。

2.社会维度

首先,从人类发展视角来看,发展不仅表现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同时也表现为人的生存质量的改善与权益的保障。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将每个国家人民的健康、教育及收入三3个维度的信息统筹为一个数据用来衡量人类进步。伴随着我国西藏地方经济的高增长,西藏的人类发展水平得到巨大发展。1990年,西藏人类发展指数为0.322,低于同期我国周边南亚国家,如巴基斯坦(0.404)、孟加拉国(0.388)、缅甸(0.350)、尼泊尔(0.380)和印度(0.431),同样低于同时期的世界人类发展平均水平0.598,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到了2000年,西藏的HDI为0.457,高于巴基斯坦(0.449)、孟加拉国(0.470)、缅甸(0.424)、尼泊尔(0.446),低于印度(0.497)和世界平均水平0.641。到了2010年,西藏的HDI为0.573,低于印度(0.581)和同期世界HDI平均水平(0.697),但明显高于我国南亚周边的其他国家,如巴基斯坦(0.524)、孟加拉国(0.549)、缅甸(0.523)、尼泊尔(0.527)和不丹(0.571)。同期中国的HDI为0.702,成功跨入中等人类水平。2018年,西藏的HDI为0.666,明显高于同期的不丹(0.617)、巴基斯坦(0.560)、孟加拉国(0.614)、缅甸(0.584)、尼泊尔(0.579)和印度(0.647),顺利跨入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组。

其次,从增长率来看,在1990-2018年期间,中国的HDI变化量(0.257)和年均增速(1.49%)均高于世界HDI变化量(0.133)和年均增速(0.72%),西藏的HDI变化量(0.344)和年均增速(2.63%)也远高于不丹(0.046、0.97%)、巴基斯坦(0.156、1.17%)、孟加拉国(0.226、1.65%)、缅甸(0.234、1.85%)、尼泊尔(0.199、1.52%)和印度(0.216、1.46%)。这些发展成就都表明西藏充分利用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赶超了我国周边南亚国家(见表3)。不过,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比较只是关注西藏发展的一方面,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西藏仍属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

1.数据来源:http://hdr.undp.org/en;2.西藏数据系胡鞍钢等:《2050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附表:中国各地区人类发展指数(1982—2030)数据;3.由于1990年和2000年数据缺失,不丹HDI变化量和年均增长率均系2010—2018年。

再次,从贫困发生率来看,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中国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88.3%下降至2015年的0.7%,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工作作出巨大贡献,创造了国际减贫史的奇迹。西藏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始终得到中央重点关注,从脱贫攻坚开始,得到中央产业扶持资金已达500亿元,减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如果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1.9美元标准,从表4可以看出,1981年时中国的贫困发生率最高为88.3%,高于同期的印度为61.6%,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6.2个百分点;到了1999年,中国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0.2%,仍高于世界水平11.6个百分点;在同一时期尼泊尔的贫困发生率最高为46.9%(2003年);到了2010年,中国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此时西藏自治区的贫困发生率较高为50.4%,高于我国周边的所有南亚国家的贫困发生率;到了2018年,西藏贫困发生率相比周边国家取得惊人成就。截至目前,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域实现整体脱贫。

1.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标准,数据来源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I.POV.DDAY?end=2017&locations=BT-PK-BD-MM-NP-IN-CN-1W&start=1977&view=chart;2.西藏贫困发生率按照国家2010年标准计算,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贫困标准已高于联合国规定的每人每天1.9美元标准。

3.健康维度

健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话题,人均预期寿命作为衡量健康的主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健康状况出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青藏高原上的西藏人民的健康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增加至目前的70.6岁,可谓西藏健康发展奇迹。

1960年(由于历史数据缺失,西藏使用1951年数据),西藏的人均预期寿命为35.5岁,略高于不丹(34.5岁),而低于同期的巴基斯坦(45.3岁)、孟加拉国(45.4岁)、缅甸(42.4岁)、尼泊尔(35.6岁)、印度(41.4岁),更低于同期全国人均预期寿命(43.7岁)8.2岁,低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52.6岁)17.1岁。到了2000年,西藏人均预期寿命增加至64.4岁,与当年世界人均预期寿命(67.5岁)的差距从1960年的17.1岁降低到3.1岁,与全国人均预期寿命(71.4岁)的差距从8.2岁降低到7.0岁,除了低于孟加拉国(65.4岁)外,高于所有其他周边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到了2018年,西藏的人均预期寿命达70.6岁,只比同年的世界人均预期寿命(72.6岁)少2.0岁,与全国人均预期寿命(76.7岁)的差距从2000年的7.0岁降低到6.1岁,仅仅低于不丹(71.5岁)、孟加拉国(72.3岁),高于同期印度(69.4岁)、尼泊尔(70.5岁)、缅甸(66.9岁)和巴基斯坦(67.1岁)。

从变化量来看,1960—2018年间,西藏人均预期寿命变化量为35.1岁,高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变化量(20.0岁)15.1岁,高于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变化量(33.0岁)2.1岁,仅低于不丹人均预期寿命变化量(37.0岁)1.9岁,高于同时期我国其他所有南亚周边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变化量(见表5)。

西藏健康发展奇迹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开展的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医疗卫生体系的全面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得益于援藏省市的组团式医疗服务。

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P.DYN.LE00.IN?locations=CN-1W-NP-IN-BT-MM-PK-BD;2.西藏人均预期寿命数据来源:1982-2000系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系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计算;2015年数据部分参看了24个省市自治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卫生与健康规划,胡鞍钢等:《2050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附表:全国及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82—2030);3.1970年西藏人均预期寿命系作者估算。

四、运行机制及制度优势

无论从历史视角的纵向比较,还是和我国周边南亚国家横向比较,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堪称奇迹。这一奇迹背后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有哪些制度优势?本文试图从中央治藏方略找出答案。

1.运行机制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不同阶段,中央治藏主题和重点都有所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依法治藏,维护人民利益富民兴藏,坚持深化改革长期建藏,坚持民族团结凝聚人心,坚持保护传统文化夯实基础,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西藏。治藏经验的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完善是西藏发展奇迹的制胜法宝,可从4个阶段作分析。

第一,治藏方略探索期。这一时期中央提出的“慎重稳进”治藏韬略,为西藏的发展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制度前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平解放西藏,紧紧抓牢民族和宗教两件大事,提出“慎重稳进”“六年不改”的治藏韬略,进行民主改革,废除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实现政教分离,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让翻身农奴当家作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治藏方略开拓期。这一时期中央“休养生息”“两个长期不变”政策,推动西藏迈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召开中央第一、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实行修养生息的方针,在农牧区实行“两个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在全国第一个免征农牧业税,农村学校实行“三包”政策,在内地省市创办西藏班(校),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较快发展,西藏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三,治藏方略发展期。这一时期中央推动西藏工作经历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光辉实践。先后召开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此后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 、西藏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推动西藏迈上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第四,治藏方略升华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重要指示,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要原则、任务要求和重大举措,确定了“十二五”3305亿元和“十三五”6576亿元中央支持西藏的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制定了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为新时代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了新动力。

治藏方略统筹国内国际大局,结合西藏区内区外形势,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发展成熟,完全符合西藏发展阶段性特征,充分把握西藏各族人民新时代的历史选择,彰显了治藏方略的科学性、完善性和实践性。治藏之本在于长治久安、在于赢得民心,突出地表现维护社会稳定依法治藏,加强各族群众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施新时代治藏方略,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制度优势

在理清西藏奇迹的运行机制后,需要进一步分析西藏奇迹背后的制度优势。

第一,党的领导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藏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绩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制度优势,更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完善治藏方略,不断总结西藏人民翻身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历经实践考验逐步完善达到新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西藏人民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优势。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藏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民主改革以来实现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成为管理西藏地方社会事务、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西藏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藏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民主改革60余年来,西藏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发展奇迹,这种优越性是我国周边南亚国家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藏族人民当家作主成为西藏发展奇迹的根本保障。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西藏是一个藏族占多数的民族聚居区,除藏族外,西藏还有40多个民族成分。根据中国宪法,国家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政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自治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权利,同时中央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并完善对口支援体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兴边富民的规划和优惠政策。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自1965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西藏不仅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制度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义;既满足国家和西藏地方的发展需要,又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可以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发展的奠基石。

第四,民族团结优势。实现民族平等团结,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坚持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政策,通过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各民族自发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全国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形成了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成为西藏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可以说,民族团结是西藏发展的助推器。

第五,依法治藏优势。依法治藏,重点在法关键在治。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践行“治边稳藏”战略思想,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在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创造了宝贵经验,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西藏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了西藏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科学完备的法规制度,实现对西藏自治区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治藏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面推进西藏各项工作的法治化进程,为西藏社会稳定提供的法制保障。可以说,依法治藏是西藏发展的稳定器。

五、结语

本文基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的视角,通过重要的国际指标将西藏自治区与我国南亚的不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缅甸、印度等国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西藏发展经历了落后、追赶、赶超的过程。进一步分析西藏发展奇迹的运行机制,总结出西藏发展的成功经验得益于党的治藏方略、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和依法治藏等制度优势。

本文尽可能使用公开的数据分析,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视角下研究西藏跨越式发展案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在文中并没有全部展现,这也将成为笔者下一步继续探索的方向。

(文献参考略)

作者简介: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中国藏学》2020年第3期)

责任编缉:祁国燕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胡鞍钢 杨雁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西藏的实践——基于国际比较视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