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抗美援朝70周年——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2020-10-23 16: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奋战。

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转业到核工业工作,他们那种忠诚、自律、恪尽职守的精神气质,也融入到核工业精神文化基因里。

青春挥洒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

01

个人档案

吕京浩,中核建中离休干部。1949年3月参加解放军,历任战士、军械上士、测绘员、班长、代理排长、党支部书记兼团支部书记。1956年10月转业到二机部,历任保卫科员、保卫科干事、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厂工会组织部长、运输处政工科长、运输处工会主席。1986年12月离休。

1951年5月我积极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被批准后我非常高兴,由华东到了华北与66军合编(66军刚从朝鲜回国)。在197师591团1营机炮连任军械上士。后调到营部任测绘员,被上级选送到北京第六炮兵学校学习。三个月毕业后被调到炮兵团指挥连。

在军事训练后不久,我们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赴朝鲜前线,朝鲜的老大爷、大娘们看到志愿军,伸出大拇指高兴地笑了。我们在汽车上一路看到朝鲜新义州、龟城被敌机轰炸的破烂不堪的样子,心中激起了无限愤慨。我当时想,一定打赢这场战争,不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等我们到了朝鲜中线文登里1088.4高地后,设立了团指挥所,在坑道作业和夏季反击战中,我荣立了三等功。

当时,祖国第二届赴朝慰问团二分团——山西梆子丁果仙剧团到我们团进行演出慰问,我们见了祖国亲人像见到自己母亲一样倍感亲切。我荣幸地出席了庆功大会,连续看了三个晚上的戏,有打竹板、空城计等表演。后来,在夏季反击战中我们炮团配合60军180师攻克了883.7高地和无名高地。战斗打响后几百门大炮齐轰,炮火映红了半边天,红土翻浪滚滚,山上绿色树木不见了,只有树桩在燃烧着。我步兵连冲上去占领了阵地,敌人几次反扑都被步炮协同作战打了回去,敌军死伤一大片,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7月28日上级首长传达了停战命令后,我们大家高兴地跳了起来。

只要祖国需要 可以去任何地方

02

个人档案

张先太,中核二四离休员工,1929年出生于四川巴中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坚持参军为国家效力,在抗美援朝中获得三等功三次。

我们那一批人从巫山到黑龙江集训,训练的日子很苦、很难,但只要一想到能为国家做贡献,便什么苦都不叫苦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们一行人从松花江乘船到鸭绿江,上岸后,大部队一刻也不停歇的前行,已经记不清楚到了多少个地方,只记得最终停在了与南朝鲜接壤的地方。

战争一旦打响,便无分昼夜。当时敌我双方仅仅隔着一座桥,我方试图将桥梁炸毁阻止敌人过来,但却失败了。面对敌方的攻势渐强,他们接收到指令,不能退,要守住,可因为敌方是机械化部队,打的异常艰难,伤亡也十分惨重。

战争初期,大家都吃草面,入口很苦,但总比没得吃强,后来草面也没了,只能满地的找野菜,在那荒山野岭,没吃的、没穿的,更别提住了。战争一直打到1953年的8月,双方进行谈判。从朝鲜回来的时候,衣服都是一条一条在身上挂着的,大多数人都是艰难的活着回国,好多人永远留在那里,但我永远无悔,只要祖国需要,可以去任何地方。

如果我能选择 我会去最前线

03

个人档案

王生根,中核二四离休员工。1922年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参军入伍,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暂编汽车19团组织助理员。

1946年到1949年,我在坦克学校和辽东后勤汽车修理厂都呆过,因为会修车,所以在抗美援朝时,就去了汽车运输团队,打坏的、损毁的都能修,同时也负责运输枪支、粮食、石头等军备物资,当时我们的队伍有46辆车,其中1辆是指挥车,其他全部转载物资,先是在山窝里装上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后,再由其他队伍送往一线。

虽然没有亲历战场的残酷,但无论在一线还是二线,都是在为国家尽一份力,如果我能选择,我会去最前线,像其他那些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样上阵杀敌、英勇无畏。

愿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抗美援朝回国后,我又选择了青海金银滩,在二机部建设我国核武器研制基地,把自己的青春全部贡献给了党和人民。

彭德怀司令对战士的关心让我记忆深刻

04

个人档案

李振武,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离休干部。

1951年,刚大学毕业一年的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志愿军战士。由于我工作积极、思路活跃,并且文化基础较好,便被安排到中朝联合空军政治部保卫部参与指挥作战。保卫部主要承担着志愿军与苏联部队、朝鲜部队及当地公安局等多方的通信联络工作,为了确保作战各方的信息畅通,我和另外几名战士常常冒着枪林弹雨传递情报,没有钢盔就顶着枕头,子弹在耳边飞过,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一次又一次地把作战指令传递出去。

1953年,我们接到命令:承担彭德怀总司令慰问空军战士期间的保卫任务。为此保卫部专门抽调了包括我在内的两个警卫营。彭德怀司令和每一位战斗英雄亲切地握手,了解战士们的饮食情况,并且拉着飞行员的手询问他们冷不冷。我全程守卫在彭老总身边,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彭老总对战士们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平易近人,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至今日仍然记忆犹新。

枪林弹雨中冲出的“老兵”

05

个人档案

辛静,1928年10月出生,籍贯山东省乐陵县,1945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2月参加攻打长春战役,1948年10月参加攻打锦州战役,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1972年12月调到华北605所(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前身),先后在政工组、九室、计调处、七室、教育处等部门工作。1988年12月离休。

1950年,时年22岁的辛静主动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虽然只有22岁,但他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解放长春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十余次,为北京天津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谓是一名枪林弹雨中冲出的“老兵”。

由于鸭绿江大桥是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交通大动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遭到了美方的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因此志愿军只能淌过有碎冰的江水奔赴战场,而脚上穿的只是一双草鞋。要说不冷那是假的,但是所有志愿军都有一颗火热的心, 只要国家有需要,所有军人都会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

在一次冲锋中,辛静所在的两个班大概25个人中,除了他和副排长,其他战友都牺牲了。辛静老人说,当亲眼看到排长中枪倒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根本没有怕死的观念,一心只想着冲锋,一定要消灭敌人。

正是怀着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之情,他和副排长最终圆满完成了冲锋任务。

当老人用平静的语气说出这几句话时,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当时命悬一线的紧张气氛。也正是有了一批又一批志愿军战士的义无反顾和英勇无前,才使得由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联合与美军先后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彻底改变了朝鲜的局面,最终迫使美军签署停战协议,到1953年7月,耗时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军失利,朝鲜停战而告终。

作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已经92岁高龄的辛静老人说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时,仿佛一切都在昨天。

它已成了我一生中的精神支柱,动力源泉

06

个人档案

杨庆久,1929年5月出生,河北滦县人。1948年9月,在吉林省延边州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在军队历任骑兵通讯员、师部警卫员、内勤警卫排排长。1956年9月转业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1958年11月调入二机部十二局工作,历任二机部第一设计院保卫处干事、二机部情报所政治部干事、二机部情报所保卫处科长、副处长、处长及党支部书记。1989年6月离休。

全国解放后我所在的部队在湖北省钟祥县参加农业大生产和抢修大提,该大提在日本侵华时被日军炸毁,很多村庄被淹。1950年10月奉调第一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朝鲜战争的一些场景依然清晰地刻印在我的记忆深处,珍惜和平是那段经历给我的最大感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在部队是师司令部内勤警卫排排长,正排级。负责保卫师首长的安全和生活安排,对警卫员、炊事员、饲养员、司机的管理和任务安排。

首长有时在老百姓屋里睡觉,并跟我说:有情况叫我们。“情况”指的是飞机炸、扫射。这样我就只能是“枕戈待旦”了,时间长了就得了神经衰弱、失眠、耳聋的病。回国后跑了很多医院都没治好,现在越来越严重,现在还得了皮肤瘙痒症,每天将皮肤都挠坏了,每天夜里起来上药,影响睡眠。

我是九死一生,与死神擦肩。我曾和指战员一块风餐露宿,一块趴冰卧雪,一块在滂沱大雨中行军,在零下几十度趟河,在枪林弹雨中,笃定前行,不怕牺牲。我能在那种情况下活下来亲眼目睹胜利的到来,算是幸运之极了,可以说,我是经历者又是幸存者。

“最可爱的人”这五个字是祖国人民给我们的最高荣誉,抗美援朝“纪念章”、志愿军转业证书是党和国家对我历史价值的肯定,我将永远珍惜,永远保存。它已成了我一生中的精神支柱,动力源泉。

来源:中核建中、中核二四、核理化院、战略规划总院

原标题:《抗美援朝70周年——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