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民族团结之歌温暖洮州大地

2020-10-24 1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临潭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近年来,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具有600多年民族团结史的临潭县于2019年12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这是当下的努力,也是历史的答卷,更是16.12万临潭各族儿女对未来的自信。

五年来,临潭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在发展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响彻洮州大地。

共同繁荣发展的硕果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巩固提升过程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发展。临潭坚决兑现“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承诺,切实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奋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近年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方案》,紧盯整县脱贫目标,以决战决胜的战斗姿态,敢死拼命的担当精神,滴水穿石的信心毅力,整合资源力量,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累计退出贫困村55个,脱贫2644户954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2%。

产业是发展的支撑

重大项目和龙头产业加快布局,以藏中药材、高原夏菜、临潭粉条、高原燕麦、老榨菜籽油等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产品远销省内外。以铜锅、洮绣、民族首饰加工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并带动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就业。以冶力关、八角、古战为代表的乡村田园成为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的美丽雏形,成为远方游客的灵魂栖居地。

民生是发展的保障

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教育卫生、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统筹推进,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4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84%,高考录取率达到91.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农村低保覆盖面下降至6.21%……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这是临潭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发展的坚实脚步,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的磅礴力量。

共同团结奋斗的力量

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路上,临潭留下了踏实的印记。在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的一年里,也有数不尽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羊爸爸” 苟海龙与20多名养羊人

苟海龙在小学毕业前就放过羊、在饭馆洗过碗、跑过货运、做过冬虫夏草生意。2011年,在外经商小有名气的苟海龙毅然选择回乡创业,用多年的积蓄盘活了原来濒临倒闭的卓洛乡养殖场,注册成立了临潭县农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修建现代化育种大棚,升级改造传统羊圈,购置先进设备,高薪聘请技术场长,吸纳牧民群众为饲养员。

合作社里不分汉回藏,身为养羊人,他们是快乐的奋斗者。给初生的小羊羔配奶,为生病的湖羊精心诊治,清理羊粪、圈舍通风、添加饲料……场长、技术员、饲养员个个“爱场如家,爱羊如子”。苟海龙与20多名各族员工同吃一锅饭,每个月为大家切一次生日蛋糕,许一个幸福愿望。合作社带动的25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1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分布于临潭县的各个乡镇,年分红达到470余万元。13座羊舍,是苟海龙的创业家园,更是各族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

山顶上的“田园人家”农家乐

古战镇甘尼村八木泉社的马志龙在初中毕业后就开始了漫长的打工生涯。46岁这一年,他带着藏族妻子当吉措和打工30年攒下的20多万元本钱回家办起了农家乐。马志龙烹的牛、羊、鸡、兔肉均来自附近山上的养殖合作社,味道鲜美、肉质酥滑。妻子会拌鹿角菜、苦苦菜、蕨菜、灰灰菜,还把最拿手的烤馍送给客人品尝,是地道的“家的味道”。

在离八木墩不远的家里,他们陪着年迈的老母亲,守着上学的小儿子,迎接着来自临卓两县的食客。如今,收入稳定,妻贤子孝的马志龙笃信,那些在异乡洗碗、炒菜、拉面的生活和80、100、3000、5000攒起来的钞票,都是为了在“田园人家”让游客们吃得更好。

一颗“石榴树”正在开花

声音响亮,吟颂时代的光辉;姿态优雅,映衬青春的华彩。“临潭县回民中学‘民族团结 最美童声’选拔赛”在学校录播室里,来自各班级的参赛选手或热情,或深情,或开朗,或含蓄。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吐字、恰当的语速、洪亮的声音、优美的节奏蓬动着青春的激越,吟颂着美丽家园、美丽校园。

孩子们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知识的渴求中,展示着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阐释着这所作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的民族学校团结向上的教学理念。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师生心田,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校园内外。

一路走来的守望相助

古称洮州的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临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全县辖11镇5乡141个行政村,总人口16.1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02%,是甘南州人口最多的县。县内三大宗教并存,汉、回、藏等15个民族和谐共居、守望相助。

历史印记:“三石一顶锅”的精神传承

1700多年前的土谷浑修筑的牛头城遗址,明洪武十二年所筑的中国现存最大的洮州卫城,红军长征在甘南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和延续传承600多年的元宵节万人扯绳、端午龙神赛会等历史遗址、群众活动展示着临潭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团结基础。

在这里,16万汉、回、藏等各族儿女用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口耳相传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三石一顶锅”是临潭人对“三个离不开”最生动、最直观的阐释。

始于明洪武年间,于2001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万人扯绳”活动,是迄今为止临潭县规模最大、群众参与度最高、最能体现临潭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临潭县城万人空巷。来自16个乡镇的各族群众不分彼此,将力量汇聚在长达1100多米的绳上,共祝祖国繁荣昌盛,共盼家乡风调雨顺。

在每年三天的比赛活动中,各族群众以县城主街道西门口为界,不分你我,只分上下,在一条绳上互为朋友,胜似亲人。赛事落幕,这条绳则更长久地留在各族儿女心中。他们永生铭记来自于它的友谊和力量,并以三石之力拥抱美好家园:三块石头合理布局,是锅灶稳固、薪火旺盛的基础;各族儿女团结互助,是临潭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千米之绳的凝聚,三石一锅的和谐,正是古之洮州,今之临潭不变的精神根基,前进动力。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春正月,洮州(临潭)十八族番叛,命沐英移兵计之,英军至洮州旧城。英部将士之中多为江淮人”。

《洮州厅志》记载:“从征者,诸将所部兵,即重其地。

大量史料证明,原为军中游戏的“牵钩(即拔河)”在加速江淮移民与古洮州土著民族的深度交融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成为推动洮州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文化元素。

时代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一处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展示着大美洮州灿烂的笑靥。每一组激动人心的数据书写着临潭各族人民的无限喜悦。每一次千米长绳之约,都饱含着洮州各族儿女血脉相亲的深情厚谊。

如今,在各族群众心中,还有另一条绳在不断凝聚力量:那就是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肩负着16.12万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景,临潭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干部作风提升转变“三大行动”,大力实施“九大工程”(全覆盖工程、经济提速工程、精准滴灌工程、文化引领工程、金种子工程、精神家园工程、民心满意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权益保障工程),开展“十进”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社区、农牧村、学校、医院、企业、军营、寺庙、旅游景点、新型社会组织),有效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努力谱写美丽中国梦的临潭好篇章。

从一家一户的安宁和睦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从一街一巷的净化美化到全县的经济发展。所有一切的努力,都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力量。

全县各族人民正齐心协力、满怀信心,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昂首前行!(王丽霞)

内容来源 | 临潭发布

原标题:《民族团结之歌温暖洮州大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