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五年辉煌成就,展望美好未来】精准发力求实效 坚决打赢攻坚战

2020-10-24 16: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精准发力求实效 坚决打赢攻坚战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5年来我市脱贫攻坚成就综述之二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五年来,我市坚持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产业发展 助力脱贫攻坚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白朗县,近些年因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而名声大噪、远近闻名。

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2002年成为全县第一个蔬菜种植基地。在产业发展精准化措施下,2016年以来,彭仓村的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彭仓村有181座大棚,平均每户2座大棚,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00元。

据白朗县有关负责人介绍,白朗县通过发展蔬菜产业,为贫困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岗位774个,年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吸纳临时用工39.2万人次、发放工资8253.2万元;向3670名贫困人口兑现产业分红452.3万元。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我市紧扣市场前景、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科技支撑“四要素”,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谋划布局“珠峰七大产业”,建设珠峰绵羊、绿色蔬菜、民族手工等特色产业项目357个,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运营模式,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8896个,为82215名贫困群众兑现产业分红6963.02万元,贫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近融入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持续致富。

位于谢通门县达那答乡如贵村的谢通门县一见则喜生物科技示范园区,是以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生物科技示范项目。目前,已实现日生产食用菌菌包1万袋、出菇10吨,种类包含香菇、平菇、杏鲍菇等10余个食用菌种,有力带动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581户增收。

日喀则市珠峰农投百亚成农贸有限公司创建于2018年,是一家集养殖产业、全日粮饲料生产、牛羊肉精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全产业链现代畜牧业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运营模式,公司同农牧民群众合作,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两年时间里,已带动全市畜牧业合作社789个,农牧民群众11.18万人,实现增收450至6800元。

南木林县百兴劳务公司员工查杰格旺说,在百兴劳务公司工作了一年多,不仅有稳定收入,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南木林县百兴劳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8年1月,主要提供劳务派遣、建筑劳务分包等服务。查杰格旺2019年通过公开招聘在百兴劳务公司实现了就业。像他一样借助百兴劳务公司平台,实现就业的农牧民群众和大学生有5600余人,为当地群众增收2400余万元。

有事干、穷根断。我市在精准聚焦产业的同时,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坚持农牧民转移就业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双轮驱动,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劳务派遣公司29家,组建劳务合作社1662家,培育村居劳务经纪人1547名,累计实现贫困群众转移就业6.01万人、劳务创收6.37亿元。

图为白朗县温室大棚内,群众在修剪枝叶 。(资料图)

易地扶贫搬迁 搬出幸福生活

2016年10月,拉孜县明玛村实现了整村搬迁,当地群众告别了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住房难的历史,一个高海拔的山村就此大踏步迈上了村兴民富的幸福路。

一大早,村民次仁塔杰来到她经营的惠民茶馆和惠民超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店子不大,生意却红火。

为了让明玛村的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拉孜县不断加大对易地搬迁点产业发展培育和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力度,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稳得住、能致富”工作,实现“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

爱好烹饪的曲珍当上了厨师,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会编织的阿旺次仁在合作社里编制卡垫,能就近就便照顾家人;细心的贡嘎曲珍在县城一家超市担任称重员,每月都有固定收入……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有家”又“有业”。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标,致富更需长远。挪了“穷窝”,还要拔“穷根”,摘“穷帽”。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0级地震,严重波及聂拉木等县。五年时间里,聂拉木县将灾后恢复重建与特色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一座座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一个个乡镇旧貌换新颜,群众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

今年52岁的阿旺是聂拉木县乃龙乡乃龙村村民,2018年底,她家举家搬迁到了灾后重建的乃龙村,平日里她靠就近务工填补家用,偶尔也会把手工织好的“邦典”拿来卖钱,赚取零花钱,她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阿旺说,地震之前,房子是矮小的土房,很不安全。现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下,吃穿住都不用愁了……日子过得特别美。

围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我市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小城镇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灾后重建、边境小康村建设等深度融合,同步跟进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产业项目配套,让贫困群众搬出幸福美好生活。

五年来,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投资42.03亿元,246个安置点建设完成,350个边境小康村全部开工建设,16881户70045名贫困群众喜迁新居,已配套产业项目373个,投资44.1亿元,计划配套产业项目77个,投资2.04亿元,受益搬迁群众5.8万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图为拉孜县明玛村易地搬迁点藏式民居。(资料图)

守护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亚东县下亚东乡的格桑曲珍,于2016年加入生态管护员队伍,平日里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巡山查看林木的生长情况、防治病虫害、森林防火等。她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的同时,也收获着幸福。

“每年,我们一家能领到生态岗位补助5369元,林业管护站工资有2000元。”格桑曲珍说。

在定结县江嘎镇曲美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村里正在发放生态岗位资金。旦增多吉是生态劳务合作社的一名生态岗位人员,每年实际工作60天,可以领取3500元。近年来,有着“湿地王国”之称的定结,致力于将绿水青山打造成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群众们既富了口袋又美了家园。

旦增多吉说:“大家都很积极,能团结一致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易地搬迁群众来说,不仅提供了生态岗位,也保护了山山水水,大家都很开心。”

围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我市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近五年植树造林212.6万亩,安排生态补偿岗位72.45万个、落实补助资金23.34亿元,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图为康马镇生态岗位人员在种树。(资料图)

扶贫先扶智 改变群众思想观念

扶贫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2017年以来,以“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在日喀则大地全面铺开,成为教育引导群众饮水思源、热爱祖国、勤劳致富、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依托“四讲四爱”这一载体,我市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巡回宣讲、千名党员干部入户大宣讲行动,累计开展宣讲16万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107万人次;组织开展农牧民运动会、“珠峰谐韵”大赛、脱贫攻坚主题文艺汇演、珠峰扶贫产业大赛、“我的脱贫攻坚故事”演讲比赛、“勤劳致富人家”评比、“五比”竞赛等31.2万场,参与群众达1510余万人次。10737户自觉发展生产、自主脱贫致富的贫困群众获得“以奖代补”资金1881.22万元,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先致富的浓厚氛围。

图为举行日喀则“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广场舞大赛。

技能培训 拓宽就业渠道

康马县康诺玛尼石手工艺加工有限公司对48名贫困群众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技能素养、致富能力,并在公司里实现了就业,如今这些群众的人均月收入达1.2万元。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扶贫既要扶志气,又要扶智慧。我市依托全市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大规模开展种养殖、家政服务、建筑施工等精准化、精细化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贫困群众2.46万人,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利用致富技能斩“穷根”、摘“穷帽”。

2017年,米琼参加了江孜县针对贫困群众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并拿到了电焊工五级职业资格证书。

2018年2月,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和支持下,米琼在江孜县城开了一家电焊部,一个月能挣4500元。

2018年5月8日,米琼郑重地向村委会、驻村工作队递交了一份特殊的申请——主动脱贫申请书。

图为聂拉木县采取以岗代训、以工代训等方式进行技能培训。(图片来源:聂拉木县)

在牢牢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我市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凝心聚力、奋勇前进,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

来源:日喀则新闻中心

ཇོ་མོ་གླང་མའི་གསར་འགྱུར་ལྟེ་གནས།

珠穆朗玛新闻中心

ཁ་པར་ཨང་གྲངས།0892-8926111

电话:0892-8926111

རྩོམ་ཡིག་སྐུར་སའི་ཡིག་སྒམ།

原标题:《【五年辉煌成就,展望美好未来】精准发力求实效 坚决打赢攻坚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