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成渝起飞,失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差在哪:中心城市自己都没吃饱

2020-10-25 14: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脱胎于成渝城市群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再次获得顶层关注,中央赋予其更高定位,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从今年年初的“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增长极”,到如今的“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真正开始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看齐,几乎稳坐第四大城市群的宝座。而此前与其暗暗竞争“老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显得颇为失意。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无论是人口、面积还是经济总量,都比成渝城市群高出一大截,那么它到底差在了哪儿?未来发展又将走向何方?

地跨三省31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指标不输成渝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在国家层面上已历经近10年。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了中国适宜发展城市的21个地区。由湖北、湖南、江西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地区,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之一。

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2年,《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2014-2016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相继出台,对全国19个城市群和以喀什、拉萨为中心的2个城市圈的建设目标和方向做出了具体要求。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就是国家在此期间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并将其定位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和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19+2”城市群分布格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

按照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范围包括湖北省的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襄阳、宜昌、荆州、荆门,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衡阳、娄底,江西省的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宜春、萍乡、上饶和抚州、吉安的部分县(区)。

地跨三省21市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面积达到了3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0.86个日本。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是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1.5倍,是珠三角城市群的6倍,是成渝城市群的1.7倍。其2019年的常住人口和GDP总量,已仅次于长三角城市群。

可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面积、人口、GDP这些基础指标上都不输于成渝城市群,也一向被认为是中国第四大城市群的强力候选。然而与成渝城市群相比,它确实还存在诸多问题。

面积过大中心不强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有其名

对于一个还在发育期的城市群来说,面积过大并不是件好事。

城市群之所以会成“群”,密度是一个很重要的保障。中国三大城市群相邻中心城市间的距离,大多仅有100-200公里。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三大省会城市,彼此间的距离都超过250公里。31个成员城市中,距离最远的襄阳和上饶甚至相距近700公里。反观成渝城市群,成都与重庆的距离虽然也超过250公里,但其群内城市整体并不分散,距离最远的城市也只有400公里左右。

面积铺得过大、跨越省份过多,至少会面临两大问题,首先就是对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辐射能力的考验。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甚至是成都、重庆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武汉,经济实力都还有很大差距。另外两座省会城市长沙和南昌,差得就更远了。

对于如今的武汉来说,辐射小小的武汉都市圈尚且力有未逮,更遑论地跨三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甚至其所拥有的丰富的人才资源,还在被800公里之外的深圳虹吸。用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周南的话说,“这样一个中心城市自己都没有吃饱,很难指望它辐射带动更多的地方。”

此外,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整体实力也并不强,起码有一半多还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8.3:41.9:49.8,而全国同期水平为7.1:39.0:53.9。很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其次,面积广阔、地跨三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也面临着各自为政、同床异梦的问题。从文化认同上讲,湖北、湖南、江西并不属于同一个文化圈。湖北和湖南虽然都源自楚文化,但历经多年发展,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江西的赣文化更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因此,三省居民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文化传承上本就有着不小的区别。

从产业协作上讲,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产业重合度本就较高,都以钢铁、建材、汽车等为主要产业,省际之间更是竞争大于合作。尤其是在汽车产业,武汉、长沙未来均计划成为中部车都。武汉的东风,神龙、本田为扛鼎品牌,是中国五大车都之一,而长沙则是北汽福田、广汽、大众等在中部的重要基地,未来亦将晋身中国车都之一。如今两地汽车产业均已过千亿,南昌的江铃汽车产值也逼近千亿。同类相争,更为残酷激烈。

从战略结构上讲,湖南的战略重点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江西的战略重点是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乃至福建的产业转移,都与武汉有着或多或少的重合。这样结构松散、融合度低、经济实力又不足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除了以上问题,在近些年国家内部经济发展压力加大、外部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地位也远没有成渝地区重要,这也是如今成渝城市群被赋予更高定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双循环格局渐起

成渝战略地位逐渐高于中部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加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重庆、成都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成渝地区不仅是内循环的关键点,也是外循环的新起点。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认为,只有按照“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业梯度转移顺序,将沿海的制造业更多留在西部大后方,激活西部地区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才能形成更高质量的内循环体系。对此,没有比成渝地区更适合的了。

首先,成渝地区大规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已经持续了多年,还有政策优惠,成果显著。以重庆为例,2014-2017年,重庆全市累计签约引进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2152个、协议投资额1.88万亿元,其中东部沿海省市占比超过60%。

而长江中游城市群虽然距东部沿海更近,却因交通、水源、劳动力等硬件条件相差不大,以及产业重合度过高,导致内部竞争激烈,外部还有西部城市“虎视眈眈”。武汉市经信委一位招商负责人就曾坦承:“韩泰(轮胎)项目特别遗憾。武汉有完备的汽车产业链,又有80万吨乙烯,非常适合轮胎项目。最后却因为西部有企业所得税优惠,眼巴巴看着去了重庆。”

其次,成渝地区在消费市场的表现也十分亮眼。根据各地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城市消费总额十强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深圳、杭州、南京和苏州。其中重庆、成都位列前五,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广州。在消费方面,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汉排名略逊一筹,长沙与南昌更是无缘前十。

在外循环方面,成渝地区更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内陆时代”。2011年和2013年,重庆、成都分别开行了中欧班列。截至目前,仅成渝两市累计开行的中欧班列就已突破1万列,占全国中欧班列总开行量的40%以上。2017-2019年,重庆、成都又发起和推动了连接“一带”与“一路”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如今,成渝地区向东可经长江黄金水道与长江经济带无缝衔接,向西能通过中欧班列直达欧洲各国,向南可经陆海新通道直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向北能通过国际班列直达俄罗斯。

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最近几年西部地区优异的外贸成绩单中,和今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均已得到体现。2011-2019年,重庆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速高达32.6%,成都达到17.4%,而武汉的平均增速却仅有9.7%,长沙、南昌稍高一些,分别为21.9%和15%。

今年上半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重庆和四川的进出口总额却均实现逆势飘红,其中四川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21%,成绩斐然。湖北受疫情影响,进出口总额下滑1.5%,湖南也增长了13.4%,但与四川相比就显得黯然很多。

在这样的格局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赋予“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历史使命,颇有种应运而生的意味。可以说,成渝只要抓住历史机遇,唱好“双城记”,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并非难事。那么面积广阔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之路又在何方?

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时尚早

武汉急需率先建立产业优势

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探索出的最高城市组织形态,城市群的建设已经成为当下世界上先进经济体的共同选择。用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周南的话说,城市群已经成为人口居住和就业创业的城镇密集区,也支撑着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从2006年“城市群”的提法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到去年年底,全国范围内已经完成了19个城市群的规划编制。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徐林也曾指出,未来中国80%以上的人口,将分布在由全国257个城市组成的19大城市群里。

然而,在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中,只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被划分为趋于成熟期,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等11个城市群都还处于快速发育期。虽然它们的面积、人口都达到或超过了世界级城市群的标准,但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融合程度都还远远不够。

长江中游城市群就是如此。这个超大的城市群包含了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大都市圈,却并没发挥出1+1+1>3的结果,只是简单的纸面实力相加。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就曾指出,在过去10余年中,学术研究及国家战略都将重点聚焦于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空间范围及规模不断“扩容”,反而忽略了都市圈发展是城市群成长发育的必要阶段。因此,先推动三大都市圈发展,无疑是更为务实的选择。

另外,对于产业相似度超过90%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如何实现产业互补也是个极大的挑战。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城市战略中心执行主任罗天昊认为,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破局,在于武汉能否率先实现产业升级,形成对于其它中部城市的产业落差,最后形成产业互补,错位竞争。

无论是发展武汉1+8城市圈,还是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作为中心城市的武汉都是重中之重。而要真正达到上海之于长三角、广州深圳之于珠三角、北京之于京津冀的实力和地位,武汉还有较长的一段路需要探索。

参考资料:

[1] 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何大多发展不尽如人意?每日经济新闻

[2] 最新定调!中国第四大城市群呼之欲出.国民经略

[3] 成渝城市群要当老四,先PK掉这些对手再说.西部城事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瞭望》新闻周刊

[5] 中国五大城市群发展潜力.泽平宏观

[6] 都市圈还是城市群,谁才是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心?搜狐城市

[7] 长江中游城市群:三足鼎立,不如一个老大.罗天昊

文章来源于搜狐城市 ,作者王zs

原标题:《成渝起飞,失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路在何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