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抗美援朝70周年!致敬,最可爱的同济人!

2020-10-25 15: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70年前的今天

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赴朝后首战

历经两年零9个月浴血奋战

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

献出宝贵生命

终于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继续奋勇前进

在这些“最可爱的人”里

就有同济英雄儿女的身影

10月2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重要讲话在同济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知难而进、坚韧向前,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

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鉴往事,知来者

阿济带你穿越历史烟云

走进峥嵘岁月

听同济人将壮丽凯歌再次传唱

我们是白衣战士

我们来自黄浦江边

为了响应祖国伟大的号召

我们走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

我们带来了五百万市民火热的心情

我们带来了救死扶伤的技能

技能要献给英勇的战士

热情要温暖北国的寒冷

过长江, 跨黄河

出了山海关

还要冲过鸭绿江

同志们!

祖国江山如辽阔广大

美丽雄壮

帝国主义却在

血染朝鲜威胁我边疆

我们怎能忍受这无情的侵略

我们怎能掩没满腔愤怒的力量

同志们!

为祖国服务吧!为祖国献身吧!

献身革命不让人

服务战士要争先

我们是白衣战士

我们来自黄浦江边

——张涤生《我们是白衣战士》

( 《同济大学1951年毕业纪念刊》)

一首激情昂扬的《我们是白衣战士》将我们带回了“抗美援朝”的历史年轮中。为了保护祖国的安全和美好家园,同济师生积极投入“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运动。1950年11月15日,学校成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工作委员会”;11月22日,举行抗美援朝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51年1月25日,第一批志愿医疗手术队奔赴前方……医学院师生及附属医院教职工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以自己的青春和才华谱写了一曲曲救死扶伤的伟大颂歌。

1951年1月,上海抗美援朝第一手术大队出发,前排中为黄家驷教授,右一为林竞成院长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随即,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同济大学师生员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满怀热情地投入了这一运动。11月15日,学校成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工作委员会”,由校务委员会主任夏坚白任主席,杨烈、李国豪、翟立林、刘先志、程其襄、潘道皑、赵明洲等任委员,领导全校师生员工加强政治学习,认清抗美援朝形势及发展方向。11月22日,学校召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贯彻、推动“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运动的组织、学习、宣传、联络、总务等具体工作进行了布置和分工。

1950年11月22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

12月初,上海学联决定,各校停课4天,组织学生进行抗美援朝宣传,参加抗美援朝示威活动。同济师生热情高涨,积极开展了时事学习、政治宣传、示威游行和思想教育等活动,学校还组织宣传队深入工厂、里弄宣传抗美援朝。12月8日,学校举行抗美援朝全体教职工会议,进一步传达上海市各界关于抗美援朝的精神和行动内容,动员师生积极参加军事及国防建设工作。12月14日,全校教授参加了上海市大专学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示威大会和游行,同学们为了表示对教授们的敬意,组织致敬队沿途欢呼致敬。师生们团结一心,爱国热情高涨,共同组建了参军参干学生家长招待站,并发起写慰问信、做慰问袋、献血等活动,支援在中朝边境的解放军战士,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学生积极“参军参干”,支援国防建设

12月8日,抗美援朝全体教职工大会会议记录

师生参加上海市举办的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政治报告会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现代化的装备,并使用凝固汽油弹、化学武器等,加上冬季寒冷、夏季雨水多等客观困难,朝鲜的战情十分危急,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惨重。12月15日,上海医务界成立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唐哲担任副主任委员。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发表了《致全市医务工作者书》,号召医务工作者支援前线,并提出由同济、上医、私立医院和市立医院等组成3个手术大队奔赴前线,以实际行动抗美援朝。以林竞成、陶桓乐为首的医学院师生及附属中美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积极报名,裘法祖教授、张涤生教授、吉民生教授等克服家庭顾虑,张涤生教授甚至为此推迟了婚期,他们赴朝鲜为人民志愿军服务的决心感动了全体师生。

此前,为支援中南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已经奉命着手准备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一起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为了协调迁院工作及抗美援朝运动,最后由“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工作委员会”作出决定,批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113人奔赴前线,并组成上海市抗美援朝第一医疗手术大队。第一大队的113人中包括医师76人、护士22人、医技人员5人、技工5人和其他人员5人,参加人数居上海市3个医疗手术队的首位,人员配备也最为完备。第一大队由担任总队副队长的附属中美医院院长林竞成兼任大队长,陶桓乐、张涤生、汪力任副大队长,裘法祖任外科顾问,陶桓乐任内科顾问,张涤生任面颌外科顾问,吉民生任眼科顾问,并设立了秘书组、总务组、供应组、X光组、化验组、血库组、营养组、护理组等8个直属小组和5个医疗中队(包括外科2个中队,骨科、内科、面颌外科各1个中队)。此外,医学院有65名五年级学生报名参加第一大队,分两批奔赴前线参与救治工作。

第一志愿手术医疗大队名单

1951年,由同济113人组成的上海市抗美援朝支援医疗手术总队第一大队在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出发前合影

1951年1月23日下午,上海市医务界在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欢送会,欢送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大队,参加手术医疗队的全体队员及各界欢送代表共2000余人出席大会。1月25日,上海志愿医疗手术队离沪启程,全市医务工作者于午后举行欢送游行,成千上万的市民加入欢送行列,20000多人的欢送队伍浩浩荡荡地游行到火车站,一同为队员们送行。同济113位光荣的医务工作者身穿戎装,戴着大红花,带着上海人民和同济师生的爱国热情于当晚12点30分乘坐专列奔赴前线。为此,上海各大报纸刊载了新闻报道和巨幅照片,并发表了社论和评论。首批医疗队的出发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各界抗美援朝运动的深入开展。

抗美援朝医疗手术大队出发时的情形

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一大队第三中队女队员合影

上海志愿医疗手术队于1月29日抵达沈阳志愿军后勤部后,第一大队被卫生部安排到长春军医大学(即后来的白求恩医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负责后方的伤员救治和医学人才培养。2月3日,第一大队到达长春军医大学。2月10日,经过数日准备和熟悉情况后,第一大队正式开始工作。在长春军医大学期间,同济师生除协同开展骨科、腹部外科、胸外科等各科手术及查房巡诊外,还通过医教结合帮助建立了外科常规制度、医生查房制度、住院医生制度等规范体系,使长春军医大学的外科诊疗走上了正轨。

1951年8月1日,第一大队顺利完成任务并返回上海。在历时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中,第一大队克服重重困难,救治了大批志愿军伤员,得到长春军医大学和志愿军总部的表彰,共有53人、58次立功受奖。

1951年2月,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到达长春开展医疗和教学,并帮助长春军医大学健全了规章制度(右二为赵华月教授)

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成员在前线救治伤员

志愿医疗手术队部分队员在长春军医大学第二学院合影

在第一大队奔赴前线的同时,留在上海的附属医院职工也以高昂的爱国热情为上海人民提供医疗服务,以实际行动支援前方的医疗手术队。附属中美医院的一批生力军北上抗美后,医院的业务量也与日俱增,门诊人数由每天500人次增至750人次,同时因医院仅283张床位,住院病人不得不10个人住一间房。为解决医疗任务与医院面积短缺的尖锐矛盾,医院在附近租赁了一栋楼房,并将原收治解放军伤病员的同孚路82号(原德国医学院所在地)改为妇产科分院。1951年6月,在纪念抗美援朝一周年之际,上海市医务界职工捐款购买“医工号”和“白求恩号”飞机,支援在前线作战的志愿军,同济教职工踊跃认购,仅金问淇教授就带头认捐了6个月的工资。

1951年8月8日,同济又派出由附属同济医院(1951年5月,原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改为同济医院)组成的第二批手术队,作为上海志愿医疗手术队第六大队开赴前线。第六大队由洪宝源教授担任大队长, 屠开元教授、邵丙杨教授、金问淇教授等共42名队员参加第六大队。

同济医院欢送邵丙杨教授(左四)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的队员在通化二道江陆军医院病房门前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中南地区的发展,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奉中央人民政府令迁往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改称“中南同济医学院”。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迁校工作与抗美援朝几乎同时进行,在民族危难时刻,在国家需要之时,同济师生舍弃家庭顾虑和个人安危,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积极参加“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运动,“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

我们以国之名

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70年了

我们始终没有忘记

向最可爱的人

致敬

来源:档案馆

视频:人民日报

原标题:《抗美援朝70周年!致敬,最可爱的同济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