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寿秘诀都有啥?来听听汉中这6位百岁老人怎么说...

汉中发布
2020-10-25 12: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在汉中,有这么一群已过期颐之年的老人,他们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变迁,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每名老人都是历史的记录者,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书”,一部权威的“养生宝典”。知足常乐、家庭和睦、乐观开朗、不懈锻炼、健康饮食……今天是重阳节,我们选取了6位百岁老人,一起聊聊“百岁芳华”的故事,也探寻他们的长寿秘诀。

102岁“抗日英雄”饶五伦:

百岁寿星迎重阳

庚子年重阳节前夕,笔者来到城固县莲花街道办事处一个宁静的小巷,拜访今年己是102岁高龄、却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一一饶五伦老人。

10月15日,在城固县莲花街道办事处饶五伦家里,年逾百岁的他给笔者展示授予他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王长江 摄

1918年出生于山区农家的饶五伦,1938年从城固家乡走上了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20多场战役。2015年9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授于他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金光闪烁、荣燿满堂。成为老人家最喜爱的收藏品,成为他家四代人珍贵的传家之宝。

饶五伦说:“我能活到102岁,完全得益于党的政策好,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还有就是儿孙们把我伺候、照顾的好,我天天衣食无忧、开心快乐,咋能不长寿!”

从人民教师岗位上光荣退休己经62年的饶五伦老人,满脸含笑、侃侃而谈:"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百姓安康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71年来,百岁老人越来越多!我没有啥子长寿之道或者是养生秘诀,但概括起来讲,就是个“淡”字,能让我的一生享受健康:一是把生死看淡。上战场杀敌打鬼子,经历过残酷的战火洗礼和恶劣的战场环境,让我能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一辈子不钻牛角尖、不斤斤计较,高兴时还总爱哼几句秦腔。二是把名利看淡。无论是过去因历史原因去深山劳动,还是如今成为受人尊敬的“抗日英雄",我都能泰然处之,不愁不怨、乐观向上。三是我的饮食清淡,少油少盐。我特别爱吃应时上市的蔬菜水果,一天三顿饭力求荤素搭配、吃个八分饱。"

老寿星72岁的儿子饶正奇说:“我爸至今仍然是保持着军人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还常常教育儿孙要弘扬勤俭和睦的家风……”(通讯员:王长江)

101岁老人肖素华:

子女孝顺是幸福密码

家住汉台区天汉大道南门花苑的肖素华老人今年已经101岁了。10月20日,记者来到她家时,她正在午休,她的儿子赵桂林告诉记者,母亲去年11月摔了一跤后就卧病在床,一直是夫妻二人贴身伺候,老母亲的床就放置在他们的大床边,这样的生活他们已经一起度过了20多年。

肖素华过百岁生日时,与家人合影。赵桂林 供图

记者看到,老人的被褥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头发也梳的整整齐齐。现在她只能吃流食,儿媳苏风英变着花样给做,今天吃小米稀饭,明天就吃燕麦稀饭。每天早上都会拿温水给擦拭身体,半夜还会起来帮忙给母亲翻身,卧床一年,也没有长褥疮。而且,不仅老人收拾的清清爽爽,家里四处都干净整洁,木地板擦拭的能映出倒影。“虽说母亲现在行动不便,卧病在床了,我们也要把家打扫干净,母亲一生爱干净,家里随时都收拾的井井有条,现在我们也要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让她心情舒畅。摔跤之前,她爱说爱笑,喜欢找邻居老太太聊天,胃口很好,中午能吃二两米饭,还爱吃肥肉。老母亲能长寿与她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苏凤英说。

儿子媳妇孝顺就是肖素华老人的长寿秘诀。(记者:李佩蓉)

101岁老人左金望:

百岁高龄还能自理生活

家住汉台区铺镇青华园的左金望老人今年101岁了,是社区里家喻户晓的“长寿之星”。10月20日,记者来到老人家中探访,一进门,就看到家里的炉子已经生起来了,左金望老人和他86岁的妻子胡素珍正坐在炉边闲聊。花白的头发、慈祥的面容、挺拔的身姿,面前这位老爷爷一点不像年过百岁。

10月20日,汉台区百岁老人左金旺老人和妻子在家门口合影。李佩蓉 摄

更令人惊奇的是,谈起自己的往事,老人的思路还很清晰。“我是清朝末年生人,少年时在城固县古路坝镇的天主教堂里给神父做饭,练了一手好厨艺,大儿子结婚时的十几桌酒席就是我亲手做的。”老人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地对记者说道。老人的大儿子左祥顺介绍,解放后,父亲在汉台区运输机械厂工作直至退休,195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除四害调制炸药时,将右手炸伤,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患上了白内障,尽管如此,还是坚持不让儿女伺候,一直和母亲相互照顾,独立生活至今。

“我现在每天都要去他们家里看一下,给带点包子、豆浆之类的餐点,老母亲有时候会去镇上买点肉,父亲虽然眼睛看不见,却能摸索着自己做饭,炖排骨或者米粉肉都做的很香。他一辈子注重锻炼,就算到了这个年龄,天晴的时候还是要在院子里走一走,晒晒太阳,在桌子上撑一撑,锻炼下身体。我现在照顾老人得出了经验,一定要注意保暖,我十一的时候就把炉子给生上,早早把棉衣棉裤给穿上,只要保暖得当,就不容易感冒,不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对老人长寿是很有益处的。”左祥顺告诉记者。(记者:李佩蓉)

100岁老人彭天录:

保持乐观、早睡早起

彭天录,现年100岁,是镇巴县观音镇人农民,目前居住在县城其儿子家中。

10月14日,镇巴百岁老人彭天录在广场晒太阳。康翼 摄

彭天录自新中国成立初就担任所在村的大队干部、村支部书记。目前,已百岁高龄的他,虽眼睛和耳朵都不大好使,但个人基本生活能自理,精神矍铄,头脑清晰,身体没什么大碍。老人每顿必有酒,但不贪杯一两足够。

老人告诉笔者,他的养身秘诀是一要保持乐观心态,他平时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每一件事情,不发怒性情不急躁,能够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二是早睡早起,老人从年轻时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充足的睡眠使他的身体整体素质要比同龄人高出很多,非常有利于健康和长寿。(通讯员:康翼)

106岁老人马崇贵:

读书看报胃口好

俗话说:山中易找千年树,世上难寻百岁人。在略阳县接官亭镇何家岩社区居民中,106岁的马崇贵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幸福安度着晚年生活。

初次见到马崇贵,老人面相慈祥,精神很好,就是耳朵有点背。1914年出生的马崇贵,一辈子务农,是个勤快人。老人性格随和平淡,没什么脾气,年轻时对待街坊邻居随和友好。

老人平时喜欢和年轻人交流,虽说现在不太说话,但交流过程中思维依然清晰。说起马崇贵的饮食习惯,照顾他20多年的孙媳妇张志红告诉我们,老人一辈子都习惯粗茶淡饭,不喜欢油腻的食物,不挑食、不讲究,只要清淡。老人的身体很好,从没得过大病,偶尔略有感冒咳嗽,也是吃点药就好了,基本上没去过医院。

10月21日,略阳县接官亭镇何家岩社区百岁老人马崇贵的孙媳妇张志红推着老人外出晒太阳。朱立荣 摄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为了延缓老人记忆力衰退,他的家人会帮助老人看书报、电视。

干了一辈子农活的马崇贵,前些年总是闲不住,偶尔还会下地干点活。一辈子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的马崇贵穿着简朴、干干净净。问起老人的生活起居,张志红告诉笔者,老人生活作息非常规律,一直坚持早睡早起,一般早上7点就起床了,原来手脚利索的时候还能帮着她做点简单的家务,有时扫扫地、擦擦桌子、整理屋子。

孙媳妇张志红在给老人喂饭。朱立荣 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当问起马崇贵老人长寿的秘诀,张志红却笑着告诉笔者,哪有什么秘密。只有照顾好他们,孝敬他们,让他们心情舒畅,安享晚年,幸福生活,他们自然就能健康长寿。(通讯员:朱立荣)

102岁老人齐秀英:

生活规律常做饭

深秋,久雨初晴。家住宁强县胡家坝镇许家坝村的103岁老寿星齐秀英坐在自家房前的院坝里和邻居一起晒太阳,显得恬静而幸福。看到前来为她上门体检的村医李军时,她笑着起身打招呼,还说自己遇上了这么好的社会,党和政府的政策又好,自己有高龄津贴、低保、退耕还林补贴等,还经常有好心人来关心看望,感到很幸福,想健康快乐的多活些年。

齐秀英生于1918年4月17日,老伴在15年前去世,现有2儿5孙3曾孙。她的大儿子黄彦贵今年74岁,住的地方离她不足百米,负责为老人买米买面和日常照料。

老人一直保持着勤劳的好习惯,喜欢在地里点种小麦、玉米、黄豆、洋芋、红薯、白菜、萝卜、包包菜等农作物,供自己生活之需。

天气好了,空了,老人喜欢在山坡捡拾柴禾,就到山坡的树林里去捡柴,至今仍能捡上一小捆树枝,斜着背在背上回家,供自己取暖和做饭。

10月22日,宁强县百岁老人齐秀英老人在家推石头手磨磨豆浆。刘炳林 摄

老人喜欢吃豆花稀饭和蔬菜,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开始用手磨磨豆浆做稀饭吃,中午3点钟吃午饭。一天两餐,饮食清淡,不吃肥肉,不吃晚餐,不吃零食和副食。

老人性格乐观开朗,每天干完农活,或茶余饭后就和邻居以及周边的村民聊天,说一说,笑一笑,调解心情。前些年,遇到镇上逢集,她也去赶集,逛一逛,看一看,丰富自己的生活。

他的起居较规律,几十年来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生病,也没有住过院。有时不小心摔倒,有点小伤,他也不去治疗,不吃药,过几天就自然好了。

宁强县胡家坝镇许家坝村的村医李军定期上门为齐秀英老人体检

近日,天气一天天冷了起来,可齐秀英依旧精神矍铄,头脑清醒,无病无痛。目前,他是宁强县最长寿的老人,愿他晚年幸福绵长。(通讯员:刘炳林)

汉中发布微信公众号由汉中日报社运营

审核:阮涛 责编:孙崇政

原标题:《长寿秘诀都有啥?来听听汉中这6位百岁老人怎么说...》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