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典型经验之四:甘肃省持续发力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 谱写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陇原新…

2020-10-26 16: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甘肃地域辽阔,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谋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持续发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先行先试创示范,一河清水送下游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自筹资金7000万元,于今年4月启动祁连山地区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由张掖市肃南县、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酒泉市金塔县、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县等3市7县区按照“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原则,明确权利义务、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自主协商开展流域补偿试点。试点县区政府是流域补偿工作的责任主体,流域上游地区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同时享有水质改善、水量保障带来利益的权利;流域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为改善生态环境付出的成本给予补偿,同时享有上游水质恶化、过度用水的受偿权利。按照省内有关部门分工安排,省财政厅负责筹措补偿资金,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负责水质断面考核标准设定、水质水量监测等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安排流域治理项目,力争用3年时间,探索建立黑河、石羊河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目前,各试点县区均签署了《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省级财政为每个县区奖励1000万元用于黑河、石羊河水质改善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甘肃省流域补偿工作进展顺利,黑河、石羊河正以碧波悠悠,交融人与绿水之美,奏响“黄河大合唱”甘肃乐章。

图1 黑河肃南段远景

立足优势特色资源,做精做优生态产业

甘肃坚持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生态综合补偿的重要抓手,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做优做强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天祝县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之一,也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和深度贫困地区,甘肃省确定的“两州一县”和1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国土面积的61.4%位于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过去一度采矿企业遍地开花,到处煤灰飞扬,污水横流。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企业矿山关闭了,老百姓收入靠什么?如何让当地群众既要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天祝县一手盯突出问题抓生态修复,一手借资源禀赋谋特色发展,逐步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2019年冬,风雪弥漫,牧人晚归,如同一幅油画定格在暮色的田野里,油画中的牧人是天祝县藏族老人卓玛才旦,他们家靠养殖白牦牛在县城买了新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天祝县涌现出了许多像卓玛才旦一样的牧民,通过发展白牦牛特色产业,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庙儿沟村是天祝县打柴沟镇最为偏僻的行政村,前些年村里人基本没有收入渠道。近两年,庙儿沟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高原有机蔬菜,搭建日光温室试种大棚蔬菜,以菜生财、以菜聚财,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天祝县通过政策扶持和龙头企业带动,还加大了对藜麦科研、种植、加工、营销等环节的扶持力度,13个乡镇藜麦种植面积已达11.6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0%,年产值2.32亿元,带动1.57万户6.7万人稳定增收。园里的果、棚中的牛、曾经撂荒的土地,这些农民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事物,为贫困群众铺开了一条条脱贫致富新路子。天祝从过度依赖资源、损害生态环境到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生态产业,通过发展生态优势特色产业开拓了绿色发展新路子。

图2 天祝县七彩藜麦种植区

打造生态文旅,遇见诗和远方

“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深刻阐述了自然之美、生态之美。近年来,甘肃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生态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从经济小省、资源大省向生态旅游强省的转变。甘肃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份,境内自然风光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甘南州玛曲、卓尼、迭部等试点县既是生态和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也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甘南州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着眼旅游新业态、新产业、新产品,调整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开发、优化投资管理,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特色品牌,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19年以来甘南州实施的“一十百千万”工程,将景点、村庄及民宿农家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游、生态游变成各族群众的产业路和致富路,生态旅游的崭新画卷正在甘南高原上徐徐展开。

夏天的阳光,给海拔3700米的玛曲县阿万仓镇增添了生机。溪流流过绿意盎然的草场,依偎在沃特村身边。迎着微风,明快的弹唱音乐和欢声笑语打破了草原的沉寂,牧家乐、帐篷城里游客络绎不绝。沃特村只是甘南州玛曲、卓尼、迭部等县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个缩影,还有绿树环抱、泉流纵横的大峪沟公园、如诗如画的阿万仓湿地、“打卡式旅游”之地尕海、牛羊像云朵般飘浮的草原牧场。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玛曲、卓尼、迭部等县以生态综合补偿试点为契机,把发展生态旅游业变为绿水青山的“保护伞”,把绿水青山打造成旅游业的“聚宝盆”,正在实现绿色蝶变。

图3 卓尼大峪沟景色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典型经验之四:甘肃省持续发力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 谱写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陇原新篇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