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闽宁协作奇迹】董成璧:躬身甘为“连心桥”

2020-10-26 20: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宁夏固原市驻福建劳务管理站站长

2020年是宁夏固原市驻福建劳务管理站站长董成璧在福建工作的第23个年头。

1997年3月3日,是固原市西吉县首批93名姑娘组成的劳务输出队出发到福建莆田的日子。从这天开始,闽宁协作劳务输出大幕渐次拉开,这条路一走,已是23年。

那时年仅20岁的董成璧还是西吉县扶贫系统的一名新兵。第一批女工出山的情景在他脑海中始终清晰如昨:两地相距2000多公里,老乡们几乎没人愿意让自己没出过远门的闺女去那么远的地方打工。没办法,董成璧决定从自己的妹妹和侄女中找人,最终才促成了第一批劳务输出队,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

“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凄楚’来形容。”回忆起往事,董成璧说,大巴都看不到踪影了,那些送行的父母还站在原地依依不舍地抹着眼泪。董成璧的心被揪着、牵动着。

次月15日,董成璧作为第二批劳务输出队的协调管理员,和147名女工一起出发。“她们需要我这样一个人,给她们服务或者说是帮忙,这样她们心里会踏实些,父母也放心。”

车队走了7天7夜。下车时,大家的腿都坐肿了。然而没有人打退堂鼓。随后,他作为“娘家人”,和她们一起住进莆田涵江金高威电子厂(后改名为新威集团),成为山海两端的联络员。

“福建炎热雨量大,身体不太适应,语言环境、饮食习惯也都需要时间适应。”董成璧说,梅雨季节,很多人患了皮肤病,他忙前忙后带着她们到医院就诊;为了帮助姑娘们尽快融入工作环境,他和她们一起进车间、当翻译;为了安抚姑娘们的情绪,放松心态,他组织她们去湄洲岛看海;为了照顾姑娘们的饮食习惯,排解思乡情结,他积极和企业沟通开设了西吉食堂……

很快,姑娘们适应了新环境。第一个月每人都拿到1000多元工资。董成璧说,之后他就有了新身份,每个月都要花两三天时间到邮局帮她们把工资汇回家。她们的家庭也因此改变,她们的辛苦换来了西吉老家一辆辆“奔奔车”、一幢幢新房子。“蒲永霞当年给家里寄了一万多块钱,家里不仅盖了房子,买了农机车,还有了存款。”1997年对于董成璧来说,是个艰辛而幸福的一年。这一年,董成璧在第四批劳务女工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为了带动更多人走出大山找出路,1999年,在福建省扶贫办的组织下,7名走出大山的女工第一次搭乘飞机,回家乡巡回演讲,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讲述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谊。她们的改变消解着固化的壁垒,报名人数逐渐多了起来。到2003年时,固原市每年输出劳务达3000余人,务工范围也逐渐覆盖莆田各县区,产业延伸到电子信息、鞋业、食品加工业等领域。

“劳务输出,赚工资、学技术、开眼界、长见识、长本事。”令董成璧欣慰的是,最早外出务工的西吉人,大多已经成长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

董成璧依然坚守着。他几乎每天都和福建省300多家企业沟通联系用工信息,筹划对接各项事宜;他的用工信息也不只在西吉县发布,还覆盖隆德等其他县区,为宁夏到闽务工人员搭建起一条“连心桥”。(左文婷)

来源:《中国扶贫》2020年18期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闽宁协作奇迹】董成璧:躬身甘为“连心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