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方】四川开发区: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2020-10-26 19: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写在前面:

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从1984年国家设立首批开发区以来,至今已走过37个年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四川省开发区已发展到144家(国家级开发区22家),位列西部地区第一。以约占全省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约80%进出口、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50%利用外资和30%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四川省改革开放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主支撑。今年7月,四川省首次对全省开发区进行统一标准整体评价、分类考核,共评出29个“优秀开发区”。9月,四川省发改委开展主流媒体“走进四川优秀开发区”活动。中国改革报、改革网对记者采访到的“四川优秀开发区”部分典型及经验做法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为“治蜀兴川”提供强劲支撑和永续动力

——“走进四川优秀开发区”系列报道之一

在成都,每天有4000多辆汽车从经开区产出、销往全球;“成都高新造”大陆地震预警系统最快预警时间已提前至61秒。在德阳,开发区已制造出全球最大的模锻压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世界首台百万水电机组等一批“大国重器”。在南充,中科九微生产的芯片分子泵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在绵阳,面积仅为17.1平方公里的游仙经开区2019年主营业收825亿元,年均亩产近390万元……

四川省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至今已走过32年历程,开发区数量已发展到144家(国家级开发区22家)、居西部第一,以约占全省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约80%进出口、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50%利用外资和30%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全省改革开放排头兵、区域经济增长极、现代产业集聚区。

量质提升

稳中有进势头良好

今年7月30日,“2020年四川省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结果”正式对外公布。此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衔接国家部委对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考核办法,结合该省实际,共设置了发展实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等6个方面28项可量化指标,首次对全省包括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在川设立的开发区进行了统一标准整体评价、分级分类科学严谨考核,共评出29个“优秀开发区”(5个国家级开发区、24个省级开发区)。

据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此次考核评价看,全省开发区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具有“发展质效全面提升、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开放合作不断突破、绿色发展取得进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等主要特点。全省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超4400家、研发机构超1900家、创新服务机构超700家、金融服务机构超3200家、工业设计机构超900家、物流仓储机构超3200家。全省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开发区有11个、税收收入超过30亿元的有11个,29个优秀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全省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1%,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总量达638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852亿美元;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基本实现开发区企业“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在发展质效提升的同时,全省开发区综合能耗指标、污染物排放量等明显下降。

创新引领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当前,四川正处于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区域协同发展主阵地、全面开放合作主平台、产业转型升级主力军,开发区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责任。当然,全省开发区目前还有一些短板需要补足,在发展质效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四川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介绍,为抢抓战略机遇,引导开发区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四川省于2019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全省开发区开展综合评价考核,加强科学管理和精准服务。四川省发改委开发区处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此次对开发区评价考核,不仅发挥了“指挥棒”作用、评出了优秀、激励了先进,而且对全省排名后3个开发区进行了约谈整改,此外,将系统梳理此次评价考核数据成果,编制发布全省首本开发区发展手册,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综合评价考核作为加强开发区基础管理的重要工作持续抓好抓实,并以此为起点,形成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

按照《实施意见》,四川省将进一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着力打造一批千亿级园区。鼓励全省各地引进社会资本主导、参与开发区或“区中园”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鼓励各地与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开发区或“区中园”;鼓励开发区围绕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5+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一批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为治蜀兴川和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和永续动力。

(何子蕊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进)

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走进四川优秀开发区”系列报道之二

今年前7个月,四川成都市逆势而上,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5.5万户、增长21.7%,进出口总额3898.3亿元、增长24.9%。其中,成都高新区表现抢眼: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28.3万户,增长18.7%;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1.4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总额2876.6亿元,同比增长27.2%,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占全省61%、连续28个月位居全国近百个综保区第一。

一系列靓丽数据的背后,是四川省首个开发区——成都高新区在“发展高级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劲实力和巨大发展潜力。

科技创新优势初显

林立的高楼、宽阔的街面、园林式的办公场景、川流不息的人群……这是人们对于成都高新区最直观的印象。然而,当你真正深入成都高新区进行探访后你会发现,这里的成就和现实超乎想象。

成都高新区新经济活力区,是我国最大的专业软件园区——成都天府软件园的所在地,共有瞪羚谷、骑龙湾、AI创新中心、中国—欧洲中心、新川创新科技园和天府软件园六大产业社区。这里是“成都——最适合新经济发展城市”最生动的注脚,已吸引包括IBM、SAP、NEC、GE、新电、华为、阿里巴巴、马士基、西门子、爱立信、腾讯、WIPRO、DHL、宏利金融等近25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外资企业占比达40%。整个园区采用“黑科技”智慧化“一站式”服务管理,聚焦5G通信与人工智能、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等领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活力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一核四区”发展格局。其中,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四区”均由成都高新区主导。世界领先的地震预警技术、打破国际垄断的超导磁医学成像技术、获得国际国内双认证的4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全国首个获批临床的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等世界前沿创新成果均出自成都高新区。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9年底,成都高新区各类新经济企业达8.8万余家,已累计培育出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1家、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203家、种子期雏鹰企业323家,新经济企业营收达4127.6亿元。成都高新区内科技型企业超过5万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2053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万件,占成都市40.1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8件。

如今,成都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新经济示范园区,打造成渝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现代产业体系增强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赋予成都高新区的重要使命。32年来,成都高新区始终把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集群、拥有世界级第一梯队企业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最直接的愿景表现,致力打造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和以“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等为特征的区域经济体。

据介绍,成都高新区现有面积234.4平方公里,包括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科技城、新经济活力区、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等多个重点区域。

成都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构建“3+2”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其中,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是四川首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已聚集英特尔、华为、京东方、戴尔、联想、富士康、奕斯伟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占据重要一极。该产业园区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361.2亿元。

天府国际生物城已聚集包括赛诺菲、艾尔建、倍特、蓉生、地奥、迈克生物、美敦力等企业超过2900家,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占第6位,建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新药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目前正积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生物产业体系。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大产业项目招引为抓手组织经济工作。成都高新区突出“产业高端、头部带动”,已签约和拟签约重点项目135个,总投资3322亿元;引进产业化重大项目20个,总投资666.4亿元。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基地、网易数字产业基地、字节跳动西部中心等新经济头部项目,成都国际医美城、赛默飞联合创新实验室等现代生物医学项目,暖哇科技、麦亚信等互联网保险细分领域头部企业项目,川大、电子科大共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室项目等,相继在成都高新区落户。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市场主体近20万家,上市企业近40家,新三板累计挂牌企业126家;已建设6家省级产研院、1家市级产研院,已导入13个创新中心,引进高级人才143名,“高新创造、高新转化、高新输出”模式逐渐形成。成都高新区正以“对标世界一流、再造一个高新”的决心和勇气,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朝着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坚实迈进。

(何子蕊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进)

构建多元共兴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

——“走进四川优秀开发区”系列报道之三

金秋九月,地处成都市“东大门”的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阳光灿烂、生机盎然。这里不仅有热火朝天建设中的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闭幕式主场馆所在地——占地12万平方米的东安湖体育公园,而且还是面积达1275平方公里、空气含氧量相当于5个青城山的全球最大城市森林公园——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核心区。

作为四川省唯一与成都市龙泉驿区实行“政区合一”的国家级经开区,成都经开区管理面积达到557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35万人,是全省工业主阵地,每天有4000多辆汽车从这里产出、销往全球。

目前,成都经开区已聚集各类世界500强企业67家、上市公司57家,区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27位、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第19位,GDP连续7年位居全省县级行政区第一。这里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开放创新为引领,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构建以汽车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多元共兴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主导产业升级扩链

走进位于成都经开区的一汽大众成都工厂,现代园林式生产办公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在气势恢宏的汽车总装车间,机械手挥舞出强节拍的音符,流水线延伸着五线谱的韵律。一汽大众成都工厂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成都工厂的制造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这里平均每58秒就会下线一辆汽车。尽管疫情给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按照目前的科学调度和进度计划,公司仍将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产量比去年还略有增加。

汽车产业是成都经开区的主导产业。目前,该区已聚集包括大众、丰田、沃尔沃、神龙、吉利等在内的10余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大众发动机、博世底盘、豪能科技等300余家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以及美国德尔福、法国佛吉亚、威马全球研发中心等127家各类研发机构,汽车产业不断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升级。吉利高原、中植一客、沃尔沃跑诗达、华为、西门子、大华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已相继落户区内,2019年全区新能源汽车产能突破4.5万辆,产量达2.1万辆、增长52.9%。目前,全区已构建起从汽车研发、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到贸易博览、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完整汽车产业链。2019年,全区整车产量达到100.7万辆,汽车工业产值突破1582.5亿元,占比达到全省85%以上。

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31日,成都经开区再次集中签约2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629.5亿元,涉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汽车关键零部件等多个产业领域,其中包括德国博世、日本丰田纺、杉杉控股等众多国内外高能级企业。这些项目的签约落地,将进一步有效推动成都经开区围绕产业链构筑创新链,围绕创新链筑牢汽车产业生态圈,加快迈进全国汽车产业集群第一方阵。

加快现代产业多元共兴

位于成都经开区成龙大道与车城东二路交会处、占地105亩的哈工大机器人科技产业园已于2019年12月初步建成开园。该园区是四川省首个以机器人为主题的现代产业园区,聚焦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打造融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布局全球的“创新+创业+产业”联动发展生态圈,将建设成为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孵化、产业汇聚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区。

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是成都经开区内一家拥有工业4.0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2001年成立至今,公司已建立包括“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成都市工业设计中心”等在内的多个创新平台,先后取得1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14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科技成果,主编2项国家标准,参编22项智慧城市和物联网领域相关国家标准。

“这是成都经开区实施创新驱动,着力‘一业主导、多元共兴’的典型例证。”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和其他地方一样,成都经开区当前已进入全面高质量发展关键时刻,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经开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共兴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例如,位于经开区的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国际合作背景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已开工建设的西部氢能汽车产业园项目将被打造成为中国一流、成都首个氢能产城综合体标杆;华川电装等15家企业数字化车间2019年已经建成投运;已聚集勤为智汇等89家5G产业链企业、汇智博科技等60家工业软件企业、天邦生物等8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全区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制造、生物医药等优质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提量提质、加速成势。

该负责人表示,搭乘“东进”和“大运会”快车,成都经开区多元共兴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何子蕊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进)

汇聚科技创新动能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走进四川优秀开发区”系列报道之四

在深兰科技展示平台,一款搭载智能驾驶技术、手脉识别系统、车载机器人,同时集语音交互、精准广告推送、乘客异常行为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豪华型AI客车,正重塑智能城市公共出行新生态。不久前,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随四川省发改委“走进全省优秀开发区”活动,在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体验了一款豪华型AI客车——熊猫智能公交车,其便捷、高效、舒适的智能应用,为科技创新助力城市智能交通出行注入全新内涵。

汇聚科技创新力量,打造地方经济转型“发动机”。记者在德阳经开区、绵竹高新区看到,一批“高新造”产品正主导消费市场蓬勃发展,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强势崛起。近年来,以国产大飞机C919关键部件、世界最大核电汽轮机低压转子等为代表的“德阳造”产品遍及印度、巴基斯坦、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

2019年,德阳经开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8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2亿元、同口径增长10.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而与之毗邻的绵竹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连年来年均增幅达10%以上。2019年,绵竹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25.5亿元、同比增长10.2%,主营业务收入370.2亿元、同比增长13.4%。这些优秀开发区已成为引领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引擎。

科技创新赋能园区“智造”

作为全国重工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荣获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挂牌园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四川省首批院士(专家)产业园等多项改革创新试点,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第40位、全省第2位。

德阳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德阳经开区立足中国二重、国机重装、东方汽轮机、蓝星机械、东方法马通等装备制造97家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老重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形成了以航空与燃机、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研制生产了全球最大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国产大飞机C919关键部件、世界最大核电汽轮机低压转子、国内首支CAP1400核电转轴、全球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半转速汽轮发电机、国内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世界最重加氢反应器、白鹤滩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50MW重型燃气轮机等一批“大国重器”。

为加速科技创新引领的核心竞争力,德阳经开区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4家。其中,二重集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打造“四川省先进模锻压创新中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KUKA共建“四川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建成西门子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德阳市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是西部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并成功入选工信部“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双创升级园区。2019年,全区专利发明保有量720件,居全市首位,并被省政府纳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阳协同改革先行区。

打造产业转型示范区

2018年1月四川省政府批准认定的省级高新区——绵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成渝经济区组成部分,是连接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区的纽带及“一带一路”国家重要战略节点。

绵竹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绵竹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麒麟说,近年来,绵竹坚定以抢抓支柱产业不放松保存量、做增量,全力推动传统工业向现代化新型产业转型,园区先后获得“四川省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8年四川省高新区综合评价省级高新区第1名、2019年四川省高新区综合评价省级高新区第3名、2020年四川省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优秀。

近年来,绵竹高新区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传统支柱产业向绿色化转型发展转变、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等三大转变,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园区先后引进以联伍新能源为代表的一批核心技术企业,培育了一批以瑞驰拓维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了一批像润格生物一样的“科创团队+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创新转型企业。

绵竹高新区加速优化磷化工产业结构,鼓励磷化工龙头企业升级转型,深化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拓展磷石膏综合利用途径,实现磷石膏产销平衡,从而实现绿色发展,为推动传统工业向现代化新型产业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绵竹高新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新常态,项目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了“三个重大突破”;要素保障优化新环境,实现了“三个显著增强”;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三个卓有成效”,为加速园区集聚人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9年,高新区共启动30个项目,总投资95.14亿元,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7个、亿元以下项目13个。其中,以特能威“日产40万只新能源锂电池项目”及六方钰成“高性能电子陶瓷基板及元器件项目”为代表的项目更是在短短半年内实现了从签约到试生产,项目建设跑出了“绵竹加速度”。

(何广丙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进)

下好改革开放棋 走好科技创新路

——“走进四川优秀开发区”系列报道之五

今年是绵阳科技城建城20周年,自2001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复为中国科技城后,绵阳将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绵阳力量”。日前,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走进了绵阳科技城,见证了国家级高新区——绵阳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区——游仙高新区在建设绵阳科技城上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下好“改革开放棋”,走好“科技创新路”,争当建设西部经济强市排头兵。

绵阳高新区:

跑出发展“加速度”

作为科技城建设的“主战场”,绵阳高新区近年来紧紧咬住“打造西部一流科技园区”目标不放松,通过集聚高科技产业、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高新服务,按下全面创新改革“快进键”,跑出发展“加速度”,登上了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2019年,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54.8亿元,产业集中度达88.7%;“两新”产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82.6%;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户,总数达到103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068户,占绵阳市的18.4%。2019年,科技部发布的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位中,绵阳高新区位列第54位。2020年上半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44亿元,在四川省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三名。

创新孵化探路子。绵阳高新区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高新孵化新路,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一大批高科技中小企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截至目前,全区孵化面积超过23万平方米、占全市总量的21.5%,其中民营孵化器占80%以上,在孵企业超过840家。全区新增市场主体3234户,总数达26,666家。

政策扶持解难题。绵阳高新区聚焦做优营商环境创新推出全国首个财税综合智能服务平台——“税鑫融”,有效打通政企银对接通道,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站式”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通过政府引导,为企业争取了1亿元的授信额度。

优质服务助建设。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内,最令人瞩目的项目是绵阳京东方(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凭借项目签约履约、开工建设、投产达产的“三位一体”“保姆式”服务模式,绵阳高新区创造了京东方历史上环评速度、国家政策获批速度两项业内第一,保障了该项目主体工程提前两个月封顶。推行领导联系“直通车”制度、“项目专员”代办审批手续制度和审批服务最多“跑一趟”机制、“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联动推进”机制,实现了重点项目落地大提速,一大批重大项目密集发力、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越来越稳、“顶梁柱”越来越强。

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一个“生态至美、科技至伟”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新中心”,正在绵阳高新区初现雏形。

游仙高新区:

打造科技城增长级

“开发区建设,重在科学规划、产业带动、项目招引。”游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王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多年来,游仙高新区多项经济指标位居绵阳市9个产业园区前列。2020年名列四川省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省级开发区第3名。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5.1%、38.2%。2019年,园区完成主营业收入825亿元,同比增长26.9%;实现税收12.5亿元,同比增长23.6%。2015年~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0.3%。

“四先四后”搞建设。园区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安置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业”的“四先四后”发展思路,坚持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实现“产业龙头-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建设。创新PPP模式合作进行园区开发建设,“三年成型、五年成邑、八年成城”的建设理念贯穿始终。园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

移柯通信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29天,园区循环化改造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仅用时92天,富乐国际学校从建设到开学仅用时166天,一大批工业项目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投产,创造了项目建设、拆迁安置的多个“绵阳速度”。

龙头引领促发展。目前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两新”产业实体工业企业达48户,占园区工业企业总数的91%,产业总产值占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5%,“两新”产业已成集群集聚发展态势。以中金资源、东材科技、移柯通讯、中尚能源、兴事发集团、科莱电梯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8%。园区在香港、上海两地主板上市企业达5家。

精准招商谋未来。园区坚持“招商选资”和“精准招商”理念,先后成功招引投资13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项目;

投资128亿元的诺思(绵阳)微系统基地项目和投资100亿元的上海均和集团建设大宗商品贸易和结算、跨贸易小镇开发建设项目;投资80.26亿元的新加坡拓普电子西部半导体集成电路高科技产业园、30.5亿元的四川移柯物联网智慧产业园项目;投资15亿元的五洲新春新材料项目等12个重大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新增工业产值737.3亿元,实现税收35.3亿元。

在游仙高新区这个管辖面积为17.1平方公里的“小”园区,预计2020年主营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亩均产值将接近390万元。这里已成为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蒋良明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进)

原标题:《【地方】四川开发区: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