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进闽西北深山里的土堡,时光在这里停留了两百年

2020-10-29 1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福建土楼中外闻名,但隐匿于闽西北大山深处的土堡却鲜有人知。土堡是一种土生土长的防御性乡土建筑,历史要比土楼还要久,可以称得上是“土楼之母”。金秋十月,记者随华东主流媒体“三明行”采访团来到福建三明市大田县。在广平镇万宅村,有幸见识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绍恢堡。

绍恢堡座落于村子东北角的山前坡地上,依山而建,夕阳的余晖将土堡勾勒得更显沧桑。近两百年过去,这座曾经繁华热闹的宅落如今只留下了寂寞。  

 

始建于清光绪11年(1885年)的绍恢堡,坐西南朝东北,面积2500平方米。四周山势峻峭,门前远山两峰突起,顶部浑圆匀称,门坪外一条山溪自东向西流过,整个古堡坐落于青山碧水之间,景色秀美。

据当地人称,绍恢堡为万宅村余新权所建,建成后,其后人一直作家居住所。2004年,绍恢堡被列入大田县文化遗产名录。

 

   

迈进大门,院子寂静无声,风吹过来,屋檐上挂着的红灯笼随风轻轻摆动,给已显沧桑的土堡带来些许活力。 

由于土堡依山而建,山泉水已渗入土堡的角角落落,形成潺潺溪流,悄然侵蚀着土堡的地基。 

绍恢堡是一座府第式“五凤楼”民居,兼有防御功能,堡前方后圆,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依次有外壕、堡墙、前天井、前堂、中天井、厢房、正堂、花台、两侧护厝、环墙廊屋等几部分,正堂位于堡内正中,当心间内里设太师壁神龛,供祖宗神位,厢房设学堂,护厝为居舍、厨房、仓储间等,堡内有大小房间72间。

 

依山构筑的土堡出现高台阶、高台基、高落差的特点,同时出现了立足土堡,结合围屋、土楼、围拢屋、兵营等建筑元素的防御性建筑,这种多建筑文化集合在一个地区的情况比较少见。

 

由于有特殊的地形环境庇护,绍恢堡自身的防御功能相对弱化。围墙不高但坚实厚重,基础部分系用大块毛石堆砌,基础以上为生土版筑墙,墙上有少量几个射击孔,大门门洞拱顶正中,设两个注水孔。堡外壕沟为天然涧沟,原有沟上设架吊桥供出入,堡里备有充足的粮米,养有鸡鸭,住在堡里的族人遇到外敌入侵时,可以闭门几个月不出。

 

土堡虽属防御性建筑,但一座大型土堡,往往集合了防攻、生产、生活、学堂、娱乐、民俗、宗教、祭祀、议事、传统节庆、婚娶嫁丧等功能为一体。绍恢堡装饰手段有木雕、彩绘、灰塑、石雕等,主要内容为文房四宝、花鸟虫鱼、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寓意喜庆吉祥、祈寿迎福的花式图案。工艺精湛,技法娴熟,堪称精品。尽管土堡鲜有被外界所知,但只要参观过土堡,无一不被其巧妙的设计、精湛的施工、巨大的体量、别致的造型所震撼。

 

据了解,土堡始于宋元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直至上世纪30至40年代仍有零星建造。土堡堪称是古村落建筑的孑遗之作,完全可以和福建土楼相媲美。

 

三明是福建现存土堡最集中、数量最多、年代最早、土堡文化最丰富的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主要分布在大田、永安、尤溪和沙县等县市区,历史上三明曾有大小土堡2万多座,然而由于各种自然、人为等所致,现存土堡数量仅剩200余座,其中保存较好的只有40余座,濒临消失,尤为珍贵。土堡的保护迫在眉睫。

 

 暮色苍苍,英雄迟暮,历经风霜的古堡寂然不语,但却依然身姿挺拔,矗立在山林间,等待被召唤。

记者:吴建勋 摄影报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