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点丨赵强:让全民阅读成为广大公民的文化自觉

2020-10-28 10: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全民阅读作为由政府主导,各地响应的一项全国性的文化活动,从2006年中宣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发出倡议至今,已经走过了15年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倡导全面阅读这一提法,连续7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有关全民阅读的举措和决心如此之大,但是全民阅读在很多时候依然推进困难,这从一个数据就可看出端倪。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连续17次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就可看出每年全国国民的阅读动态。今年4月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依然停留在人均不到5本,即4.65本,这一数据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如何做到让全民阅读成为广大公民的一项文化自觉,需要下一番功夫进行研究了。

不过,这次旷日持久的疫情,让宅在家里的国人,有了阅读的必须和时间。很多人在两个月内,读完了也许是需要几年才能读完的图书。这也让全民阅读有了意外的普及。因此疫情带来的全民阅读的深入,也有助于今后一个时期的阅读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

01 在体制上需要对全民阅读强筋健骨

北京阅读季自2011年启动,现已成为北京文化的新名片和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抓手,并升级为国家级全民阅读品牌。上海创设思南读书会、望道讲读会、知本读书会等一批常态化阅读示范项目,举办文学对谈、读者见面会等系列互动交流活动。深圳读书月已连续举办20届,每年数百场文化活动,打造了深圳读书论坛、年度十大好书、领导荐书、诗歌人间、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书香家庭等知名品牌,年度参与人次由首届的170多万上升至千万。而吉林省提升全民阅读的模式是给社会公众编选并赠送民生读本,作为民生大礼包。

与此同时,各行各业的主管机构都在为如何激活全民阅读想尽一切办法。如全国总工会投入的全国工会电子职工书屋是由全总统一规划设计、投入基础经费开发建设的职工网络阅读系统,于2015年年底正式上线运行。这个书屋是几个阅读端口互相配套,包括APP、微信端、网站和数字阅读一体机。

当然更值得我们浓墨重笔介绍的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负责推进的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公共文化“五大惠民工程”之一。2019年底,全国共建设农家书屋58.6万多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累计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农家书屋达到12.5万家,提供数字阅读内容近百万种,在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动精准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省绍兴市梁湖街道皂李湖村文化礼堂内,村民在扫描“有声图书站”的二维码听书。

尽管上述全民阅读的重要举措可圈可点,但是因为阅读不仅仅是掀高潮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不仅仅是敲锣打鼓地送上书,摆上架,还必须扎扎实实地让广大读者一本一本地去阅读,这无疑又是一项很私人的文化活动。掀高潮是很必要的,这需要大“动”,但是等掀完高潮就需要大“静”,就需要静悄悄地阅读。我们至今还没有见过谁在十分嘈杂的环境中,认真看完一本书的。

可见,阅读需要心静、环境静,周边环境还要适宜阅读。古人就很看重阅读的庄重,常常是阅读前沐浴更衣,以此把阅读提高到一个全新的精神活动。的确,阅读时只有高度投入,用心、用力地与所读的书融通,才能理解书中要义,进而完成阅读的功能。

但是很多阅读节、阅读日都是当天热闹,过后就少有人关注。有的农家书屋是投入使用了,但是当地人很少光顾。这就暴露了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正如阅读专家朱永新对媒体坦言的那样,“当下推动全民阅读还存在浅层次短期阅读活动多、有深度有系统的少等问题。”为把全民阅读的效果进一步扩大,朱永新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把全民阅读提升为国家战略。尽管国家阅读节的倡议有很多年,距离落地生根也会有些日子,社会公众也不必等到有了那个节日再去全力阅读,估计真是那样,也会把自己耽误了。因为如果一个人想在短短的一生中,对社会有所贡献,有所作为,多读书、读好书是成才的一个重要形式。而目前各地蜂拥而至举办的读书节都是很短的几天,活动过后,读书又沦为了“丑小鸭”,不再被更多的人去关注。

有鉴于此,我以为全民阅读要在常态化多下功夫。比如,各个单位的工会组织,多多举办职工读书竞赛,对参与者发放购书卡。对优胜者重奖经典名著等。并在单位设立读书状元榜,以此鼓励。

此外国家各类重要考试,如高考、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以及各类职称考试,都应多在试题设计上多就阅读特别是一些公认的经典名著中给出试题,以此带动国民的日常阅读。在考察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和领导能力时,也应把读书作为一个常态化的考核指标,提升领导力。

02 在全社会强力树立阅读标杆

这些年我也一直关注社会各界以及各地举办的读书活动。由于读书仍然是公众的一项艰难的选择,能够持之以恒地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习惯的人,严格地说,目前并不多见,但也就更加弥足珍贵。尤其是在网络、微信、微博、电视、手机的全力冲击下,阅读的生存空间日益窄小。目前某些商界精英、明星等公众人物似乎并不是喜欢读书。这就给了公众一个错觉:不读书照样发财!少读书也没有坏处!读书耽误时间,还不如多学些英语对今后职场和出国管用。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据《光明日报》2018年5月23日报道的,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上海大学生阅读指数报告显示,84.3%的大学生将“手机阅读”作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而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数字阅读的主流:排名前三的大学生社交阅读平台分别是微信,占比68.8%;微博,占比56.7%;知乎,占比48.0%。这个数字我以为具有普遍意义。

可以说,把数字阅读当做阅读主流成为当前大多数国人的一种做法和理念。并进而错误地以为,不需要纸质阅读。其实,数字阅读只是阅读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浏览式、放任式阅读。如果想真正达到阅读目的还需要纸质阅读的发力,而纸质阅读是一种基础阅读、升级阅读、深层次阅读。没有后者的阅读,只能是浮在表面的阅读。

这些年我先后参与所在单位的招聘工作,我惊奇地发现,来自这些名校的高才生几乎阅读基础十分匮乏。别说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根本没有阅读过,就是鲁迅这样的大师作品也鲜有阅读。那么不读书的时间都哪去了?都用在上网浏览新闻,看手机微信,看网络上一些碎片化的知识上面了。很多名牌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看似知道得很多,其实都是掐头去尾的碎片化信息,缺乏深度的阅读。

如果我们仅仅把缺少读书是因为时间紧的原因,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因为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没有人会多出一分钟时间。而那些读书的高手和楷模都是会善于利用时间,善于读书和思考。如今我们的阅读环境相比过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然而大多数人的阅读却举步维艰,除了毅力缺少之外,还有就是要大力营造让读书人扬眉吐气的社会环境。应让那些饱读诗书,具有雄才伟略的人在各行各业有相应的位置并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引领更多的人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山东省日照市民在海滨城市书房读书

这方面,是否在各级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这样的权威机构,来负责指导或承办各类读书活动。这类机构还有助于对全民阅读的推动、提升、深入。通过开展富有创意的读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倡导文化和谐、读书和谐的社会氛围。此外,由于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最终也能将读书活动经常化、规模化、科学化。

此外,还要有一些常态化的运作体系和工作指标。比如,一年之内向社会推荐多少本好书,开展多少项阅读活动,举办有多少场阅读讲座,阅读分享会,聘请多少个阅读导师、阅读推广人等。只有活动细化,并且有较强的阅读执行力,阅读才能最大程度地在公民身上开花结果。对此媒体也应大力宣传一下阅读达人。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即使在这样一种浮躁的社会风气面前,仍有不少的人坚持每天阅读,坚持自己的精神操守而不动摇。虽然在不少人看来,这种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身阅读的人,可能耽误了不少升官发财的路,但他们仍义无反顾地阅读,并在自身的工作实践中,也尝到了阅读所带来的极大益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媒体今天宣传这个星,明天介绍那个名人,唯独很少宣传各类读书状元。因此,不妨借世界图书日的契机,大力弘扬热爱读书、善于读书并在读书中取得了不小的收获的先进人物。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联合媒体进行评选读书状元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读书氛围。

03 努力填平城乡阅读的巨大差异

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阅读状况差距较大。据专家坦言,不管是在传统载体上,还是在数字化载体上,农民的阅读率、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相比都落后不少,特别是农村儿童的阅读与城镇儿童相比差距很大。

通过对我国城乡成年居民不同介质阅读数量的考察发现,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为5.48本,低于2018年的5.60本;农村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为3.73本,较2018年的3.64本多0.09本;城镇居民的报纸阅读量为23.28期(份),高于农村居民的8.10期(份);城镇居民的期刊阅读量为2.58期(份),高于农村居民的2.02期(份);我国城镇居民在2019年人均阅读电子书3.27本,较农村居民的2.25本多1.02本。

二者之间的差距,也恰恰农民阅读提升空间巨大,农村阅读的较大差距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乡村文化短板。

的确,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公共阅读还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大软肋。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阅读为何物,也不知道到哪里去阅读。公共图书馆法的第四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

众所周知,振兴乡村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全面振兴。而乡村文化更是乡村之魂,阅读恰恰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也能最大限度地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很多人误以为读书只是城市人的事情,农村人基本不去读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新一代的农民,比老一代农民更多了一些见识和文化,因此很多人还是愿意通过读书来扩大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贵州威宁县雪山镇妥打小学的学生翻看图书

考虑到阅读的独特性,急需从城镇引进阅读推广人、阅读导师,来义务为农民,特别是乡村儿童指导阅读活动。有关出版机构出版业也应发挥自身机构的人才聚集优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乡村的文化建设出力、出招,定期下乡,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出版的真实渴望;开展送书下乡、送智慧下乡,在乡村多举办阅读分享会等活动。因为没有广大农民参与,全民阅读活动是不完备的,阅读不能忘记了农民。阅读会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也会助力乡村文化建设。这方面,各级政府应在资金、活动、设施、装备等方面全力向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倾斜。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读书活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以为,如果我们在全民阅读中有形或者无形地忽略了我国广大的农村读者群,是十分不明智的,因为毕竟我们的农村人口还占大多数,多达9亿多人。没有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一个根基,丢掉了文化,经济再发达,也是不会长久的。而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大力推进农民阅读。让一些适合农村的好书尽快走入几亿农民当中。

04 筑牢青少年阅读根基

中国的中小学阅读低迷是个老话题,讨论了多年,一直困扰着学校和众多的家庭。虽经有关部门的持续发力、大力推动,中小学阅读还是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

记得教育部早些年就有对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阅读的数量规定,也有过不少推荐目录。然而学生阅读这把火始终烧不旺,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对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阅读都是惶惑不安。毕竟,这个看似简单的阅读问题,其实是和目前的社会阅读环境和教育体制密不可分的。在小升初和中高考这个硬性指挥棒下,分给阅读的时间其实是十分有限的!

我作为曾经的学生家长,也曾经做过《作文通讯》等多本杂志的主编,对多年来的中小学学生阅读并不陌生。我发现在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想阅读,而是没有时间阅读;等有了时间,又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怎样读?我们中小学课程的总体设计,留给阅读的时间微乎其微。我们习惯告诉学生知识背景,而不是启迪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前些年,为了了解中小学学生阅读现状,我曾专门走访了全国几十个中小学校,每到一处,都和学生当场进行阅读情况互动,结果发现,他们的阅读基础基本都差强人意,绝大多数人基本都没有读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没有读过一些人生必须掌握的经典。很多人说,我们除了读课文之外,基本没有读过什么像样的课外书。因此,中小学阅读仍然是一个教育顽疾,到现在也没有被彻底攻克。

中小学阅读又是一个人一生阅读的黄金时代。要说一点也没有时间也不现实。比如,早自习可以开辟阅读,每周规定必读什么类型的书。寒暑假更应是阅读的一个小高峰,学校应当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读完多少本书。有条件的学校,应当成立阅读指导委员会,由校长亲自抓阅读。同时,定期将社会上阅读达人和一些名家请到学校,为学生传授读书之道,并可聘任一些阅读导师指导学生的日常阅读。还可以办阅读的电子报,强化阅读的流程指导。当然,为了最大限度地改变如今的中小学阅读生态,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课程顶层设计里,能否加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有效、有分量的课时来充分保障。

眼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小学阅读仍然没有大的起色,都是停留在呼吁阶段。因此中小学阅读的薄弱,对我们整个民族文化未来的传承和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谈及这一困境,他尖锐地指出:“一是无数的大人从未有过大量阅读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幸福感,但他们却非常清楚做题多少直接与得分多少有关。大人们因多做题而考上了好的初中、高中、大学,怎么可能不让一代接着一代地继续多做题呢?大人不能做到多读书,想让一代又一代孩子主动多读书,可能吗?而当下无数的大人童年时期,父母没有陪伴他们读书,那时候的父母也没有大量阅读的意识,通过考试自己有了较好的工作并做了父母后,想有陪伴、多读的意识与行动,同样是极个别的人能做到。走进一所又一所中小学,看看有多少老师做到了大量读书。”

没有时间读,不想读,不知道怎么读,就是目前中小学阅读的现状。这样一个阅读窘境,不但在最大程度上拉了全民阅读的后腿,还会对广大中小学生的成长和未来都造成不良影响。对此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应采取相应整改对策。

原标题:《观点丨赵强:让全民阅读成为广大公民的文化自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