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云南绿色发展(18) | 怎样打造“高颜值”生态画卷 怒江打了个样儿!

2020-10-28 17: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时令已是深秋,但蓝天白云掩映下的怒江峡谷仍是花红草绿、林木苍翠,处处呈现出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高颜值”生态画卷。

从2010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创建开始至今,

全州4个县(市)完成了3个省级生态文明县的创建;

29个乡(镇)完成了28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创建;

255个行政村完成了218个省、州级生态文明村的创建;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08%,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等级列全省第一;

2019年11月,贡山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今年10月,怒江州成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10年间,怒江一路实践,一路探索。

01.

从“盼温饱、求生存” 到“盼环保、求生态”

走进泸水市片马镇片马村,曾经杂物堆积的房前屋后如今变得井然有序、杂草丛生的道路两旁已是绿树摇曳、破房烂院早已修葺一新,村民苏李花家的院子收拾得清爽干净,靠近屋门处,一棵山楂树高大挺拔,果实累累,墙上挂着的“环境卫生好”流动红旗格外醒目,成为村民引以为傲的新“名片”。

从昔日在“脏乱差”中盼温饱求生存到如今的生态村,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这一切,都得益于怒江州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持续推进。

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怒江州以建设美丽县城、美丽乡村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大对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的整治力度,坚决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停乱摆、乱贴乱挂等现象,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倾力打造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与此同时,怒江州还把生态文明示范州创建和加快推进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围绕“沿一江清水,建一条经济带,筑一道风景线,惠一方老百姓”,全面加大城镇治污力度。目前,全州8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6个垃圾处理站已覆盖21个乡(镇),基本实现乡(镇)“一水两污”基础设施全覆盖。同时,全面启动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重点路域周边提质增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区绿地面积463.98公顷,公园绿地163.47公顷。

如今,全州四县(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全州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类别均达Ⅱ类以上标准,饮用水环境质量优良率为100%,境内怒江、澜沧江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独龙江监测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全州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干净到美丽再到文明,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市民还是村民,都在历经由表及里的“脱胎换骨”,开启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生活,建设美丽幸福新怒江,已成为每个人的共识与行动。

02.

留住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红色,是深秋时节怒江大峡谷的主打色。

独龙族群众喜收草果

正是草果收获季,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村民纷纷撸起袖子在地里收割,一颗颗红彤彤的草果衬着村民幸福的笑脸,欢笑荡漾在绿水青山间。

2013年乡里推广草果种植技术时,村民马文军在其他人还犹豫不决时就带头把自家山地都种上了草果并细心养护。2017年,他家的草果收入达9万多元。尽管2018年的草果价格不稳定,但也有7万多元收入。2019年,马文军家的100多亩草果有60多亩挂果,给他家带来10多万元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怒江州贡山县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怒江花谷”生态建设园林花卉种苗种植技术培训

像马文军一家靠吃“生态饭”过上好日子的,在怒江州还有很多。

长期以来,怒江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州各项工作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长足发展。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红线,完善河湖岸线保护,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维护监管,不断优化经济区分布、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明显增强。

融合生态和产业发展优势,着力培育峡谷特色生态产业,390万亩核桃、漆树、油茶、草果和以云黄连、重楼为主的中药材产业,正逐渐替代传统农耕生产模式,特别是把以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作为脱贫攻坚支柱产业重点培植。目前,全州草果种植区域已涵盖泸水、福贡、贡山的21个乡(镇)116个村,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已超过云南省一半以上,成为全国、全省草果核心主产区,年产值超过2.5亿元,草果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产业。

“怒江百鸟谷”的名气叫响后,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亚扁罗组村民立四妞每天的工作是给鸟投两次食,“不仅轻松,收入也不错”。2018年年初,依托三河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州科技局派驻三河村驻村工作队员、业余摄影爱好者张朝江与在三河村开办农家乐的袁开友谋划打造了仿真鸟塘,创新“景民合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发展了以观鸟为主的生态旅游业,村民纷纷在家里开起了“观鸟客栈”。由于高黎贡山鸟儿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品种,“怒江百鸟谷”的影响力很快就扩散开来,吸引了不少国内摄影爱好者前来拍鸟。鸟塘开放一个多月来,建档立卡贫困户立四妞家已有1000多元收入。

云雾缭绕的独龙江

碧水清流的独龙江。

独龙江月亮瀑布

从治山理水到显山露水,再到农旅结合,怒江州生态旅游产业逐步迭代升级,让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摘掉了贫困帽,奔向了小康路。

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和开发独特丰富优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围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发展目标,构建“一廊一带四核六片”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推动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努力解决生态旅游产业基础配套、产品供给、市场培育等方面问题,着力打造“峡谷怒江 养心天堂”世界级生态旅游品牌,把生态旅游产业培育成怒江州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民生产业、拉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标。

03.

保生态防返贫,山青水绿幸福长

美丽的独龙江峡谷

几场透雨,让广袤的独龙江原始森林变得云雾缠绕,由孔明光和同伴组成的护林员小队若隐若现穿梭其中,时刻关注林区动态,守护山林安全。数年如一日,护林队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孔明光更是凭着一双“铁腿”几乎踏遍了林区的每个角落,对林区的地形地貌、森林资源状态等都了然于胸。

2019年8月27日,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生态护林员巡山

孔明光是一位深居高山峡谷的独龙族农民,过去,他家一直延续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几亩旱地广种薄收,生活十分艰辛。在政府的关怀帮助下,他尝试着改变观念,接受技术培训,开始种植草果。2017年,精心管护的15亩草果给他们家带来2.5万元收入。同年,他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享受门口就业、山上工作的国家惠民政策,从此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的孔明光已逐渐成长为当地的一名林业技术达人,8箱蜂、0.3亩重楼和即将挂果的60亩草果是他们一家致富奔小康的最大希望。“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好林业产业,造福子孙后代。”孔明光信心坚定。

孔明光一家的脱贫故事,正是我州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缩影。截至目前,全州共选聘30643名生态护林员,他们参与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管护,每户每年平均增加工资性收入9300元,人均增收2540元以上,有效带动12.36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实现了生态保护、脱贫致富、维稳固边和民族和谐多重效应,成为全州脱贫攻坚中最闪亮的扶贫举措之一。

兔峨乡绿化治理“两江”行动

兔峨乡治伤疤,富农户

兰坪县兔峨乡,每逢天朗气清,天空一碧如洗。“我们要让这里的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通过不断‘种树子’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让兔峨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兰坪县兔峨乡乡长李胜兵对这口“生态饭”充满信心。据了解,全州“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启动以来,兔峨乡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3.26万亩;实施退耕还林示范样板林建设项目1840亩、扶贫产业示范样板林建设项目1530亩、生态修复707亩、沿江公路花谷建设30公里、珠海帮扶花椒种植3000亩、涉农资金整合花椒种植项目1500亩。

“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和“怒江花谷”生态建设相结合后,短短两年,“两江”沿岸已建成绿色经济和生态观光走廊。

山青水绿幸福长。生态扶贫有效解决了全州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建立生态保护与群众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群众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了生态建设的持续长久,奠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基础。这是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对怒江亲切关怀、殷切期望的完美诠释和生动实践。

(来源:云南网)

原标题:《云南绿色发展(18) | 怎样打造“高颜值”生态画卷 怒江打了个样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