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冲破大山千年阻隔 开启现代文明新生活

2020-10-29 18: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2020年10月14日上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在北京举办,交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经验做法,探讨巩固搬迁脱贫成果的路径方法。论坛上,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6个省市自治区有关负责同志和部分搬迁群众代表作主旨演讲,分别介绍了地方经验做法和探索实践,以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搬迁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现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相关内容予以摘登。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之二

冲破大山千年阻隔 开启现代文明新生活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有35.32万贫困群众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过去,他们人畜混居,与牛马共同生活在低矮破旧、阴暗的土坯房里,蚊蝇成群、脏乱不堪超出想象。

他们土里刨食,在贫瘠的土地上种点土豆勉强度日。

他们山高无路,远离城镇,与世隔绝,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毕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县城看看。

他们靠天吃水,夏饮雨水冬吃雪,洗澡对他们来说是件非常奢侈的事。

他们求学艰辛,孩子们翻山越岭三四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最生动的例子就是悬崖村,“看着在眼前,一天走不完”的上学路阻挡着当地孩子们的求学路。

图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搬迁前出行靠人背马驮的贫困群众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访贫问苦,殷殷嘱托:“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的倾情指导和大力支持下,2016年以来,凉山州陆续投入208.9亿元建设了7.44万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同步配套建设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35.32万贫困群众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房。

贫困群众告别了穷山恶水,走进了交通便利,信息畅达的县城或集镇,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朗朗书声成为大凉山最动听的乐章。搬迁群众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就近创业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告别了陈规陋习,早上洗脸、晚上洗脚,治病不再找毕摩,融入了现代文明新生活。“脱贫攻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莎莎”回荡在大小凉山村村寨寨。

贫困群众搬入新居,实现从深山到城镇的“直过式跨越”,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针对群众搬迁入住后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凉山州做出了积极探索。

第一,搬迁群众如何治理?凉山州以党组织为核心,完善基层自治,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区治理体系。

图为昭觉县沐恩邸社区正在小区开展工作的党员突击队

以昭觉县沐恩邸社区为例,该社区共安置1428户6258人,当地建立党总支,设立党支部,吸纳搬迁群众中的党员。党总支负责整个社区,每个党支部包片负责1栋楼,每名党员联系带动2户搬迁户。全覆盖入户开展宣传培训,手把手教会搬迁群众使用居家设施。建立居委会、监委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每个楼栋选配1名楼栋长,实现“群众的事大家办,别人的事帮着办”。拟定居民公约,并严格执行,对席地而坐、乱扔垃圾等行为进行处罚,彻底改变原有的不良习俗。搬迁群众适应了新环境,融入了新社区,完成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凉山州如喜德县石门社区、美姑县牛牛坝社区、金阳县德惠社区、布拖县依撒社区等220个较大规模安置区,都按照类似模式进行治理,其他安置区也依托当地村两委构建了相应的治理体系。

第二,搬迁群众如何稳得住?凉山州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搬迁群众“家门口上学”“家门口看病”“家门口办事”,以宜居便捷的生活环境留住人。

图为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概貌

喜德县彝欣社区共安置1399户7084人,当地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配备优质师资400多人,搬迁群众子女在家门口上学。建设医疗服务中心,配备医务人员30多人,每人签约服务45户,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医。建设便民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文化室、超市等,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所需。很多搬迁群众说:“现在就是撵我走,我都不走。”像这样的社区,凉山州还有美姑的洒库、越西的呷多河西、金阳的马依足、昭觉的昭美、雷波的阳光新村等125个。其余安置区及分散安置群众,也通过新建或共享方式,解决了“上学难”“看病难”“办事难”等问题。

第三,搬迁群众如何发展?凉山州坚持精准施策、多管齐下,鼓励创业就业,就近配套建设产业园区,确保搬迁户有稳定收入。

图为搬迁群众在德昌县现代化小葱产业园务工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凉山州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新建扶贫车间,鼓励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或者就近就业。目前,该州定向输出贫困劳动力6.5万人,3.4万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贴息贷款、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就业。美姑县牛牛坝社区创办彝绣工坊,258名贫困妇女与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月人均增收1700元。目前,全州已有1.85万名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就业。在安置区附近配套建设产业园区,搬迁群众以务工或者入股的方式入园发展。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3200亩现代化苹果产业园区,前三年未进入丰产期,搬迁户按5%分红,第四年丰产后按股分红预计年户均增收1万元,可吸纳搬迁群众200多人入园务工,年人均收入预计2.4万元。像这样的园区,凉山州已建成118个,吸纳6.3万贫困人口入园务工,年人均增收2万元,带动2.1万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年户均增收7000元。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全部纳入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演讲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向贵瑜)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冲破大山千年阻隔 开启现代文明新生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