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布楞沟村的春天

2020-10-29 17: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布楞沟村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衔接地带的东乡族自治县,东乡语意为“悬崖边”。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沟壑重叠,一度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最偏僻贫困的村。

县域内六大山梁夹着六条山沟,几十条纵横绵亘的支岭、支沟间,依稀可见古老历史的痕迹。

东晋十六国时期,黄河东乡段建有“飞桥”,丝绸之路南道跨“飞桥”穿境而过,遂成东西贸易之要地。明朝以来,境内穆斯林茶马互市甚为活跃,呈现商贸繁荣盛景。13世纪初叶,成吉思汗西征,东乡先民撒尔塔人从中亚签军随征至此,屯田驻守、开山拓荒,繁衍生息,融合当地一部分回、汉、藏、蒙古等民族,逐渐形成东乡族。

一条羊肠小道晴通雨阻,崎岖陡峭的山路,让布楞沟村民的生活成本格外高,脱贫致富的梦想遥不可及。头疼的不只是路,更让村民发愁的是水。多少年来,村里人吃水,除了水窖,就靠沟里的一眼井水。井水咸,全村人都吃成了一口氟斑牙。一张嘴,老人、小伙牙齿全是黄色。走出去打工讨生活,成了村民唯一的选择。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村走“亲戚”,殷殷嘱托让大山深处的布楞沟村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春天。

水至福来

东乡县的地理位置很独特,处在五道黄土梁的交汇点上。这一点被东乡人引申为一个颇为自豪的说法——“五龙聚首”。五龙之下,黄河、洮河、大夏河、广通河环县奔流。然而,五龙守着水喊渴,“梁高(海拔2664米)水低(1730米)”的地势,造成了东乡县尴尬的局面:守着大河,却极度缺水。

时间推至2002年,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的张忠学唱了一首当地广为流传的“花儿”: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四道河湾湾,看去是容易喝去是难,喝不到嘴里是枉然。

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陕斌杰说,布楞沟村当年有“六大难”,其中,吃水难位于“六大难”之首,要么喝雨水,要么喝河沟里的盐碱水,要么往返30里到洮河取水。

“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这苦,主要是缺水。缺到什么程度呢?一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而蒸发量是1500多毫米。有一年,东乡大旱,一吨水竟卖到80元。省州派出的送水车一进村,闻到水气息的牛羊追赶在车后,人都无法近前。2002年时,东乡人喝的是水窖积攒的雨水,当地人称“刷街水”,即使泡浓茶也难去其又苦又涩的怪味。川区的东乡人到山区走亲戚,最好的礼物不是烟酒和点心,而是带上一壶水,多年沿袭,竟成了东乡族的一大传统习俗。

2013年5月2日这一天,马占海永远难以忘怀。

“那天一大早,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了出来,没想到啊,几辈子人了,居然真的喝上了自来水,那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回想7年前通上自来水那天的情景,马占海仍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得益于布楞沟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开工建设。

7年来,东乡县各级党委政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高标准机修梯田4100亩,土地蓄水保墒能力显著提高;埋设自来水管15公里,建成蓄水池7座,完成布楞沟村饮水入户工程,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结束了当地群众吃水靠车拉、驴驮、人背的历史。

如今,布楞沟村每家每户院子中央的自来水井旁,都立着一块用白色瓷砖贴面的石碑,镶嵌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两行红彤彤的大字。“通上了自来水,完成了几代人的梦想,我们打心眼里高兴啊,也是从心底里感恩总书记。”马占海感慨道。

走出大山

周六一大早,从达板镇开来一辆小面包车,车上装满各种新鲜蔬菜。村民们热热闹闹地聚拢到村口,你两斤黄瓜、我五斤西红柿、他三斤青椒……上秤、扫码、付钱,然后拎着水灵灵的鲜菜回家。

“要在以前,平时只能吃自家种的洋芋,几个月才去镇上买一回菜。现在路修好了,卖菜的小货车一天能到村里来两三回,随时都能买到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76岁的村民马仲成说。

变化始于2013年3月,由中石化集团援建的布楞沟村通村公路开工建设。短短两个月,一条长达22公里的水泥硬化路建成,不仅将布楞沟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还一举解决了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村、2万多群众的出行难题。

“人们进进出出,眼界开了、思路活了、观念变了,往前奔好日子的劲头更足了、办法更多了。”高山乡党委书记马国伟说。

2020年初,折红二级公路正式通车。折红公路沿途经过东乡县的东塬、锁南、达板、高山等10个乡镇,优化了全县的交通路网结构,成为兰州市通往临夏州、甘南州的一条快捷通道。布楞沟人到达板镇、到县城,到临夏、到兰州,感觉“抬脚就到”,出门办事当天就能轻轻松松打个来回。

折红公路上车流量大、车速也很快,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给孩子们上学过马路带来安全隐患。为此,村里积极申请项目,在折红公路上架设了一座桥。“既连接路南的村委会、学校和路北的新村,方便孩子们上学、乡亲们办事,也能成为服务旅游业的景观桥。”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陕斌杰说。

路修好了,不仅为生活带来便利,也让大家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今年二十出头的村民马有苏最近在厦门、广州等地务工。在外打工虽然辛苦,但马有苏踏实肯干,全家的生活也有了很大起色。“趁着年轻,我出门闯荡一番,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想长长见识。”说话间,马有苏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打算下半年带妻子一起去广州打工。

兰州、青海、广州、厦门等地都留下了布楞沟人奋斗的身影。因为有了路,布楞沟村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从清晨到黄昏,从春夏到秋冬,帮扶干部、返乡创业大学生、致富带头人、游客……人来人往,穿梭于村里的各条路上。扶贫车间兴建起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起来了,农家乐热闹起来了……

黄土生金

今年6月的一天,布楞沟村委会二楼,欢声笑语一片。十几位妇女拎着篮子、布袋,里面装着刚采摘的金银花,来这里交售,经过验货、定级、上秤,现场就能拿到现金。

“马路叶,7.2公斤,172元!”

“马飞叶,4.1公斤,98.4元!”

……

甘肃九间棚刘家峡农业科技公司在村委会设立了交售点,村文书黎晓月主动帮忙计账、核算、付钱。“今天下午共有16位妇女交售金银花,共收集90.5斤,兑付村民现金2172元。”

村民马有努将手里的钞票数得“唰唰”作响:“我和婆婆摘得最多啊,挣了295块!”她兴奋地对同伴们说。

马大五德是一位返乡青年,负责的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中石化投资60万元援建,村里28户贫困户入股。年存栏3000多只湖羊、小尾寒羊、杜伯羊、细毛羊等,2019年出栏8000只,给每户发放青贮草520公斤、分红2000元。马大五德说:“我是在党的好政策支持下致富的。我要养好羊,带动乡亲们发‘羊’财。”

在东乡县“155”产业扶持政策下,全村人养牛养羊热情高涨。70岁的老支书马占海尽管胆囊有些毛病,但每天坚持去旧宅院照看他的“宝贝牛”。9头牛膘肥体壮,他拎着水桶给水槽盛满水,添上青贮饲料,看着牛儿们吃得欢腾,才歇口气。

村民捧上了“金饭碗”,又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做起了文章。

2015年7月7日,布楞沟村史馆正式对外开放,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情景,反映了布楞沟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和群众精神面貌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东乡儿女“爱党、爱国、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和特有的东乡民俗文化在这里生动呈现。

村民马外那西家的旧宅就在村史馆附近,旁边就是布楞沟村民俗馆,游客来来往往,人气很旺。瞅准了这里游客多的商机,一家人在旧宅院修建农家乐,刚上了房梁,马上起瓦。“再加劲干两个月就建成了。这边院子宽,能修建11间房吧。”马外那西说。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富民产业的兴起,村民们“要苦干不要苦熬”的想法取代了“贫困没治”的困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越来越强了。

图为布楞沟村蜿蜒出山的通村公路。

来源:临夏党建

原标题:《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布楞沟村的春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