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扶贫攻坚我们在行动 | 我和新村有个约定

2020-10-29 17: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真抓实干,不停顿、不放松。

扶贫有真心、脱贫显真情,近期,云小环将给大家讲一讲我们身边的脱贫故事。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大理州生态环境监测站周字能的故事,快搬上一把小板凳,咱们一起坐下听~~

01

初心的抉择

2017年2月底,我接到单位通知,派驻巍山县南诏镇新村从事脱贫攻坚工作。

我内心惶然,纠结:“3月3日准备结婚,结了婚就面临生子,但房子还没有着落,我是事业单位人员,要到下面从事更多的行政,农村工作,能干好么?干不好,怎么办?”一切对未来的不确定,在我内心萦绕、彷徨,最后 “家长”对我说道:“我们都来自农村,况且当了三年的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对你来说也不陌生,不说干多好但也不至于到差的地步。关于房子,一时半刻也强求不来,况且你驻村在巍山,我们之间的距离还近了一点,放心去吧,伙计!”妻子的一剂强心剂,消除了我大半的顾虑。

3月7日,刚办完婚礼的我带着一袋喜糖瓜子,来到新村,踏上脱贫攻坚征程,践行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02

新村,想说爱你不容易

新村是南诏国第一代王细奴逻的牧耕之地,但同时也是南诏镇贫困程度最深的少数民族聚居行政村,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470户1831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444人。驻村工作上联党委政府,下联黎民百姓,肩负着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但要这470户人家听我们“外来和尚”念经,谈何容易。

记得第一次大凹村召开群众会议,开场白还没讲完,下面就有群众暴跳如雷:“好多贫困户比我家好过,凭什么他们能评为贫困户而我家不能”、“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是盖房子,凭什么他家能享受扶贫安居工程项目而我家不能”……诸多尖锐而又实际的问题如炮弹一般向我击来,我的扶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任重而道远。

脱贫攻坚最难的还有一撮贫困户“不怕穷”,对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对外出务工,怕朝九晚五的约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意干出新生活,新村几户人家属于“不怕穷”的典型中的典型,解决他们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03

脱贫摘帽,是目标更是承诺

带着那些尖锐而又实际的问题,我和我的战友们开始走村串户,了解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把最贫困的群众找出来,用最好的政策帮扶他”的工作思路,严格按照贫困户动态管理的文件要求和“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乡审核、县审定”以及“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适时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最终精准识别贫困户114户444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决不允许一户贫困户掉队。

梯子坡有这么一个贫困户,40多岁,光棍,是“不怕穷”中的典型,住房土坯黑瓦老式屋,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门口爬满了蜘蛛网。生物钟也很特别:不到半夜不睡觉、不到中午不起床。每次入户都得把他从梦中叫醒,从床上拖起来,这种入户频次多了,直接打乱了他“生活秩序”和“幸福生活”,为此,他宁可舍弃人人都争得头破血流的“建档立卡户”这个香饽饽,也要享当下的“幸福生活”,他已经对脱贫致富失去了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但我们得守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扶贫攻坚战役中不能丢下一个人。

要解决他的住房安全,不能“屋外大雨屋内小雨”拆东墙补西墙的撑下去,原址拆除重建,二次搬运代价太大,家里没经济收入,靠政府补助肯定不行,最后和镇挂包领导、村委会干部一起研究,和他大哥协调土地,镇、村协调施工队,全面实施房改工作。房子解决了,但经济命脉还得续上,通过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的政策宣传及技术指导,他家因地制宜的发展了早蚕豆种植,闲时到烤烟种植大户、滇重楼种植基地打零工,家庭经济收入很快突破了万元。

2017年底,他语气诚恳而坚决的对我们说道:“我不想再当贫困户了,申请把贫困户的帽子摘掉!”我道:“行,现在没了‘蜘蛛精’把门,整个人精气神都上来了,说话也硬气了。”此时,村委会院内响起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04

第一书记、队长,是称谓更是责任

新村,在脱贫攻坚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在一次工作中,我不慎摔倒,导致右肩膀脱臼,本想趁此伤筋动骨一百天的机会,“假公济私”的休个长病假,好好陪陪已经半岁的女儿,作为父亲,我已经记不得上次抱闺女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一纸文书,把我的梦想化成了泡影。

驻村工作队员大调整,老队长功成身退,组织把我推上了第一书记、队长的位置,我只能挥舞着一只胳膊,带领着两名新战士,继续奔跑在脱贫攻坚一线。

第一书记、队长,是称谓更是责任。

2016年6月18日,李纪恒书记率队到新村实地考察脱贫攻坚情况,“突击抽查”精准扶贫,现场“抽查”大数据平台的实际应用情况,然后书记满意地点点头。

从此,新村这面红旗在巍山上空迎风招展,无数支扶贫队伍到这里考察、学习、交流。现在组织把这杆旌旗交到我的手里,虽然人少活多,但我有责任让这面旗帜屹立不倒。

05

信任的力量

900多个日夜,40000多公里行程,扶贫路上,我和我的战友们带着感情和责任,全力以赴推进各项脱贫攻坚工作。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不偏不倚地落实执行好各项政策措施。渐渐地,召开群众会大家愿意听了,田间地头主动打招呼的人多了,杀猪宰羊、结婚生子,邀请做客的也多了,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也开始愿意找“外来的和尚”了,这是一种力量,它来自于信任。

脱贫攻坚战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驻村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守住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到村子一天天变好,老乡们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是我们驻村工作队员最大的幸福。

结束了两年半的驻村生涯,心中更多的是不舍和期待,“以后一定要回来看看”,这是我和新村的约定。

原标题:《扶贫攻坚我们在行动 | 我和新村有个约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