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哇~这个“吉祥如意的地方”奔小康了!

2020-11-02 12: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张春铭项佳楚徐倩 中国教育新闻网

视频制作:项佳楚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崭新的校园破土而出,图书、计算机、实验仪器、电子白板等设备一应俱全,以前连做梦都想不到的网络远程教室、远程课堂等,如今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已成为现实。

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秋景。(中共迪庆州委宣传部供图)

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受自然和历史条件的影响,迪庆教育起步晚、底子薄。近年来,迪庆州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中“两不愁三保障”的“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任务,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教育脱贫不断取得新成效。迪庆州于今年5月实现整体脱贫。

科学调整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

陶喻丹今年刚上一年级,看见宽敞明亮的教室,丰富多彩的活动,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新学校。“喻丹的哥哥也在保和镇二小,吃得好,学得好,我们家长很放心。”陶喻丹的爸爸说。

陶喻丹和哥哥在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第二完全小学就读。根据维西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2020年春季学期,保和镇二小搬迁至现在所在地。

“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已成为迪庆州各族人民的共同感受。

2010年,迪庆州开始启动教育综合改革。按照“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镇办小学”的集中办学思路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在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迪庆州持续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抓实教育经费保障,“坚持两个只增不减”,确保教育资金及时、足额用于教育事业发展。2015年以来,迪庆州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教师周转宿舍、义务教育“全面改薄”、教育信息化工程、“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项目等教育专项工程,累计投入教育专项建设资金22.26亿元。投入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5586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全州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我州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工作目标,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助力脱贫攻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投入,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实施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中小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面达标。2017年实现辖区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61%。”迪庆州教育体育局局长冯金祥说。

14年免费教育,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第三小学学生在“校园书屋”下阅读。本报记者 张春铭 摄

每年开学,迪庆州德钦县第三小学校长和永强都会给一年级新生们上一节感恩课,他会问同一个问题:“孩子们,大家每个月有高原农牧民子女生活补助270元,营养餐补80元。大家算算我们小学6年,国家要给我们投入多少钱?”孩子们不知道,有孩子大胆地猜:“校长,几千元吧?”和永强告诉孩子们:“一年补助10个月,一年就是3500元,6年就是2.1万元。”和永强特意拿来2万多元的现金,让孩子们感受一下。孩子们惊呆了,也对国家补助有了深刻印象。

“迪庆州实施了14年免费教育,一年级学生虽然小,也要让他们懂得国家对他们的投入。”和永强说。

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迪庆州全州开始实施14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及营养改善计划、高原农牧民子女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除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及住宿费、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校内资助等各类资助政策同步落实。迪庆州实现了学生资助全覆盖,做到应助尽助,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扎史达瓦是迪庆州德钦县拖顶乡拖顶村下哼小组村民,2013年家里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曾一度犹豫是否让孩子们放弃学业。“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大女儿顺利考上大学并回到家乡幼儿园任教。”扎史达瓦说,现在,二女儿在云南民族大学读大三,长子在德钦中学读初二,他俩同样享受着国家各项教育惠民政策,没有后顾之忧。

“为了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我们对各项资助精准管理、精准认定、精准资助。”冯金祥说,“2015年至2020年6月,全州累计下达资助资金10.6亿多元,受益学生41.4万多人次。全州适龄儿童少年上学难、因贫辍学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控辍保学,让孩子留得住学得好

“上初中后,我对学习不太上心,成绩开始下降,经常逃学。但是老师像父母一样关心我,经常找我谈心,我不能辜负老师们的一片苦心。”迪庆州维西县第二中学初三学生丰平曾经想辍学,最终,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回到校园安心读书。他说:“我想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以后当老师。”

控辍保学是教育脱贫攻坚的难点,迪庆州多措并举,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中“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任务,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冯金祥介绍:“全州上下把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作为‘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内容之首,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控辍保学工作,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和督促落实,分管领导专题研究并约谈排名靠后乡镇。”

迪庆州强化工作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控辍保学九项制度》等一系列文件、方案和措施。对控辍保学工作实行月通报、月督查和约谈制度,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失辍学学生“清零”专项行动。以“找得着、劝得回、留得住、学得着”为主要目标,多部门联动,组成专项工作组,深入基层,深入辍学学生家庭,一对一劝返,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零辍学”目标。

目前,迪庆全州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7%,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辍学生和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失学辍学。

对口帮扶,提升教育质量

邵钧从上海到迪庆挂职迪庆州政府副秘书长已经一年半时间了,专门对接东西部协作项目。2004年起,上海市对口帮扶迪庆州,16年来上海市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支持迪庆教育事业发展,从教师支教、培训、项目建设、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迪庆教育大力支持。教育对口帮扶,是邵钧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上海有句俗话叫‘穷人翻身靠书包’。抓教育扶贫,是真正意义上的打基础、管长远。”邵钧说。

邵钧介绍,“十四五”期间,上海对迪庆帮扶将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硬件设施向能力建设转变。探索组建各学科名师工作室,通过教师专家团队赴滇讲授、远程辅导等方式,着力提升迪庆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质量。二是推动教育帮扶由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已经对接上海职业教育集团。让迪庆孩子有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稳定就业是防止返贫的重要一步。”邵钧说。

除了东西部协作有序推进,省内的教育帮扶,也在很大程度上助力迪庆教育脱贫。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项目选派省内外优质教师到迪庆州各级各类学校支教,置换本地相应学科教师到省内外名校跟岗学习,目前已实现交流置换5次共计360名教师。迪庆州内,也进行了教师交流置换。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红旗小学每年都会以教师置换的方式和香格里拉市11个乡镇进行对口支援,近年来已陆续派出34名教师交流。

昆明、玉溪、曲靖三市探索开办了省内迪庆高中班,利用三市优质教育资源,帮助迪庆培养优秀高中生。2016年至2019年,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省内迪庆高中班共培养迪庆学子453人。

依托国家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等招生倾斜政策,省内相关高校招生计划向迪庆倾斜政策,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3所高校连续6年对迪庆州实施专项招生计划,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也从2017年开始对迪庆州实施专项招生计划。自实施专项计划以来,迪庆州共向省内优质高校输送迪庆专项计划就读学生1306人。2020年,迪庆州高考本科上线率达51%,大学本专科总上线率均保持在98%以上。

“考上大学的孩子,不仅能带动自己家庭脱贫,还能反哺家乡发展。我们也正在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和服务迪庆,为进一步加快迪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冯金祥说,“我们迪庆州脱贫攻坚任务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一个漫长和艰巨的过程。我们将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认认真真办好迪庆教育,让人民群众能真切体会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得到教育发展的实惠。”

迪庆,在藏语中是“吉祥如意的地方”,迪庆的教育改革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教育脱贫攻坚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迪庆人民也将过上更加吉祥如意的生活。

(作者:本报“三区三州教育行”迪庆融媒体报道组,成员:张春铭 项佳楚 徐倩,执笔:张春铭)

原标题 迪庆:教育照亮小康路

栏目: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三区三州教育行 特别报道

总监制 | 翟博

监 制 | 陈志伟 周飞

总策划 | 周飞

总统筹 | 储召生 蔡继乐 张晨

策 划 | 俞水 张晨

编 导 | 项佳楚

统 筹 | 张春铭

摄 像 | 项佳楚 徐倩

剪 辑 | 项佳楚

特别鸣谢 |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宣传部、迪庆州教育体育局、香格里拉市教体局、德钦县教体局、维西县教体局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2日第1版 版名:要闻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原标题:《哇~这个“吉祥如意的地方”奔小康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