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江扶贫案例 | 8座便民桥,200亩猕猴桃园和一片公益心,他们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道路

2020-11-02 12: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关注民生,推动产业

走出精准扶贫新道路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助力脱贫攻坚的时代洪流中,长江商学院也交出了一份凝聚智慧和温度的长江答卷。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分享长江扶贫案例系列第八篇——“总裁16期同学发起的产业扶贫项目”。

2015年2月,人民日报刊文《精准扶贫看贵州》,指出贵州是中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对于位于贵州西北部依附云贵高原,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5.88%,人均GDP排全省倒数第一的的毕节市来说,“精准扶贫在这里”注定是一场智慧和人心的考验。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金烈森和长江商学院总裁16期的同学们,却在无意有心中却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精准之路。

01

无心插柳柳成荫

意料之外的公益缘起

扎根毕节13年,浙江天台人金烈森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财富,同时也在这片土地上见证了很多贫困。

2015年,在统计局发布的贵州贫困人口统计状况中,毕节市贫困人口达115.45万人,人均GDP排全省倒数第一。

有独自抚养残疾儿子的八十岁老奶奶,有需要靠种地供五个子女上学的老夫妻……

毕节山环水绕,有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有绵延50余公里的原始杜鹃林——百里杜鹃风景区,这里的少数民族热情好客,有苗、彝、布依等各种民族风情……

2018年4月,一个杜鹃花盛开的季节,金烈森邀请长江总裁16期的同学到毕节游玩,没想到却开启了另一个故事。

02

在“山路十八弯”处

架起八座便民桥

位于赫章县城西北部的安乐溪乡,在2009年底全乡共有劳动力6870个,但在这6870人中有将近一半人只有小学文化。

这里居住着汉、彝、苗、蔡家等民族,全乡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11亩,其中25°以上的坡耕地就占80%以上。

乡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形成了“三沟六面坡”的特殊地理状况。

险恶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让这里的村民难于致富,更是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平顶、营上等5个村的村民分别居住在河沟两侧,孩子们每天上学要步行好几个小时,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放学回到家时天已擦黑,不管严寒酷暑,每天都是如此……

2018年4月之前,长江总裁16期五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或许不知道在祖国的角落还有这么一小块地方的存在;但2018年4月之后,或许他们每个人都将终身铭记这里。

金烈森邀请长江总裁16期的同学到毕节来游玩,本意是自己做东让他们来欣赏杜鹃花海。没想到遇到了毕节市委市政府的产业扶贫推介会,他们看到山区这么贫困,又能把自己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和眼界用到实处,五十三名同学很快达成一致,产业扶贫正好走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善意的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大家心是热的,但一开始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 总裁班16期同学参观贵航锂电池项目

▲ 总裁班16期同学乘车参观力帆时骏项目生产线

一说起做公益,在长江总裁16期的微信群里,大家叽叽喳喳,北京、河北、山东、浙江、四川、安徽……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瞬间聚焦到一个话题。首先是钱的问题,大家纷纷开始认捐,没想到短短的几小时,认捐金额达250多万元。

有了钱,该用到哪里呢?谈到毕节山区的交通状况时,金烈森笑称说是“山路十八弯”。想致富先修路,但是对于沟壑纵横的毕节来说,修桥更能解决人们眼前的难题。

就这样,他们来到了赫章县安乐溪乡。2019年2月,修桥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工了,历时四个月,8座便民桥全部修建成功。每座桥造价10万元,一共花费了80万元。

桥虽然不大,但对当地村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却很大,以前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要不到一个小时,关键是孩子们上学方便了,村民们日常出行也方便了,小小的一座桥,解决的却是生活的大难题。

做公益不在名号多响亮,重在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这是金烈森和长江总裁16期同学们的初心。

聚能桥、旭尊桥、傲然桥、彩阳桥、亚林桥、尚凝桥、七天富桥和万景桥,不同的名字背后,都凝聚着长江总裁16期同学们对这座偏远小城的期望。

时光易逝,但或许数十上百年后,这些桥仍然屹立在这里,那是长江人的公益心。

“八座便民桥有效地解决了我们五个村老百姓的出行问题,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保证了孩子们上学的安全……这很了不起的!”

安乐溪乡的蔡书记心直口快,采访时一开口就能感受到他的热情。

在安乐溪乡一共有三所学校,在没修桥以前,一共有三十多个学生每天都要走木板桥过河去上学,木板桥年久失修,下雨河水暴涨都成了威胁孩子们上学安全的因素。

上学,对一些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件需要督促的事情;但是在这里,却是一件需要冒着生命危险的事。

对这三十多个学生而言,这八座桥不仅连接了家和学校,更是通往书本,通往梦想和未来的道路。十几年后,当他们走出大山,他们会记得这几座桥吗?不一定,但是只要他们走出去了,这些桥的印记就镌刻进了他们的生命里。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时间会流逝,但长江商学院的公益心将永远镌刻进这八座桥里伴随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走向未知的远方。

0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种下水果之王,收获希望

猕猴桃,被誉为“水果之王”,它的营养价值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而温暖湿润的贵州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产区。贵州修文猕猴桃,甚至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标志产品。

新发布依族乡,位于毕节市威宁县东南角,这里层峦叠嶂,沟壑深涧纵横交错。险恶的地势,不便的交通,多民族杂居,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威宁县都是人们口中贵州最穷的县之一。

当贵州最穷县下面的民族乡碰上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这里的老百姓非常朴实、真诚,一直贫困落后除了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人们眼界和思路没有和外面的世界沟通,信息也不畅通……”在采访的过程中,金烈森不止一次地说到。

但外面世界的信息和最新的商业思路恰恰是长江商学院同学们具备的啊!

和当地政府沟通后,2018年12月,2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的建设与种植在新发乡布依族村轰轰烈烈开锣了。购买苗木、水泥杆、顶部拉丝等费用全部由长江总裁16期同学们承担。

选择在这里种植猕猴桃,其实蕴藏着长江商学院同学们的深思熟虑,贵州本就是有名的猕猴桃产区。

依托贵州特产这艘大船,种植猕猴桃是第一步,之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再生产、再开发,说不定会拉动新发乡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2019年6月,200亩猕猴桃已经完全完成种植,然而这只是迈出了新发乡产业扶贫的第一步,重头戏还在后面。

产业扶贫如何能做到精准?如何能让老百姓从根上摆脱贫困?这是金烈森和长江总裁16期同学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果只是让村民们短暂地摆脱地摆脱贫困,把募捐到的两百多万直接发出去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费心建猕猴桃园呢?从决定建猕猴桃种植园开始,金烈森和同学们就决定走一条可持续地致富之路。

和当地政府商议后,大家一致决定这200亩猕猴桃种植园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合作社负责苗木购买、技术支持,销路拓展,这样就完全打消了村民害怕无人购买,或者种植技术不成熟的问题。

只要是建档的贫困户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认领种植园,而且考虑到劳动力短缺,照顾到留守老人或者残疾人,种植园还进行了详细的分工。

200亩猕猴桃园,到挂果成熟后,预计会产出400到800吨猕猴桃,带动14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届时,原本寂静的新发布依族乡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都将是一片丰收景象。

04

“不把这200亩猕猴桃种植园经营好,

对不起这些爱心企业家”

2020年,是叶世发书记在新发乡挂职帮扶的第三个年头。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叶世发带着老百姓们做了很多,他深知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一种扶贫方式,可是产业扶贫涉及的要素众多,光是第一步资金筹措就是个大难题。

所以,当他得知长江商学院的企业家们要在这里捐赠扶贫项目时,仿佛遇到了一场及时雨。

“不把这200亩猕猴桃园经营好,对不起这些爱心企业家”,叶世发反复说到这句话。

2019年6月,200亩猕猴桃苗全部种植完毕,可是整个毕节特别是威宁地区遇到几十年不遇的干旱,人的饮用水都成问题,更别说工业用水了。

一百多亩已经挂果的猕猴桃苗结的果全部掉在了地上,好在合作社集中运水浇灌,这才保住了苗木。

2020年4月,他又专门去看了看这片猕猴桃园,叮嘱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精心管理好种植园。

“今年到目前为止长势良好,预计成熟时是可以营收的”,在他帮扶的第三年,他希望帮助新发乡摘掉贫困这顶帽子。

05

同学情,亦是公益情

总裁班天南海北的同学们汇聚到毕节,本来不是为了公益,却不经意间在祖国的西南边两个地图上甚至找不到的小乡镇播撒下公益的种子。而这种子还会慢慢生根发芽……

如果问此次公益活动的组织者金烈森最大收获是什么,他一定会笑着说:“是大家的同学情。”两次无意为之的公益之行让大家的心迅速靠拢在一起。同样的人聚在一起做同样的事,可能这就是长江总裁16期同学的写照。

古语说,德不孤必有邻。一样的向善之心让大家把这颗公益的种子播下,然后慢慢地生根发芽。

回到2018年4月,决定在毕节参与产业扶贫项目之初,同学们一共募捐了250多万元,大大超出了预期的金额,然而8座便民桥和200亩猕猴桃种植园的建造并没有把这些钱全部花完。

剩下的钱他们成立了长江总裁16期公益基金,将继续用于产业扶贫和贫困学生的资助。在以后的日子中,公益将是长江总裁16期53名同学间一根无形的纽带,把大家牢牢系在一起。

便民桥建好了,种植园建好了,但16期同学的公益情和同学情并没有散。长江商学院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又因为公益,这份感情变得更长久、更牢固。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小云助贫创始人李小云了解总裁班16期同学们的产业扶贫项目后如是说:消除贫困和缩小差距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工作,同时也不能仅仅依靠大包大揽的捐助和投入。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往往需要在细节上展开工作,就像长江商学院总裁班同学所做的这八座小桥就能让孩子上学的困难得以解决,一座不大的猕猴桃园能让140个贫困户脱贫一样。我一直倡导“人人公益”和“方案型公益”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的公益行动都能像他们这样做这些小而有效的公益,那千千万万这样的公益行动汇聚在一起就会推动社会的大的变化。

end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长江扶贫案例 | 8座便民桥,200亩猕猴桃园和一片公益心,他们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道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