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扶贫故事丨小康中国

2020-11-04 1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由新浪新闻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小康中国”公益影像大赛获奖作品名单出炉。在为期一个月的征稿活动中,大赛共收到一万余幅图片类投稿作品及200多个视频投稿作品。

大赛组委会特别邀请著名摄影师陈杰、赵青以及著名影像艺术家、策展人杜子担任评委,经过评委会甄选、组委会审核,最终10组(幅)摄影作品及3个视频作品荣获典藏作品大奖。获奖作者将获得2000元的创作奖金,并颁发获奖证书,作品将在新浪网进行线上展出。

2020年正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新浪图片一直秉承“影像为真实而生”的理念,记录着中国前进路上的点点滴滴。

“小康中国”公益影像大赛以征集的方式汇聚各地记录者在扶贫一线的真实所见,并通过新浪新闻与广大网友一起见证和分享小康路上的真实与感动。

图片类 · 典藏作品

《冲刺——黔东南脱贫攻坚群像》组照

摄影:陈中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省内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之一,自2013年开始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先后投入数十亿元财政帮扶资金,派遣数以千计的帮扶干部和专技人才。据最新数据统计,2018年以来,黔东南州累计有13个县脱贫摘帽,1436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54.02万,贫困发生率从14.42%下降到1.19%。2020年 6月至8月,摄影师多次前往贵州黔东南州,亲身感受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和脱贫成效。

岑巩县天星乡力元村种桑养蚕大户杨绍洪,以前是一名货车司机,2018年参加了杭州建德小蚕共育技术培训,并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小蚕共育中心。

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苗族文化保存完整,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苗族文化,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21岁的侯芝英,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舞蹈专业,她利用暑假时间在景区兼职演员迎接游客,每天身穿苗族传统盛装邀请远方的客人品尝甜甜的米酒。

镇远县青溪镇鸡鸣村玫瑰花种植园工人晏远秀,因田少人多等原因,曾全家靠外出打工为生。2019年,在杭州市的帮扶下,鸡鸣村建起1000余亩的花卉种植园,晏远秀将自家的1亩多的薄田租给了种植园,还成为种植园的工作人员,收入增加了不少,还能在家照顾3位小孙女。

31岁的邓春妮,曾是榕江县的一名幼师,因家里的两个孩子需要精力和时间照顾,所以优先选择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的车江坝区产业基地蔬菜采选场,做蔬菜分拣工作。她所在的3500平方米高标准蔬菜采选场,是杭州市投入490万元扶贫协作资金援建的。每天这里都有几十名工人采摘和筛选蔬菜,30个小时后这些新鲜的蔬菜将出现在杭州多个超市的货架上。

天柱县“网红”达人杨思思,正在直播带货金山村“小熊之家”饲养的土鸡。“小熊之家”是杭州余杭区电商助农基地孵化的首个项目,由返乡女大学生熊英创办,从事土鸡养殖销售,最近引入时下流行的“网红”直播带货方式后,销量比以往增加了不少。

《脱贫攻坚之年 山里娃娃圆梦》

摄影:沈岳

2019年3月,摄影师来到还在修建中的哈甘基点小学,学生们在帐篷里上课。2020年6月,摄影师跟随天津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再次来到凉山州昭觉县哈甘基点小学,在刚刚建成的新教学楼内开展毕业典礼,并为学校安装了无线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久后孩子们就可以和外面的学生一样上网课,听到更多教师们的课程。

2019年3月18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哈甘乡哈甘基点小学教学楼还在建设中,学生们在旁边临时的帐篷里学习。

2020年6月,哈甘基点小学新的教学楼已经建成。

孩子们用网络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

2020年6月22日,毕业班的孩子们在大山里拍摄毕业照。

2019年8月21日,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走出家乡,来到北京天安门看升旗。

《在云端的“网红扶贫书记”》

摄影:吕甲

2016年,年轻的张飞成为四川阿坝州小金县老营乡的扶贫第一书记,最开始驻村的地方就在甘家沟村,也是他拍摄分享当地美食、美景的地方。2019年初,张飞发布的一段在山顶就餐的短视频火爆网络,麻足寨“云端餐厅”开始走红,并成为不少网友打卡的旅行地,当地土特产也随之畅销起来。

张飞和妻子在麻足寨家门口看云起云涌。

麻足寨,是一个大山中的村落,海拔3200米,上下落差1000米。

张飞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不停用互联网宣传麻足寨的美食美景。

许多游客网友慕名而来体验“云端餐厅”,吃饭看云海。

《乡村书记带货直播》

摄影:马健虎

浙江诸暨地区不少村镇的农产品面临滞销难题,诸暨市各乡镇、村的书记们纷纷走进田间地头,用“书记+直播+助农”的电商模式,为家乡的生态产品直播“代言”。

诸暨市东白湖镇陈蔡村书记蔡小平在东白湖铁皮石斛基地种植大棚内直播销售铁皮石斛及其它副产品。

诸暨市山下湖镇山下湖村副书记詹新良在华东国际珠宝城内为网友推销珍珠饰品。

诸暨市东白湖镇里四村书记蔡志光在香榧林开启直播,为本村的原生态香榧产品进行推广。

诸暨市姚江镇浦西村书记俞丰平在本村的葡萄种植园中,直播推广丰收的水果。

《绝处逢生的“海马人家”》

摄影:杨春岚

家住贵州省凯里市开怀街道塘寨村的杨秀成、杨海兵父子患严重的脊柱畸形多年,这个普通家庭因此深陷贫困。在东西部对口帮扶、精准扶贫政策下,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萧山中医院联合开展的“重塑人生脊梁”爱心助残项目资助了杨秀成、杨海兵父子,二人在杭州萧山中医院获得了免费的治疗,并于7个月后康复出院,一家人的生活也迎来了新的希望。

杨秀成、杨海兵父子,二人曾患严重的脊柱畸形,被人们称为“海马人”。

2019年10月17日,在前往杭州的高铁上杨秀成、杨海兵父子心中充满了希望。

2019年11月11日,萧山中医的医务人员为杨海兵手术后的伤口换药。

2020年5月17日,年近八十的老母亲站在家门口等待儿子和孙子康复归来。

2020年7月6日清晨,上完夜班的杨海兵正在办理交班。杨海兵康复回家后,在帮扶干部的协助下于2020年6月12日当上了凯里市某小区的保安员。

《成长的美好》

摄影:王国辰

培养一名学生,脱贫一个家庭。广东中山市把职业教育联合办学作为与云南昭通扶贫协作的重要举措。2017年以来,中山9所公办优质职校招收了2800多名昭通籍学生在中山免费就读,助力昭通学子走出大山,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20年1月和6月,中山市文化和志愿者总队两度组织文旅志愿者远赴云南昭通开展“成长的美好——中山文旅志愿者牵手昭通学子回家采风行”。

2020年1月1日,中山市南朗理工学校昭通籍学子在球场上欢度元旦节。

过年返乡回家的路上,同学们心情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给父母发微信,期盼见到亲人的那一刻。

2020年1月16日下午6点,郭宇鑫同学回到家里,与奶奶见面后激动万分,相拥而泣。郭宇鑫从小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妈妈生下他后不久就去世了。

2020年1月17日下午,邱富情同学回到村里,父亲扛着他的行李,一路与他交谈,奶奶和妹妹在家门外翘首以盼等他回家。他们家的旧房即将拆除,将统一搬到靖安新区的安置小区中。

2020年5月18日,终于开学啦!中山“爱心大巴”接孩子们抵达校园。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南朗理工学校昭通籍学生在过年回家后一直在家接受网上课程。

《新能源助力新农村脱贫攻坚》

摄影:苗地

近年,安徽宿州市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利用荒山荒坡、采煤坍陷区等场所,发展光伏及风电绿色能源产业,挖掘资源优势,推进绿色能源+农业互补扶贫模式。

安徽宿州市萧县的光伏电站建设项目,该工程总投资2亿多元、占地600亩,年均发电量可达2683.4kwh,可与已建电站联网运行,能够优化系统电源结构,减轻环保压力,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2020年9月3日拍摄于埇桥区符离镇张楼村西山清水风电场。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矿区采煤坍陷区水域光伏发电项目。采煤坍陷区水域光伏电站既不占用土地资源,又科学利用水面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为采煤沉陷区水面综合治理、开发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采煤坍陷区水域光伏发电。该项目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减少碳粉尘排放1.9万吨,二氧化碳7万吨,节省标煤2.7万吨。

《把脉磨坪,开药拔“穷根”》

摄影:刘晖

磨坪村地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北部的大巴山南麓深处,是省级贫困村。过去因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有贫困户188户424人的村民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2015年初,夷陵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村工作队进村后,38名干部与93贫困户210人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用“合作社+农户”、大户带散户、技能培训等方式为磨坪村拔除“穷根”。

磨坪村地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北部的大巴山南麓深处,是省级贫困村。

驻村工作队为磨坪村落实土地整治项目2个,总投资686万元,整治茶园面积3057亩,驻村第一书记张群在为村民线上代售茶叶。

70岁村民何仕鹏牵着扶贫种羊在山中放牧,他曾是村里户贫困户之一。通过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村民们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驻村工作队发放明白袋以让贫困户了解中央惠民政策,图为84岁贫困户李福昌的明白袋。

《光明使者 雪山飞渡》(单幅)

摄影:王泗荣

2020年9月7日,西藏日喀则珠峰保护区,两名电力巡线员在海拔4100米的高空输电线路上进行巡检工作。近年来,国家电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推进支援西藏各级电网建设,在拓展电网覆盖面的同时,提升电网电压等级,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进城》(单幅)

摄影:叶先伟

2019年3月13日,浙江云和县陈村,两位妇女背着饲养的家禽穿行在去往集市的田间小路上。

视频类 · 典藏作品

小康中国:《悬崖村的脱贫路》

编导:赵明 摄影:赵明 林耀华 剪辑:赵明

被外界称为“悬崖村”的阿土勒尔村位于四川省凉山高海拔深处,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备受社会关注。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作者用镜头持续记录了悬崖村的点滴变化。随着钢梯取代藤梯,4G信号覆盖,这里成为了“网红村”,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体验生活。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之下,“悬崖村”书记莫色吉日坚守在扶贫第一线,带领村民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一株株油橄榄树苗在山上扎根,村民们的生活也随之逐渐改善。开展特色旅游和特色农产品种植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小康中国:《起跑线》

总监制:韦丹丹 制片人:王盈盈

导演:梁俊荣,袁安琪

2019年,来自云南省昆明市的卓熙今年9岁,是一名三年级学生。同样年纪的紫涵也上三年级,她的家却在大山深处的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省城与县城受大山阻隔,让处在同一时空中的她们,却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201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加油计划”项目资助了紫涵所在的糯租学校,而卓熙用自己的零花钱进行月捐,在月捐扶助的爱心桥梁下,这两位小女孩结对为小伙伴。从最开始的通信往来,到后来在会泽的相会,不到一年的时间,两位孩子为彼此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追逐着相似的梦想,收获着爱与希望。该作品由“加油计划”项目中城乡结对儿童的真实故事改编,通过创意想法,将城乡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的界限,用屏幕分割的方式呈现。并通过爱心的接力传递,打破城乡差异的界限,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公平教育的权利。

小康中国:《旅游民宿助脱贫》

编导、摄影、剪辑:秦天

本片采访对象嘎玛其美,全家共有6口人,曾世代居住在拉萨远郊海拔4500米的古荣村。最早的居所是没有地基的石头房,从家到拉萨市往往是早上出发,傍晚才能到。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工作,两个妹妹和女儿都还在读书,支撑全家的经济来源仅有她父亲每月2400元的薪资,嘎玛其美全家的生活一直处于困境之中。2016年,在易地搬迁安置工程的号召下,嘎玛其美全家搬迁到海拔3724米的波玛村。搬迁后,新居所在地的住房条件、教学和医疗保障都大有改善。2018年,一个民宿项目开始在波玛村运营,嘎玛其美应聘来到了这里。2年时间内,她由一开始的客房部工作提升为前台,每月收入有4300元。相比于过去,嘎玛其美的家庭收入和居住条件都大有改善,全家人对未来的生活也都充满了希望。

原标题:《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扶贫故事丨小康中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