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硬核投送:我们在墨脱飞无人机

2020-11-04 22: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小学课文《一个苹果》中讲述了上甘岭上一个连队分食一个苹果的故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往往两万个苹果送到志愿军手中只能剩一个,只要能把一筐苹果送进坑道,就能荣立二等功。

70年后的今天

硝烟已经远去

很多人可能很难想到

在一些“运输孤岛”

及时送上新鲜食品

也并非易事

运输孤岛

受制于地形限制,在西藏墨脱的一些边防哨所,战士的物资供给平时还是靠人力手提肩扛徒步3天才能送达。驻扎于此的战士常年也以吃易运输、能长期保存的食品为主,因此急需改善此地的后勤保障条件。

值得高兴的是,近期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应客户要求使用AR500无人直升机在西藏墨脱组织了实飞实投验证,首次打通“雪域孤岛”哨所空中物资投送通道。

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收到客户使用无人直升机去墨脱边防哨所开展后勤保障飞行演示的请求后,立刻安排精干力量,准备奔赴千里之外的墨脱。

起草请示报告,装备加改装,调试发动机及相关设备,开展相关飞行准备……

紧张有序的准备之后,航空工业试飞团队的墨脱之行正式开始。

墨脱公路起于318国道穿过的波密县札木镇。从车窗外望去,群峰争雄,林海莽莽,云雾飘渺,飞流急瀑。对游人而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视觉盛宴,对驻扎的此地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而言,每天都要翻山越岭。

到达墨脱后,根据工作分工需要,肖光华、徐涛涛、梁进、黄贤开、朱建木共5人组成高山先遣队,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无人直升机降落站点和返回工作,并验证无人直升机的异地起降功能;其他人驻守山下开展无人直升机飞行前的准备和技术攻关。

无人直升机降落的边防哨所站点所在区域海拔落差大,气候复杂多变,常因地质灾害、大雪封山等原因缺供断供,是名副其实的保障孤岛,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运输投送最后一公里。因此,上山的试飞机组需要从1800米处徒步至海拔近4000米的边防站点。

墨脱县有中国最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即同时具有热带、亚热带、高山温带、高山寒带等立体气候,这意味着他们将从雨林阔叶林区穿越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直至边防站点所在的高山草甸林区。看似不长的距离,由于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步行需要整整3天的时间,大家此时才真正体会到:只有身处自然之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渺小。随着路程更加艰辛,大家更能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山林后,面对城墙一般的大山,人显得那么渺小。这里压根就没有像样的路,多年的落叶形成的烂泥地,一脚踩下去便淹没半只胶筒鞋,然后还得花大力气从泥地中把脚抽出来,弄得大家十分狼狈;随着地势的升高,陡峭处几乎垂直,大家像爬楼梯一样攀着树根往上爬。

道路两旁是比巴掌还大的树叶和突兀的灌木,叶片上广泛分布蚂蟥。与现实中常见的蚂蝗不同,雨林中的蚂蟥叫“旱蚂蟥”,它们是雨林中有名的“吸血鬼”。它擅长钻营,无孔不入......

包裹得严密一方面保障了大家的安全,但也导致衣物的排气性特别差。这3天里,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水无法排除,他们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整个人是湿哒哒、黏乎乎的感觉,像置身于南方6月的梅雨中。

墨脱的高山是无人的原始森林,到了晚上,他们只能在空地上露宿帐篷。

帐篷中风声呼呼演奏着进行曲;帐篷外伸手不见五指,虫声、若隐若现的野兽声弹奏交响乐;外加很差的卫生条件,谁也没睡个好觉,大家真正体验了荒野求生中窘境。

然而祸不单行,变化无常的天气更让艰辛的路程雪上加霜。

出发的第一天,他们便遭遇了暴雨侵袭。5个人在穿越热带雨林上山时,没有征兆与防备,瓢泼大雨说下就下,雨水迅速汇聚成一条小溪,雨鞋踩下去后常常脚都抽不出来,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氧气也越来越稀薄,加剧了疲惫感,怎一个苦字了得。

在高山先遣队往原始森林跋涉的几天里,山下的团队也经常经受各种考验,惊险程度也不遑多让。

那些日子墨脱的雨季尚未结束,雅鲁藏布江峡谷河谷一直在不停地塌方,在去基地的路上,经常滚下长达7立方米大小巨石,这些巨石甚至连电钻都钻不动。

天下着雨,试飞团队乘车去试飞场地。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进着,山坡上突然泥沙俱下,几块石头滚落在路中央,挡住了去路。

技术专家卢明亮、潘晓明和无人机事业部副部长夏部长立刻下车去挪石头,刚工作没多久,山上碎石哗啦啦地响,卢明亮一抬头,一块约1吨重的石头迅速擦着他的脚边滚入雅鲁藏布江,十分凶险。

大家被这场景吓得面面相觑,赶紧逃离灾害现场。不久,整片山坡连同砂石、大树、灌木都滚落而下。

夏伟说,这是他第一次离灾害这么近,幸亏撤离及时,如果大家再踌躇不前,结果将十分惊险。

在当地从事旅游的老司机说,他们最怕开墨脱的路,道路狭窄颠簸不说,还得观察山上的落石,这里每年都要砸坏不少车。

无人机事业部主管贲亮亮说:“在我出墨脱的前一天,又因泥石流把路冲垮了,我们只是出差短暂待在这里,而边防官兵常年驻守于此,我们再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生与死的边缘,无人机团队没有退缩。大家和部队战士、藏民部队一起花费数小时把道路打通。

凭着惊人的意志力,经过3天的强行军,边防站点的五星红旗逐渐映入眼帘,由小变大。上山五人组看到了解放军战士,仿佛见到亲人一般。

终于解脱了,大家躺在板凳上久久瘫坐。此行大家徒步了100多公里,每个人的脚都磨破了皮、长起了血泡。

大家以为只要到了山上就解放了,可是站点的条件也没好到哪去。

大家居住的房子是木头搭建的仓库,里面摆放着10人的通铺,几块板子搭起来就当床了。睡觉的时候,大家就像一排排拥挤的沙丁鱼,甚至不能左右翻身,因为一个小翻身就会挤到旁边熟睡的同事;吃饭得自己劈柴生火,而且每天吃饭就吃一个菜——腐竹炖粉条,更没热水洗澡了。

山上海拔高,不多久大家就出现了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嘴唇干裂、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头疼得受不了,大家就吃从山下带上去的止疼片,原本大家计划在山上最多待5天左右,硬生生地拖了将近两周,造成了食品、药品的极大短缺,到最后甚至连上厕所的卫生纸都缺......

“60后”的机务梁静是团队中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老大哥,也连连感慨,大家靠着一口气,每人带了近30斤左右的设备,爬了100多公里的山路来到这,还是没想到站点的条件这么差。“然而想想我们的边防战士守卫边疆,每天都是这样过的,我们又有什么抱怨的。”

看着饱含朝气、黝黑的边防战士以及他们渴望的双眼,大家重拾了信心与信念。

航空工业试飞团队决定尽快把此次试飞验证任务做好,给全国人民和山上的弟兄一个完美的交代。

经过多天的调试,山上和山下密切沟通,AR500飞行随即开始。无人直升机拔地而起,随着高度的升高,墨脱的高山尽收眼底,逐渐消失在荒莽的雨林中。

3天的路程,AR500无人直升机只花了半个多小时就飞到了站点的上方,在边防战士的欢呼声中自动降落到预定地点,进一步凸显了无人直升机在山地飞行中可垂直起降、无需机场跑道、适应性强的优势。

第一次飞行中,AR500给大家带了蔬菜、肉类、水果,极大改善了边防战士的伙食。边防战士在接受军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和战友们第一次吃上通过无人机送来的新鲜果蔬,鸡蛋和肉食,还喝上了牛奶饮料,“非常开心”。听到这里,团队成员倍感温馨鼓舞,感觉这趟苦没白吃,再辛苦也值得。

随着中秋节日益临近,航空工业试飞团队还特地给山上的战士们准备了月饼,想象着山上山下共赏一轮明月,天涯共庆佳节的时候,试飞团队全体队员的心里特别甜。

在短暂的时间里,AR500征服了高山,战胜了热带雨林的多变气候,战胜雨雾天气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飞行了数十架次,运了几百公斤物资上山,极大提升了边防站点的后勤物资保障水平。

在飞行中

AR500的性能得到进一步验证

其可靠性、实用性

得到现场官兵的认可

无人直升机降落后,山上的机组通过一键起降等简单的操作,无人直升机精准地飞往山下,在实战中验证了AR500异地起降功能。

西藏军区某部副部队长柳宏斌说,使用无人机实施物资前送,解放了人力,边防官兵再也不用日复一日地走在送物资的路上,提高了效率,确保了安全,战士们再也不用担心吸血的蚂蝗。

在此次试飞过程中

AR500创造了多个纪录

作为探路者

它首次打通了“雪域孤岛”哨所空中物资投送通道,解决了困扰墨脱当地多年的“运输投送最后一公里”困境。

作为先行者

AR500首次在3800多米的高原实战环境中验证无人机的性能,为无人机进一步优化改进和常态化保障边防奠定基础。

作为探险者

墨脱的艰苦环境锤炼了这支铁一般的无人直升机团队;墨脱的高山让无人直升机团队重新接受一次使命与初心教育的洗礼,大家切身体会到无人直升机在卫国守边中巨大作用,看到了边防战士舍己为国、默默奉献的爱国热情,大家更加体会到身上肩负的历史重任。

没有征服不了的高山

没有到达不了的彼岸

越是艰难越向前

踏平坎坷成大道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在全体航空人的共同努力下,AR系列无人直升机必将飞遍祖国大江南北,在保卫国家主权、应急救援等涉及国计民生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

铁粉必看

文字/何 欢 图片、视频/刘 朋

原标题:《硬核投送:我们在墨脱飞无人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