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绝不向大山低头!《农民日报》点赞贵州麻山

安顺发布
2020-11-05 10: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11月5日,农民日报刊文《补齐短板 决战极贫——麻山人绝不向大山低头》,全文如下:

贵州省麻山地区,曾以极贫名天下。

麻山有多贫困?对于这个地处望谟、紫云、长顺、惠水、罗甸、平塘等六县边缘结合部的山区,贫困,积淀了无数悲凉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还有人家住山洞,全家财产满打满算不足50元;严重缺水,家家户户建起蓄水池,也只能勉强够人喝牛饮;出山难,进山也难,一年磨破12双鞋;路途遥远,夏天买一块肉上山,肉都能变臭。

“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国家投入大量项目资金、人力物力,帮助麻山群众解决温饱和出行、用电难题,但苦于地理、地质条件限制,麻山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代际贫困”的魔咒仍难以破除。

麻山人没有向大山低头。以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坚持不懈为主要内容的“麻山精神”,鼓舞麻山腹地人民战天斗地,迎来新时代的启程。

紫云自治县浪风关林场养蜂场的贫困户正在收割蜂蜜。

补齐产业短板

——“甜蜜产业”为群众铺就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9月,在贵州省紫云自治县国有浪风关林场,蜂农正打开蜂箱查看、收割蜂蜜,林中的工人正在对食用菌基地进行管护,淡淡的菌香和蜂蜜香味弥漫整个林场。

“现在一个月3000多元,早就脱贫了。”团坡村村民郑学钢像往常一样采收蜂蜜,他一边熟练地侍弄蜜蜂,一边笑嘻嘻地对记者说,“我是去年4月过来上班的,过去是贫困户,自从养上蜂之后,生活越过越好了。”

2019年9月,紫云县依托2.3万多亩的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林下鸡和林下蜂养殖3个林下经济产业,统一采取“龙头企业+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民”抱团发展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专项扶贫到户资金入股分红、投工投劳、参与管理等方式获得收益。

“这样有效利用了林场的生态环境,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林场负责人王从军说,目前,林场已种植林下食用菌1000亩,建有200个林下生态鸡养殖鸡舍,林下蜂养殖300箱。

“目前林场养殖的300箱林下蜂现已采收蜂蜜400斤,销售300斤,已累计分红3.6万元,累计发放贫困户务工工资3万元。”王从军告诉记者,蜂蜜养殖不仅让林场生态更好了,也让民众尝到了林下经济带来的“甜头”。

既要生态美,也要蜜糖好,更要百姓富,这里的“甜蜜产业”发展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望谟多山,平地仅占国土面积2.8%,且十分贫瘠。“虽然天生资源禀赋差,就像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发展方式。”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望谟县委书记李建勋语气坚定。

“这以前是村中最常见的一种野果,如今却是我们走出大山,脱贫致富的‘金果’。”午后,望谟县洛朗村的板栗园,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宏带着村民,背着背篓提着布袋,正在山上收获一颗颗深褐色的“金果”。

杨昌宏所说的“金果”,正是当地特色农产品——望谟板栗。素有“中国板栗之乡”之称的望谟县,由于以前交通不变等因素,板栗只是供村民享用的美味。如今,望谟县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扩大板栗种植规模,并通过吸纳村民就业和入股分红形式,不仅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连通了乡村振兴之路。目前,望谟全县板栗种植面积达26.2万亩,覆盖带动全县1.8万户7.56万人,其中贫困户约6000户2万余人增收。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改变却是真真切切。

补齐就业短板

——指尖脱贫有“妙招”,扶贫工厂让贫困户“留得住有收入”

针线飞舞、染布片片、缝纫机轰鸣……紫云自治县火花镇九岭村的扶贫车间里,25名身着布依族服饰的妇女,正在忙着制作扎染背包。

“制作一个包能拿到4元钱,一般的妇女一天能拿到120元左右的工资。”车间负责人罗天秀说,车间妇女平均年龄40多岁,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从此前主要种植庄稼、照顾子女的家庭主妇,到如今成为车间女工,她们身上发生的转变是实实在在的。“她们一针一线都特别认真,特别珍惜这个就业机会。”

“工厂就建在我们小区楼下,出门走几步就上班,非常方便。”在望谟县蟠桃街道平郎社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社区的“新市民”王小品正在望谟县日上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制造光伏板。

王小品今年4月来到日上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3100元,截至目前已经领到一万多元工资。

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全省用4年多时间实现188万人的搬迁规模,创造了世界搬迁史上的奇迹。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贵州各地统筹抓好“新市民”后续保障服务工作,持续推动“两业”长足发展,完善稳岗就业协作机制,加强就业稳岗服务,“外输”“内拓”协调统筹,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和生活保障。

崭新的楼房、干净的街道、葱郁的绿化,警务室、医务室、扶贫车间、鞋厂、制衣厂、田园工薪族……走进紫云自治县城南社区,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变化。

2019年5月,紫云自治县12个乡镇街道办710户近3800人陆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安全有序地搬迁入住。

“住进新家,方方面面都好,社区有扶贫车间,帮助我们就业,出门就是学校,感觉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南社区扶贫车间里,从四大寨乡搬迁过来的陆尚琴一边忙一边说,进了城里既可以照顾孙子,还可以来车间上班,日子越过越幸福。

不仅孩子读书的问题解决了,在新家看病也方便很多。“小区门口就有诊所,前段时间社区还组织家庭医生上门做体检,留了联系方式,服务体贴周到。”陆尚琴说,现在有了更好的医疗条件,放心多了。

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才能让搬迁群众放心居住,而要解决好与搬迁群众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等问题,就必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补齐教育短板

——读书改变命运,教育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麻山地区的教育,曾经令人痛心。由于条件艰苦,外面的老师不愿来,也留不住;老百姓还挣扎在贫困线上,很多孩子稍大点就离开学校,回家种地或外出务工。

“2000年是望谟县教育‘最憋屈’的一年,全县参加高考的学生,竟没有一个人分数过一本录取分数线。”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全国最美教师刘秀祥回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许多村民连家庭地址也写不出来,在外只能从事低层次的体力劳动,收入也很低。甚至当利益受到侵害时,只能“打落的牙齿往肚里吞”。

“只有教育,才能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刘秀祥直言,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要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而教育,就是造血式扶贫最有效的方式。

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望谟县作出重大改革决定:按照“高中聚集、初中进城、小学留镇、村办幼儿园和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的教育布局,全力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布局调整,坚持做到教育资源优先、教育项目优先、教育经费优先、教育人才优先,将全县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

通过改革,望谟县逐步形成“老师愿意教、家长愿意供、孩子愿意学”的教育环境,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今年高考,望谟县实际参加高考考生1997人,本科上线1267人(含艺体),本科上线率从2000年的“零”,上升到今年的63.44%(黔西南州第三)。

“推进教育扶贫是最根本性、可持续性扶贫措施之一,我们首先紧盯‘一个不少’,全力抓实控辍保学。”同样,紫云自治县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改善办学条件等多种措施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真没想到,学校就建在小区门口,步行几分钟就到学校了。”搬迁户罗幺妹说,搬到城里,孩子上学的问题是她在搬迁前最担心的事情,她指着小区对面的紫云自治县第六小学对记者说。

内重教育,外联人才培养,贫困地区的人才建设“招数”频现。自与紫云自治县正式建立对口支援关系起,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过分期分批挂职锻炼、跟岗实训、搭车办班、跟班调研、选派师资授课等方式,提升紫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紫云县分批派出12名干部到即墨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教育卫生、旅游等部门挂职,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成长……一系列举措为紫云县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拓展双方教育合作空间,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即墨区通过挂职培训、支教送课、联合办学、交流研讨等方式,提高紫云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来源 农民日报

记者 刘久锋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绝不向大山低头!《农民日报》点赞贵州麻山》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