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让银信走出深闺,讲好新时代侨乡故事!江门这场“头脑风暴”很有料!

2020-11-05 21: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进一步发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丰富江门侨乡文化内涵,昨日,市委宣传部召开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工作研讨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出席。

周华东摄

研讨会邀请省有关部门专家,以及五邑大学专家学者,台山市、开平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有关负责人、本地银信民间收藏家,围绕银信的现实意义、我市目前银信保护、研究、利用现状展开讨论。

周华东摄

陈冀指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批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讲好银信(侨批)中的家风故事、爱国故事、民俗故事,创造五邑银信(侨批)的春天。

陈冀强调,要收集保护,竭尽所能,以更多的投入、更好的技术手段对银信进行抢救性保护。要夯实基础,深入研究,把银信理论研究做深做透,把故事讲细讲好讲生动。要活化包装,整合更多潮流的方式,“用情感去包装,用道理去说服”,让银信走出“深闺”。要以平台思维,创新运作,建议组织成立相关协会,把官方、民间的银信“串珠成链”,搭建展示平台的同时,推动侨乡文化走出去。

陈方欢摄

在江门五邑地区,侨批有一个

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银信。

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的江门,

有着400多万五邑籍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

分布在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在江门,

一张张泛黄的银信,

便是老一辈侨胞艰难创业史的有力见证,

他们爱国爱乡的精神始终闪耀在历史长河里。

侨乡江门是银信档案“宝库”

银信(侨批)是指

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

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

是“银”和“信”结合的档案文献。

2013年侨批档案申遗成功,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924年从美国第一国家银行寄往香港上海银行的汇单(江门市博物馆馆藏)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的银信档案馆藏丰富,截至目前:

江门市博物馆馆藏银信档案资料约2.6万件(套),其中华侨书信约6000件(套),金融票据2万多件(套);

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展出了389件展品,其中330件原件;

开平市博物馆目前收藏银信共有1214件(套),包括书信、票据、记账簿、年结簿等。

研讨会上,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展示的各收藏机构列入侨批申遗文本中的侨批数量资料显示,约15万份侨批列入侨批申遗文本,其中江门就有约4万份。这些侨批中,最早的是光绪九年(1883年),也是出自五邑地区的家书。

“银信档案作为江门地区重要的华侨文物资料,一直是江门市博物馆重点打造的特色馆藏华侨文物专题。”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说,市博物馆在征集工作中做到“逢银信、必征集”,尽可能多地将银信资料纳入馆藏体系。

江门银信保护走在全省前列

早在100多年前,

一封封来自世界各地、道尽家长里短的银信,

记载着五邑海外游子对家的眷恋被邮寄了回来。

现存的银信档案大部分历经百年,

难免受潮、虫蛀,外观破坏严重。

如何保护这批银信档案成了文物工作者的重点。黄志强说,目前江门市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实现恒温恒湿和分类保存,银信档案资料存放在纸质文物库房,库房柜架等做防虫处理。此外,博物馆购置有真空杀虫机两台、冷藏冰柜一台,可以在馆内实现银信档案资料的杀虫处理。

“当年的银信基本都是用墨水书写,这种墨水即使一直不动它,经历百年之后也会自动消失。所以我们现在通过和多家学术机构合作,想办法进行一些修复工作。”黄志强说。

据了解,江门市博物馆目前和广东省博物馆以及省内修复单位合作,已经完成了数十件银信档案资料的修复。在澳门文物修复学会的指导下,正在逐步建立纸质文物修复实验室,并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未来江门市博物馆将具备独立修复银信档案资料的条件。

“江门银信侨批保护走在全省前列。”广东华侨博物馆副馆长陈宣中认为,江门有关侨批研究成果数量多、质量高,对侨批进行专业化、规范化保护,发动民间力量参与侨批保护蔚然成风。

把银信学术研究做深做透

承担侨批申遗文本的主要学术工作;注重学术研究的支撑作用,标志性获奖全省最多;在全国第一个获得并完成侨批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率先开展银信的跨国家、跨族裔比较研究……研讨会上,刘进细数银信文化价值挖掘与弘扬中的“江门贡献”,其中不少与“研究”相关。

“全方面挖掘银信价值,首要是加强对银信的学术研究,为保护活化银信提供支撑。”刘进认为,银信价值的凝练与传播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

银信文化涵盖历史、文化、经济等各领域,江门市人大代表、银信民间收藏家罗达全建议,尽可能收集留存更多有价值的银信文物,同时加快整理出版更多银信资料,为学界研究提供便利,推动银信研究多出成果。

黄志强表示,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市博物馆将积极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银信提供便利,并努力建设一个银信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另外也将鼓励馆内同事开展银信研究工作。同时,将积极促进银信资料汇编出版以及研究成果的出版。

做好银信的活化利用

研讨会上,一张由无数银信构成的冲天“云柱”的照片,瞬间吸引了大家眼球。“展示藏品并非静默无声,它们完全可以动起来,‘活’起来,走到市民身边。”开平市博物馆馆长李少珍说,越来越丰富的文创产品,就是该馆探索“活起来”的经验做法之一。

在银信的活化利用方面,江门做出不少探索。比如,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及文旅集团推出了一系列笔记本、帆布袋、陶瓷杯等文创产品。台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精彩侨乡”App,专门设置“云书信”栏目,展示“最美家书”。开平市博物馆将23 件(套)馆藏银信进行IP 授权,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文创产品。

五邑大学教授石坚平认为,银信活化的意义在于通过讲好“银信故事”来讲好“侨乡故事”,建构完善侨乡文化品牌,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对侨乡文化的认识、认可和认同,要把银信故事讲细讲好讲生动。

“我们能否尝试以银信文化为基础,进行剧本、小说、话剧等方面的创作?现在抖音这么受欢迎,我们可以在抖音平台上举办银信文化短视频创作大赛,吸引更多人去参与银信文化的活化。”石坚平说。

让银信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

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银信亦如此。罗达全认为,可以到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展示银信,更好地展示江门的人文。还可以通过世界江门青年大会,“走出去”的银信展览等平台和形式,让银信被更多人熟知。

“对!银信的资源共享、宣传推介非常重要。”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柳超球非常认同罗达全的观点。他表示,江门五邑有两大世界级“遗产”,如今却是“一冷一热”的局面:开平碉楼与村落广为人知,银信却有不少本地人不认识。

“目前我们在如城市宣传片、标志性建筑、重点项目等展示推介的‘窗口’中,关于银信的元素还是比较少,需要加强。例如近期正在征求意见的城心轴线慢行系统设计方案,是否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银信文化元素?”柳超球表示。

“银信档案不能只存放在博物馆里面。”刘进认为,银信价值的弘扬必须以文化传播为重点,“我认为,可以在城市建设当中融入更多的银信文化元素,比如在城市公园中展示银信档案的图片资料、建一些银信文化设施,让城市文化与银信文化更好地融合”。

陈方欢摄

专家说

广东省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陈宣中:加强侨批与侨乡核心文化相结合

江门在侨批保护活化利用方面亮点纷呈,侨批馆藏数量和质量也位于全省前列,侨批征集力度比较大,且保护利用活化成果显著。此外,江门还有效发动民间力量参与,为侨批的活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建议江门将征集与整理、宣传与研究、保护和活化相结合,文化宣传多运用侨批元素,比如开平市赤坎文旅小镇,要对其进行指导,让小镇多涉及侨批项目。同时,宣传文化部门可以加强与教育部门协同合作,编订侨批普及读本。此外,建议继续加强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更多地将侨批档案展示在公共空间,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成立侨批研究委员会、侨批协会。加强数据化建设和人才引入,深化对侨批的研究。加强江门和港澳的合作,加强对海外侨团侨批的征集,通过加强和侨团的接洽,填补侨批征集方面的空白。加强与同为侨批重镇的梅州、汕头甚至福建方面在侨批展览、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由政府部门牵头,设立专门的侨批网站和公众号。加强侨批与侨乡核心文化相结合,打造核心文化品牌。

广东省档案馆利用服务部副主任张凌:更多地向海外展示银信文化

江门五邑银信保护利用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今后大有可为。

首先,江门地区发掘到的银信无论是数量和内涵都非常丰富,有力地支撑了侨批申遗工作。因为它是从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寄回来的,也有一部分名人侨批,研究质量很高,在内容上大有可为。

其次,江门对银信的研究、保护工作力度大,积极主动、成效突出。在侨批申遗的学术工作中,五邑大学的专家学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研究机构、文博机构与江门的民间收藏家关系密切,互通有无,使得江门银信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转化,征集整理的银信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展览展示中去,向外界传播推介。

在银信的征集方面,今后不能只单纯地收集,而是要有系统地收集,把一封银信所经历的各个环节的材料都收集起来,让银信文化形成整体,有完整的体系。同时,银信维系着广大华侨华人的民族心、家国情。银信文化的推广不应只限于国内,要更多地向海外展示,让海外侨胞看到中国现在的情况。我们也要和海外的华侨华人联合在一起,发动他们,共同把银信文化这一系统工程做大做强。

人物故事

江门市人大代表、银信民间收藏家罗达全:收藏约1万份银信

保护和研究银信文化,离不开民间力量的支持,市人大代表、民间银信收藏家罗达全就收藏着约1万份银信。

“这么多年来,我们就是靠这一封封家书往来,联系彼此、诉说乡愁。”探讨会上,罗达全讲述自己的故事。他的曾祖父和外曾祖父都曾远渡异乡打拼,后来,父亲的几位姑姑也嫁到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银信,成为他们家族联系的重要方式。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批银信,儿时记忆涌上心头,便开始收藏银信。”罗达全说,其收藏的银信,有5 件被选入“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世界记忆类遗产文本。

罗达全表示:“可建立全市统筹的银信数字资源库,让我们和研究机构、文博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够共同促进银信的研究活化。”

“银信的资源共享非常重要。”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柳超球也建议,应考虑建立一个数字化的银信资源库,将全市官方、民间的所有银信资源统筹整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和宣传推介。

江门市档案馆副馆长刘萍认为,要把讲好侨乡故事上升到讲好中国故事,银信的资源共享非常重要,要把银信资源集中到一个大的系统,做大做强。

台山银信民间收藏家关翌春:拯救银信一件也不能少

来自台山的银信民间收藏家关翌春原本的爱好是收集护照,接触到银信后,一发不可收拾,常常整晚研究。“台山许多家庭都有出国打拼的亲人,通过他们寄回来的银信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历史,其中包含的华侨奋斗故事也非常感人。”研讨会上,关翌春向大家分享了他在银信中了解到的故事和亮点。

收集银信期间,关翌春感觉到,许多人对银信缺乏保护和重视,有位华侨故居的金山箱里,有多封银信,但打开后发现箱子里居然有老鼠窝,银信大多被破坏了,十分可惜。“收藏银信意义重大,拯救银信,一件也不能少,要以此引起全社会对银信的重视。”关翌春说。

关翌春认为,官方在保护活化利用银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也十分明显。然而,对于散落在民间的银信,尤其是特殊历史时期的银信,要加大征集力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协助民间做好银信的保护工作。

“民间对银信保护的热情需要呵护。可呼吁和发动年轻一代更多关注自家和周边家庭的现存银信情况,参与到银信的收集、保护工作中,及时发现银信并保护起来。”关翌春说。

来源:文 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 梁佳欣,江门市博物馆、开平市博物馆供图,除署名外

原标题:《让银信走出深闺,讲好新时代侨乡故事!江门这场“头脑风暴”很有料!》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