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省媒体看平凉】甘肃崇信:绿色筑底绘新图

2020-11-06 18: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深秋时节,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秋色灿烂、汭水澄澈。近年来,崇信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度治理环境问题,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探索出了生态与经济相生相融,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县域发展之路。

今年10月,崇信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山青水碧画卷舒

春去秋来,一场场绿色“大会战”在崇信接续展开。眼下,2000多名干部群众在崇信县锦屏镇李家沟挥锨铲土、浇水扶苗,一场义务植树活动正在这里展开。

“秋季栽的苗成活率高,到明年6月,这片山头就绿起来了。”正在培土的锦屏镇东庄村村民刘六五信心十足。据介绍,崇信县每年完成造林绿化3.6万亩。

增绿更要护绿。在崇信,隐于深山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名木多达193棵。“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的瑰宝,是活着的文物。”崇信县林草局局长张继珍说,为了让古树名木“青春永驻”,崇信县严格落实“一树一人,专树专管”措施,因树施策让古树名木续写“光阴里的故事”。

崇信县煤炭资源丰富,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一度遭遇“成长的烦恼”,乱排、乱挖、乱倒,让曾经清澈的黑河水光彩全无。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谈发展。全县干部群众痛定思痛,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档升级,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绿色动能。

说起变化,新窑镇周寨村村民朱有生看在眼里。“黑河水清了,行道树上没有煤尘了,以前灰头土脸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如今,崇信建成绿色通道258公里,新建人工湿地135万平方米、景观水域面积75万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一幅“满城公园满城花,一城山水半城香”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生态产业“春”满园

这几天,黄寨镇北沟村苹果种植户张长学忙得不可开交,果园里一筐筐刚刚采摘的红富士正被搬运上车。

“12亩丰产园今年收益在10万元以上。”张长学笑着说。一棵棵小小的苹果树,为老百姓带来“金山银山”,也造就了“绿水青山”。

“窑洞养牛好处多,牛疾病少、坐膘快、产犊成活率很高。”锦屏镇平头沟村养殖户朱海萍说。

2017年,在锦屏镇政府的支持下,朱海萍利用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购买10头基础母牛。在她的精心喂养下,牛群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收入达到10万元。现在,她家的养殖规模已扩大至130头,今年年收入预计在30万元。

“窑洞养牛盘活了闲置资源,节约了养殖成本。”锦屏镇副镇长文涛介绍,新建一座3头到5头规模的牛舍需要4万元,改造一孔窑洞仅需1万元。

这是崇信县坚持生态优先,引导群众发展生态养牛的一个缩影。如今,崇信县已建成5个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累计改造废弃窑洞821孔,养牛3430头,带动98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傍晚时分,锦屏镇梁坡水街灯火璀璨,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味,市民和外地游客络绎不绝。

以前跑出租的梁坡村村民梁忠宝看准机会办起了农家乐,家门口吃“风景饭”。“村子变美了,游客越来越多,节假日根本忙不过来。一年下来毛收入在20万元左右。”梁忠宝笑着说。

锦屏镇梁坡村毗邻风景秀丽的龙泉寺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村两委持续整治乡村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吃上了农家饭,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

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的西刘村从深度贫困村蝶变为美丽乡村是近几年的事。“我们招商引资发展林下养鸡,办起了家庭农场。”西刘村党支部书记赵建荣,农场用工优先安排本村贫困户,既能顾家,也能挣钱。

“秋冬这里的柴火鸡生意特别火。”在家庭农场务工的西刘村贫困户姚红梅说。去年,她参加了村上组织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掌握了烹饪技术,每月有2800元收入。

如今,崇信县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24个,乡村旅游业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来源:11月6日 新华网/赵富生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中省媒体看平凉】甘肃崇信:绿色筑底绘新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