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关注:车行山水间 满是贵州脱贫奔小康的美好前景

2020-11-08 11: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1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欧阳黔森一文《车行山水间》,欧阳黔森写道,美丽壮观的自然资源是贵州的生态优势,而国家精准脱贫的政策帮扶、当地人们努力实干的拼搏士气,是贵州大地脱贫致富的政策优势和人力优势。这些优势,都将换来贵州脱贫奔小康的美好前景。

车行山水间

1

穿山越岭,道路蜿蜒,一路青山绿水,车到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猫营镇沙坎村。村口停下车,恰看到村干部和村民们在坝子上聊天,说得正高兴。我下车赶过去和他们打招呼。他们得知我来采访,个个十分热情,都准备打开话匣子聊一聊。没想到,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太阳雨——太阳仍在,雨却不小。坝子上没法交流,我们只好跑到村委会里避避雨。

一进村委会,沙坎村脱贫攻坚战帮扶体系的一幅幅图表立刻撞入眼帘。村干部一幅幅给我介绍,顺着图表的内容,我对沙坎村开始有了细致的了解。

沙坎村下辖十八个村民组,二十二个自然村寨,有六百六十多户,三千四百多人。为了能够直观地体现村子基本情况及基础性数据,这里制定了脱贫攻坚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精准帮扶、精准退出。

这里分为五个板块,分别为村级产业分布图、基本情况简介、贫困现状分布、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措施一览表及未脱贫户帮扶措施一览表,系统介绍村级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情况、整个村级层面的基本情况等。

沙坎村的每一个村民组,每一户民房,呈网状的组组通、户户通硬化路……全部标识得详细清楚。村干部介绍得细致入微,对每户情况、曾经的难点、如今的发展情况信手拈来,对这里的发展规划充满信心。

雨停了。我们向着大山深处前进。

沙坎村脱贫攻坚作战队队长吴平手指不远的山谷说,那里是田坝村民组。

往下看,田坝村民组处在群山环抱的凹地里,却看不见有田坝的存在。在这一带凡是叫坝的地方,应该有水田,可以种水稻。能叫田坝的,一般都会有一定面积平整的土地。这是喀斯特地貌的独特之处,在万峰成林的间隙,零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坝子,当地人称之为“坝子经济”。哪里有坝子,哪里就有人居住,就有发展。

然而问清楚了情况我才知道,田坝村民组没有田坝。这个名字只是先辈的一个美好愿望。

吴平告诉我,虽然这里耕地资源不丰富,但百姓干劲十足。截至2019年底,这里总人口六十四户二百九十三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二十七户,已脱贫二十四户,未脱贫三户。根据山地的特点,当地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改种中药材前胡,达六百余亩。今年,整个村民组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中午1点钟时,在田坝村民组,我遇到村民组组长高友学。高友学身材高大,精神饱满,让人一见就印象深刻。不过我也心生疑惑:以前在这边农村,像他这样身体强壮、年富力强的男人,很多都离开山村,外出打工。愿意留在村里,扎根老家务农的,确实不多。我很好奇他为何会选择留下来。

吴平似乎看出我的疑惑。他说,自从产业扶贫以来,这里回乡就业的人逐渐多了。现在交通方便了,硬化路村村通、组组通,彻底解决了山货出山的老大难问题。村民们只要勤快做事,就能挣钱。

“在家能有活计,谁愿出去打工呢?我弟弟今年回来,就不出去了。产业扶贫好呀!我们没什么担心的了。”高友学笑着说。

吴平说,高友学是这个村民组的致富带头人。

“我就是个农民,就干好农民的事。”高友学憨然一笑。

“你家里一年收入有多少?”我问。

高友学有点腼腆:“还可以。”

“还可以是多少?”

“五六万元吧!家里四口人。在我们组,我算中上等收入吧!”

“听说这里的人种前胡,你家里有几亩前胡?”我接着问他。

“三亩,一亩六千元。”高友学说。

我手指不远处成群的跑山鸡,“这也是钱呀,这鸡一斤二十五元,一只最少一百元。”

“我还给公司种植的前胡除草、采摘,每天工钱一百元。”说着,高友学不自觉地露出自豪的笑容。

我注意到高友学的手。那是一双粗壮的大手,手心粗糙,满是茧子。我想,这样的一双手,就是高友学自强致富最有力的证明。

高友学一边说着,一边露出灿烂的笑容,这笑容感染了在场的人,大家都笑了起来。这一张张快乐而幸福的笑脸,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他们的获得感、满意度是真实而令人信服的。那灿烂的笑容,流淌的是幸福的心声。

2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贵州大山中的情形。可当你置身其中,眼前这梦幻般美妙的存在,远非这诗句所能涵盖。而这一天,这样的奇妙一直伴随着我,让我不得不改变行程时段。

常年在一线搜集素材、寻找故事,让我养成一个习惯,哪里难走,我就往哪里走,因为那里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一天,我朝一座大山深处走,七拐八弯,眼前似乎没有路了。车一个急转弯,忽然峰回路转,天地豁然开朗。周围青山如黛,包围着一片两百亩左右的坝子。坝子的边缘、山脚之下散落着几户人家。这画卷一样的美景,令我惊讶而欣喜。

我站在村头良久,恰好见到一个村民扛着一捆竹竿过来。我赶紧问询,才知道这里是磨满村民组,眼前的人叫罗德亮,正是这里的村民组组长。

我立刻和他聊起天来,他也正好借机会歇歇脚。聊得久了,我渐渐对这里有了新的了解。

安顺市西秀区鸡场乡新合村磨满村民组居于大山深处,原来交通闭塞,村民出行不便,自古以来运输均靠人挑马驮。近年来,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后,当地政府动员全组村民易地搬迁,在山外优选建房土地,给予建房经费的优惠政策,让他们改善住宿条件。最终有十户搬了出来,余下的一些农户始终不舍得放弃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选择留了下来。

我说,住在这里怎么脱贫呢?仅仅靠你们这点土地能达到脱贫指标吗?

“那绝对达不到。”罗德亮说。

他告诉我,前年知道山外的青山组通路了,自己也着急。知道这里山势陡峭,修路太难,可他还是去找乡党委,希望能帮他们修一条路。乡党委干部告诉他说,放心吧,组组通公路是全省的政策。去年初,乡里协调资金,彻底打通了这最后的两公里。现在组与组的路都实现了硬化,下雨也不怕出不了山。

“搬走了的人,土地还是他们的,你们留下的人,土地并没有增加,依靠原来的土地脱不了贫,现在就能脱贫了?”我继续追问。

“乡里对未搬出的农户进行特殊帮扶,帮助大家转变产业结构。我们放弃了种苞谷的传统,改种辣椒、生姜、烤烟等作物。再后来,安顺市一家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对口帮扶我们,为我们解决农产品定产定销的问题。”他指着眼前的两百亩地说,这里是原料基地,公司提供辣椒种子和小黄姜种子,农户种植,公司收购。自己家有六亩多地,亩产辣椒七千斤左右,亩产小黄姜四千斤左右,收入可达四万两千元左右。养的五头猪,也值三万多元。以前儿子在外打工,也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

我们一聊就是一个下午,他的儿子罗炳章带着媳妇和一对儿女也加入了我们的谈话。罗德亮幸福的模样一目了然,溢于言表。

罗炳章说,原来在外打工,心里总是不踏实,毕竟父母年纪大了,儿女也还小。现在好了,回乡就业,一家人在一起,再没什么担心的了。

交谈间,罗德亮一家始终充满笑容,让我心里也暖暖的。

眼前青山如黛,田坝姹紫嫣红。罗德亮执意要留我吃完饭再走。我连忙说,谢谢好意,一会儿天黑了路不好走,我以后还会再来。这一下午的经历,让我至今记忆深切。

美丽壮观的自然资源是贵州的生态优势,而国家精准脱贫的政策帮扶、当地人们努力实干的拼搏士气,是贵州大地脱贫致富的政策优势和人力优势。这些优势,都将换来贵州脱贫奔小康的美好前景。在田坝村民组,在磨满村民组,在高友学的笑容中,在罗德亮的话语里,我清楚地看到了这样美好的景象。

来源:人民日报

目前,“中国天眼”已发现超240颗脉冲星!未来,有望向公众开放!

新消息!贵州77个县启动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桐梓疾控中心通报: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为阴性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人民日报》关注:车行山水间 满是贵州脱贫奔小康的美好前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