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致敬!战“疫”中的新闻力量

2020-11-08 20: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1月8日

是我国第21个记者节

记者不仅是一个职业

更是

一种情怀,一种理想

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记者•记着

我们是践行者,用自己的双脚

丈量每一片新闻热土

我们是发现者,用敏锐的视角

明辨是非激浊扬清

我们是思想者,用深刻的思考

反映百姓关切

我们是记录者,用精准的报道

留存时代印记

2020年,在疫情防控期间,作为新闻人,我们不避艰险,勇于任事,全面、形象、准确,满怀热情地勾勒了我市抗击疫情、千方百计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壮阔长卷,体现了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时代要求,彰显了我们为党的事业发声,为人民利益呐喊的媒体力量。

新闻永不消失

我们从不缺席

我们的力量

永远与新闻同在

与读者同在

与时代同在

2020年伊始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当病毒肆虐、多数市民都在居家防疫的严峻时期,我们奔忙在路上;当社会生活按下“暂停键”,那些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新闻报道,正向着千家万户,向着人民群众的心坎,奔跑在路上。

从疫情斗争最吃劲的阶段,到内防输入外防反弹,从复工复产复学,到社会经济秩序全面恢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作为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我们一直在路上。

前途未知,我们探索未知

前路艰险,我们不畏艰险

我们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与各行各业的抗疫队伍

并肩战斗、携手合作

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在这场战“疫”中

我们也是战士

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名字——

新闻工作者!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丹东日报社、丹东广播电视台等我市主流媒体,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决策部署,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以优良的职业操守、过硬的专业素养,迅速行动起来,全天候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全力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新闻力量。

▲丹东日报社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市新闻媒体闻令而动,立即进入战时状态,以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为“武器”,向广大市民及时宣传党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方针政策,传递最权威的防疫信息。

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联合作战,通过立体化、全覆盖、强密度的多维度宣传模式,迅速打响新闻战线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强大的宣传声势下,各项防控方针政策得以家喻户晓,一些不实传言得以澄清,战“疫”士气得以提振,抗疫民心得以凝聚。权威、温暖的正能量声音,响彻城市大街小巷。

在疫情基本平稳、复工复产复学陆续展开以后,全市新闻媒体立足大众,通过自有平台和各类渠道,广泛服务企业群众。其中,丹东日报社接连推出“撑你”“宣你”“品你”“助你”四项专题公益扶持行动,助力企业重回正轨,助推地方经济复苏,用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驱散疫情的阴霾,撑起发展的晴空。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市一线记者勇作“逆行者”,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把职责使命牢记心中,克服城市按下“暂停键”所带来的种种困难,深入确诊患者定点收治医院、疑似患者集中医学隔离点、病毒检测实验室、火车站、客运站、高速公路出入口、港口、机场、社区隔离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以及乡镇等偏远地区,采集挖掘第一手鲜活的新闻资料。

有的记者同医护人员一样,穿戴隔离装备,“白衣执甲”进行采访,因为频繁清洗、消毒,长时间不能补水,皮肤出现皴裂;有的记者连续高强度作战,加上睡眠不足,身体连连出现不适;有的记者写下“请战书”,进行自我隔离,直到完成全部急难险重报道任务;有的记者由于身体与心理的极大压力,整夜难眠,抹去悄悄流下的泪水后,又继续工作……

有人问:“你们不怕么?”一位记者回答:“说实话,有时也怕。”一位摄影记者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鲜活、生动的新闻第一时间带给读者,只要发生新闻,我们就必须到位。”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广大编辑、校对、编导、剪辑等人员,加班加点,坚守岗位,全力做好本职工作。

《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丹东广播电视报》等纸媒的编辑、校对,字斟句酌,务求精准;“丹东发布”、“今日丹东”等微信公众号团队,全员、全时、全力投入,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丹东新闻网建立了24小时疫情信息更新和错时在岗值守制度,并仅用3天时间开发出手机APP;丹东广播电视台节目部为了推敲一个视频细节,讨论到凌晨两三点;丹东日报社“海报突击队”队员和抗疫公益广告制作团队人员,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

战疫中没有旁观者,不在一线,仍以战士的姿态战斗!一位丹东抗疫MV的编导说:“作品,就是我们战斗的武器!”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新闻工作者在坚守职业岗位的同时,毅然肩起疫情防控社会责任,响应号召,下沉社区、乡镇,投身一线疫情防控。

入户走访、值守卡点、清洁消杀……与基层防疫人员并肩作战;遇到新闻事件,又立即切换角色,做回本职工作,显现记者本色,绝不让新闻从眼前溜走。有人忙得一天只吃一块面包;有人在走访时感到双腿越来越沉重,一看,原来是裤子上沾满了泥巴;有人自己驾车,帮农户送货;有人连续驻守乡村疫情一线480个小时,没有休息一天……

下沉社区和乡镇防疫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一手搞防疫,一手采新闻,为筑牢疫情坚固防线添砖加瓦,为如火如荼的防疫宣传添柴加薪。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冲锋在前,顽强拼搏,以“就是死了也值得”的大无畏气概和“把最真实、最鲜活的新闻带给读者”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不辱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初心使命。

作为中共丹东市委机关报和丹东地区最权威、历史最悠久的平面媒体,丹东日报采编人员全员上阵,全天待命,全力拼搏,把最鲜活、最生动、最准确的新闻带给读者。

或紧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脚步,逆行出征;或深入抗疫工作前沿阵地和焦点领域,艰苦奋战;或来到商场、超市、市场等地,采集事关民生的暖心消息;或拿起相机,到最危险的地方拍摄最动人的镜头;或组织专业人士开展创作,用文艺的炬火点燃抗疫士气……

战“疫”波澜壮阔,《丹东日报》勇立潮头、劈波斩浪!成为新闻宣传的主阵地,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

“丹东发布”作为中共丹东市委、丹东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立刻转入战斗模式。

工作人员人手“2+1”装备:2个手机、1个充电宝,24小时待命,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加急开通每天5推权限,开设两个报道专区,24小时滚动播报疫情信息。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制作新闻产品1000多条,累计点击量突破3000万,最高日点击量220万次,起到了战“疫”主战场上的桥头堡、主力军作用。

丹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在接到疫情采访通知后,没有任何犹疑,大家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3个字:“没问题”。

为了及时准确将防控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新闻中心在工作流程上打破常规,编播人员在工作方式上打破常规,做到“稿件无论多晚都要当天播”、播音“一次成”、“零失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圆满完成了各项报道任务。

让人民群众知晓疫情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至关重要。疫情发生后,广电台综合广播、经济广播、政风行风热线“快”字当先、全面覆盖,快速播发、反复播发,广播直播节目时效性强、便捷迅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新闻插上翅膀,飞入千万百姓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次新闻战“疫”中,全市新闻单位后勤工作人员付出了许多。定时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洁、消毒,检测出入人员的体温,做好登记,力保后方安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防疫物资,积极“输血”前线;在食材供应相对紧缺的情况下,精心规划、精打细算,让同事们吃上热乎的饭菜。全市新闻战线抗疫斗争的胜利,离不开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

随着城市回暖,生活回归,疫情防控常态化,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节奏也渐入常态,但防疫之弦我们从未松驰,面对不容乐观的全球疫情形势,我们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若有战,召必回!

“丹东发布”

在大战大考中书写初心使命

一日5推。两部手机,一个充电宝,没有休息日,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这是疫情防控期间,“丹东发布”工作人员的常态。

2月份点击量969.9万,3月份点击量1163.4万,“丹东发布”迅速成为全国地市级微信公众号中的佼佼者。

“丹东发布”是中共丹东市委、丹东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新冠肺炎阻击战打响后,“丹东发布”编辑部第一时间进入战斗状态,精准发声、多元表达、全媒在线,推送包含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多个类别的内容。

“当时‘丹东发布’的人员几乎人手两个手机,外带一个充电宝。”丹东日报新闻中心主任王鹏说,“丹东发布”全员24小时待命,手机不离身,绝对不能错过一个电话。为了加大信息量和提升推送速度,“丹东发布”加急开通每天5推权限,开设“抗击疫情,辽宁在行动”和“丹东实时大数据”两个报道专区,24小时滚动播报发布战“疫”相关消息。

市民张春来

“我那时候天天捧着手机看‘丹东发布’,一天不知道要刷多少遍。这里既有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发布的关于疫情防控的安排部署,又有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举措。丹东各部门、各行业采取的有力措施和行动、科学防范要求也清晰明了。”

“丹东发布”制作的200余篇优质报道,被中央级和省级媒体转发,10W+浏览量的文章不断出现。丹东援湖北医疗队系列报道,全网转载阅读量超过500万人次。1月24日至今,持续推出500余篇原创报道,围绕丹东市委市政府各项安排部署,全面报道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抗击疫情的具体举措和行动。

另外,还策划了《我在丹东,我承诺》、《泪目!正月十五的丹东真安静,愿所有坚守,都奔向团圆》、《现在不约》、《和冬而立,静待春归》、《撑你》等短视频、海报,全网综合点击量超过100万次,充分展示了主流媒体大事大担当、大事大作为、大事善发声的优良作风。

面对疫情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丹东发布”加大时评、社评等新闻评论写作力度,推出《把‘零’留住》等即时评论以及“我在丹东我承诺”系列H5作品,倡导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戴口罩、彰文明等,从不同的角度和生活场景展开理性客观的评论与宣传,为疫情防控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从1月24日至6月底,“丹东发布”制作公号文章、短视频、H5作品1000多条,累计点击量3000万,最高日点量220万次。

3月1日,《丹东新增1例确诊病例,行程轨迹来啦!》一文点击量突破100万。粉丝量超过33万,热度排名跃居全省地级市官方公号第一位、澎湃政务公号辽宁榜第一位。

2月,总点击量969.9万;3月,总点击量1163.4万……由于“丹东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是以推送通知的形式发送,所以每一条信息都会送到用户手中,到达率100%。

在战疫报道中,“丹东发布”还创新运用长图、短视频、H5、快板、漫画、抖音等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主旋律。这些正能量满满的产品刷爆了朋友圈,形成了全市接力态势,参与量超过30万人次。

此外,还推出系列图表,全方位解读疫情、传播安全知识;制作《正月十五的丹东真安静》等短视频,展现丹东人民群众在战疫中的责任担当。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丹东发布”成为我市全地区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组织动员的桥头堡、主战场上的主力军。

担当的背后是付出

面对新型冠疫情,丹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积极承担起主流媒体的使命任务,全体人员放弃休息,奋战在新闻宣传的各个岗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权威发声、及时发声、声屏联动发声,切实打响了疫情防控宣传报道攻坚战、持久战。

鼠年春节对于新闻中心的编采播人员来说是一个战斗的节日。

大年三十突然接到通知,要立即在各档节目中播发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消息,新闻中心立即重新编排节目,加紧制作。

大年初一,随着辽宁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新闻中心全体人员也提前结束了假期,随时待命。

当大多数人居家防疫,新闻中心的编采播人员逆行而来,办公室、剪辑间、演播室、配音间到处都是忙碌的场景。

中心主任起早贪黑、统筹协调、把关定向;值班主任上传下达、安排采访、审稿审片;记者不顾危险,深入机关、企业、乡镇、社区、医院、公共场所等地实地采访;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坚守岗位,随时处理稿件和片子,并配合记者采访。

疫情刚发生时,防疫物资紧缺,大家外出采访只能戴一次性口罩。面对不可知的危险,没有一个人因此打退堂鼓。

接到采访通知,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问题,几点?在哪儿?”

当时的市传染病医院是一个充满了未知风险的地方,医护人员工作十分辛苦,有的记者得知要做采访,主动请缨。

高速路口、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公共场所、生产企业,凡是要报道的选题,不管有多辛苦,风险有多大,记者们都会义无反顾投入到新闻宣传中。

疫情期间,为了及时发布有关疫情防控的最新消息,新闻中心果断打破常规,要求记者稿件无论多晚都要当天播出,如果首播不能及时播出,就在重播的时候安排播出,如果能在《第一传媒》《民生早报》等节目先播出,就让观众早一些获取信息。随时更新、声屏联动,保证让最新消息、权威信息通过主流媒体传达给全市人民。

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新闻中心各岗位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大家不讲条件、加班加点、忠诚奉献,圆满完成了各项报道任务,彰量了新闻的力量、媒体的担当。

将重要信息及时送入千家万户

疫情突如其来,如何及时准确向广大群众传递信息,指导防护,支持战“疫”?

作为丹东市委市政府的官方新闻网站,权威信息的发布平台,丹东新闻网利用发布信息没有次数限制、承载力大、覆盖面广、稳定性强、发布及时的优势,承担起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宣传报道的责任。在疫情严峻的时期,全网平均日浏览人数超过13万人次,页面浏览量达到30余万次。

为了及时发布疫情信息,落实宣传任务,丹东新闻网特别开设了“抗击疫情 辽宁在行动”专题。为方便分类阅读,其下还设置了多个子栏目,内容涵盖每日疫情公告、抗疫典型人物报道、医生日记、防疫知识等,截至目前,累计发稿超过6000篇,并还在坚持更新。另外,为了方便使用手机浏览文章,网站特别制作了网页手机版。

“这是咱本地消息的权威发布平台,那时候我天天看这个专题。”10月25日,市民刘雨桐说,当时,每天的心情都很紧张,就盯着这个专题浏览,时时关注疫情发展情况,同时,还将消息及时发给亲友,避免他们从其他不正规渠道获取不实信息后发生恐慌。另外,“丹东新闻网的消息综合性强,疫情最新信息、抗疫进展程度、防疫知识、心理指导内容都有,看完后,就会了解最新情况,指导出行与生活。”

在疫情防控期间,丹东新闻网把握住及时、准确、全面的特点,通过网站工作人员的努力,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将重要的疫情信息的送入千家万户,这也特别符合当时“尽量不出门、少出门”的防疫要求。

下沉社区 记者化身抗疫战士

防疫期间,不但在采访现场能看到记者的身影,丹东日报社的记者、编辑还深入到社区一线参与防疫工作。

3月4日,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要求,丹东日报社选派10名同志到元宝区广济街道八道社区和新丰社区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社党委高度重视,随即召开动员部署会议,为大家配备了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防疫物资。当晚下班后,10名同志全部下沉至八道社区和新丰社区。

报社记者和下派人员的辛勤付出,感动了很多辖区居民。他们在小区值守时候,经常会收到过附近居民送来的热水、暖宝宝和水果。“每天到下班点儿,身上早都冻透了。下班前汇报情况,社区都会表扬我们工作到位、认真,再想想居民赞扬的话,我们心里也是暖暖的。”张尧说。

在一线发现 在基层发声

战“疫”形势最紧张的时候,丹东广播电视台有5个派驻小组25名派驻干部在社区、两名派驻干部在两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5个派驻小组在振兴区纤维街道的5个社区坚守11处卡点,从8时到22时,他们配合各社区开展人员和车辆排查登记,拦阻非小区内的外来车辆进入,对未佩戴口罩者进行规劝,协助社区开展居家隔离者入户走访和排查登记,巡视和维护小区封闭出入口。

此外,还承担排查商铺开业、开展社区日常卫生消杀、帮助社区接打记录回访电话、辅助填报统计报表和为居家隔离者买菜送菜等工作。

派驻人员所服务区域基本上为老旧开放式小区 ,缺少物业服务,值守和管理难度较大,记者和工作人员克服困难,与社区干部密切配合,勇挑重担,帮助社区缓解了疫情防控人手不足和超负荷连轴转工作的困难。

来自一线的鲜活新闻,是战“疫”期间鼓舞人心、激昂斗志的有效武器。来自广电的记者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他们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注意发现新闻,为全市防疫工作提供舆论支持。

书写时政记者的2020抗疫记忆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丹东。抗疫现场,就是丹东日报要闻部记者的“战场”。紧急部署、密集调度,实地检查、现场督战……丹东日报要闻部记者张丽娴、金龙、李阳、宋琳、景媛媛始终紧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脚步,一次次逆行出征,第一时间出现在战“疫”一线。

80余次深入最危险的战“疫”第一线采访,9万余字稿件、100余张照片见诸报端和新媒体,在与众多抗疫逆行者同行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不论是会场内外、车站机场、路口关卡,还是工厂社区、医院隔离点,都能看到要闻部记者步履匆匆的身影。

我们用一段段录音、一个个镜头、一篇篇新闻稿件,传达着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准疫情防控信息,向广大市民传递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无声地诉说着不畏艰险、敢打敢拼的职业精神,书写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抗疫时代记忆。

因使命而荣耀

抗疫期间,丹东广电台推出了一系列公益广告,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战“疫”士气。“作为一位媒体工作者,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面对处于疫情中心的武汉人民,面对在疫情中逆行的医护工作者们,我们有太多的感触。”公益广告的主创人员表示,自己就是要用声音、画面的力量来歌颂医护工作者,通过朗朗上口的语言,号召大家学习英雄。

从创意到出稿,从配音到剪辑,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几名公益广告创作骨干经过反复构思与推敲,原创公益广告15个,所有向省局推送的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全部入选辽宁省广播电视局公益广告项目库。

“作为媒体人,我们为肩负的使命感到荣耀。”这是广电台公益广告制作团队的心声。

盯紧重点领域 及时传递信息

抗疫严峻期间,丹东日报民生部的市场监管以及公安、住建等战线,既是艰苦抗疫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抗疫信息较受关注的焦点领域。

为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展现全市众志成城的抗疫合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部门两位女记者王俊和戚文不叫苦、不叫累,舍小家、为大家,克服防护用品紧缺等诸多不利条件,始终奋战在抗疫报道一线。

她们不分白天晚上、不分上班日和休息日,用自己的默默付出,实现了重要抗疫信息传递零延时、重点抗疫采访敢冲锋,也为重点抗疫新闻的及时推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忙而不乱 冲向一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打乱了丹东日报经济部原定的新闻报道计划,但经济部的记者没有因为疫情停止深入一线的脚步,他们深入火车站、机场、客运站、高速路口等地,采写了数十篇一线防控实景,并坚持常规报道不放松,将事关民生的暖心政策第一时间告知读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经济部记者不惧风险,直接冲向一线,用笔、镜头全方位多角度报道疫情防控动态。社区、街道、菜市场、商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只为将最好的抗疫一线故事呈现给读者。经济部记者还参与爱心行动,帮助解决援助湖北医疗队员们的后顾之忧。

关键时刻 发挥作用

在疫情防控期间,丹东日报政务部先后采写了于洋和王海东两位典型。今年3月4日18点刚过,记者谢秋麟接到丹东军分区政治工作处的电话:振兴区临江街道的武装部长于洋倒在了抗疫一线。

当时市内公共交通车辆全部停运,为了进一步了解事实,谢秋麟立即给振兴区武装部政委于成峰、时任振兴区临江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徐承浩打电话,经过通话,谢秋麟对于洋严肃认真的敬业精神和一些事迹有了基本的了解。此后,记者克服困难深入基层,结合平时积攒的素材,最终形成了稿件。

当时处于封闭管理阶段,但不等于信息也被封闭。在此期间,政务部的记者们凭借与相关部门的良好沟通,得到了大量及时的、详实的抗疫一线信息,充实到专版和平日的新闻采访中,每天都写出鲜活的稿件,保证了出版顺利进行。

处处有身影

防疫工作全面展开后,丹东日报摄影部全部4位记者从大年初二开始,及时深入防疫一线开展采访活动。无论是机场、火车站、客运站、高速口、港口等城市门户,还是各乡镇、社区卡点以及医院,都留下了摄影记者的身影。

推出“新”速度

自庚子年除夕开始,丹东广播电视报社新媒体团队,每天24小时待命,第一时间开辟平台专版“抗击疫情”,全面出击发挥自身融合传播优势,第一时间聚焦防控疫情总体态势,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公众关切,讲好战“疫”故事,有力引导舆论。

作为丹东广播电视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号,丹东广播电视报新媒体在疫情期间发布的单条微博最高阅读量372309人次,单条微信推送最高阅读量55317人次,彰显了“新”速度。

把作品当成武器

战“疫”期间,一首公益MV《谢谢你,白衣天使》引起广大听众的共鸣,这首歌曲,源自我市广电人与文艺工作者的激情碰撞。

“这部作品能呈现给大家,整个过程真的挺难!”当时,广电台导演顾德岩得知丹东音乐制作人、作曲家王心耕创作了一首歌曲《谢谢你,白衣天使》,“能不能拍一部作品?”带着这个想法,顾德岩找到了王心耕,两人不谋而合。MV推出来后,反响热烈。推出首日,点击率就突破百万。

“重大疫情面前,媒体人不能缺位,作品就是我们战斗的武器!”该节目部门负责人说。

冲锋在前的80后

面对新冠疫情,我市新闻战线上的记者毫不退缩,为了全面反映抗疫一线的新闻,忘我投入到战“疫”一线,丹东广电台新闻中心记者王见就是其中一员。

王见是一位80后,参加工作14年来,他一直奋战在新闻采访一线,连续7年获评丹东广电台先进工作者。今年春节过后,王见第一时间投入采访报道,即便是在弹性工作制期间,他也克服各种困难,每天坚持采编新闻。作为主创,他承担了我市抗疫重大典型王秀君、于洋、王海东等人的先进事迹采访任务,还积极投入企业防疫、复工复产的相关报道。

王见的妻子在医院工作,疫情期间经常接诊发烧病人,为以防万一,夫妻二人不得不在疫情期间分居两地,孩子只能交给老人帮助照看,可王见从没有向单位讲条件,没有因个人原因耽误工作。

坚守480小时

从1月26日到2月14日,整整20天480个小时,他一直坚守在乡村疫情防控第一线,守卫着群众的健康与安全。他就是丹东广播电视台下派到凤城市宝山镇赵家村的第一书记汪鹏程。

汪鹏程一直居住在农户家中,房子简陋,需要自己烧火做饭。疫情防控形势紧张,他时常忙到深夜才回去,站在冰天雪地里值班一整天,冻得直哆嗦,想睡个热炕头都是一种奢望。自1月26日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后,整整20天,他不曾休息过一天,到了饭点也是简单糊弄一口,这让本来患有糖尿病的他有些吃不消了。有一天,他在村部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突然视力下降,血压不稳,身子颤抖。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却半开玩笑地说:“我就是个‘小糖人’,常年包里得携带饮料和大白兔奶糖……”随后,他又郑重说道:“这个节骨眼儿,党员不冲锋,还什么时候冲锋!”

记录英雄者 也是英雄

在各媒体上,来自抗疫前沿的一张张生动的照片和一段段现场视频是从哪里来的?

大年初一21时,正在丹东日报社值班的丹东报业传媒记者孙坤霖接到采访通知,丹东援武汉第一批医疗队次日清晨出发,要求记者对医疗队员立即进行采访。孙坤霖和同事简单交代了几句,带上设备出门了。

初二凌晨1点多钟,采访结束。累得不想说话的孙坤霖回到家里,饭桌上摆着已经被母亲热了5次的饭菜,可他根本顾不上好好享受美食,因为清晨5时他要赶到火车站,为拍摄医护人员出征做准备。剪辑完晚上采访的素材,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他定好闹表,和衣而眠。

“我们工作的性质,就是要把鲜活、生动的新闻第一时间带给读者,即便是像传染病医院、隔离点这样的地方,只要发生了新闻,我们也不能退缩。”丹东日报摄影记者刘海东说。

记得一次到隔离点采访疾控中心医护人员,进门前,工作人员给刘海东等记者穿了两层防护服、还戴上防护镜、医用防护帽等。棉服外套配上防护装备,给拍摄增加了难度,抬胳膊这样简单的动作也变得不容易,可当大门打开的瞬间,所有记者的镜头齐刷刷地端起,清脆的快门声随之响起。

“有时候静下来想想,毕竟是特殊时期,去采访有危险,心里也会害怕,但是面对好镜头,那些都顾不上了。”孙坤霖回忆说。3月20日,丹东援武汉第一批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回到丹东,他作为采访记者之一,提前两个小时到达高速公路口,就为了抓拍到载着英雄回家的大巴车进入丹东的那一瞬间。到达指定地点,车上的医护人员认出了曾经采访过他们的孙坤霖,隔着车窗向他打招呼。孙坤霖也用镜头记录下英雄凯旋的庄严时刻。“从队伍前往武汉,我们一直关注他们的动态,制作相关新闻,当听到领队说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也激动得哭了,打心里为他们的平安归来而高兴。”孙坤霖说。

逆行路上 一身勇毅显担当

频繁前往病毒检测实验室、确诊患者定点收治医院、疑似患者集中医学观察点、发热门诊,采写、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传统和新媒体新闻作品,在特殊时期,丹东日报记者田治华出色地体现了一名新闻人的使命和担当。

新冠疫情爆发后,田治华第一时间把妻儿送到岳父家,“我是跑医疗口的记者,肯定有急难险重的任务等着我。”田治华主动采取了“自我隔离”。1月26日,丹东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出征,出征的队员既是他曾经的报道对象,又是平时相处甚好的兄弟姐妹。“他们是抱着赴死的心踏上征途的。”田治华说,这些朋友在自己的心中一下子变成了英雄,“看着他们对着我的镜头不停地挥手,真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

“当时市传染病医院设置了多道警戒线,戒备森严。”田治华说,走进我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心情很复杂,惟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防护。他也有些担心和害怕,毕竟这里是接触病毒的第一现场,但对新闻的渴求,还是让他迈出了脚步。

因为频繁洗手、消毒,田治华的手背开始皴裂,他就带上橡胶手套继续采访。每天忙着采访、写稿,导致原本严重的颈椎病更重,接着眼压骤增、视线模糊、偏头痛……有一周,他忙到每天只吃一餐方便面,睡四五个小时的觉。“我嗓子疼,发冷,和新冠肺炎典型症状一样。”田治华说,曾经有一整夜自己魂不守舍,非常害怕,第二天才发现,嗓子疼是被84消毒液熏的,冷是因为小区停气了。他愣了好半天,哭了。

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出发的时候,医疗物质比较紧缺,有些队员担心口罩不够用。田治华多方寻找途径,在单位帮助下,自掏腰包买到了一批N95口罩。“你们别担心,我给你们弄到口罩了。”田治华激动地将口罩照片发到医疗队微信群里。谁知这批口罩的标准不符合使用级别,价值3000多元的口罩至今仍堆在家中。

“3月31日,我永远都会记得,”田治华说,“那是最后一批援湖北医疗队员回来的日子。”随后,田治华也和队员们一起进入14天的隔离期,“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隔离后又能和妻儿团聚了,当时真的很高兴。”

“快”字当先 全面覆盖

今年正月初一8时,广电台综合广播(FM103.6)第一时间发出了我市有关疫情报道的声音;正月初二,随着我市首例确诊病例的确认,综合广播启动了应急广播工作机制。

综合广播是实现丹东地区全覆盖的主频率,它的工作特点是一年365天除了国庆、春节期间串休外,其余时间都是工作状态。“只要有通知、公告、动态等信息发来,就迅速播发出去,要抓一个‘快’字,并在整点时段反复播出,充分发挥广播直播节目在特殊情况下时效性强、便捷迅速的优势。” 广播节目部门负责人说。

立足节目特点,综合广播的主持人、记者也深入我市防控一线,通过广播电话连线的播出优势,连线报道在最前沿的医护人员。主持人还走进街头巷尾,现场采访防控工作,大量播发有关疫情防控知识等内容。

面对突发的疫情,经济广播(FM101.7)迅速反应,开通26个整点半点时段,全天多时段、大篇幅滚动播出疫情信息,形成固定时段,配合实时更新的信息,便于听众收听。

政风行风热线从疫情伊始就开始全速运转,发布权威信息,并在网络端实现图文和音频同步更新,提高覆盖效果。直播过程中,他们通过微博微信和短信等方式,与市民互动。

大年初六开始,政风行风热线每天推出防控疫情的特别直播报道《抗击疫情,我们携手同行》。这期间,栏目组全员参与,调整播出计划。除两名主播、一名导播外,其余人员积极采访、连线报道,通过与人社、社保、医保、公安等职能部门连线,记者现场报道、录音采访等形式,全面报道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开展防控工作的相关工作情况。

让学生和家长安心

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丹东日报教育周刊记者坚守新闻一线,记录了教育战线在这个特殊时期的诸多故事。尤其在学校停课、寒假延长的情况下,本应出现在校园里的老师和学生,把上课地点改在家里。从线上授课到复学复课,从网络考试到特别的中考高考,教育周刊记者时刻关注教育系统的种种应对举措,及时传递官方消息,让家长和学生安心。

吹响全民战“疫”的号角

面对新冠肺炎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社会亟需权威解读和价值引导。在人手少到只有一人上阵的情况下,丹东日报评论部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困难,紧跟疫情形势变化,创新融合传播形式,及时、适时地连续创作10余篇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言论文章,通过《丹东日报》、“丹东发布”等平台有力引导了舆论,把握住了舆论的主动性,形成了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更深刻地理解记者的职责

从大年初一开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丹东日报商贸旅游部记者姜慕馨立刻取消假期,返回工作岗位,奔走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为市民第一时间播报最新、最快、最准确的疫情防控信息。期间,她进医院、下村居、访企业、问民生,用镜头记录感动,用文字传递信心。

抗疫以来,她一直在报道一线,接触了很多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也深深地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今年是她参加新闻工作的第10年,因为这场战役,这个特殊的年份,这些难忘的采访经历,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记者这个职业的内涵。

用文艺作品鼓舞士气

丹东日报文化艺术部自疫情发生起,便立即组织艺术界人士展开创作,主题从声援武汉战“疫”到助力本土援湖北医护人员,优秀的文艺作品,极大鼓舞了战“疫”士气。

2月1日通过“今日丹东”推出网络版战“疫”作品,随后推出抖音版。2月6日、20日在《丹东日报》刊登战“疫”文艺作品专版,内容涵盖书法、篆刻、油画、国画、影像、诗歌、非遗等形式,是省内最早的艺术战“疫”策划,发表的部分作品被辽宁日报官微转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全方位多手段挖掘基层信息

在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丹东日报县区部记者刁庆峰冲锋在前,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的宣传报道当中,到高速卡点及元宝区、振安区隔离点采访,撰写各类新闻稿件,采集和制作图片、视频。

在疫情防控高峰期,记者陆丽明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前往街道、社区,采访一线抗疫的感人故事,并第一时间采写报道了牺牲在防疫一线的振兴区临江街道工作人员于洋的感人事迹。

“我要让更多人了解他的故事”

防疫期间,丹东日报社派驻宽甸太平哨镇泡子沿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龙慕云,始终坚持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特殊时期里的特殊经历,至今让她印象深刻。

疫情防控任务下达后,龙慕云第一时间回到泡子沿村。“能不急吗?疫情突如其来,我要在几天内走完101户建档立卡户,时间紧任务重啊。”龙慕云说。为尽快了解村民家的情况,她经常顾不上吃饭,有时一块面包就是一天的伙食。

2月24日,正在整理疫情材料的龙慕云接到电话,泡子沿村党支部书记王秀君因心脏病,永远倒在了防疫一线。“和他共事多日,他是一个实干的人,我是记者,我要用我的笔,让更多人了解他的故事。”龙慕云说。

在王秀君去世的当天,龙慕云就开始搜集他的事迹材料,着手进行新闻报道……很快,王秀君的生前事迹见诸报端,并被多家媒体转载,不但让大家了解了王秀君,也让泡子沿村走进大众视野。

“王秀君去世前两天,还特地给我打电话,叮嘱我要做好村里‘老中医’远程诊疗仪项目。他心里牵挂着村民的健康和安全,也一直筹划着如何让村民真正富起来。”龙慕云说,“如今,这个项目逐渐走上正轨,村民的健康保障有了提升,村里的疫情防控也进入了常态化,更多的村民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作为一名记者,我觉得在一线付出得再多,也值得。”

历练虽少 冲锋在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有这样一群年轻的“逆行者”: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防控一线,深入医院、社区采访,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讲述抗疫新闻故事,温暖人心,传递力量;他们 “5+2”“白+黑”,24小时全天候值守,零延时响应,用准确的文字、凝练的照片、鲜活的直播、短视频,第一时间全方位、多角度地将权威信息、疫情动态和措施办法传达给群众,在安抚民心、提振士气、正向疏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们,是丹东报业传媒的媒体人。

丹东报业传媒团队深度融合联动,发挥更加贴近基层、更加贴近群众、更加贴近网民的天然优势,综合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手绘等形式;依托报纸、网站、微信、微博、大屏、客户端、抖音、网络直播等平台,融合传播、多点推送,及时发布防控指令、播报防控动态、普及防疫知识、宣传战“疫”英雄,迅速营造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舆论氛围,各媒体融合推送、目标联动,实现丹东本土防疫相关信息总阅读量破千万次。

丹东报业抖音短视频累计浏览量达到4000万+,其中“护士救人”“迎接援丹东援鄂医疗队”等视频单条浏览量达到1000万+。

解危纾困 连接爱心纽带

疫情期间,丹东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立足《鸭绿江晚报》,开展了联手武汉晚报传递60吨爱心果蔬、助企复工、抗疫助农等一系列活动。

3月初,鸭绿江晚报与武汉晚报“长江公益”取得联系,得知武汉市民生活物资紧缺,鸭绿江晚报立刻组织当地镇村及相关单位、机构助力两地爱心传递。丹东市相关乡镇和村民纷纷响应,村民把自家最好、最新鲜的萝卜、土豆、白菜等农产品送来驰援武汉,两天内募集60吨果蔬。物资抵达武汉后,交由武汉晚报“长江公益”进行分配。

丹东报业传媒下属直播平台对当天活动进行了直播,引发各级媒体关注,新华社、央视、“学习强国”客户端、辽宁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交通广播、新浪湖北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受疫情影响,部分农产品滞销,为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打通农产品运销渠道,丹东报业传媒启动“抗疫助农”活动,联合各地区政府部门,派出记者实地考察农产品滞销情况,将相关内容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一定程度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

一切都是为了“你”

随着复工复产的全面推进,丹东日报社急本地企业之所急,充分展现出媒体的担当,陆续推出“撑你”“宣你”“品你”“助你”四项专题公益扶持行动,助力本地企业复工复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广告主要在《丹东日报》头版和拥有30余万粉丝的“丹东发布”微信公众号上刊播,其他新媒体号再配合推广,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受益。

“撑你”是丹东日报社率先推出的专题公益扶持行动,“撑”字有支撑、支持的意思。当时受疫情影响,全市旅游、餐饮、住宿等三产企业很不景气, “撑你”推出后,主动征集企业宣传海报、短视频,免费为其刊播。3月24日,“撑你”一经推出,深受相关企业好评,预约投放爆满,到5月31日,累计参与企业53家。“撑你”极富地方特色的平面设计也成为经典,延续成系列使用。

“宣你”是丹东日报社推出的二项专题公益扶持行动。“宣”字除了解释为宣传,在网络中还有“喜欢你”的意思。“宣你”以五四青年节为契机,用青年记者为企业代言的方式,助力本土品牌的宣传推介。

丹东日报社选派青年记者先后深入到本地品牌企业的车间、厂房,介绍其发展历史、文化以及打造品牌的故事,用文字和镜头展现其特色,呈现其风采,“宣你”先后累计刊播16期公益活动。

“我们复工之后,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开展,这个时候,我们很希望大家能看到我们的良好状态与满满的信心。”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的马颖全说,“宣你”正好满足了企业需求,让人们看到品牌企业的实力与向上的力量。

在风生水起的复工复产浪潮中,丹东日报社又推出第三第四项“品你”“助你”专题公益扶持行动,继续履行党媒助力全市复工复产的社会责任。

“品你”专题公益扶持行动更多是以短视频的形式宣传本地美食,让市民跟着镜头品味美好生活,带动当地餐饮业发展。通过“丹东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及时、准确发布,除了本地粉丝,还吸引了诸多外地粉丝,对本土企业助益很大。“品你”累计出品10余期。

“他们看完之后,才知道我们为什么叫酿造纯粮好酒。”辽宁凤城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教传勇说:“品你”将广大酒友的视线接入现场,一起观看好酒的酿造过程,感受到到满窖酒香,进而了解丹东本土酒文化,对品牌产生信赖。

“助你”专题公益扶持行动则主要是通过公益讲座引领广大读者受众,以领先优势带领大众学习新鲜知识,探索各个领域。“助你一臂之力,搭上时尚快车”,“助你”的最大价值在于教读者和粉丝如何将“玩”时尚转化为效益。

“助你”公益扶持行动邀请到了抖音官方团队来丹授课,教大家如何玩转短视频。之前计划好的100人名额,因为踊跃报名而不断“扩容”,最终敲定的200人名额仍不能满足需求。开课前,有多人早早前来商量是否有“站票”。不久前,应广大读者和粉丝的强烈要求,“助你”公益活动又邀请到了腾讯大辽网精英团队召开新营销私享会,就如何充分利用朋友圈和微信视频号功能,创造价值进行解密和分享。

“光听讲座不太解渴,特别期待能有后续的技术与销售扶持。”凤城市四门子镇第一副书记宋向明说,自己已经联合其他几位第一书记着手利用短视频销售地方土特产,希望能得到更多帮助,将山里绿色的食用菌和蜂蜜等推介出去。

“我是带着协会的会员去听的。”市青年电子商务协会的李宏表示,一行人听完讲座后,对视频和直播有了新的认知,与之前个人学习和尝试完全不同,“助你”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组织策划

王鹏 王大方 孙玲玲

文字综合

丹东广播电视台

许军 汤超 李彤

丹东日报社

朱景龙 王俊 戚文 张润泽

鸣谢

丹东广播电视台总编室、新闻中心

丹东日报社办公室

感谢你们!

每一个平凡的丹东新闻人!

原标题:《致敬!战“疫”中的新闻力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