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郑燕青:小郑书记与小芦笋
2020-11-09 15: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脱贫攻坚
致富带头人
旧貌换新颜
郑燕青· 小郑书记与小芦笋
我叫郑燕青,33岁,2017年8月,刚从黔西南州科技局引入到西秀区水务局上班,还没来得及熟悉工作环境的我,就选派到鸡场乡石井村挂驻第一书记,正式加入脱贫攻坚战役的队伍,我的扶贫故事也拉开帷幕,通过3年得相处,村民们总亲切的叫我声“小郑书记”。
石井村占地面积大,自然村寨分散,全村835户4102人就有137户623人的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一直以来,石井村都是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
如何盘活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产业的石井村经济?曾令我颇为烦恼。那时心里着急,每天围着村子转,想尽快找到适合这里的作物。在一次跟随青岛莱西市的帮扶专家到村的调研过程中,专家说石井村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芦笋。


村里发展芦笋种植产业的想法在心中萌芽。




借鉴了一些成功经验后,到镇上购买了几十米长的管道、几根温度计和喷头。把管子和喷头接上,在棚内悬挂上温度计,确保棚内温度在25℃至35℃之间。就这样,在对待“婴儿”般的照料“催生”出了大棚内的第一茬芦笋芽。当把这个消息告诉其他村干部和村民们,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希望的笑容。

目前,培育的10万株芦笋苗,发芽率达70%以上,长势一天比一天好。有些迟来的芽也在慢慢地“破壳”而出,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芦笋正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快速生长。接下来,将与乡亲们一起利用剩余的大棚和流转的土地进行移栽,芦笋苗正在变成乡亲们的“摇钱菜”。
现在的石井村,产业遍布。中药材、花椒、蛋鸡养殖、生态猪养殖、烤烟、蔬菜等种植面积总量达4000余亩,每年用工量达10000余人次,直接增加农户收入200余万元,利益联结全村137户贫困户,村集体经济从原来的10万元增长到100万元。

抓村子长远发展的“关键事儿”
办群众满意的“暖心事儿”
干村民增收致富的“实在事儿”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让青春在基层闪光

原标题:《【我的扶贫故事】郑燕青:小郑书记与小芦笋》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