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西晚报记者节特别策划——我们走在万里茶路上

2020-11-09 2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11月8日,第二十一个中国记者节。这一天,我们想记录我们自己。这一天,我们收拾行装,重新出发,继续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探寻晋商的成功密码,发掘万里茶路的历史价值、当代意义。

8月26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共晋中市委、晋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的“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大型采访活动启动。9月8日,采访团正式启程。9月11日,采访团一行22人从武夷山下梅村出发,跨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6个省份,行走了5000多公里,完成了国内上半段的采访报道。接下来,还将继续行走8000多公里。

万里茶路是一条历经艰难险阻的英雄之路。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们凭着惊人的智慧和勇气,不畏艰险,让不产茶的山西闻名中外,让晋商成为茶路的主角。

万里茶路是一条充满开拓精神的贸易之路。数百年来一代一代的山西商人,凭借着对财富的向往,信守着忠义诚信的经营理念,缔造了伟大的商业帝国。

万里茶路是一条凝聚守信创新的和谐之路。为了推动茶叶销售,晋商大胆投资,改良工艺,重视茶叶的生产和开发,致使武夷山成为清代万里茶路最早起点。

万里茶路是一条民族交融汇通的文化之路。经济贸易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也传承了极为宝贵的晋商精神。

万里茶路是一条文化底蕴厚重的旅游之路。茶路先辈留下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址,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对茶文化的情结,都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对于我们,万里茶路是一条传媒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我们实现了全媒体报道,全方位传播,完成山西晚报社许多“首创”“第一”,践行了山西晚报优质内容生产者的职责使命。

茶路迢迢,关山重重,风雨兼程,初心未改。

谨以此特刊献给第二十一个记者节!

从下梅村出发

晋商精神洋溢万里茶路

一条始于十八世纪末、繁荣两个半世纪的贩茶国际商业古通道,随着山西晚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大型采访活动的启动,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之前,在脑海中,“万里茶路”仅仅是个历史名词。

2020年9月8日至29日,21天的沿途跋山涉水、5000余公里的探寻和采访,作为一名媒体亲历者,切实体会到“万里茶路”是数百年来晋商的艰辛经商奋斗史,是晋商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通过精明的分析捕捉到的一条艰辛的创业奋斗之路。

晋商遗存令人震撼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探寻晋商印迹是采访团的“重头戏”。二三百年间所有与晋商贩茶有关的线索,都成为采访的目标。

当年,晋商凭借其吃苦耐劳、开拓进取、诚实守信、善于经营的精神,创下了辉煌业绩,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为主体的“晋商精神”随之凝聚而成。

作为晋商万里茶道起点的福建武夷山下梅村,留存着无数曾经晋商的印迹。当地收藏家魏水才就有太行崖柏木壶、核桃木制茶箱、茶叶罐等数百件藏品,都是从当地晋商后人手中寻找来的。

一杆长约1.8米的红木秤,配一块5公斤、雕刻精美的青古秤砣,秤杆上刻“常盛记茶庄”。当年晋商来收茶时,会定制一杆秤留给茶农。每年开春收茶,均使用这杆秤称重。这杆公平秤,更是茶商和茶农相互信任的良心秤。

魏水才还收集了从归化、张家口、祁县等地邮寄的十几封晋商家书。一封封薄薄的家书,内容却沉闷得令人压抑。“今于月十二日晚,忽叛兵土匪同时起事,焚烧抢掠数日夜官署,被时皆无准备钱当而行未,被害者十之二,幸而轻等号中未遭此险,连日询问咱村在京之人……”魏水才收藏的这封家书,讲述了贩茶晋商在外遭遇叛兵土匪抢掠动魄惊魂后,向家里“报平安”。可以想象,二三百年前形成的“万里茶路”,时局动荡,兵荒马乱,背井离乡的晋商靠船、马拉,驴驮、骆驼背将茶货运至万里之外的他乡异国,吸风饮露是家常便饭,饱经风霜司空见惯。

不畏恶劣自然环境,不惧前途艰险的晋商,以坚韧的毅力和勇气甚至生命来改变自身和家族的命运。

9月13日上午,采访团在闽赣两省交界处分水关的茶田里,看到距低矮的“闽赣古驿道孤魂祠”不远处,孤立着一通砂石岩所刻石碑。

“孤魂总祭”!从斑驳石碑上依稀辨认出竖刻四个字,令每个站在碑前的人感到震撼!

这通刻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石碑,为“童松祥、童顺祥”所立。作为交通要道、军事要塞的分水关,也是驿道、商道,弯曲山路是晋商贩茶必经之路。“孤魂总祭”碑附近山高路窄,崎岖陡峭。路边茂密丛生的野草带有毒性,行人沾上就会浮肿。杂乱的草丛中,毒蛇出没侵扰,屡屡伤人,重则毙命。

数百年来,因自然、战争等困素,常年身处异乡的晋商在运茶途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水土不服,精疲力竭,染上疾病,曝尸荒郊野外,无人收殓。

据晋商相关史料记载,榆次常家九世至十三世共396名男子,其中39人“卒与外”或“外出失记”。

童氏两兄弟在分水关上建孤魂祠,竖“孤魂总祭”碑,让客死他乡的孤独亡灵得以安慰。“孤魂总祭”碑是晋商万里茶道上第一处血泪碑,见证了茶道开拓者不畏艰难险阻、顽强拼搏的历史。从侧面印证了晋商开辟万里茶路付出的代价是高昂惨痛的。

常年行走在万里茶路上的晋商,将自己付出的艰辛物化留在了茶路沿途,随着一件件残存的遗物、一座座保留完整的建筑遗迹出现在眼前,以往停留在平面上的晋商形象在脑海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江西铅山石塘镇古韵尽失的山西晋商会馆、河口镇的山陕会馆石门楣,汉口的保寿硚、汉正街已消失的原本国内规模最大、最豪华的山陕会馆“旅汉山陕西会馆界碑”,晋商捐款“叁千柒百壹拾贰串九百文”修建的襄阳大堤、山陕会馆,赊店古镇的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山陕会馆,洛阳的潞泽会馆、山陕会馆……“以义制利,家国天下”的晋商无疑创造了历史商业传奇!

晋商后人异乡思家乡

由于常年外出办茶,晋商有家难归,于是在当地成家生儿育女。上世纪50年代前后,随着晋商纷纷返乡,从此亲人相隔两地,音信全无。

在湖南临湘,一位晋商后裔名叫王永憶,她手中至今还保留着生身父母张益恭夫妇留下的100多封家书。

王永憶的祖父张稷,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于山西榆次南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22岁的张稷随同晋商来到临湘,先后在临湘聂家市、羊楼司和湖北蒲圻(今赤壁)羊楼洞等地,与人合伙创办了“天顺长”茶庄。在张稷竭力经营下,“天顺长”一直经营到20世纪50年代。1959年,90岁的张稷长眠于羊楼司单家山。

1938年,张稷将三子张益恭从老家召至临湘羊楼司,接管“天顺长”茶业。

1952年,将“天顺长”茶业办得风生水起的张益恭返回山西榆次,临行前忍痛将出生仅20天的王永憶送给羊楼司尖山街上的木匠王贵云收养,取名王永憶,意在永远怀念张、王两家这一血脉情谊。

1982年,张益恭多方打听和投寄书信,通过王贵云联系到了自己的女儿王永憶。2018年,96岁的张益恭在家乡病逝。而王永憶珍藏的100多封泪渍斑驳的家书,记述了山西榆次和湖南临湘,张、王两家半个多世纪的亲缘情分。

68岁的王永憶可谓幸运。而其他晋商后裔却被难以如愿的思乡之情所煎熬!

66岁的张富元生于湖南安化,内心却始终挂念着山西亲人。9月16日,老人手里拿着两份仅存的书信和一个写着“聚兴顺记”的布制茶包袋,向采访团讲述:他不到半岁时,父亲便返回家乡山西。66年来,他只有通过为数不多的照片和部分书信对父亲有所感知。当年,“聚兴顺记”在安化开分号,其父任掌柜,专做安化黑茶生意。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安化县还有茶行茶商417家,其中晋商茶号有近百家。其中的玉通永就是太原东浦村张氏创办。

54岁的张晋湘是玉通永第19代传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其祖父张紫宸来到安化,一直生活到1946年才离开。从张晋湘的名字可看出张氏家族与山西的情缘。2016年,他注册了“玉通永”品牌,开了自己的茶行。随着年纪的增长,“认祖归宗”的念头在他脑海里日趋强烈。然而,他与父亲分别到山西多次,寻亲却始终未有结果。“其实,只是想知道老家在哪里,爷爷去世后葬在哪里,给他的坟头上炷香,磕几个响头,告诉他我们现在过得很好,不用挂念。”张晋湘有个想法:“作为晋商后人,我一定要把老祖宗的宝贝传出去,把我们的老字号传承下来。”

“万里茶路”有一批“超级粉丝”

9月17日,在安化县江南镇,采访团见到80岁的伍湘安。2009年,这位安化县茶叶协会首任会长卸任后,卖掉县城的房子,建起一座家庭式黑茶文化展示馆。馆内许多藏品与晋商有关:祁县德和茶号竹篓包装的“老中青”各个年代的天尖茶;德和迪记茶行专用官茶篓,茶篓上“魁泰”茶号为晋商茶号;清嘉庆年间晋商制茶的工具……在老人的带领下,在江南镇还看到了晋商王氏“宏毅茶栈”遗址。

伍湘安向山西晚报记者不断讲述着晋商与安化黑茶的渊源,对“诚实守信,义取四方”“商以致富,诚以为民,信以为天下,忠以为国”的晋商精神非常赞赏。

9月23日,采访团到达湖北省襄阳市,采访开始于一场主题为“南船北马襄阳地东连西接晋乡情”的座谈会。

在21天的采访途中,共举行过4场有一定规模的研讨座谈会。参加者既有专门考证万里茶路的学者专家,也有许多痴情万里茶路研究的草根学者。

79岁的李治和是襄阳五中特级教师,他在座谈会上向采访团展示了自己手绘的“万里茶道”示意图,显示了晋鄂两地情深。

在研究晋商万里茶路历史的群体中,还有许多“超级粉丝”:为探寻茶路历史,自费一路追随采访团前行。

9月8日,采访团驱车从太原出发,奔赴万里茶路起点——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

在晋城西服务区,一位名叫李王鹏的晋城小伙儿为采访团准备了“特别的午餐”——晋城特色的“水席”,并以饸饹面为主食,给采访团奉上一份家乡的念想。

“远行无轻载,山西人出门会想念面食,觉得吃面食才能饱。”两个月前,他听到“越野一族”介绍万里茶路的事情。得知采访团出发,李王鹏提前一天便与服务区餐厅取得联系,给采访团准备热食、热水。

想知道山西人与茶的关系,更想知道晋商鼻祖们如何择茶的李王鹏,驾车与采访团一同前往武夷山,以便更深刻地领悟“晋商精神”的精髓。

9月13日,作为“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活动研讨会专家之一,武夷学院副教授赵鹏升“意外”地出现在采访团走访的武夷山分水关现场,还由闽入赣随着采访团一路到达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

2006年,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赵鹏升被“点醒”:“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万里茶路是从武夷山开始的,尤其是年轻人,更是知之甚少。”

从此,他开始关注与万里茶路有关的信息。他说:“想听听来自晋商故里专家们的讲述。”原本只打算在分水关稍做停留,可听了专家们现场讲解后,他干脆加入采访车队,一路跟着到了江西境内的石塘镇。

离别时,他面露遗憾:“真想和你们一起走完万里茶路。”

永远让人感念的晋商

“永远感恩山西人,没有山西人,就没有今天的万里茶路,更不会有我们这个家族的辉煌。”9月11日,面对前来邹家采访的山西记者,清代茶商邹英章第29代孙媳杨女士在有299年历史的老宅——祖上当年接待晋商常万达、乔致庸的地方接待来客。

面对“邹家祖训:喝茶不能收费”的牌子,杨女士说,邹家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做生意要讲诚信,常怀感恩之心。因邹家与晋商的渊源,她对来自山西的客人格外热情,她感慨道:“托祖宗的福,我们能在这里喝茶”。

“万里茶道是晋商造就的辉煌,祁县乔家、渠家在赤壁建有规模较大的茶厂,控制着羊楼洞的茶叶生产,‘红茶帮’‘河茶帮’均以晋商为主,在赤壁留下许多宝贵的遗迹,为当地茶文化发展做出很大贡献。”9月18日晚,在湖北省赤壁市宣传部举行的座谈会上,当地茶文化专家冯晓光有感而发,时至今日,在当年晋商曾经活跃的贩茶重镇,依然对被当地人称为“西商”“西客”的晋商内心充满真挚感激之情。

年长日久,晋商与当地民众情深谊厚,并影响着当地的民间文化生活。

9月19日下午,在湖南省临湘市聂市老街,远远听到欢快的锣鼓声。在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同德源茶庄”前,一群身着红衣白裤的男女尽情地敲打着锣鼓,列队欢迎山西客人。侧耳细听,演奏曲调有山西锣鼓之韵。

原来,演奏曲目是临湘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市十样锦”,是当年民间艺人与山西、江西等地的茶商、茶工合编的一套吹打音乐。

当年在聂市的晋商有200多人,多为太原、太谷、临汾人,在聂市晋商的茶行有“聚隆”“大川”“大涌玉”“天顺长”“悦来德”等20余家。

“明清时期,聂市本地人将茶房、茶庄租借给晋商,由当地人负责茶叶采摘、制作,而晋商负责茶叶技术传播及销售。”提起当年晋湘两地情谊,83岁的何培金娓娓道来:“晋商在当地的口碑非常好,不仅诚实守信,还热心公益,经常捐款建桥修路。”

晋商的善举也得到回报。当年聂市当地人曾筹钱买下一座荒山,专为包括晋商在内的外地商人设置墓地。墓地设立“三不原则”:不准在山上放牧;不准砍伐树木;不准安葬本地人。

时隔境迁,在抗日战争中这座墓地虽被侵占,却依旧是见证晋湘两地情谊的“老证人”。

“感谢晋商当年给河南洛阳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财富。”9月24日,在洛阳潞泽会馆前,洛阳民俗文化博物馆老馆长王支援开门见山一席话,虽说的是洛阳,但也道出了万里茶路沿线城市共同表达的心声。

二三百年后,还让人念念不忘、赞不绝口,这或许就是对晋商的最大褒奖!

破量破位破圈

全媒体播报掀起热浪

“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我们来了!”由省委宣传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指导,晋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的“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大型采访活动9月11日在武夷山下梅村正式举行发车仪式。

9月8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从太原正式出发。从此,这条茶路上便迎来了一群可爱有趣的人。在路上,他们既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又时刻保持清醒冷静……全程报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山西晚报社“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是一支庞大有序的队伍:从身赴一线的记者团到坚守报社的后期人员,报、网、端、微、短视频、摄影大片、场景互动H5、无人机拍摄等全力出击,一举创下多个“破量”“破位”“破圈”,山西晚报全媒体报道,激活着受众的记忆,更让“万里茶路”火了起来。

截至目前,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国内上半段已完成,途经6省,行走了5000多公里,以全媒体视角聚焦式报道出击,完成山西晚报社许多“首创”“第一”。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活动共完成62块版面、9场播放量达2398万次的直播、全民参与互动量达2612万次的H5云茶路、18幅画家牛力画作记录、采访团百余个VLOG、28633张图片素材、无人机飞行里程303公里……

报纸夜班编辑:

“万里茶路”上的最美守夜人

都说白天不懂夜的“嗨”,他们不仅是守夜人,还是造梦者。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上,有这样一群隐藏的“BOSS”,其实也是披星戴月,对着电脑“不打哈欠”的夜班编辑。采访团在赶路赶稿,从白天到晚上,而到了夜里,夜班编辑成为茶路“治愈”的陪伴人。

万里茶路国内上半段行程要走6个省份,时间比较紧凑,记者团需要适应赶路坐车的状态,更需要第一时间将采访稿件写出来传回编辑中心。这个时候,美好的午夜故事就来了。万里茶路走多久,夜班编辑们就心系远方多久。只要有万里茶路相关报道稿件时,采访团在深夜里总会收到夜班编辑的讯息,从电话到微信:“你在吗?你在吗?你在吗?”编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更需要拿出看家本领。你看,他们个个功底深厚,将字里行间、段起段落,反复推敲,多方求证,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也不“错杀”任何一个字符。作为强大的后方,编辑团队确保其真实、客观、及时,有可读性、有内容性等。

当然,采访团也会来个反杀记。“喂,素琴姐,我今天一定不睡觉,你说版面过了,我再睡,手机24小时开机,我们随时沟通……”“hi,雅娜,你刚才电话里说的稿件是哪块儿来着,我现在打开了电脑,咱们再对一遍吧……”“喂,杨丽,我突然想起稿子里一个细节……”这是一群被采访团逼疯的夜班编辑,从稿件细节和报纸版面入手,彼此陪伴、协作,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截至目前,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国内上半段,我们在后方的“智库团”,共编辑出62块版面,统一的VI视觉、创新特色的版面设计,让每一篇热腾腾的“稿件”更为亮眼。

微信矩阵运营小编:

将报道第一时间送上头条

山西晚报官微、山西晚报子账号矩阵文博山西是重走晋商万里茶路的微信传播重镇之地。运营小编是万里茶路上亲密的老朋友好伙伴,大家不言说,却早已多了一份黄金默契。如今他们追求的,已不再是口水文10W+,而是系列报道、精品内容为王的在线思维。

报纸版面报道出来前,微信运营小编南丽江和闫婷便早早开始酝酿茶路内容的编辑,采用图片、视频、版面相结合的方式,还有互联网+网络新词、网友喜爱的阅读习惯,以及排版设计的舒适。在微信后台里,你可以看到小编们的“巧思”,他们第一时间将晋商万里茶路报道送上头条,让更多的受众看到万里茶路,了解万里茶路,一起行走万里茶路。

万里茶路画风H5:

为全民定制互动参与场景

“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全民参与互动H5一经亮相,便以中国风、绘画、动画、电影美学等多重元素相结合的形式吸引了网友的关注。H5主题以中文、俄文、蒙文三种语言为主,用户点击进来,可以直观地参与到“万里茶路”中,并且全年沿途打卡“万里茶路”上重要的城市。

这边,万里茶路H5上线前,山西晚报记者胡斌还在思考刷屏标题该如何拟定,要不喊着大家一起来“找茶”;那边,山西晚报记者孙佳森捧着线上方案,与“万里茶路”专家张维东老师在服务区停车场确认线上茶路交通工具元素;而再看,山西晚报记者张红霞、赵琴还在为万里茶路线上打卡、参与赢得小游戏的网友统计着奖品。

作为山西晚报社重点开发打造的线上茶路H5,以“线上+行走方式”,吸引着全民跟随采访团一起出征万里茶路,共同了解万里茶路的历史、足迹、晋商故事等,整个万里茶路线上互动游戏将分别在武夷山、祁县、晋中、呼和浩特、圣彼得堡等设置,所有闯关游戏都将设置奖品,所有参与者都将有机会赢得奖项,网友直呼,赚了!值了!

截至目前,H5访问量达2612万次。

In直播:

主播带你千里迢迢走“茶路”

她们在镜头前Say hi,全民在直播间刷屏点赞。镜头外,她们捧着暖水杯,忘记嗓子“冒烟儿”痛痒的难受,关注着直播数据,一遍遍温习着直播间里网友的留言。

采访团In直播,也是一场直播硬战。美女记者团卸下包袱,出镜上阵,手写着主播词,直播时长不少于1小时,大多直播时长远超2小时,对话不停、介绍不停、串场互动不停……从热热闹闹的直播间下来,她们都会放空很久才能回到日常状态里。

主播带着网友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打卡晋商遗迹,品茶讲茶,对话文物专家、万里茶路学者……这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料、有趣的“直播间”,被网友热评为山西晚报全媒体“知识茶局”。

“镜头前的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站在了武夷山下,我是你们的主播田晓瑛……”很多人为她的流畅准确精彩表达而点赞。可谁也不知道,直播前一夜,她站在卫生间对着镜子反复演练、背诵写好的语句到深夜。

“网友们,大家好。今天万里茶路采访团来到了湖南安化,我身后就是黑茶博物馆……”这是主播孙佳森的“首秀”,在主播与记者身份间切换,逐步热场与适应,人生成长路上有许多“第一次”,登场前心理默念开场白、提前进入直播现场走流程,抓住重点直播事物。现场专业的表达与应变能力,让许多网友为这位首秀主播点赞叫好。

“Hello,大家好!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我是今天的主播杨晶……”镜头前的杨晶,也是山西晚报一位“实力派”主持人,落落大方的媒体气质,很快吸引了直播间网友,现场专家也被她博学大气的直播所吸引,为她点赞。

截至目前,晋商万里茶路共带来9场直播,观看量达2398万次。

记者+VLOG:

原生态短视频“火”出了圈

“好怀念羊楼洞的人,怀念美丽的家乡……”

“我要为我的家乡点赞!”

“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辛苦了!”

采访团记者拿起手机,沿途录制了百余个晋商万里茶路VLOG,收获了大量网友的温情回复,更频获点赞好评!

思考、记录、创作,这是记者们最本能的条件反射。他们调侃彼此创作的短视频是“原生态VLOG”,以打卡视频视角做成茶路日志,记录这段行程,所见所闻,茶路状态,也记下了彼此成长。

花式玩转短视频VLOG,记者团里个个都很“皮”,以自媒体方式结合媒体人专业素质,将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团精神展示出来。

在路上,采访团遇到车况问题,将车停在服务区,检修车胎、更换轮胎的视频第一时间被马立明用手机剪辑出来,“有惊无险”向大家报着平安;辗转奔波路上,记者们饥肠辘辘赶路,李吉毅思考再三,还是选用了记者们彼此加油“畅想”的原声真实记录;雨夜里,采访团彼此打着伞、撑着摄像灯,站在雨中记录着采访故事,孙佳森以新闻人在现场的第一视角,将雨声、采访原声实况记录下来,感动无数人。

令人惊喜的是,这样的短视频VLOG却火了。

截至目前,山西晚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自制打卡VLOG百余个,其中,他们个人视频号上,收获阅读量累计达10万+。他们是“又皮又可爱”的原生态VLOG打卡人。

朋友圈:

“跨界、跨地域、跨圈层”的连接带

“和娃分开这么久,和他视频聊天,儿子说想妈妈了。我说,那妈妈回去陪你吧。儿子又连忙说不要,他说,人生有很多路要走,有些路一旦开始了,就最好能把它走完。‘虽然我很想你,但我希望你能坚持走下去,妈妈,加油!’”采访团从武夷山出发走到第10天时,记者赵琴发了这样的一条朋友圈状态,感动无数线上好友点赞。

从出发那一刻起,采访团成员刘子平、任俊兵、李吉毅、马立明、寇宁、孙佳森、赵琴、田晓瑛都会发朋友圈状态。他们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风雨兼程,披星戴月,背后有家人的鼎力支持,有父母、有爱人、有子女的理解与期盼,有亲朋好友们的温暖力量。

当然,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刷屏霸占朋友圈热门传播效应里,离不开山西晚报全社人员,万里茶路采访团每推出一篇新的报道、新的视频、内容、直播,都会由群主李海峰@所有人,山晚上下通力协作,将朋友圈传播效应推至高潮。

很多时候,记者是生活中的“多面手”,更是最有效的“传播者”,他们的朋友圈传播价值,不仅是亲朋好友“圈层”,还是第一时间讯息发射点,在他们的记录下,朋友圈成了“跨界、跨地域、跨圈层”的连接带,更成为万里茶路上的“观察者”“意见领袖”“伙伴们”。

万里茶路征途漫漫

而今迈步从头飞越

到达鄱阳湖老爷庙时,天色已晚,还下着雨,采访团冒雨借着汽车灯光采访拍摄。

在高速上汽车轮胎没气了,采访团在服务区5分钟换上轮胎继续赶路。

一路与雨水相伴,每天衣服都是湿的,回到宾馆赶快晾起来。

采访团在分水关深山老林寻找晋商万里茶路遗迹。

9月15日23时16分,采访团深夜到达安化。

襄阳汉江之畔,正在直播的汉服爱好者邀请采访团与观众互动,借机介绍晋商万里茶路。

采访团在羊楼洞明清石板街采访拍摄。

采访团为孤魂碑、孤魂祠清除杂草,敬酒祭先辈。

等待午餐的间隙,采访团商量修改稿件。

凌晨1时12分,采访团成员与报社编辑电话沟通调整当天见报的版面。

21天,5000余公里,拍摄图片素材28633张,视频素材3.036T,无人机飞行51.5小时,飞行里程303公里,报纸刊发图文版面62块,图片159张,小视频数十条……

这是此次重走晋商万里茶路第一阶段摄影视频组交上的答卷。

日均200多公里的行程,对于正常的自驾旅行来说,已经算是高强度,何况采访团还要采访、写稿。舟车劳顿,总有笑声相伴;星夜奔波,总有茶香相随;风雨兼程,总有收获的满足。

忘不了,武夷山下,连夜申请无人机禁飞区解禁;忘不了,分水关上,采访团拨开杂草林木寻找晋商茶路遗迹;忘不了,孤魂碑前,采访团除草敬酒祭先辈;忘不了,鄱阳湖畔,采访团雨夜撑伞借助汽车灯光采访拍摄;忘不了,永锡桥头,大雨中冒险航拍后无人机电池仓里积满了雨水;忘不了,洞市老街,采访团古玩店里寻找晋商老物件;忘不了,汉正街上,新晋商忙碌做生意的身影;忘不了,赊店山陕会馆带给人的震撼;忘不了,太行腹地碗子城古羊肠坂,体验晋商茶路的艰辛……

出发前,满怀的是对“万里茶路”的好奇。一路走来,心情却变得愈发复杂。那是“万里茶路”给心灵带来的震撼,是对晋商创造辉煌的感慨,是对晋商创业艰辛的敬畏……

唯一的遗憾,是第一阶段的行程从出了武夷山辗转回到山西,采访团就见过一次太阳,沿途不是下雨就是大雾,这给采访拍摄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而接下来的行程,我们要在最冷的时候到最冷的地方去,困难依然不小,但我们有信心克服万难坚持下去。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我们在路上……

记者田晓瑛眼中的同事们:

采访路上

他们专注的样子最可爱

谈起晋商精神,我们往往会被其“和衷共济,团队合作”的群体精神所折服。他们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一路走来,跨越欧亚,称雄商界五百年。在多年后的今天,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也循着这一精神,有担当、有情义、精诚合作、团结一心,开始了难忘的探访旅程。

“你们都歇一歇,这一站报道,我来!”

《分水关祭拜“孤魂总祭”碑》《石塘、河口一水相连两古渡》,9月15日,采访团自“万里茶路”起点下梅村启程后的头两篇专题报道见报,细腻的笔触描述着浓浓的深意,为整个采访之旅开了一个好头!这两篇文章来源于山西晚报资深记者李吉毅。

其实,从9月8日开始,采访团一行人就从太原开拔一路南下开始了“先导之旅”。长途跋涉后,紧接着迎来的就是为期两天的武夷山启动仪式和晋中牵手南平推介会的重磅报道。每个人如同机器上的螺丝钉,都有条不紊地各司其职。孙佳森、赵琴、王爽负责现场文字报道,摄影记者马立明、寇宁老师负责摄影报道,牛力老师负责实景绘制,李吉毅老师负责深度报道,我负责两天两场的线上直播。

离开下梅村,启程分水关,真正开启了探访之旅。完成启动仪式的报道,在日夜连轴转后,每个人都有些疲倦。不争气的我有了感冒的症状,在清凉的车内,我还是大把出虚汗。此时,坐在副驾驶位的李吉毅老师说:“你们都歇一歇,这一站报道,我来!”每一站的报道内容至少有2—3个版面,李吉毅老师在启动仪式上刚刚完成3个版的深度报道,立刻又承揽了首站重磅报道!我们每个人在无比感恩的同时,又无比敬佩!

穿着迷彩马甲,采访用的纸笔就装在随身的大口袋里,累了便掏出白色小毛巾擦一擦额头的汗珠……山间古道的草丛边、河口古镇的石板路上,李吉毅老师随时都全神贯注地搜集着采访素材,为我们休整状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精彩的采访报道,也为我们以后的报道奠定了很好的范本和基调。之后,团队精诚合作,开发了“轮班报道责任制”,科学安排采访与写作时间,保证了高质量稿件的输出。

“那就去当地博物馆寻找,或许会有线索”

长时间的探访性报道,“执着”是会传递的。对于关键事物的采访,对于关键建筑物的追寻,大家非常主动。以至于最后呈现出来的稿件确实引起了很高的关注度,甚至有了新的发现。

“万里茶路”江西吴城站,我主要负责这一站。与其他站浩如烟海的史料和建筑相比,这一站的“干货”少得可怜。由于1938年日寇侵华,繁华的吴城也未能幸免。庐山市博物馆原馆长查小荣介绍:“当时飞机、部队入侵,大小会馆烧了一个多月。著名的山西会馆也因此失了踪迹,仅存江西商人筹建的吉安会馆。”所以,吴城已找不到山西会馆的痕迹,著名的山西会馆在什么地方?外形如何?规模多大?不得而知。

“那就去当地博物馆寻找,或许会有线索。”在领队任俊兵老师的建议下,大家本着寻访、求真的理念来到吴城博物馆。一进博物馆,大家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吴城镇历史古迹分布示意图,数十座风格迥异的各地会馆分布其中。记者马上在地图右下角——修河与赣江的交汇口附近,找到了山西会馆。示意图上会馆图标借用实景图,那么当年的山西会馆的确如图所示吗?带着这一疑问,我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现场拨通了绘图作者的电话。对方表示,他是循着一本《话说吴城》的书籍上的手绘图稿绘制的,图并不是按照当年山西会馆实景画的。

这里不是博物馆吗?应该有很多书吧。任俊兵立马“就地寻找”,终于在一本《千年吴城史记》中找到那幅吴城镇名胜古迹和古地名分布示意图,上面画有山西会馆的位置,与博物馆那幅相类似,但地址更精准,位于东垄路与棋盘街的交汇处十八坡西北处。与此同时,摄影记者马立明和寇宁也展开了地毯式的老街“排查”,最终在街头古董店找到了与此手绘图基本一致的《海昏县吴城地图》。

更令人兴奋的是,通过对关键书籍《千年吴城史记》一页页的翻查,我们终于找到了对于当年山西会馆的外形描述。书中记载:“山西会馆正门牌匾上题字是‘义炳千秋’,堂上有关羽神像。逢到关羽生日和忌日,会馆都要祭祀关羽。”最终,经过团队尽心竭力地持续挖掘和探访,我们终于探寻明白,吴城确有山西会馆,位于十八坡一带。毁前的建筑,匾额上清晰写有四字:“义炳千秋”。

首次直播

300万次观看量是每位团队记者的功劳

缘何会望着夕阳,倍感思乡,因为家里还有不到两岁的女儿。在接受这份珍贵的采访任务时,我心中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的是,多年的记者直觉告诉我,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大型报道,对于弘扬晋商精神、传播晋商文化是何等重要。直播报道,又是结合自身优势的一次创新尝试!一生能遇几次这样有意义的采访报道?忐忑的是,家中女儿刚刚断奶,孩子爸爸远在上海,孩子姥姥刚刚骨折,只有爷爷奶奶照料。一走二十天,女儿是否能适应?家中老人是否理解?

而我们团队的温暖,再一次给了我作为记者的一次“新生”!团队领导基于我的特殊原因,给予全方位考量,适当缩短出差时间,高效率完成既定任务。

家人也给予了我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去吧,做一个山西人最应该做的事!”这是来自妈妈的嘱托!终于!我可以满怀激情与干劲儿,踏上重走晋商万里茶路之旅!

“和衷共济,团队合作”,在直播报道任务中体现得尤为重要。直播,不仅仅是主播记者的个人表达,更是摄像记者、镜前监控记者的多方配合。

记得在武夷山下梅村启动仪式的首次直播报道,既要对启动仪式进行全方位展示,又要对下梅村这一充满茶文化历史的古村落进行导游般的介绍。直播当天,下梅村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直播如期举行,为了全方位展示晋商当年采茶、办茶的盛况,摄像记者赵亮和我登上竹筏,随着运茶队伍顺流而下,由于只顾眼前景,忘记脚下船,一个趔趄,我们两人差点翻入河中。

还记得在下梅古村落采访时,摄像记者杜金栋被雨水和汗水淋湿的头发,以及一直专注镜头的双眼……还有总部领导在直播镜头后的随时点拨和指导。

首次直播获得了300万次观看量,是每一位团队记者的功劳!

踏上这段“万里茶路”是最不悔的选择

采访团一行22人,五辆越野车。从离开太原的那天起,大家就成为了温暖的一家人。

长途跋涉,没有充足的靠枕,大家轮着用;随行的暖壶没水了,大家抢着去服务站打水;写稿没时间吃饭,同伴帮忙带饭;有人生病,大家拿出自己的备用药……诸如此类的暖人之举太多太多。

小时候,离家太远或者离家时间太长,就会在黄昏的时候想念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母亲。记得那是在去往湖北赤壁的路上,也是一个夕阳余晖满天的黄昏。似乎在长途赶路中,每个人都有些疲惫。“不如我们唱歌吧!”忘记是谁第一个提出的建议,但已经撩动了所有人的心。当随车音乐响起《还珠格格》主题曲《当》时,全车人都跟随音乐一起欢唱:“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让我们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望着窗外橘色的余晖,思乡之情被团队之情深深抚慰。

踏上这段“万里茶路”,是我最不悔的选择。也许,我们不能穿越时间,去一览晋商是怎样怀着敢为人先的精神,用自己的双脚,趟出这条“万里茶路”的!但在自己亲历这条路时,却再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山晚的团队力量!无论是来自同事的温暖关怀,还是来自前辈记者的敬业指导,我深深明白了,那曾经缔造都市报辉煌的“山晚人”,是如此地珍贵与可爱!

这个记者节,也是我踏入山西晚报成为记者的第九个年头。希望我们“山晚人”继续发扬“和衷共济,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晋商之魂的指引下,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继续趟出和拓宽属于自己的新路子!

“茶友”祝福声声

为采访团鼓掌加油

为期21天的“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国内前半段采访告一段落,一路走来,活动受到了沿线各省市地区当地政府、茶商茶企、当代晋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了媒体同行的点赞支持。

截至发稿日,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中国经济网、央视频、中国旅游报、中国日报中文网等多家国家级媒体,燕赵都市报、北方新报、大河报、闽北日报、三湘都市报等二十多家沿线媒体,以及搜狐、网易、新浪、腾讯、澎湃新闻网等十多家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山西省人民政府、襄阳市人民政府、岳阳市人民政府等政府网站均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转载报道,获得了广大读者网友的好评。

第21个记者节来临之际,山西晚报记者再次连线沿途专家学者、晋商茶商,媒体同行,听他们讲述自己眼中的万里茶道,收获他们对山西晚报采访团的寄语。

专家学者赵鹏升:

坚守初心,负重前行,加油!

赵鹏升是福建省武夷学院教授,作为本次“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活动专家研讨会成员的他,对“万里茶路”、对于记者职业,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他不仅自费走过“万里茶路”,办过摄影展,而且还自主开发公益网络课程,向学生们讲述“万里茶路”的故事。他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挖掘“万里茶路”的历史价值,是对“逆全球化”的反思,而由山西商人在几百年前开创的这条跨越中蒙俄三国商道的辉煌,正是对全球化在文化层面、经济层面最好的注解。

采访团离开福建时,赵鹏升自己开着车一直跟到了江西河口古镇才返回,言语间充满了对记者职业的向往。他说自己大学本科就是学的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又读了传播学,而且毕业时曾经和当地一家纸媒签了协议,已经“一只脚跨进媒体圈了”,虽然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最后选择了教师职业,但也没有“出圈”,他现在在学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摄影。

因着这份新闻“念想”,赵鹏升一直关注着各类新闻报道,关注媒体行业发展。他说自己特别羡慕记者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实地探访,获取第一手资料,尤其是重走万里茶路这样的大型活动,记者们的宣传推广更是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赵鹏升也表示,当前传统媒体生态环境不太好,媒体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希望大家坚守初心,负重前行,加油!

李秀桦:

三次随团,见证全媒体时代传播手段变迁

湖北襄阳地方文化学者李秀桦曾三次跟随记者团重走万里茶道,第一次是2014年长江日报的“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活动,他作为襄阳段的“导游”参与了采访报道,并陪同采访团一起走到了河南社旗;第二次是2019年襄阳日报“走万里茶道看开放发展”活动,那次他参与了武夷山至襄阳以及河北至内蒙古段的采访报道;第三次便是9月底山西晚报的这次采访报道。

李秀桦说,三次参与万里茶道报道,他最大的收获是见证了全媒体时代,记者们传播手段的变化。从2014年的文字图片、拍摄纪录片,到2019年的融媒体矩阵,再到本次采访时亲自参与现场直播。“时效性越来越强,受众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了。”

与此同时,李秀桦也一次次深切地感受到记者的不易,“以前觉得记者很风光,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无冕之王。但真正接触记者后,看着大家白天赶路采访,晚上还得加班写稿、做片子,特别辛苦,也特别能吃苦。”

本次山西晚报采访团离开襄阳后,李秀桦一直在持续关注几位记者朋友的朋友圈,还把相关报道转发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大家都觉得山西晚报的报道做得很大气很有深度,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图片拍摄、文字报道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晋商茶商

冀宏强:山西晚报记者践行吃苦耐劳的晋商精神

作为介休晋商冀家后人的冀宏强,也是湖北襄阳新一代晋商的代表,他说万里茶道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商业之路,重走万里茶道,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同时也要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出晋商精神内涵,让当代晋商借鉴和反思。中国的茶叶漂洋过海,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这个过程,是当年的晋商通过不断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带来的机遇。

与山西晚报采访团同行的两天,冀宏强说,他从记者们身上再次看到了吃苦耐劳的晋商精神。“这是一支充满热情、敬业的团队。”冀宏强说,山西晚报记者对他进行专访时,已经是当天22时,一行人回到酒店后,在酒店大堂里进行了采访拍摄,“白天走访了一整天,所有人都已经疲惫到极点,但因为第二天还有别的行程安排,大家都坚持了下来。”冀宏强说,那一天他回到家里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两点,但是他知道记者们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采访,可能没什么时间休息。

“时代需要这样的精神,来自我们晋商故里的记者们,正在这次活动中身体力行着这种精神,令人非常感动。感谢这一群人,在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

谌超美:

记者和当代晋商茶商一样,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责任

湖南安化“晋丰厚”茶号第七代传人谌超美曾经在山西住过很多年,和山西感情非常深,对晋商历史也非常了解。“正是因为这份更深刻的认识,我才会觉得现代晋商和茶商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要做好承上启下。上,就是要把以往的历史和晋商精神理解透彻,并在自己经商过程中进行贯彻;下,就是要将上一代晋湘商人做事业、做文化的认真态度,以人为本的理念,吃苦耐劳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谌超美说,她理解的重走万里茶路,不是在每个地方转圈打卡,而是要真实地了解晋商当年经历的千辛万苦,当年安化交通非常闭塞,晋商依然能找过去,足以证明他们的远见和坚韧品质。没有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晋商起于盐兴于茶盛于票号的历史,可能现在的90后、00后都没有听说过,我们这代茶商晋商,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了解。”谌超美说,记者和茶商一样,虽然目的不同,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

谌超美说,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现在的晋商是“躺在老字号的历史上忙着圈地挣钱”,这样的话让她非常恼怒,她觉得记者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眼睛与笔下的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到现代晋商在做什么。“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们无法一一反驳,但既然要重走茶路,就要还原事件的真实性,让我们的后代,从正能量的角度,认识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最后,谌超美将她在北京茶博会上的一句话送给山西晚报记者:“于前人来说,我们是后面的传承者,是讲故事的人;于后人来说,我们在创造历史,是在故事里的人,任重而道远。”

媒体同行

伊凡:作为同行,真心地道一声保重身体!

和很多武夷山人一样,闽北日报记者伊凡对自己生活过的下梅村的关注,来自于当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那时起他才知道,他的家乡是乔致庸曾经贩茶来过的地方,而电视剧中乔致庸所居住的极具北方特色的大院,也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和很多武夷山人不同的是,因为媒体记者这份职业的缘故,伊凡可以接触到更多与万里茶道有关的讯息,他对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过专访,曾参与报道茶博会、中蒙俄市长峰会等大型活动,并且因发表万里茶道相关报道,获得过福建新闻奖三等奖。

伊凡说,下梅村因茶兴而兴,因茶道的衰弱故而也平静了一段时间,但也恰恰是那些年的平静,使得许多古建筑和房屋、茶道遗迹得以完好保存下来。现如今,这里又因茶而被世人关注,在各方面因素推动下,当地政府计划将这里重点打造,不仅要修路,还会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希望有更多人来到下梅,关注下梅。

在伊凡看来,记者作为传播者,在重走万里茶道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专家学者们在挖掘整理研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认知,就需要记者们去看、走、听、记录、传播。“虽然路上辛苦,但是无论对受众还是对记者自身而言,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不过作为同行,最想说的是,一定要保重身体!”

李金玺:

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读者,是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

重走万里茶路采访团到达社旗山陕会馆时,已经在路上走了十多天,为了参与报道,南阳晚报记者李金玺和同事一行驱车一个多小时,从南阳赶到社旗,采访结束后又匆匆赶回南阳写稿。李金玺笑着说,记者这个职业就是这样,辛苦永远只有自己知道,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广大读者,这也是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

李金玺说,重走万里茶道,为沿线城市提供了一次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通过记者们不断地挖掘,宣传报道,也可以让当地人对万里茶道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山西晚报采访团离开社旗后,南阳晚报做了一个整版报道,详细介绍了社旗和万里茶道的关系,介绍了晋商故里晋中市的一些情况,收到了很多的读者反馈。有读者说,以前自己只知道社旗有个山陕会馆,却不知道它的背后还有那么多故事。“正好借这个机会,对我们当地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起到推动作用,还可以提升当地文化自信。”

王雪玉:

全媒体时代,每位记者都是全能手

大河报记者王雪玉说,全长13000公里的中俄万里茶道,是一条被很多人知道、却很少人能真正完全走下来的路。山西晚报策划这个活动,应该是希望通过记者的眼睛带着大家去看、用脚步去丈量,并借助新媒体手段,带着大家一起走这条路。在交通工具如此便捷的现代,一路走下来,可能碰到各种问题,更何况是几百年前的晋商,他们在路上会遇到多少艰险困苦,真的无法想像。

为什么要开辟这条路,沿途涉及的当地经济、人文、历史等等,都可以通过这次重走,让更多的人了解。更重要的是在全媒体时代,除了报纸版面以外,还有视频、影像、直播等多种手段,每位山西晚报记者都是全能选手,一人身兼数职,既要写稿子、直播,还要处理沿线各种突发的事件,真的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缺一不可,但同时也将这段路全方位展示给了大众。

我们一直在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最强声音,而这些就要靠记者的报道才能让大家知道看到。记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因为我们不仅是见证者、记录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推动者。

今年的情况特殊,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很多最美逆行者,其实我们记者也是最美的逆行者,奔赴在新闻的第一现场,将事件真实地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真心祝愿每一位记者同行平安!平安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同事最大的安慰!希望山西晚报记者团可以平安地将这13000公里走完,一路顺利!

记者节里

致敬万里茶路上的他们

“你们记者还有节日?”

“记者节有仪式吗?”

第21个记者节到来,我们仍会收到各种直击灵魂的“拷问”,在这个看似全民皆媒体的时代,很多人早已淡忘记者的存在,很多人依旧对记者充满误解,当然也有更多的人会致敬记者。

记者是什么?同行们总会说我们“铁肩担道义”,我们“瞭望社会”“守望文明”,记者是记录者,能下笔如有神,能扛起“机器”,采访、报道、编辑、策划、舆论、公关、新媒体运营、短视频短剧创作……

记者是保持清醒、保持痛感、保留温度、秉承热爱、坚守希望的职业。记录社会沉浮和时代的变迁,眼里装着星辰大海和人间烟火,收获着人情冷暖。

流动的信息,铁打的记者。这一年,报社转型“蹚新路”,山西晚报记者踏上重走晋商万里茶路之行,这是一次经典报道创作。

一路颠簸,一路奔波,一路记录。忙碌却不慌张,忘我却依旧较真,一群记者默契地围成一个圆圈,夜里站在暴雨中,采访记录,只为求证还原“当时”;“车分两路”一拨儿人去采访晋商遗迹;一拨儿人出现在新晋商代表创业基地,只为将采写素材更加丰满;一群人在雨里跑来跑去,求真探索,最终发现了“晋商遗址”,为当地做出历史性的贡献;而还有一通又一通电话,有来自报社领导的指导与问候,“平安归来”成为万里茶路上的通关蜜语;还有来自家人轻声的问候,致孩子、致父母、致爱人。电话里报喜不报忧的做派将记者另一面表露无遗。

记者本有“钢铁般的意志”,通俗说,记者很刚,但是刚毅背后全是一颗又一颗敏感、鲜活、跳跃的温柔之心。

走到这一天,记者节越过越令人心情复杂。身为记者着实不容易,甚至会沦为“弱势群体”。但是,很少听到记者会说“我们太惨了”,不埋怨、不抱怨,纵使路远马亡,纵使风餐露宿,纵使暗流触礁,他们仍带着一颗赤诚初心、带着一份朴素装备、带着坚守信念,在路上,蹚新路。

这份职业依旧让我们着迷、热爱、尊重、期待。

您好,这一天,我们要记录眼中的自己,我们要上头条,站C位。这是我们庆祝记者节的仪式,在路上、在现场、在电脑前、在镜头里。

这些是我可爱的同事,他们重走晋商万里茶路,他们不只是他们,以个体带动群体,他们是山西晚报社全体人员,将记者精神与晋商精神相融合,奔赴在路上,开辟着新路。

什么是记者精神?崇高的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从未动摇的初心。一千位记者有着一千种精神,所以,我们决定为采访团记者做人物画像,看看他们的精气神。

刘子平: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团魂

记者精神·关键词:责任、担当力

从漫漫长夜“守房”夜班值班领导到披星戴月赶路人,山西晚报社社委刘子平到报社已近21个年头,这一次,作为重走晋商万里茶路的总领队,他被视为团魂,日常统筹记者们的采访、直播、摄影、摄像等任务,提前构思抓取茶路上的新闻点、内容性,这位领头雁将夜班编辑工作改为了茶路移动式办公。

苛刻严审稿件的同时,刘子平也总能注意到废寝忘食赶稿、交摄影图片的记者们,悄悄安排打包外卖;长途跋涉大家的疲惫,路途上大家的变化,都被他收在眼底,默默关怀着大家。

从细节处着手,责任、担当力,这是记者精神的核。10月29日,采访团国内上半段路程行走完毕,回到太原时,刘子平感叹,“我把大家平平安安带回来了”。

他说,记者精神里有一种责任与担当,无法绕行的社会责任感、团队责任感撑起了记者敬畏之心。

任俊兵: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团旗

记者精神·关键词:坚韧、执着力

从山西晚报社晋中站长转型到山西晚报社产业孵化中心,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是任俊兵早年前就筹划的事情,是他的一份情怀心愿,也是必须要走且来之不易的“茶路”。出发前,任俊兵表示这条路无怨无悔。

这位扛着“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旗帜”的总协调,不管是5年前的坚持,还是如今在路上带领全体采访的状态,让人们看到最显著的记者精神:坚韧、执着力。

他说,好记者,从不会轻言放弃。好记者本就是一种精神,勤奋、坚韧,更要有执着的信仰,坚持持久作战的斗争力。

李吉毅:入行26年,认真待事成为思考常态

记者精神·关键词:认真、严谨、思考力

“这是经年累月的思维习惯”。今年是山西晚报晋城记者站站长李吉毅入行的第26年,也是他到山西晚报社工作的第20年。晋商万里茶路上,这位资深老牌记者被视为团队“倔强”“认真”“靠谱”的老哥,严格遵循历史真相原则,重走晋商万里茶路上,洛阳站学者提到的通关文牒、古坂羊肠路上的碑文等遗迹旧址,李吉毅都会带着深度思考去一探究竟,去询问真相。

采写报道中,这位资深硬汉记者深藏着柔情、不屈,更折射着认真、严谨、智慧的思考力。不盲从、不盲信、去求证,这才是记者该有的态度。

他说,鄙夫竞喧哗,达士善大观。记者精神也是学术精神,就是要接近真相、探索真相、传递真相。

马立明:团队里的“飞行员”硬核操作很专业

记者精神·关键词:探索、专业力

山西晚报提到摄影部主任马立明,大家更会亲切地称他为“马儿”。马立明是“万里茶路”上的飞行员,也是“万里茶路”上的真性情记者,所见所闻所感受,快人快语快记录。出发前装备齐全,全部都是他的摄影器械、无人机等,“万里茶路”上现场忘我的工作,用拍摄记录着茶路风景,甚至一度去找遗失的飞机。

“大家跟着我一直挥手,一直挥手,不要停口号,走……”镜头前出现那一幕幕采访团影像时,正是这位摄影大拿的转型记,探索是一种执念,更是一种专业力的记者精神。

他说,记者精神最不能缺席的是探索、专业,不停留于表,而要去发掘其质。记者精神里有一种融汇贯融的专业力。

寇宁:扛起设备保持奔跑

记者精神·关键词:无畏、行动力

摄像机就是武器,又被称为他的“长枪长炮”。“万里茶路”上一直在拍摄他人,很少被拍摄的记者就是寇宁。无畏、奔跑、勇敢,为镜头的黄金比例反复拍,他冲在团队第一线,又常常因为拍摄而跟随在部队最后面。

采访团走到铅江河口古镇时,想要将江边晋商码头所记录,寇宁奔跑着踩在满是青苔的石阶上,一边打滑,一边拍摄,捕捉下精彩摄影大片。

他说,记者精神一定要无畏、勇往直前,更要奔跑起来,保持行动力,才是记者必备的要素。

赵琴:冷静头脑里的“烫手文字”

记者精神·关键词:温度、感受力

很多人说记者都是理性、冷静的群体。其实,了解他们的人才知道那些“感性、细腻、温度”。直到如今,赵琴都记得万里茶路采访团几个瞬间,抵达九江时,85岁的姥姥摔跤住院,妈妈哭着打来电话,她也偷偷擦抹眼泪;抵达武汉时,虽然是调休日,几位记者并没有走出酒店大门,而是在房间里继续工作,每当写不下去的时候,依靠队友彼此之间的加油鼓舞全程支撑下来。

以温度丈量世界,收获到家人支持,也收获着沿途伙伴们的鼓舞。万里茶路采访团返回山西后,她病倒了,扁桃体化脓,想着接下来的出发,赵琴选择输液方式治疗。

她说,好的记者要有“编辑思维”,更要有温度、有感受力,看清生活真相,依旧虔诚地热爱生活。

孙佳森:好记者都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记者精神·关键词:思考、客观、创造力

什么是记者?抛开教科书理论来说,好的记者是一种平视与格局,它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状态。保持在路上,在新闻现场,笔耕不辍、思考不堕。重走晋商万里茶路上,孙佳森和同事们时常探讨沿途所思所见,在叹为观止的晋商会馆前,反省身为山西后辈们的遗憾;在服务区休息时,又彼此鼓舞“吾辈继续努力”。万里茶路上的“VLOG”创意制作,成为她工作中的一种“放松解压”方式,从厚重的文字跳跃到手机镜头里。

在保持理性的头脑里,感性地认知世界,永远热泪盈眶。审视、反思,记者天生使命里裹挟着对时代和周围发生事件的思考。

她说,记者就是时代的记者,创新创造力同步。

田晓瑛:保持痛感好记者要懂“先手”

记者精神·关键词:进取、学习力

一旦在路上,状态就要有。打起精神,唱起歌。这是记者奔向未知前的“乐观态度”。因为重走万里茶路意义非凡,田晓瑛和家人反复商榷,将年仅2岁的女儿交给父母看管,义无反顾踏上这条路。

出发前,田晓瑛做足了准备,提前购买茶路书籍,查阅相关资料。

她说,好的记者一定要有学习力,保持痛感,保持热爱,要有纯良初心,更要做好准备,提升眼界和格局,才能更好地传达。进取、学习力这是记者精神里的根基。

杨晶:好记者的媒体气质可以“有范儿”

记者精神·关键词:风度、气质、应变力

记者需要功底,需要积淀,记者也是一种本能。举手投足之间,媒体人形象不仅代表她本人,还代表着报社、甚至是她的同行群体。在武汉汉正街,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与杨晶汇合,乘坐了6小时的高铁,杨晶终于找到了组织,完成了精彩的4场直播。镜头前,她落落大方的主播气质,深受网友喜爱。

她说,记者就是你一进入那个“新闻场”,你就立马投入进去了。媒体人本身有风度、平常心。当然,还有不可忽视的应变力,记者精神必须有新闻敏锐度,更要有随机应变能力。

往期推荐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吉毅、田晓

孙佳森、赵琴、马立明、寇宁

视频拍摄/制作:马立明、武六红

通讯员 王磊 郝智晖

原标题:《山西晚报记者节特别策划——我们走在万里茶路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