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省媒体看平凉】平凉:为青山绿水金山银山作答

2020-11-10 18: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一架拍摄平凉地理风貌的无人机,俯瞰关山,扫描泾河,两条绿色巨龙尽收眼底。552万亩经济林,让平凉青山绿水环绕,200多万亩经济林,让68万果农过上了富裕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平凉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绿色成为黄土高原版图的主色调

地处中国西北角的平凉,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陕甘宁交汇处的旱码头闻名陇上。这里山川交错,沟壑纵横,干旱缺水,黄色曾是平凉地理版图上的主色调。

3600多年前,农耕文化创始者、周先祖公刘,在泾、汭河流域致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后人留下了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翻开平凉黄土农耕文明史,书写着平凉人民改变贫困、以绿致富、以绿美化山河的壮丽史诗。

“秋撒一把籽、夏收一斗粮”,曾经是平凉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处黄河和泾河中上游,境内一川一塬八分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为了改变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全市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开展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造林绿化接力赛,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2%上升到了目前的33.62%,人工造林占到林地面积的80%以上,2017年,平凉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市级城市。

打开平凉绿化造林英雄谱,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跃然纸上。

关山,不仅是陕甘宁三省区周边市县的水源涵养地,更是平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在这里有一批长年累月守护生命线的林业工人,他们造林、管护着54万亩生态林。在关山林管局最偏远的麻庵林场,有一位在这里坚守了23年的女大学生孙海丽。她是林场唯一的女职工,身肩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和厨房炊事员三职。她的爷爷、父亲都是关山植树造林的建设者和守护者。1997年,两位与孙海丽一起参加工作的好闺蜜,在进山造林的途中出车祸去世。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年轻一代林业工人的人生观。次年,孙海丽考取了甘肃林学院。毕业后,她面临着留在崆峒区林业局和关山林业管理局机关的两个选择。但是,孙海丽却选择了去关山深处的林场工作。许多人不理解孙海丽的决定,说,你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娃娃,又是大学生了,还跑到深山老林里干嘛?孙海丽摇摇头,什么都没有说。其实她心里有一个心愿,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在埋葬闺蜜忠魂的大山中,种下更多的苍松劲柏陪伴闺蜜,让她们不孤独。如今,关山已是林海莽莽,绿色蛟龙,跃然西北地理版图。坐落在关山深处的4个林场中,一大批林二代、林三代如孙海丽一样,把青春献给了绿色,他们在绿色的版图上绘出了靓丽的风景。

泾川是甘肃省第一个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森林覆盖率不足1%,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西北风每年要从泾川的土地上剥走6毫米的黄土。黄色是泾川县版图的主色调。半个世纪以来,泾川干部群众在县委、政府的带领下,向4道残塬、4道川谷、2480多个沟壑发起了一场植树造林的接力赛,并探索出了梁峁山顶陡坡地防护林戴帽,缓坡地经济林缠腰,地埂地缘林草锁边,沟底水保林穿靴的植树造林模式,在1992年实现了甘肃省绿化第一县的目标。如今的泾川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了110.8万亩,公益林补偿面积85.7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提高到了现在的47.3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

今年春季,全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在朱店镇在朱河村大手笔规划出了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将3条沟道规划为生态造林区域,将避风向阳的地块规划为苹果园。县委、政府动员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走向造林工地,今年一次性栽植生态林6500亩,新植苹果园3500亩,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8%以上。同时,建成砂化道路8.24公里。造林绿化工程建在哪里,道路贯通到哪里,这是庄浪县多年来,把造林绿化与配套建成梯田产业道路工程相结合,为产业发展架起的一条条致富路。据统计,5年来,庄浪县动员群众义务投劳188万人次,折合资金1.9亿元,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90%。

每年春季造林期间,平凉市历届党政军领导率先走向造林工地,把一抹绿色绘在了黄土高原的版图上。

小苹果成为精准扶贫的大产业

今年9月9日,在广东省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及亚洲(广州)果蔬产业大会上,平凉市一举拿下了十一项大奖。品牌的效应托起了平凉苹果签约14.27亿元的销售合同大单。

在这一份份沉甸甸合同的背后,是苹果产业在绿色版图上最炫的幸福红。

在平凉,小苹果大产业,诉说着农民群众从贫困到富裕的幸福生活故事。

入秋,静宁县南部山区最偏远的余湾乡韩店村,果农们忙得不可开交,在山地果园里,果农们忙着取袋摘果。又是一个苹果丰收季,村支书赵军海说起韩店村的变化,如数家珍。他说,咱韩店村过去靠种粮吃饭,不仅混不饱肚子,而且没钱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贫人穷,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村上开始种苹果。不要小看这小苹果,一下子就把我们农民的生活改变了。全村家家户户有了苹果摇钱树,摇出了韩店人的好日子。盖新房、走柏油路,自来水通到锅台前。家家果园每年收入十几万元,我们果农的生活比蜜甜。

韩店村村民生活发生的翻天地覆变化,是全市果农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灵台县苹果产业起步虽较迟,但是后来者居上。近年来,全县大力发展矮砧苹果种植,并成为全国第二家国家级矮砧苹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全县超过千亩的矮砧苹果种植园就有7处,总面积达9.78万亩,在甘肃省各县区中占比面积最大。这些“矮”果园都遵循着统一的高标准:分线布设、膜下滴灌;浇水精确到斤、施肥测量至克,不仅节省了用地和60%以上的水肥,机械化作业更节省了人工。2019年,灵台县全县的果品产量达18万吨,实现产值7.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3500元,2.18万名贫困人口依靠果业稳定脱贫。

在平凉苹果现代果业发展的快车道上,由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率领的科研团队,潜心研究20多年,培育出了甘肃省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新优品种,“成纪1号”和“静宁1号”。如今,这两个新品种在静宁县推广面积达到了7.8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3多万元,亩增效益30%以上。经实验对比,比传统苹果品种亩增收1万元。同时,减少建园所需的栽杆拉线等费用近1万元。这一增一减,让贫困户不仅有能力建现代化果园,而且两年挂果亩增收1万元。

小苹果在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上唱起了主角,在绿色的版图上渲染着最美的色调。

青山绿水版图上的“平凉方案”

今年5月28日,黄河流域平凉市林草生态扶贫建设项目——龙隐湿地公园,在泾水河畔、龙隐山下正式启动建设,这是西北地区首个林草生态扶贫项目在平凉正式落地生根。而这个被称之为“平凉方案”的生态扶贫项目,在融资、建设、项目合作方式等各方面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支撑起项目的大平台,就是平凉200多万亩苹果园和552万亩经济林。

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平凉方案”中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平凉方案”是平凉市政府与甘肃建投集团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行市县联动机制、带贫增收机制、产业带动机制,项目区内群众以及18个贫困乡镇36个贫困村的1.8万名贫困群众,在获得土地流转收入的基础上,通过务工、入股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同时,方案以推进三大工程为主导,率先打好生态林业建设工程仗。建设以增加碳汇、防风固沙、降尘静噪等生态功能为主导的生态防护林1.65万亩,带动全市5年新增林地面积5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为加快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在7县(市、区)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基地,集中打造西北地区现代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通过生态湿地修复工程。通过栽植乔木、灌木和地被,开展节点绿化、水系打造,提升景观效果,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改善泾河湿地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带及防汛消防通道,形成独具特色的泾河沿线生态绿色长廊。

如今,在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作答的试题上, 220万平凉人民挥汗播绿,向党和祖国交出一份合格的绿色答卷。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11月10日)

记者段睿珺 通讯员 何鹏峰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中省媒体看平凉】平凉:为青山绿水金山银山作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