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攀登日照民间文学的新高度 ——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之《日照民间故事》

2020-11-11 15: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卢绪海

日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数千年前,日照先民就在这片热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民间故事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集体创作完成并传承了下来,成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遗产。

大部分的民间故事,尤其是流传在某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民间故事,多湮没于民间,而少有文字记载。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加速消亡,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故事、传说面临失传,对民间故事进行搜集、记录、整理和保护,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作为日照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市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组织的、由市政协原主席李守民主编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的重要分册,《日照民间故事》分册是全面挖掘整理“日照历史上创造形成并留存下来的宝贵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大自然赋予的具有突出普遍研究价值的天然名胜、物产物种等遗产资源”而形成的重要产物之一,它全面展现了日照大地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学的地域文化底蕴和风物风貌。

该分册的编纂出版,不仅抢救了即将失传的口头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留住了一代又一代日照人的乡愁记忆,意义深远。

《日照民间故事》的创新性

很长一段时间来,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只是民间文学研究者的一个学术行为,大多在搜集整理好了之后,习惯性地将之编辑成一卷一卷的故事“大系”收藏起来。有些改编作品对民间文学的理解不够,只是按照成年人的理解与接受进行改编,改编时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丢失了民间文学的文化意蕴,有的甚至只是保留了故事中的人物和地点而已。

《日照民间故事》较好地避开了上述种种问题,其创新性让人耳目一新。

一是分类编排,按题目字数排序。本分册按“人物传说”和“风物故事”分为上下两篇,又按故事标题的长短依次排序。这一做法弥补了过去民间故事条目混杂、没有逻辑性的不足,使得整本书目录排列整齐利落,条目清楚,前后连贯,既便于读者快速检索,又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种编排是对民间故事编写体例的一大创新,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与独到价值。

二是本分册精心绘制了大量的插图。鲁迅先生曾说过,“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从前出版的民间故事很少有配插图的,这一次丛书编委会专门邀请了几位美术工作者精心手绘插画,加深了读者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提升了阅读效果。这些精美插图在构图、立意、人物、场景等方面都独具匠心,有着鲜明的日照地域特色。插图与故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使该分册图文并茂,还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是忠于民间故事的原汁原味、原生态。本分册自始至终贯彻了“忠实记录、谨慎整理”的编写理念,一改过去在整理民间故事过程中,作者按照自己的喜好对故事进行随意删减、加工甚至再创作的弊病。由于在民间文学的采录整理过程中,整理文本或重构文本是主流做法,故本分册忠实于民间故事原生态的做法,对于保护传承原汁原味的日照民间故事,价值尤为突出。其优点是,保留了民间故事浓厚的乡土气息,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贴近古代各色人物的生活百态和思想情感,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千百年来观念的变迁。

《日照民间故事》的突出特点

本分册的突出特点,首先体现在它的“代表性”上。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是一个民间故事大国,这是蕴藏在民间的一份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日照尽管地面不大,但流传于本土的民间故事同样浩如烟海。

小时候每到夏夜,我都会随着大人们在野外乘凉,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乡民,讲起民间故事来,可以讲几天几夜而不会有重复的。单是听他们讲过的鬼怪传说,比如“替死(水)鬼”“诈尸”“鬼打墙”“王(李)大胆传说”“皮狐(狐狸)学人形”等,就不下数百个。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有名有姓,仿佛是发生在乡村里的真实故事。

这样的故事,本分册几乎都没收录,这是因为《日照民间故事》一书从编纂伊始,就确立了“通篇内容要格调高雅,健康向上,民俗不是低俗,传说不是臆造;对掌握的史(资)料,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品位格调不高的内容,要坚决摈弃”的原则。

这一原则不仅为取舍材料定了一个标准,使得大量不符合“积极、健康、有教育意义”标准的民间故事通通被舍弃掉了;更重要的是,这一原则让收录进书的每一则民间故事更具有传承价值。经过反复筛选后入选本分册的故事,虽不能说篇篇都是精品力作,但每一个故事都能经受得住岁月的洗礼。

日照本土的民间故事数量庞大,绝不止数千篇。从如此浩瀚的民间故事中,甄选出200个左右有代表性的故事,最终形成了这本有着扎实文字内容的书,让本分册显著地区别于以前所编写的日照民间故事。

本分册的突出特点,还体现在它的“地域性”上。从理论上讲,各地的民间故事,在千百年口耳相传过程中,难免会具有相似的结构或者相似的内容,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特定的故事是在特定的时代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必然带有特定时代和生活状态的印迹。日照民间故事作为日照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千百年来日照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精神特质,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这些地域特征最突出的一点,体现在它鲜明的地方方言特色上。

本分册在讲述民间故事过程中,运用日照方言土语,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极富韵味。我们以民间故事中最喜闻乐见的巧媳妇故事为例,来说明本分册的地域性特点。

“巧媳妇故事”在各地都有类似的传说,往往都成功地塑造出心灵手巧、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的女性群像,表达了历代劳动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歌颂了她们过人的聪明才智。这些故事在让人们哈哈一乐的同时,还让人们学习到了解决生活难题的经验,历来很受读者欢迎。

该分册中的《聪明的媳妇》一文,与其他地方巧媳妇故事最大不同,就体现在方言特色上:一个姓张的“庄户”财主过日子很有“门道”,但他只会“谱料”外边的事,家里的事实在没功夫管,所以他想从几个儿媳妇中找一个“管家”的。于是,他出题考自己的三个儿媳妇:只用一丈布做一个“大褂”、一床“棉单”和一块“擦脸布子”……这些地道的日照方言,将一段巧媳妇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下子拉近了读者和这本书的距离。

利用方言编写的民间故事,能够让读者从传说的字里行间,自然地升腾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这一特色让本分册十分显著地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民间故事。

《日照民间故事》的价值

本分册的价值,首先表现在它的传承功能上。千百年来,民间故事始终流传在乡间,为古人创作笔记小说、传奇故事和戏剧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料和素材。莫言在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们给出的主要理由,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莫言获奖后,一度引发了民间故事热。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民间故事的文学价值。

《日照民间故事》分册,通过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表达着自己的爱憎,教化着底层民众。在民间社会中,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优秀的传统道德,都是通过一则则民间传说故事实现的。与书面文学相比,日照民间故事更通俗易懂,弥补了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从这个意义上讲,《日照民间故事》的编纂出版,做到了“把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日照民间文学,通过文字方式传承下来,不仅当代能用,而且还要传之后世,留给后人”的编写初衷。

本分册的价值,还表现在它强大的教育功能上。在文字还不普及的时代,听故事是人们接受传统文化、自然知识、人生哲学等的重要渠道。以本分册下篇“风物故事”为例,《甲子山的传说》《九仙山的传说》《河山底下是龙宫》《九顶山和回龙观的传说》等篇目,无不以地方性的人文景观、名人遗迹、山川胜景等作为传说核心,一方面反映出古代日照劳动人民对身边风物的浪漫想象,使静态的客观实在物一下具有了飞动的灵性,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浪漫的传说传播了乡土知识,使民众由现实追寻到遥远的过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故土的热爱。

在我们老家,民间故事又被称为“劝人方”。《姜太公钓鱼台》《明白二大爷》《(坏才)刘克学的传说》《大沈庄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小圣公难孔子》等篇目,无不通过一个个深入浅出的故事,体现社会与人性的复杂,让人感悟为人处事的微妙,在劝人向善的同时,能让人学习到诸如正直、诚信、勤劳、勇敢、智慧、仁义、善良、进取等重要品质和人生态度。因此,《日照民间故事》一书,还承担起了培养新一代青年人人生观、道德观、伦理观的重要职能。

毋庸讳言,本分册也非尽善尽美,还存在着一些小不足。比如在版面编排方面,若能再疏朗一些,或许读者的阅读体验会更好。当然,这些小的不足并不影响本书大的价值。

与以往编写的日照本土民间故事以及其他地方编写的民间故事相比,《日照民间故事》特色鲜明、价值显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可以肯定地讲,《日照民间故事》一书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攀登上了日照民间文学的一个全新高度。

(作者简介:卢绪海,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作协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近年来,在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数十万字,著有《山海天管理评论》等作品。)

关注今日黄海晨刊13版

来源:黄海晨刊

原标题:《攀登日照民间文学的新高度 ——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之《日照民间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