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巾帼脱贫行动|“最美脱贫致富带头人”系列展播

2020-11-11 17: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有这样一群姐姐们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她们乘风破浪 攻坚克难

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

她们真抓实干 砥砺奋进

发挥脱贫致富“带头人”作用

辐射周边带动贫困户共奔小康

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为决战脱贫攻坚

激扬巾帼之志

奉献巾帼之力

彰显巾帼之美

唱响巾帼之歌

她们是巾帼脱贫行动中

最美的巾帼之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我省脱贫攻坚“巩固提高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一大批辽宁女性以她们特有的信心、爱心和耐心战斗在一线。从村支书到企业家,从第一书记到致富带头人,她们勠力同心,能干会干,共奔小康。2020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7个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今天,大辽姐姐继续给大家介绍“最美脱贫致富带头人”的优秀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励志生活…

“稻鸭共作”新思路 开启致富新模式——鞍山市台安县茨于村致富带头人金佳梅

金佳梅,女,汉族,1969年4月出生,台安县达牛镇茨于村村民。一名看似普通的质朴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靠着一股拼劲儿,她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引进“稻鸭共作”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打造出一个农禽一体化的台安农院家庭农场。依托试验基地,她把自己的经验、资源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乡亲们,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科技下稻田。台安县地处辽河三角洲腹地,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周边村镇农民大多以种植稻田、玉米等低端农业为主。常年奔波在外的金佳梅偶然在一次农业技术培训会上,听到了“稻鸭共作”这个新名词。她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契机,便与丈夫商量考察引进稻鸭共作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敢为人先的金佳梅赶紧把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白忠义请到田间地头指导操作,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辟了8亩试验田,尝试实践“稻鸭共作”技术。

创新出品牌。2016年4月,金佳梅夫妇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长期科技合作协议,合作开展“稻鸭共作”优质有机稻米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建起全省首例稻鸭共作有机水稻种植技术的试验基地。“稻鸭共作”是通过野鸭和家鸭杂交产出体量适均的鸭子放入稻田,利用鸭子的生活习性,为水稻除草、供肥、消灭病虫害,以鸭治稻、以稻养鸭的原生态循环种植模式。最初,他们开辟了5亩用牛粪改善的试验田,聘请家庭农场专家设计、指导,他们严格执行、实施,在选种、育苗、插秧方面均采用传统耕作模式,尤其在收割过程中,全程采用镰刀收割、露天晾晒等方式,确保米的有机程度达到极致。香飘四溢的有机稻米迅速抢占市场,销售火爆。金佳梅趁热打铁,为自家稻米注册了“鸭香地”稻米品牌,并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扶贫先扶智。质朴的金佳梅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得带动村里的姐妹们共同富起来”。金佳梅夫妇成功的同时也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对前来参观学习和取经的百姓,她不仅毫不吝啬地分享经验和技术,还在自家组建学习培训班,多次聘请农业技术专业讲师讲授相关课程,年培训350人次。同时,她还热心为贫困户赊款供稻苗、鸭雏,使本村40余户想致富又苦于资金短缺的农户,实现了自己的脱贫致富梦。目前,金佳梅率先引进的“稻鸭共作”技术已在茨于村推广100亩,并在黄沙坨镇推广100余亩,带领10余名妇女姐妹走出贫困处境,为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提速加码。

在倡导生态种植,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金佳梅不仅带动农民和贫困户增收脱贫,更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优、特、精的“鸭香地”产品品牌,提升“台安鱼米之乡”地域品牌含金量,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扶贫产业,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注入硬核科技力量,助力鞍山乡村振兴。

携手栽下幸福花 并肩走上致富路——鞍山市台安县巾帼花卉种植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刘君

百花园中花似锦,朵朵娇艳绽芳菲。在台安县八角台街道刘君的花卉种植基地,处处繁花似锦、芳香扑鼻,她已从事花卉种植25年,最初只是在房前屋后试种花草贴补家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全国许多城市都开始加大绿化、美化力度,便说服丈夫把自家玉米地改成了花卉基地,走上了花卉种植这条道路。

在品种选择上,刘君也经过了深入的考察和了解,历经多次试种,最终选择了品类多、花期长、能越冬、投资少、风险小、收益高、可露天大面积种植的多年生耐寒宿根花卉——福禄考。为了掌握更多的花卉知识和市场信息,她购买专业书籍、订阅各类花卉报刊,经常到北京、上海、济南等地参加各种大型的国内、国际花卉展销会和信息交流会,并在网上注册了“城西花圃”的域名和空间。

刘君花卉基地的生产规模和效益逐步提升,在她的带动下,台西、台北两个街道的100余户农民开始种植花卉,台安宿根花卉实现产销两旺,并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城市绿化花卉品牌,远销河南、新疆、上海、浙江等地。在县妇联的鼓励和指导下,她联合全县87户花农,率先成立了台安县巾帼花卉种植合作社,实现了社员宿根花卉统一生产销售,并在全国13个省(市)建立了25个花卉销售网点,使花卉产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合作社先后多次从省内外园科院、林科院引进多种名优耐寒宿根花卉新品种,打造独家宿根花卉品牌,宿根福禄考在2019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台安地理标识性产品。合作社先后与上海、沈阳、乌鲁木齐等多家绿化公司合作,完成国家重点绿化项目。

通过刘君的示范引领,现在,台安的花卉生产面积从1998年的几十亩发展到目前的6000余亩,带动40余户农村妇女养花创业致富,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通过探索,她率先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创建自有花卉网站,开展线上平台宣传,实现线上线下双轨交易。刘君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辽宁省三八绿化女状元、辽宁省科技致富女能手、鞍山市首届农村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

共享共赢 带领乡亲过上好日子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菇满乡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明芳

王明芳,满族,现任新宾满族自治县菇满香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多年来,她在党的好政策沐浴下,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要求,立足家乡热土发展香菇产业,每年安排就业900多人,带领各族乡亲一起走上了小康生活的圆梦之路。曾获得辽宁省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省巾帼建功标兵、抚顺市第十二届百姓雷锋等20多项荣誉,所在基地被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今年的10月19日,全省民族团进进步表彰大会在沈阳召开,王明芳喜获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并在大会上作发言。

2000年,回乡创业的王明芳“半路出家”学习种植香菇,走了很多弯路,吃过苦也吃过亏,通过多年学习和不断地尝试,她逐渐掌握了过硬的香菇种植技术,对市场的销售规律和销售渠道也有了一定积累。看着姐妹们期待的眼神,王明芳暗下决心,一定要带着村里的姐妹们干出点名堂!

2015年,她在村里流转500多亩土地,创办了菇满香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香菇。从2016年到2017年,她先后投入近800万元,建起了300多个高标准、现代化的冷棚并无偿“共享”给农民使用。不仅如此,王明芳还探索出了一套提质增效、错峰销售的创新思路,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实行分户种植、统一做棒、统一种植、统一销售,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产品价格,还帮助种植户降低了风险。香菇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每0.06公顷土地上,菌棒需投入资金3万元左右。起初很多农户家庭拿不出钱,王明芳主动帮他们想办法筹资金。她用自己的资产和合作社为村里的妇女们做抵押贷款,同时合作社购买银行贷款担保金保险,如果农户还不起银行贷款,合作社是第二还款人,以此降低农户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正是这种“信贷+保险”的贷款模式,让没有资金又想种植香菇脱贫致富的姐妹有了“主心骨”,有了合作社做支撑,妇女们吃下了“定心丸”。

解决了村民种植香菇的资金,种植技术则成了关键。王明芳积极与市食用菌协会、沈阳农业大学密切合作,常年聘请香菇种植专家担任指导,随时给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为了方便给大家做技术指导,她还成立了香菇种植微信群,随时查看香菇的长势,在微信群里指导种植户科学种植。王明芳她用自己的辛苦,换来了种植户,特别是合作社中贫困户们的舒心和放心!她常年举办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15次左右,培训人员900余人。2016年,合作社被省妇联命名为“巾帼科技示范基地”。几年来,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年底分红、参与经营或在基地打工等形式,扶持贫困户126户,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在抚顺市妇联的积极推动下,王明芳的“菇满香”香菇种植合作社多次获得政策、金融助力,突破了发展瓶颈。2020年,王明芳又在苇子峪镇于家村流转土地150亩,注册新建生产基地,在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安置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更多的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目前,合作社有种植大棚300个,发菌棚1.5万平方米,年加工菌棒能力300万棒,储存能力2000余吨,产品远销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和韩国、新西兰等国家。“共享才能共赢”。王明芳常说,我要在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的同时,继续带动更多贫困妇女脱贫致富,带领更多的姐妹们过上好日子!

文章来源:省妇联妇女发展部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巾帼脱贫行动|“最美脱贫致富带头人”系列展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