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省媒体看平凉】平凉方言杂谈

2020-11-11 22: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有外地朋友来平凉,席间闲谈,大家提到对某人的评论,用了大量平凉方言,听得外地朋友一头雾水,解释半天,方才恍然大悟。大笑直道平凉方言生动、形象、有味道、有嚼头。

先说这形象、生动。如评论一个人,负面评价经常可以听到吊吊灰、地蝼蝼、鬼钻子这样的描述。啥是一个吊吊灰?就是过去老屋房梁上蜘蛛织出的网时间长了,黏上了灰尘,吊在了房梁上,飘来飘去。意思是说这个人不实在,说话做事不靠谱。地蝼蝼是指一个人熟知当地情况,特别有活动能力。鬼钻子,是指农田里的一种叫地蝼蛄的虫子,钻在地下偷吃庄稼根的能力特别强。形容做事情特别机灵,有韧劲。外地朋友听到这些解释,哈哈大笑,说形象、生动,平凉人观察得细致,形容得到位,应用得恰到好处。

再说这有味道、有嚼头。话说有人家添了一个男娃娃,村上的小辈人说,听说大人家的媳妇子生了一个月娃子,娘母子都婑冶着呢。月娃子还是个能能子,脸蛋子白处处的,嘴唇子嘟噜噜的,眉眼毛欻欻的,饶见了,有人么人就还哉个嘴。呀,人家还是个有家子,月婆子用的碗碗子、盆盆子都是细瓷的。这句方言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特别有韵律,动、名词重叠,语言美气、味道十足,把一个婴儿聪明伶俐、可爱模样以及家境全部融在了方言之中。方言中的“大人”特指家族中的长辈,“媳妇子”指大人的儿媳妇,“婑冶”是好的意思。“能能子” 是聪明的意思。“哉个嘴”是亲一下婴儿的意思。“有家子”是家境好的意思。了解了这些方言就把一个长辈家得了儿子后,人们评价孩子长得心疼,还是一个肉乎乎的胖小子内容明白了。方言虽土,但是听着方言韵味,还是很有嚼头的。

平凉地处陕甘宁交会处,平凉文化的底色由三秦、关中、陇右组成。“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公元前206年末,在今陕西临潼区新丰镇附近的鸿门堡,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重大事件,即《史记·鸿门宴》所讲述的故事。据《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灭秦,三分关中。封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陕西兴平),领今咸阳以西宝鸡地区和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东),领今咸阳以东渭南地区;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今延安东北),领今陕北延安地区,它们合称“三秦”。“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以东起陇山,西达沙洲(甘肃酒泉)的地域始设陇右道。唐睿宗景云二年,以黄河为界,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地域设河西道。陇山的地区陇山以东的平凉、庆阳二市,习称陇东。陇右文化圈正好处在西域文化圈与西秦文化圈的交界地带。

三秦、关中、陇右三色文化,使平凉五东县更侧重处于“三秦文化”的西秦文化。而陇山以西的静宁、庄浪两县更贴近于“陇右文化”。所以,平凉市境内的方言在语音、语汇等方面与西安方言有相通之处。同时,平凉方言属北方官话西北方言区,在全境总体上是通用的,但是各县(区)尤其是边远乡村,在语音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以六盘山为界,西两县的静宁、庄浪县与东五县(区)的崆峒区、泾川、灵台、崇信县及华亭市之间的方言语音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如,陕西人经常说的“撩扎了”,在平凉的方言中多有出现。如,说一件事情办得十分满意,就会说“撩得很”。“撩”的方言随着时代而变。如,说某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本事,却偏要充自己神通广大,借钱耍阔的,有人评论道,某人“撩”得很,是一个“撩片子”。这个“撩”的意思就变化了。有人考证,这个人是一个“撩片子”,是有出处的。上世纪60年代,平凉有一军工厂的产品废料,被人们广泛用做鸡窝门,做菜地、小院围墙,人们约定俗成将此物称之为“料片子”,废物再利用本是好事,但被用作方言中的“撩片子”,便有一些贬义词了。这个“撩”字含义在方言中的变化,也是平凉与陕西方言在时代变迁中出现的差异。

平凉以六盘山为界,东、西县(区)方言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如东五县(区)方言中说“胡吹冒撩”,形容某人说话不着调,庄浪、静宁西两县的方言是“胡吹冒谝”。东五县(区)的人把做生意叫“谋光阴”,西两县则是“挖光阴”。庄浪人方言把浪费叫“筛花”,把可怜叫“不当”。静宁方言把苦叫“闹”,把故意找茬叫“耍辣子”。泾川方言把那边叫“吾达达”,这边叫“那达达”。崇信方言把睫毛叫“眼眨目”,鬓角叫“耳眉洼”。华亭方言把出丑叫“倒臊子”,把争论叫“打当当”。灵台方言把哪里叫“阿达”、把那个叫“雾个”。崆峒区方言把打盹叫“丢盹”,把拉家常叫“咣闲”。

在平凉方言中,有许多直截了当,一听便知的。如会武术的人,被称作“拳棒手”“武把子”。做小本生意的被称作“卖麻糖”“焊片(音pia)子壶”,也有成不了大事的意思。方言收割玉米叫“剁玉米”,剁的动作幅度大,用力猛,一刀只能砍下一颗玉米,用剁字不仅直接,而且极为恰当。如收割荞麦,方言为“揽荞麦”。一个揽字,形容出劳动者向前倾斜收割荞麦的姿势,也勾勒出了一片荞麦秆随着镰刀落下收拢在一起的劳动情形画面。收割苜蓿,方言叫“杀苜蓿”“刮苜蓿”。修剪果树,方言叫“劁树股”。

但,也有许多平凉方言字义晦涩,比较难理解。如,“土锤”,原来指小孩子浑身上下都是土,也说是土贼。现在人们说某人是土锤,实际上是说思想观念保守,没有眼界。“土儿磨缺”,指无精打采的样子。“掫猴子”,原指木偶戏,生活中指傀儡。形容一个男人能干,叫“狠人”“争人”“婑冶人”,把身体健壮、有力的男人叫“尨实(mang shi)”。赞美女人秀丽端庄,叫“干淑、干散、翠活”。一口气叫“一个尺子”。一模一样叫一勺一碗。

用平凉方言说歇后语更是有意思。如,安口窑搬家——有罐罐呢。碟碟里舀水——一眼瞅透了。木匠加楔子——凭胶(交)呢。石头蛋子腌咸菜——一言(盐)难尽。

话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两个相邻村的老哥们见面议论起刚选上的生产队长 。一番对话,把平凉方言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哥说,兄弟,你们队上选下(音ha)的队长,人攒劲得很,做事钢八硬正的,瞅着都是一个婑冶人。老弟说,老哥,你队上的队长也不差劲,你瞅人家那胚胚子,就攒劲得很,头如钟,眼如灯,走如风,见了老虎敢打架,就是个撩人、干大事的人么。老哥说,当当的,头晌地,过去两三天做(音zu)不完,而今(音geng)日头还没到当午呢,收拾的利利当当了。关键是队长带头弄呢么。老弟说,咱队长也和你队长是一个尺子,瞅着是个凉性子人,其实性子焦得很。做(音zu)事狠,两场麦子一场碾,像喝凉水呢,眼眨毛都不挤一哈。

我这“一尺哈子”说了这么多平凉方言,不知道读者能读懂多少。如果读不懂,就请读者来平凉,在当地的氛围里感受地道的平凉方言和浓浓的乡情乡音。(惠程华)

来源:甘肃日报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中省媒体看平凉】平凉方言杂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