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龙门:立足本土特色 建设美丽乡村

龙门发布
2020-11-12 19: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秋日下的龙门县水坑村被金黄稻田包围着,美不胜收。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编者按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即日起,《南方日报·惠州观察》开设“回眸‘十三五’,龙门新气象”专栏,全面展示龙门县“十三五”期间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各项成果和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日,龙门迎来两批特殊的“客人”,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活动专家考察组和18家媒体代表先后走进龙门。走访期间,龙门美丽乡村建设让他们印象深刻。近年来,龙门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美丽经济、美丽乡村、美丽服务、美丽心灵、美丽治理、美丽党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向和路径。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当地做到乡村“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和和美美”,同时,也朝着产业特色发展、环境美丽宜居、乡风文明和谐、乡村治理有效、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奋进。

1

强化保障确保行政村干净整洁

“以前,我家门口是一条黄泥路,又窄又脏。现在不同了,修好了水泥路,花草树木多了,垃圾清理了,整个村子变得很整洁,大家都觉得生活越来越舒适。”对于村子的变化,龙门县龙华镇水坑村村民叶初红感慨道。

自龙门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干净的农家院落,独具特色的彩色墙绘,清澈见底的村边小溪,干净宽敞的乡间道路……在水坑村,处处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新气象。进入11月,村里水稻熟了,连片的金黄稻田引得各地游客前来拍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龙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县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背景下,龙华镇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牵头,多部门合力推动,广泛发动干部职工以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各村也迅速行动起来。如今,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呈现出有进度、有投入、有亮点、有效果的良好局面。在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龙华镇还注重把产业振兴统筹起来,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

“通过实地开展工作,我们认识到,要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确保人员、资金和制度‘三到位’。为此,我们想了不少法子。”该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7月,龙华镇专门抽调15人成立了乡村振兴办公室。同时,重新整合此前各村保洁员队伍,将216名保洁员分配到全镇20个村庄。

有了“人、财、物”的保障,龙华镇乡村振兴办公室开始采用每周督查的方式,按照市、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导评分细则要求,结合《龙华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暗访调查打分表》《龙华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台账评分表》,督导评定各村工作进展。每周督查结果在镇政府显眼位置张榜公布并转发到各个工作交流群,将督查结果与村委干部考核挂钩,与保洁员工资挂钩,奖优罚劣。

除了镇(街)的“自选动作”,龙门县委、县政府也在不断强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目前,龙门县委主要领导平均每周安排一天调研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召开乡镇重点工作会议,县政府分管领导每周主持召开一次农业农村工作推进会,督导推动乡镇落实工作。依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原则,今年1-9月龙门投入乡村振兴建设资金1.98亿元,农林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4亿元。其中,1.7亿元用于对全县156个行政村1877个自然村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确保全县所有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2

发展特色产业 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农村美不美与农民富不富也息息相关。在龙门县地派镇,当地就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陈洞村位于龙门县地派镇西南面,曾是省级贫困村,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陈洞村实现了蜕变,从过去脏乱差的环境变成如今风景秀丽的新农村,还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陈洞村常年雾气缭绕,土壤含丰富的矿物质,适合茶树生长。为此,当地成立了由全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组成的龙门县高桥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起70亩茶园,种植茶树10万余棵。

同时,合作社购置全套制茶设备建成茶叶加工车间,注册了“一品桂峰”品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山茶产业,通过产业扶贫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

如今,游客来到这里,动可徜徉于重重绵延的茶山之上、穿梭于垄垄整齐的茶田之中,静可呼吸清新干净的负离子空气,泡一壶茶,坐在茶园边,慢慢品味,感受山风柔柔地吹过。

同在地派镇的芒派村是红色革命老区村,也是美丽乡村示范村。近年来,芒派村以“红色传承·慢游生活”为主题理念进行规划,功能定位为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文化、红色营地。芒派村也作为重要节点融入地派镇乃至龙门县全域旅游规划中,连起地派镇环桂峰山森林公园、地派温泉旅游的轴线,将影响力向惠州其他县区及广州等珠三角区域辐射。

接下来,龙门将以上述村庄为样本,按照省、市的工作要求,坚持示范带动,落实管控。目前,当地已经出台《龙门县农村住房风貌管控指引》,部署平陵街道小塘村、龙城街道黄竹沥村开展农村“一户一宅”、农房简约报建、农房风貌管控改革工作,并完成两个试点村小组风貌提升工作。同时,在广河高速、汕湛高速途经的永汉镇、南昆山选择6个村开展乡村风貌示范带创建,在仁深高速和国道G220线沿线平陵街道、龙城街道、龙田镇和蓝田瑶族乡选择16个村开展乡村风貌示范带创建。

3

产业融合助村民收入持续提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们在推动落实这一战略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农民主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路。”日前,龙门县委书记陈伟良接受南方日报专访,详细介绍了当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这些年,龙门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打造一支高素质带头人队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创新人才工作,龙门也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努力实现村村各美其美、乡乡美美与共。

当前,龙门正以“大山经济”为支点“撬动”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争当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陈伟良表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当地立足“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不断发挥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发展,提升比较效益、综合效益。期间,龙门按照“精、优、特”方针,“品质高、价格优、销售快”原则和“抓拳头、上规模、创品牌、建渠道”要求,大力实施“二十百千万”工程,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较大增产,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有较大增收。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龙门各地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收入持续提升,农村产业实现创新发展。2019年,龙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万元。接下来,龙门各级政府部门还将主动作为,优化市场要素配置,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此外,通过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加工、流通、管理、服务和消费各环节的技术融合与集成应用,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打造永不落幕的“农博会”,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林文通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龙门:立足本土特色 建设美丽乡村》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