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龙门乡村】下埔村:长河玉带滋乐土

龙门发布
2020-11-12 19: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小山环绕,土地平旷的下埔村。

下埔,一个因水而聚落的村庄,沿着铁岗河蜿蜒分布,如同一道长长的绿色走廊,直抵龙城。铁岗河从龙门县西部的三角山发源,携带着大山的奔腾之势,绵延四十多公里,流域面积达两百多平方公里,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在左潭圩,一改“河水向东”的传统,北折迂回,围绕着下埔村,如同玉带,形成一个“几”字。

西方谚语讲“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下埔村地势低洼,铁岗河为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其饱受水患的影响,逆势而上的河道,加上溪口水等支流的并入,牛屋背、磨刀坑的阻隔,导致河道收紧,落差趋缓。暴雨之时,大水常会溢出河堤,甚至淹没屋舍。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下埔人逐渐形成了积极乐观,英勇无畏的性格。

铁岗河。

客从何处来

初秋,从龙门县城出发,沿着西林河逆流而上,一路向西,穿过竹林溪水,从繁华的城市渐入乡村,两边田野和村舍错落铺开,田园牧歌的味道渐次浓郁起来。

过了龙潭大桥,从两边种满异木棉的S353省道拐入一片竹林,干净的硬底路面,被竹林的风吹拂得一尘不染。竹林两边并没有人家,显得十分幽静,热烈的阳光从竹叶的间隙筛过,光斑点点,随风摇曳,这样的道路大约行驶一公里,一条河流横亘在面前,跨过河上那座大桥,一座宁静整洁的小村庄豁然展开在面前。

这就是下埔村。一个处于龙门县城与西部茫茫群山之间过渡地带的小山村,与龙门县城所在的冲积平原连在一起,形成扇面式的开放布局,而下埔村所在的位置,正是“扇柄”所在。成就这片冲积平原的西林河,是龙门的母亲河。而环绕下埔村的铁岗河,便是西林河的第二大支流。

在桥头所在的村委会,我们见到了村中两位年过九旬长者,93岁的茹换祥和92岁茹锦其。

两位老人精神矍铄,讲起话来显得格外从容安详,当问起村中故事的时候,他们思路清晰,娓娓道来。据老人讲,其远祖来自北方,大约南宋末年时宦游南雄,因为战乱,曾参入文天祥的队伍,辗转到江门等地作战,宋亡之后,隐姓埋名,不仕于元。后来又迁徙立籍于博罗茹屋村,子孙渐次定居。先祖听人说增城(明代弘治九年建县之后,始称龙门)“风土淳厚”,又迁居到龙潭埔的圳口村老围开基落担,这里也成为龙门茹氏的共祖所在。

当时龙门还未建县,龙潭镇所在的位置属于增城西林都,丰沛的水流和平坦的谷地,成就了便利的交通,比邻县城的地缘优势,加上西部山区丰富的矿产和竹木资源,使得这里商贸迅速发展。茹氏家族在这里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并开辟了很多田地,种植木薯等作物,生活十分安逸。

但是在元明易鼎之际,天下大乱,盘踞在龙门西部山中的盗匪血洗了龙潭茹氏祖居,当时太祖婆因回家探亲,免于劫难,后来留下遗腹子,最终传下下埔茹氏一脉。为了逃避频繁的战乱和盗匪,下埔茹氏世华祖带领家族成员避开繁华的圩镇,辟地于铁岗河畔,当时尚在竹林芒草之间的下埔沙洲,最终在这里种稻养鸭,繁衍生息,不断壮大起来。

虽然已经过去数百年,很多迁徙的历史已经变成遥远的传说,很难考证,但是两位老人讲起这些来,表情依然凝重庄严,一丝不苟,仿佛祖先的荣誉与坎坷、成就与血泪都亲历过。

讲完家族迁徙的历史,在老人的指引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下埔围祠堂,这座建立于清朝初年的围屋,和大多数围屋一样,对着半月形的池塘和广袤的稻田,远处是舒缓绵延的群山,左右环护,视野开阔。据老人讲,过去围屋规模宏大,能住下数百族人,拆旧复垦之后,围屋只剩下中间孤零零的四进祠堂,岩石匾额上镌刻着“世华祖祠”四个大字,祠堂的香案依然插满香烛。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二,下埔村的茹氏族人都会聚集在祠堂进行祭祖,族中长者会将各家新生的丁口记录在案,供奉完祭品之后,会将新丁的姓名、房头、出生时辰一一朗诵出来,报告给祖先。一来是期待祖先保佑孩子茁壮成长,二来也是向全族人报喜,分享喜悦。据老人讲,建国之后,祭祀的活动简化了很多,但是“报丁”这一习俗,依然完整地传承下来,这也是茹氏一族富于凝聚力的原因之一。

唯一一本简装茹氏家谱,村里人格外珍视。

口耳相传的历史,总是会显得有些绚烂纷然。经过一番求索,我们在一位村民的家中,找到了一本印于一九九四年的《茹氏家谱》,这本家谱从文字上记述了下埔茹氏家族的迁徙史。茹氏始祖崇公,是宋理宗时的进士,曾经在多地做官,宋度宗时任南雄府保昌县尹。此后元兵铁蹄南下,天下大乱,崇公父子遂起兵勤王,归于文天祥麾下,曾力战张弘范,辗转到新会参加崖门海战,但此时南宋大势已去,已经无力回天,最终为了规避新朝,他们一家在新会石滘围落户。其子英公,族谱记载“传文强识,勇于威武,弱冠随父起兵”,英公一支后迁徙至龙潭埔圳口村立籍,他享寿八十七岁,在龙潭广有田产。

英公与其子月成公均非凡品。谱载月成公生平“好善乐道,循礼敬老,隐居农业,晚年以诗酒养志”,最终享寿“九十五岁”。月成公生育一子,收养一子,对于二子,他一视同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在龙门已经有了“田亩、屋宇、山场等”丰厚的家产,但是安宁富足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此后发生了血腥的“寇乱”,直至五世祖世华公,从圳口老围分居下埔村立籍,下埔茹氏一族,才算安定下来。

这本家谱是简单印刷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家谱,传播也不是很广。在交流中,我们能感受到两位年过九旬的长者对家谱中的文字并不是很熟悉,他们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们翻阅家谱,时不时谨慎地补充一些他们口耳相传留存下来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与族谱记载之间相对应的关系,依然十分准确清晰。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家族记忆的强大和坚韧。

除了占主体的茹氏,下埔村下辖的各个村小组,还有一些其他的姓氏。这些姓氏中聚族而居的,其迁徙历程大多与茹氏相近。但是也有一些村子有着别具特色的形成过程。例如,在下埔村的东面,靠近龙城的地方,有一个枕山临河的小村庄,名叫旱夫村,虽然只有十三户人家,却由八个姓氏组成,几乎是一户一姓,彼此之间,并没有形成文字的迁徙历史。

据村中的长者介绍,旱夫村所在的位置,在古代是水陆要津,村前的铁岗河、小水望、与西林河相会于此,可以通达县城。旱路上这是一条连接龙门西部群山与东部冲积平原的走廊,在手提肩扛的时代,居民大多会从此路往来于县城。并且在这里设有茶亭,供路人避雨小憩,慢慢地一些人就开始落户于此,因为最开始到这里的,很多都是身体强悍的商贾和脚夫,因此人们便将这里叫“旱夫”,谐音通强悍的悍。旱夫村的形成,也体现了龙潭在古代以商立业的特色。

客从何处来,对祖先源流的追溯和探究,不仅是对村邑历史的挖掘,也是对村民之“根、魂、梦”的探索。继往才能开来,承前才能启后。对后辈而言,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探索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最长情的两棵古榕树

出了祠堂的门楼,沿着曲折干净的村道前行,广袤的稻田上绿禾连绵,赏心悦目。时值正午,艳阳高照,村中的人大多在家中做午饭,隔着矮矮的围墙,灶膛上食物馨香怡人,偶尔传来的鸡鸣狗吠之声,更显得村中宁静祥和。

走到村口,一株巨大的榕树下有一座仿古凉亭,坐在亭中,树影萧疏,凉意顿生,凉亭旁边就是下埔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棵榕树胸径有四米多,树干分为三个枝杈,如同擎天捧日,铺展开来,树冠几乎覆盖了整个新文明实践站。树荫下面,下棋的长者,玩耍的小孩,络绎不绝,平时村民也喜欢聚集在这里,聊天纳凉,古树为下埔新文明实践站增添了不少人气。

在这个古榕树旁边大约两百米的下埔村委会办公楼门口,另有一株古榕,与新文明实践站这棵不同,这棵古榕树干笔直挺拔,树冠浓密苍翠,虽然有一百多岁,但是却如同一位青春健硕的英俊青年。村里人都十分爱惜这两棵古树,在建设村委会的时候,按照规划本来要占用这棵古树所在的地方,但是村里人为了保留这份共同的回忆,最终还是压缩了村委会办公楼的建筑面积,留下了古树。

对于一些漫过村委会办公楼的树枝,村委会在建设时特地围绕着枝干砌墙,把树融入墙内,保证不伤枝叶。草木有灵,每年古榕都会洒下一片绿荫,为前来办事的群众遮风挡雨。关于这两棵古树,还有一段十分动人的传说。相传,清朝时曾有一对夫妻,居住在下埔村口的铁岗河畔,养鸭种竹,男耕女织,过得十分惬意。两人从青梅竹马到合卺成婚,从生儿育女到白头偕老,活到一百多岁,身体健康,五世同堂,子孙兴旺,而且两人感情很好,从来没有争吵过。

在两位老人过百岁生日的时候,有前来贺寿的宾客请教他们夫妻相处之道,两位老人想了一会,告诉大家,其实很简单;“一年四季,日月轮转;不吵不闹,各司一半”。即一年四季,春秋听丈夫的,冬夏听妻子的,两个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后来,村里人为了纪念着两位老人,便在村口位置种下两棵榕树,希望后人在纳凉时,学习两人相处之道,实现家庭和谐,事业兴旺。

说来也神奇,随着两棵榕树越长越大,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春天和秋天时,村委会门口那棵榕树格外苍翠繁盛,此时新文明实践站那棵榕树,相对会暗淡一些,没那么有生机,而冬夏时刚刚相反,似乎印证了当年这对老夫妻的相处秘诀。因此村里人都称这两棵古榕树为“夫妻树”。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相对和谐稳定的家庭,对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或许是受到传说故事的感染,亦或许是在纳凉时受到古榕的启发,多年以来,下埔村的离婚率都很低,村民夫妻之间,大多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

下埔村

下埔村位于龙门县西部,龙潭镇东北部,增江河的上游。村子东至龙城街道鸬鹚村、黄竹沥村,南邻禾仓村,西至左潭村、石莲村,北与大坑村接壤,距县城约10公里,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8个自然村(下埔、黄潭、布冚、坭窍、九备、水口、穴头、旱夫),共计14个村小组(下一、下二、下三、下四、下五、黄一、黄二、布冚、坭一、坭二、九备、穴头、水口、旱夫)。

下埔村全村共有235户1110人。村民以茹、黄、王、许、温、连、潘等几个姓氏为主,其中茹姓人口最多,有4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近一半。下埔村地势低洼,铁岗河环村而过,河道绵延7公里,形成一道绿色长廊,使得这里竹木茂盛,水资源丰沛,千百年来,村民在这里种植稻米,养水鸭,种茶叶,自给自足。2011年下埔村获评惠州市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下埔村获评惠州市卫生村。

来源:惠州日报

统筹:梁丽通 陈云辉

撰写:曹杰文字工作室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龙门乡村】下埔村:长河玉带滋乐土》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