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找最美基层民警丨柳富刚:扶贫路上的初心,是我中年的青春

2020-11-13 17: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柳富刚,男,37 岁,回族,200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同德县公安局、共和县公安局、海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任职,现任海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大队教导员,2016年至今,任贵德县尕让乡亦扎石村担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从刚开始参加工作的同德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到法制大队,从法制大队到刑警大队,从刑警大队再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再到基层大队的教导员,不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抱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谋事。因工作业绩突出,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多次被州县公安机关和党政宣传部门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在驻村担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2018年被贵德县委组织部评为全县优秀第一书记。2019年被共青团海南州委评为“优秀驻村青年干部”。

“办公室的工作就得这么干”

2016年,柳富刚同志从共和县公安局调到海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随后被任命为交警支队办公室副主任,并由一个人担负起了全州公安交管工作重要文字材料的编报工作,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做好海南全州公安交管工作的文字工作,可谓责任和担子重大。他有过担心和恐惶,生怕辜负组织和领导、同事们的期望。但凭着多年的写作经验,迎难而上,勇敢地迎接新挑战。在交警支队办公室干副主任的一年里,他以掌握全州公安交管信息的优势,编写了大量的信息和稿件。先后在海南报、青海法制报、西海都市报上上稿。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支队的支持下,他随后全面负责起了全支队重要文件、信息的编报工作,对各部门报送的文字稿件都认真审核,用心修改,使支队材料编报工作出现了大踏步发展的喜人局面,全支队每年的宣传稿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位居全州公安机关前列。写稿的人多了,修改、审核任务也更重了,后来他干脆为同事做起了业余“编辑”,使全支队的稿件采用率有了较大提高。

许多人说写文章是件苦差事,尤其写公文更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但他总是说,办公室作为一个上传下达的职能部门,文字材料至关重要,何况比起身处一线的同事来讲,自己的生活安逸得多,有什么理由不做好工作。一年多来,经他起草、修改的文字材料不下万字,也正是这一字字、一句句的文字材料,从一个侧面保证了全州公安交管工作部署得以扎实有效开展,工作成绩得以及时总结上报。一年多来开展的各类公安交管专项行动等工作都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曾多少个日日夜夜他都加班加点,埋头苦干,曾多少个平凡的夜晚他在办公室夙兴夜寐,通宵达旦。有些信息完全是第二天可以编写的,但他却说当天的工作当天要完成,今天的工作不要推到明天,明天有明天的事情,既然呆在办公室了,办公室的工作就得这么干,不能往后推。正是由于有了他的认真负责,支队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前列。

多年来,因组织工作的需要,他“调换”过多个单位和岗位,但“不调换”的是他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做为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他所做的都是平凡的、普通的,是幕后的、是无名的,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也没有声名远扬的事迹,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兢兢业业的耕耘。作为一名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他所做的一切,如同其他精准扶贫工作队员一样,是极其平凡而普通的,但他以最诚挚之心对党、对人民、对脱贫攻坚事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严格履行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

政策宣讲员使全村贫困户的思想“不再贫困”

2016年柳富刚被组织派到海南州贵德县尕让乡亦扎石村担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他所在的村为全州、全县的重点贫困村,由于历史原因,村里大部分农户已经居家迁往外地,剩下的农户非残即弱,贫困人口占该村总常住人口的80%以上。驻村开展工作以来,他发现村里有一大部分贫困户贫困的原因是“思想贫困”,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的观念很“盛行”。他深知“脱贫路不远,就怕人志短”的道理。对此,他从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抓贫困户的思想扶贫,从贫困户的“扶志”抓起,开大小会议,为贫困户讲道理,摆事实,有些贫困户不参加会议,甚至好十几天都见不着面,他就跑东家,串西家,与他们拉家常,话发展,通过开展“思想”帮扶、搞“意识”扶贫,在不知不觉中灌输脱贫致富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让他们彻底明白改变自身的贫困命运,关键还得靠自己。由于多年积淀下来“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有些农户的观念还一时无法改变,认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时莫强求”,为了让贫困户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消除“晒着太阳等救济粮”的现象,他一次不成跑两次,两次不成跑三次,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往贫困户家中跑,直到贫困户的思想观念有了改变。通过一年的思想扶贫,以前聚在一起打麻将的农户现在开始养牛、养羊、养猪了,以前“晒着太阳等救济粮”的贫困户到就近工地去务工挣钱了,以前啥都不会干、啥都不愿意干的贫困户到村合作社去喂牛、喂羊了。贫困户思想观念的改变与他和他同事们耐心细致的政策宣讲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有了他的这种苦口婆心和进村串户式的政策宣讲,全村贫困户思想脱贫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引领作用

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是扶贫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但因多种原因,长期以来,该村“两委”班子比较软弱涣散,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弱,且村“两委”班子对驻村工作队工作上的配合度不高,村“两委”班子成员将村里事务推给工作队“当甩手掌柜”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此,柳富刚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对症下药,从党支部书记入手到团支部书记,一个一个做思想工作,一个一个谈心谈话,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结合村级换届选举,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对村“两委”班子进行了调整,最后产生了新一届的村“两委”,同时经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彻底改变了以前软弱涣散的局面,村“两委”再次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为脱贫攻坚战的打赢提供了坚强的基层组织保障。

赤心向党,情系群众

亦扎石村是贵德县西北部比较偏远的一个山村,但他并未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或者驻村环境差而抱怨或者感到苦恼,他说:“驻村是人生一次宝贵的经历,也是展示人生价值的平台,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力量扎实开展帮扶工作,让困难的群众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关怀。”他深刻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制胜法宝,并始终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至理名言,经常入村串户与群众拉家常,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该村的李某家是土坯房,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因年代久远房屋已成危房,了解到他家庭情况后,他及时向上级反映,并按有关规定为李某家申请了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项目,使李某一家终于有了新家。像李某家这样因房屋年久失修的家庭有4户,在他的争取和协调之下,4户家庭都搬进了新房,彻底告别了八九十年代的土坯房,居住条件焕然一新,搬进新房的4家农户,最大的感慨就是除了感谢党的好政策之外,就是对他们第一书记的感激。工作之余的柳富刚喜欢串门,当他得知韩某家因老两口患重病,家庭生活异常困难的情况后,就及时想办法,找路子,通过多方平台为该户筹集帮扶资金1000余元。当这些善款一次次的送到该困难户家时,老两口湿润的眼睛凝望着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思想引领,瞄准产业出路,帮助实现造血

他所在的村因独特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种养殖业发展家庭经济的现象比较普遍,然而依靠单纯的种养殖业提高家庭收入很难保障贫困户长期稳定的增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找好村级收入来源,明确产业发展思路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和探究。他想到了购置商铺收取租金的法子来搞产业扶贫,这个方法虽然比较保守,租金也不高,但是符合该村农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交通异常不便的村情。方案定下来了,可遭到了一部分贫困户村民的反对,认为以收租金的方法搞产业扶贫“来的太慢”,他们认为成立合作社以向合作社入股的方式来搞种养殖,收入可能来得快。产业扶贫资金是上级下达给贫困户的人头扶持资金,必须要征得贫困户的同意。他们不同意,怎么搞?这又成了一大难题。搞种养殖业必须要因地制宜,符合村情,他深知这个道理,就算“来得快”,可是仅就成立合作社需要的水电路等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得好几十万,前期投资这么高,扶贫产业资金就几十万块钱,后面的发展产业需要的流动资金从何而来?他又开始给村民们一笔一笔的算账了,经过讨论、研究、解释,原先不同意购置铺面的贫困户开始接受了先前的意见。征得贫困户的同意后,他便开始看地段、跑商家、问手续,经过几个月坚持不懈,铺面终于“合法合情合理”的买下来了。目前,商铺首年的租金已经打到了贫困户民生一卡通的账户上。可是,光看地段、问价格,他与他的同事就往县城跑了七八趟,谁能理解其中的苦和累?对此他毫无怨言,别人有时候开玩笑的对他说,“大家的工作看着干,差不多就行了,那么认真的干啥哩?”这时他总是微微一笑,一句话不说,或许这就是他热爱扶贫事业、热爱这份工作最好的答复。

扶贫路上的初心,是“我”中年的青春

他所在的村因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而被确定为贫困村,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住房难、增收难曾经是困扰这里的老大难问题。2015年年底,这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1800元。经过4年的驻村扶贫,2018年年底这个村44户125人成功脱贫,全村也退出了贫困村序列,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贫困村的退出使困扰全村上百年来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全村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吃不饱、穿不暖、没房住、没路走而发愁,而是跟全国人民一道顺利地跨入了小康的门槛。在他从2016年年底驻村至今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舍小家,顾大家,进村入户,上山间,下地头,与村民们打成一片,为整个村的脱贫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也做出了作为一名驻村扶贫干部应有的贡献。他的付出、他的努力或许就是换岗位、换工作就是不换初心,坐机关,驻乡村,就是不负使命的具体体现。

他在日记中那样写到:“四年前我从单位启程,带着初心,带着责任,寻找使命,走过春夏,走过秋冬,高山平地间艰辛何曾问?走过村落,走过田野,沐雪临风,历程谁最懂?不忘的是我的初心。扶贫路上的启程,是我永远的长征,扶贫路上的初心,是我中年的青春......”或许,他所写的这些就是他一如既往守初心、尽心尽责履使命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一名民警驻村书记的生动概括。

原标题:《寻找最美基层民警丨柳富刚:扶贫路上的初心,是我中年的青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