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破产14年后,线上回归的传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有搞头吗?

2020-11-19 1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范志辉 音乐先声

作者 | Echo 编辑 | 范志辉

11月13日消息,宣布破产14年的传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以线上唱片店的方式回归全球市场。据悉,黑胶和周边产品将成为其销售重点,并计划不定期在线下做快闪店(Pop-Up shop)。

Tower Records由已故的Russell Solomon于1960年创立,鼎盛时期从美国境内外173家店铺获得了11亿美元的收入,拥有庞大的库存和著名的客户,如Prince,Bruce Springsteen,Elton John和Dave Grohl。而当营业了近半个世纪的传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于2006年关闭时,作为其长期客户之一的Danny Zeijdel的心灵同样遭受了重创。

如今,Zeijdel是Tower Records的新任CEO。他认为,随着Tower Records的结束,音乐行业的一个篇章也结束了,那种社区意识消失了,Tower Records曾是他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客户了解新音乐的地方。在今年决定复活这家公司时,他和他们一同充满着兴奋和渴望。

当商业巨头的体量大到垄断某个群体的某方面生活时,它的破产则往往意味着一种情怀的消逝,像是一张死亡证明,随之消散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一个群体和一个时代。创立于美国60年代的Tower Records则有着更为复杂的表征,它不仅是实体唱片时代的代言人,也是嬉皮士精神的商业载体。如今,决定回归时代的Tower Records,也正在重新适应这个时代。

一代传奇,随风而逝

很难想象的是,后来在全球拥有200多家店铺的Tower Records,最初只是杂货店的一角。

1941年,Tower Records创始人Solomon的父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名字就叫做Tower。店里的冷饮柜上放着一个点唱机,当来来往往的客人随着音乐轻轻摇摆,他们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们不卖二手唱片呢?"于是,他们就这样偶然地跻身唱片行业了。

Solomon的父亲将杂货店与隔壁的空房间打通,Tower Records的雏形便诞生于此,Solomon开始梦想开一家超级唱片市场。1960 年,他在萨克拉门托的Watt大道上开了第一家Tower Records,大概只有100平方米。但是,当时的萨克拉门托宛如一个空旷的停车场,Tower Records是年轻人唯一可以消遣的地方。

同时,他们也赶上了唱片界的第一波热潮。1961年,随着海滩男孩乐队的早期专辑《Surfin' Safari》发行,唱片业开始由单曲主导转变为专辑主导,热门歌曲的销量越来越好。只需一个周末,Tower Records就可以卖出一千张专辑。

后来,Solomon将唱片店开到了旧金山。那时候,旧金山的街头,几乎人人戴着小雏菊,约会、泡音乐厅。那正是反主流文化运动时期,美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而旧金山处在变革的中心。于是,人们从世界各地涌向旧金山,来体验那种被叫做嬉皮士运动的社会风潮,而这一运动的主要部分就是音乐。在这样的局势下诞生的Tower Records成了这项运动毫无疑问的受益者,旧金山店开张的那天,人们蜂拥而至。

"如果要做音乐生意,那就要去制造音乐的地方",真正让Tower Records名声大噪的是它开在日落大道的那家店。1970年,Tower Records扎根好莱坞,由于地租太贵,他们自己建造了一间预制活动房,此后却屹立了40多年。由于地理优势,好莱坞巨星与乐手时常光顾此地,当地的年轻人也习惯约在店内碰头,恋人们更将这里当成约会的一站。Tower Records成了一处时髦并有着文化光环的社交场所。

时间来到 1980 年代,嬉皮士运动的风潮渐渐过去,摇滚乐开始显得不景气,许多唱片公司开始把鸡蛋都放在迪斯科这一个篮子里,但迪斯科却崩溃得更为彻底,甚至在1979年的7月爆发了"迪斯科销毁之夜(Disco Demolition Night )"。整个唱片业都受到影响,唱片销售额直线下降,许多员工被解雇。

接下来发生的三件事,重新盘活了唱片业。第一件是MTV音乐台的诞生,音乐人开始有了宣传音乐的视觉渠道;第二件是迈克尔·杰克逊的《Thriller》专辑,这张专辑的火爆带动了唱片销量的整体上涨;第三件事,就是CD的出现。它让Tower Records迎来了全盛时期,也为它的衰落埋下了伏笔,甚至间接导致最后的破产。

CD刚出现的时候,唱片公司一度将它拒之门外,Solomon却是CD最早也是最大的拥护者,他觉得这些创新的、高端的光碟会成为唱片零售店的救星。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人们热切地从黑胶转向了CD。1988年,CD的销量呈现爆炸式增长,黑胶唱片的销量下降了将近2/3。Tower Records在零售店引入了CD试听店,降低了听众在风格越发多样的流行音乐中进行选择的难度,提升了消费体验,自然也赢得了更好的销量。

依靠拥抱CD带来的销量大涨让Tower Records开始了疯狂扩张。90年代早期,他们的海外业务非常成功,此前于1980年在日本札幌开的第一家海外店铺被搬到了涩谷的一幢八层大楼,每个月营业额达到数千万美元。到了 1990 年代,Tower 进入了自己的全盛期,当时在全球开设的店铺多达200间。

"当数字革命来临的时候,唱片业靠着CD跳进了洪流,却没有意识到这其实造成了它自己的死亡。"当数字音乐平台Napster出现的时候,它们才仿佛真正认清这场数字革命的巨大威力,而横亘在它们面前的已然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你怎么和"免费"竞争?

对于Tower Records来说,不管有没有Napster,过度扩张伤害到了自己发展,大量的债务、贷款利息,让它不得不面对银行的清算压力。从1999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到2000年销售停滞,当Tower Records陡然意识到危机时,它已经走得太远。最终,2006 年8月20日,Tower Records申请破产,美国国内的店铺全部结业。

一代传奇,就这样在时代的风中逝去。

从杂货店一角到跨国企业,

Tower Records的商业密码是什么?

Tower Records的逝去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它的时代印记,那种在洪流之下的无力感加深了我们对它的惋惜。但其实,它在商业上的成功同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凑巧",也就是所谓的赶上了好时候。

从杂货店一角到跨国企业,Tower Records的成功首先在于它准确读取了每一个时代的商业密码。

60年代,摇滚乐迎来第一次井喷,涌现出了一张又一张新潮大热的专辑,那是一种对音乐艺术性追求的极强表达,《Sergeant Pepper》和《Pet Sounds》等专辑接连发行,唱片购买由单曲主导转为专辑主导,销量一路向好。就在这第一波热潮中,Tower Records有了第一家店。

70年代,社交网络、社交媒体还没有出现,零售业就是生活中的主要社交场景。当人们相约来到唱片店,花几个小时一起在唱片筐淘唱片,这就是个极佳的社交场所。于是,当所有人开始泡在唱片店社交,Tower Records将店开到了好莱坞,距离洛杉矶唱片业咫尺之遥的地方,吸引着一大批知名音乐人走进来。

80年代,被迪斯科扰乱的市场被MTV音乐台和MJ拯救,音乐开始了视觉化宣推,Tower Records则刚好在70年代末建立了自己的广告部门;90年代,CD取代黑胶成为主流,Tower Records则积极拥抱变化。

其次,商业成功带来的情怀源于它对人们生活上的某种垄断,虽然情怀是虚幻的,但是笼罩其下的岁月却是真实存在过的。Tower Records诞生的时候,那是一个十几岁孩子都有一堆45转黑胶唱片收藏的年代。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迷惘叛逆的年轻人,他们需要一种声音告诉他们并不孤独,而这一代人听到的就是唱片中的音乐。

当时,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人人都在参与反主流运动,Tower Records则从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它的嬉皮士精神,吸引着年轻人走进这里。

Tower Records不仅接纳留长发的、穿破洞的年轻人,甚至雇佣他们。同时,Solomon 给了 Tower店员极大的发挥空间,他们有权决定进货的品类、当月主打专辑与店内的陈设风格等。公司的每个人几乎都是从职员做起,曾经在仓库里点货的嬉皮,可能后来就成了仓储物流经理。

而从职员到采购、主管、经理的过程,他们会从中学到所有需要学习的东西。于是,每位店员身上散发出来的那股子酷劲儿,以及他们海量的音乐知识又不断吸引着客人。

Tower Records的开放式制度不仅充分给予了员工自由,也给予了他们互相学习的机会。Solomon认为,这种家庭式的学习让公司获得成功,他总在强调,对于那些有想法的人,要注意倾听。天生具有冒险性格的他,可以让毫无管理经验的国际货运部员工去日本店铺做负责人,也可以在广告部成立不久后便放手让提出建议的年轻人去做杂志,而日本市场和《Pulse》杂志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

最后,商品的品种数量对一家商店来说至关重要,因为顾客总是想要在一家店里买齐所有的东西。Tower Records最让人惊讶的是它好像拥有无限种类的音乐,不论是朗诵、喜剧、音效,还是世界各地的音乐都有。"它不仅是一个百货的集合,它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小商店的集合。"

Solomon对系列连锁店的经营理念是把它们当作贩卖音乐的超级市场,尽可能地迎合各种消费者的口味,并加强商品类别的丰富度,从早上九点至深夜十二点全年无休地为顾客提供服务。这个卖场形式的唱片店不但实现了 Solomon 长久以来的梦想,也确立了日后的经营方针,更让Tower 赢得了"Category Killer(品类杀手)"的称号。

线上回归的Tower Records有搞头吗?

据了解,原计划Tower Records打算在西南偏南音乐节期间作为快闪店推出,但由于疫情,它选择了先以线上商店的形式回归。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并没有将Tower Records的回归计划搁置或推迟,反而,其新任首席执行官Danny Zeijdel认为2020年是最佳时机。

在疫情爆发期间,许多在线商店都选择只向顾客出售必需品。Zeijdel却说,这是向音乐爱好者发行黑胶唱片的绝佳时机。他认为,尽管流媒体音乐十分便捷,但流媒体并不能捕捉到观看专辑插图、注释以及了解艺术家灵感的经验。

Zeijdel的看法不无道理。在这个连生命都转瞬即逝的特殊时期,人们或许迫切需要一些切实可触的物件来保留心灵受到的震颤。而且,正如人们当初在CD来临时,厌倦了黑胶唱片一样,如今的年轻人也渴望着与数字世界的脱节,以一种倾注全部注意力的方式去重新聆听音乐。

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发布的《2020 年年中美国音乐产业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黑胶销量超过CD,这是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首次超越。事实上,黑胶唱片的回潮早有端倪,据尼尔森音乐报道,2017年美国黑胶唱片销量为1432万张,连续第12年保持增长;英国2017全年黑胶销量为410万张,刷新过去26年的纪录。

我们也看到,2017年6月30日,在停止生产黑胶近30年之后,索尼宣布将再次生产黑胶唱片;同年,太平洋影音公司、中唱上海公司也投入黑胶生产;2015年就决定要做"黑胶复兴计划"的星外星唱片公司,也在2017年正式启动这一计划;此外,越来越多传统设备厂商也开始复产或推出新的黑胶播放机。而华纳音乐早在2008年第一届"世界唱片店日"举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倾力支持黑胶唱片的售卖。

值得一提的是,在Tower Records宣布破产之前的2002年,当时唯一获利的日本市场就已经独立出来经营。由于之后及时改变了运营模式与理念,再加上日本版权保护和唱片公司截然不同的运营方法,Tower Records 至今仍是日本国内最大规模的唱片连锁店之一,尚存80多家店铺。而日本Tower Records的差异化之路,正是容易处在鄙视链底端的"偶像生意"。

日本对版权的严格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音乐的侵袭,全球三大唱片之一的索尼音乐曾是对数字音乐最强硬的唱片公司。即便如今,也并非所有日本音乐上游公司都愿意发布数字版音乐,杰尼斯就没有完全开放旗下艺人的数字音乐下载。女子偶像团体中知名度最高的AKB48、乃木坂46等,则采取了被称为"AKB商法"的策略——把握手会的门票与CD捆绑销售。

换句话说,目前日本音乐市场中发达的偶像工业支撑着唱片不死。于是,Tower Records的运营也紧紧围绕粉丝经济,在日本拥有84家连锁店的Tower Records唱片店成为偶像与粉丝接触的实体空间。据统计,2016年,仅在东京涩谷总店,平均每天都有约3至4场活动,如小型演唱会、见面会、签名会等。

日本在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孵化自身的品味特征。如后来成为Tower Records"第二logo"、令全世界乐迷都张口即来的Slogan——"No Music No Life"也是日本店的创意。而在中国感知最深的可能是日本的工匠精神和侘寂美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Tower Records是Solomon真正的血脉子嗣。第一家日本Tower Records诞生于1980年,不仅早于纽约店,而且,自开张以来,日本一直是Tower Records在全球收益最好的市场,甚至比美国本土都好得多。

虽然日本市场一直在音乐实体消费领域独树一帜,但黑胶的全球性回潮标志着全球的唱片环境正在发生同步变化,版权环境、偶像工业和品味消费,已经是全球性的趋势。所以,在破产14年后决定回归的Tower Records,纵然无法再获得与当初同等的声量,或许仍有机会获得一脉生机。

但是,不定期推出的快闪店或许终究无法满足那些对Tower Records充满着情怀的消费者,而是在提醒着他们这是一间回不去的店铺。毕竟自诞生以来,Tower Records就不仅仅是一间唱片店,年轻且热爱音乐的员工、一淘就是几小时的社交空间,才是它走向巅峰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纪录片《All Things Must Pass: The Rise and Fall of Tower Records(2015)》

排版 | 安林

往期热文

原标题:《破产14年后,线上回归的传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有搞头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