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后的脱贫户|“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穷山村变4A景区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朱远祥
2020-12-04 06:55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朱利志想做大个体生意,朱君志想发展农产业,每月拿固定工资的朱喜永,则重新萌发了娶妻的梦想。他们曾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沙洲村最后一批贫困户,如今生活都有了奔头。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间。11月23日,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已全部宣布脱贫摘帽,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仍有待检验和巩固。

成绩的背后,曾经的贫困地区如何引进产业解开贫困枷锁,如何啃下最硬的骨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返贫?澎湃新闻近日跨7省区走访8县,讲述最后一批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故事。

如今的沙洲村,实在太火了。

11月下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湖南省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看到,每天来这里参观的游客都有几千人,一辆辆大巴成排地停在村口,一拨又一拨的外地人穿梭在村里的巷道、广场和陈列馆。

大山之下的沙洲村。汝城县委驻沙洲村帮扶工作队供图  

近年来,“半条被子”故事、总书记到访、脱贫攻坚以及红色旅游的开发,让这个昔日贫困的湘南山村成了有名的4A景区。

沙洲景区的水电工朱喜永今年58岁,因为游客实在多,他得时常协助同事们维护秩序;景区人气旺了,村民朱利志便在家里开商店,还购进了19辆观光自行车,当起了小老板;沙洲的土特产颇受游客青睐,村民朱君志让妻子卖米糕,自己则扩大养蜂规模,因为本地的蜂蜜已供不应求。

朱君志养蜂积累了不少经验。 

朱喜永、朱利志、朱君志是沙洲村最后一批脱贫户,经历过天天为钱发愁的苦日子。如今脱贫之后,他们有了新追求:朱利志想做大个体生意,朱君志想发展农产业,每月拿固定工资的朱喜永,则重新萌发了因贫穷压抑几十年的梦想——娶个老婆,告别单身。

苦日子:交通闭塞穷人多,娶亲拿不出彩礼钱

山多田少、贫困闭塞,曾经是沙洲留给外界的印象。这个只有五百多人的瑶族山村,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的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

交通问题是多年来制约沙洲发展的瓶颈。2000年,这里才有第一条通村水泥路。经过多年扶贫攻坚后,2016年全村的建档贫困户仍有34户114人,其中就包括村里的“资深”单身汉朱喜永。

身高不足一米六的朱喜永,头发稀疏,皮肤有些黝黑,两只耳朵都戴着弧形的助听器。他记得左耳失聪是七八岁的时候,他玩耍时摔进沟里,父亲怪他调皮煽了两巴掌,他左耳里面嗡嗡作响,后来就听不见了。50岁之后,他的右耳听力也不好,只好两只耳朵都挂上助听器,经鉴定为二级听力残疾。

在朱喜永记忆里,家里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主要靠种田和养猪勉强维持生计。初中毕业后他在家务农,后来到建筑工地做泥水工,有活干的时候一天能挣几十元。前些年父母先后去世,他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两个兄弟早已成家,只有他还是单身。来到世上50多年,他的恋爱经验几乎为零。

“家里这么穷,我的耳朵又聋,谁愿嫁给我呀。”朱喜永分析自己单身的原因。他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2014年他认识了本县一位丧偶的妇女,比他小两岁,曾表示愿意嫁给他,但要他出1万元彩礼钱。“我当时还欠债,存折里只有几百块,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钱。”朱喜永只好打消了娶妻的念头。

比朱喜永小18岁的村民朱君志,在村里算得上头脑灵活。他读过一年高中,因家里生活困难辍学了。他去温州和广东打过工,在建筑工地上干过泥工、水电工。他的婚姻比较顺利,24岁那年娶了邻村一位姑娘。

婚后,朱君志的妻子先后生下四个孩子,家里经济压力很大。小女儿3岁时,朱君志感觉她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哭的时候,哭不出声音来”。带到医院一检查,孩子原来是先天性心脏病,“心膈膜没长满,里面有个洞”。

2013年,朱君志带小女儿到长沙动手术。去医院之前,他交了2.2万元超生罚款,办好孩子的户口和医保手续。加上为孩子治病花去的2万多元,家里负债累累。

女儿出院才一两年,朱君志父亲的身体也出了问题。因为爱喝酒,老人“胃里穿了三个孔”。县里的医院不敢接收,朱君志将父亲送到市里医院动手术,又花了约两万元。从此,全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因病致贫”的,还有朱利志一家。2009年朱利志妻子患了强直性脊柱炎,去长沙动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来复发,多次动手术,前后花去将近30万元。2015年9月,妻子在长沙住院时,朱利志再也拿不出医药费,他痛苦得甚至打算跳楼轻生。后来在亲友帮助下,总算度过难关。可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一落千丈。

单身残疾、孩子多压力大、家人患大病,这三个因素分别让朱喜永、朱君志、朱利志这三个沙洲人,饱尝了贫苦生活的酸楚。

好日子:小山村成了红色景区,沙洲人“腰杆直了”

2016年,厦蓉高速公路汝城至郴州段开通,长年制约汝城县发展的交通瓶颈终于冲破。沙洲村距高速出入口仅3.5公里,高速公路上长约2公里的文明特大桥,横跨于沙洲前方的山谷。晚上从沙洲仰头望去,看不见桥,更看不见桥上的汽车,只看见汽车灯光宛如耀眼的星星或火球,从村庄上空匀速滑过。

高速公路的开通带动了沙洲经济的发展,也开阔了村民们的视野。不过,沙洲人从没想到,因为一个故事,沙洲村会引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就是朱喜永的奶奶徐解秀。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动情地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的故事从此在全国传开了。故事的主人翁徐解秀1990年去世。朱喜永家里的墙壁上,挂着徐解秀老人与子孙们合影的照片。朱喜永记得,奶奶是个低调的人,有时会跟子孙们讲讲红军故事,“奶奶告诉我们,要像红军一样做好人,不要干坏事”。

“半条被子”故事的发掘,给贫困的沙洲带来了发展契机。

2017年2月,汝城县委派出的帮扶工作队进驻沙洲村。当过乡长、有17年乡镇工作经验的黄飞成为工作队队长兼村支部第一书记,他和几名队员带着棉被住进了村里。三年多来,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沙洲村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新建了公园、广场、村部和扶贫农庄,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大力发展了特优水果种植产业。此外,沙洲村修缮“半条被子”发生地旧址,新建红色文化陈列室、红军纪念广场、游客接待中心,逐渐成为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

沙洲村“半条被子”故事雕像。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朱远祥 图

2017年11月,中国(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节在沙洲开幕。2019年沙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种了几十年田的农民朱喜永,在2018年成为一名“工作人员”——沙洲景区的水电工,是在景区就业的15位村民之一。他每月有1800元的固定工资,加上集体农庄分红、光伏发电分红、土地流转收入和残疾人补贴,一年纯收入有了两三万元。

沙洲村民朱喜永成了景区的员工。 

近些年,因为“教育扶贫”的政策,有四个子女的朱君志夫妇压力小了很多。四个读中小学的孩子除了免交学费、杂费和书籍费,一年获得的义务教育生活补助有4250元,另外还享受困境儿童生活费4320元。

2016年,朱君志从农村信用社获得3万元政府贴息贷款,用于发展水果种植和养殖业。2018年全家人搬进政府补贴4万元建成的两层新房。因为有危房改造、异地搬迁等建房补贴,沙洲及附近的村民掀起建新房的热潮,朱君志从中闻到“商机”,买了一辆二手小货车运建筑材料,一年收入四五万元。沙洲景区红火之后,朱君志的妻子也时常到村里的农家乐饭店打工。这样一来,全家经济状况明显改善,2018年纯收入接近6万元。

朱君志向帮扶工作队队长黄飞介绍杨梅树种植情况。

因为妻子患病陷入困境的朱利志,在医保和扶贫政策帮助下缓解了压力。他的新家位于“半条被子”故事雕像的广场旁边,人流量大,他便在家里开店卖烟酒副食,门头挂上几个大字“沙洲红色商店”。

2018年,有了稳定收入的朱喜永、朱君志等人,作为村里最后一批脱贫户“摘帽”了,沙洲也在这一年实现了整村脱贫。

令朱喜永等人欣喜的是,全村脱贫之后,县里的帮扶工作队并没有撤走,“脱贫不脱政策”。

新梦想:农民念起生意经,单身汉“打广告”找“美女”

扶贫政策之下的红色旅游和产业发展,改变了沙洲。

在沙洲工作了三年多的黄飞告诉澎湃新闻,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0元,比2016年增加6000多元;村集体收入40万元,比三年前的0.48万元增长83倍。

不足1平方公里的沙洲,成为汝城这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的亮点。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首站就来到了这里。

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7年后,总书记在湘南沙洲村看到了脱贫攻坚的成效。央视新闻报道称,从十八洞到沙洲,这两个小小的湖南村庄,“注定将在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书记来过之后,沙洲的名气更大、人气更旺了,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参观旅游。在沙洲景区上班的朱喜永介绍,现在每天游客有五六千人,周末的时候一天有七八千人。

朱喜永指挥来景区的大巴。

人气带来商机,许多村民在家里做起了小生意。如今村里开了7家“农家乐”,在广场周边摆摊卖土特产的村民有50户左右。游客和进村车辆越来越多,村部前面的停车场不够用了,新停车场如今正在施工。“第一期的停车场建成后可以停70多辆大巴,200多辆小车。”黄飞说。

成为脱贫先进典型的沙洲今后如何发展?黄飞介绍,下一步沙洲将努力打造5A景区,通过红色旅游带动周边村庄的发展。汝城县扶贫办主任徐春雄表示,沙洲发展有了辐射效应,全县正抢抓机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推进乡村振兴。

沙洲不断汇聚的人气,让脱贫之后的朱君志坚定了“两手抓”的决心——一手抓养蜂产业,一手抓摆摊小生意。今年10月他又获得5万元无息贷款,准备将蜂箱数量扩大到30箱,“以后光养蜂的收入,一年就有5万到8万块钱”。

朱君志夫妇还在村里广场边租下一个摊位卖土特产,生意还不错,最畅销的是手工米糕。“这十多天我们做米糕做了两百多斤糯米,卖了四千多块钱。”当着记者的面,朱君志算了一笔账,满脸笑容。今年11月,他开着面包车带妻子去邻近的桂东县考察,琢磨着怎样把土特产生意做大。

住在广场边的朱利志夫妇也变成了生意人,不但在家里开商店,还在外面摆起了摊。去年12月朱利志买了6台旅游观光自行车,今年10月又购进13台,租车的收入一天有几百元,现在已经“归本”。平常,朱利志负责进货,病愈的妻子则挎着钱包,在摊位和商店里来回忙碌。

朱利志夫妇在家里做起了小生意。 

与朱利志、朱君志不一样,在致富方面,年近花甲的朱喜永没什么雄心和规划。两年前他在扶贫队的帮助下,住进了重新装修的房子。自从进景区工作后,他的工资加上政策性收入,每月有两千多元,一个人花销基本够用。

“现在生活好了,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讨个老婆。”沙洲景区的保安罗满怀,自称最懂朱喜永的“心思”。

2019年,“老单身”朱喜永有了一段“情史”。多年前因他拿不出1万元彩礼钱而拒绝他的那名妇女,主动上门和他交往,还亲热地叫他“喜喜”。

2019年12月,朱喜永与女朋友到县民政局领了结婚证。他花了彩礼钱等开支一万多元。可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一个多月,两人就离了。朱喜永有些懊悔,感觉自己上了当。

过了一段时间,平静下来的朱喜永,还是想找个老伴。经过“失恋”教训后,他觉得找对象得找“实在的”。

“有合适的‘美女’,我就欢迎。”朱喜永笑着说。在湘南地区,人们常常称女性为“美女”。

谈到个人姻缘的事,面对电视台的采访镜头的朱喜永有些拘谨,不停揉着手。停顿一会后,他抬起头,用认真的语气给自己打起了“广告”:“有意向的‘美女’可以过来认识一下。我们这里是红色旅游景区,跟着我不会过苦日子。”

    责任编辑:马世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