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周国平谈“在线教育能否取代实体教育?”

2020-12-16 17: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周国平 若流

在线教育是否能最终取代实体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否取代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下最具争议的教育话题。在近期举办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著名作家、学者、哲学研究者周国平,针对当下两大热门新技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发表了他的看法。

他认为互联网的影响下,“自我教育能力”重要性凸显,自我教育能力拥有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此获得心智的快速成长;如果没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会被海量信息淹没,反而败坏了心智的成长。

而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的全面发展?尽管芯片已经可以植入猪脑,但周国平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他认为人类智能的核心是直觉、领悟、想象力,而不是知识、逻辑、记忆力。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运用和享受这些精神能力,如果被机器取代,人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以下由“若流”整理自周国平的演讲内容精华实录,有删减。

01

互联网和自我教育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的改变有目共睹,总体上是积极的。我想谈的是,互联网凸显了“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性,也因此,暴露了现行教育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方面,有很大不足。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这个特性在天才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人类文化的任何领域,一切做出创造性贡献的,都是自我教育而成的,而不是学校老师教出来。甚至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往往和体制化的教育发生很严重的冲突,冲破了体制的阻力后得以成长的。

我所说的“自我教育能力”,实际上是在自己兴趣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觉得一个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毕业以后,看他是优秀还是平庸,关键是看他是否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是否具备了兴趣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能力。

互联网最明显的好处是资源的发达和共享,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信息,要享受这个好处,前提是:

第一,你要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向,知道自己要什么;

第二,具有相当的鉴别能力,能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没有这两点的话,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被动地接受信息,成为海量信息的通道,这些信息跟你的心灵,跟你的生活毫无关系,不是促进,反而是败坏了心智的成长。

互联网作用有两面,对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来说,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平台;对没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来说,往往受信息流强制左右,这种能力反而更加难以培养。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同样凸显了互联网的优点和不足。优点很明显,如果没有互联网,学校教育彻底停摆,但是有的人因此得出乐观的看法,认为互联网以后取代或者大部分取代实体教育。

我认为不能。

因为疫情期间,同样暴露了网课的不足,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网课没有实体教育的现场感和亲密性,在课堂上的学生和老师,有现场互动和情绪交流,一个老师看着学生的眼睛讲课和对着屏幕讲课,听者和说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第二,对年龄比较小的学生,比如说初中生,自制力比较差,往往听网课不专心。有些学校,网课上过的内容还要在课堂上重新上一遍。

基础教育来说,我认为课堂仍然是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是网课能否取代实体教育,而是要改革我们的实体教学,让互联网成为新生态良性的一环。

现在我觉得问题比较严重。从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要求方面来说,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评价体系都是应试导向,阻碍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不是快乐的事,而是一件痛苦的事,区别在于,他们的承受力大小,以及应对的好不好。

这样好不容易熬进大学,觉得大功告成,好不容易松一口气了,在学习上就不再有进取心,这是长期基础教学中,没有让孩子喜欢学习。

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没有兴趣谈不上自我学习,这是先天不足。毫不奇怪,进了大学,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研究型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少之又少。

02

人工智能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可以说是最时髦的新技术,虽然还没有实际应用到教育里面,但这方面的遐想很多。我相信人工智能在教育是有所作为的,但一定有他的限度,限度是——不可能取代教育和学习。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所以是它的目标,始终是人的全面发展。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问另一个问题,就是人能否依靠人工智能实现全面发展?

我们要先问一个问题,人工智能能够具备人的各种能力吗?谈论人工智能能不能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智能,我认为人的精神能力不限于智能,人的精神能力还有情感,还有道德。

根据我粗浅的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的是算法,就是把信息数字化,通过大数据计算,找出其中的逻辑来。那么凡是不能数字化,都是在人工智能权限之外。

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强项,而人类智能的核心是什么?

一种看法认为是知识、逻辑、记忆力,另一种看法是直觉、领悟、想象力。爱因斯坦的看法是后者,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是创造的源泉,我是赞同的。

后者来说,人工智能是永远无法将其数字化的,所以人工智能永远欠缺了人类智能的核心因素。比如说,人工智能可以把相对论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数字化,但首先得有爱因斯坦发明出相对论来,人工智能发明不了。

其次看情感,人工智能,不能拥有真正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有很多外在表现,比如脸部表情,说话的语气,还有话语内容。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视觉图像,语音和文本进行识别,甚至模拟外部表现,但和真正拥有情感是两回事。

我觉得拥有情感最基本的条件,必须是活的生命体。活的生命体,才可以感受快乐和痛苦,爱和恨,希望和恐惧这些情感。人工智能不可能成为一个活的生命体。

另外,人作为灵魂,有一种尊严感。人工智能不会真正意义上拥有生命和灵魂,所以不可能形成情感和道德良知。

进一步来说,这些都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来说,这个主体性,是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同一性和延续性的意识,也就是说自我意识。每个人都是一个我,是“我在思考”,“我在爱”,“我在向善”。人工智能,之所以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精神能力,归根到底是机器,不是主体。

我的结论,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受教育和学习过程,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发达,人的全面发展还得靠每个人自己。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可以补充说,“我爱故我在”,“我向善故我在”。人生的意义在于运用和享受人的这些精神能力,如果把这些事情,都被机器人取代,那么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今年技术界,最震撼的消息是马斯克的公司展现了植入芯片的小猪,这家公司的愿景是把芯片植入人脑,把人的大脑和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双向的信息传递。有的人为此欢欣鼓舞,认为到了那个时候,学习就会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阅读,不用读书了,把文本信息传递到芯片就可以了。

且不说这种愿景是否能够实现,就是能够实现,我相信大多数人也是会拒绝采用的。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信息的储存器,完全放弃阅读本身的快乐和享受,这是懒人的理想,结果是变成蠢人。

—— 往期相关内容 ——

THE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