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实拍临川“年味”!不回家的临川人千万别看!不然....

临川发布
2021-01-22 16: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原创 临川融媒体中心 临川发布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每当到了年尾,年味也将至。

人类,对于食物,

总寄托着亲情和乡愁。

随着春节的临近,

我区乡村传统习俗

打麻糍、做米糖相继上演,

处处年味十足,香甜四溢。

打麻糍

打麻糍是农村过春节不可少的一项传统习俗。圆圆的麻糍象征着团团圆圆。我区茅排乡茅排村是个只100多户的山区小村,每到过年前,这里家家户户都会打麻糍,把它作为过年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村民徐小亮今年就蒸了100斤糯米用来打麻糍。一大早,男女老少都聚集到徐小亮家的院子里参与到打麻糍当中,你一下、我一下,大家配合默契,有说有笑。

“米要经过水浸,浸泡四到五个小时,放入碱,再浸泡四、五个小时,再加大火蒸,蒸到没有硬的就可以打了。”村民徐小亮对记者介绍。

将蒸好糯米放入石臼中,年富力强的男子便用竹棍将散的糯米挤压成团,随即抡起木槌,你一下我一下轮流捶打石臼里的糯米团。

徐小亮说:“麻糍好最关键就是要米好,米里面没有杂质、没有粳米,(蒸的时候)火要大,水要热水,先把甑要蒸热,再放米下去(蒸)。”

打麻糍其实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

今年30出头的徐勇,听说打麻糍也积极参与其中。徐勇高兴地说:“心里比较高兴,有过年的气氛。带出去让朋友品尝一下我们家乡的风味,特色风味。”

刚打好的麻糍粘上白糖,真可谓又香又甜,吸引左邻右舍的孩子前来品偿;在村民们的巧手中,一大团麻糍被做成一个个两斤左右重的圆形,并入塑料袋中来延长麻糍的保质期;贴上一张小小的红纸,象征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红红火火。

灌芯糖

徐小亮用糯米做出了香味,而河埠乡郑家黎家组的黎升寿则用糯米做出甜,他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灌芯糖50多年,使这一传统手工食品仍保留着原始的香甜。在知情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黎升寿家中,刚好碰上他在锅里熬制米糖。

村民黎升寿说:“糖的好坏取决于搅糖,缸里不坏,锅里除了烧掉不会坏糖,缸里要能吃得水,糖就会更脆,吃不住水的糖就韧性强、冰凉,不会出苦瓜霜。哪怕五个人牵出来的糖,就会有五种。”

1951年出生的黎升寿,16岁跟随父亲学做灌芯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灌芯糖制作的高峰期,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一两锅,用来招待客人、馈赠亲友。因而他也随着父亲到全区各乡镇、甚至到邻县去上门制作灌芯糖,一年加工超过200锅。那时黎家小组最多的制作灌芯的人也超过30人,是出了名的“灌芯糖”制作村。

2000年后,灌芯糖制作出现了萎缩,但黎升寿还坚持着传统手工制作方法,从发麦芽、蒸糯米、搅拌、发酵、榨糖、熬糖、牵糖到最后分割成段都是手工制作。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黎升寿也不断创新,将原先单一的灌芯改为现在的混合灌芯。“芝麻、白糖、豆屑,还有陈皮,这样就更香,味道好。”黎升寿介绍说。

黎师傅做的灌芯糖皮薄、色白、落口消融、为灌芯糖的上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现在仅年前,他就要制作灌芯糖30多锅,收入已有一万多元。可见米糖,虽然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还深受人们的喜欢。

END

不管离家多远,

只要闻到这些熟悉又让人

魂牵梦绕的味道,

都会在心里泛起温暖与酸楚,

只有这种味道,

才是深藏心底的家乡年味。

俗语有云

进了腊月门,转眼就是年

2021年春节日渐临近

你有没有觉得年味渐浓

而开始置办年货呢?

记者:余华生 通讯员:龚辉琴 张庆祥

来源:临川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付建荣

监制:余华生

原标题:《实拍临川“年味”!不回家的临川人千万别看!不然....》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