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警惕悲剧重演与互相关爱:一位哈佛流行病学专家的疫情思考

澎湃新闻记者 张无为
2021-01-29 17:54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一年前的1月30日,一名刚刚结束豪华邮轮旅行的乘客突然发烧就医,两天后被证实感染新冠病毒。这艘邮轮就是后来被视作“病毒培养皿”的“钻石公主”号。

彼时,还没有人意识到,当时的“钻石公主”号会成为今后世界的一面镜子。就在两天前,全球新冠累计确诊人数突破1亿人。

回顾过去一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流行病学副教授威廉·哈纳奇(William Hanage)近日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要警惕同样的悲剧一遍又一遍地发生,“最终发现,我们就像对待‘钻石公主’号一样,总有人说正在控制局势,但其实什么也没做,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如此。”

在疫情期间,哈纳奇每天从事大量研究的同时,也参与了所在地公共政策制定工作,并通过新闻采访和自己的社交媒体,向公众科普有关疫情的知识。

哈纳奇认为,人们从这场疫情中吸取的教训是应该互相关爱。“2020年真的是很糟糕的一年,我想无论如何2021年我们都会过得更好一点。”

哈纳奇在家中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疫情下忙碌的一天

从新冠疫情开始之初,哈纳奇就给家人定下一条规矩:每次从外面回到家里,都要洗手20秒。而他每天早上出门跑步,都会与人间隔2米。

这条规矩没有机会因为疫情的缓解而被废除。由于疫情的持续,整整一年,哈纳奇几乎都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

在接受专访的当天,哈纳奇向澎湃新闻描述了自己“典型的一天”:早上起床后首先接受了《科学》杂志记者的采访,随后与数据分析者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谈话,试图找出美国不同地区新冠死亡案例之间的关联;时间到了中午12点,哈纳奇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之后是与其团队通过邮件进行一些工作的交流;下午,哈纳奇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同事们进行网络会议,讨论如何利用污水和废水的数据来建立传播模型,希望从中得到或估算新冠病毒的繁殖数量;此外,哈纳奇还是当地一个专家顾问团的一员,对当地能否重新开放学校提出建议。

在他的日程表上,做完以上一堆事后终于可以休息一会儿,然而随之又要迎来爱尔兰电视台关于新冠变异病毒的采访。

在忙碌的安排之外,哈纳奇还要给孩子们做晚餐,一起吃饭或许是他难得享有的闲暇时光,有些时候,他也会和孩子们一起看会儿电视。

当这一切忙碌都结束之后,哈纳奇才可以真正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他告诉澎湃新闻,这些工作基本上就是“读”与“写”的结合:要写论文就需要读大量的文章,更新知识,从中发现一些别人或许还没有发现的东西,或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判断别人说的东西是否经得起推敲。他通常会工作到午夜。

对于哈纳奇来说,虽然一天的时间很宝贵,但与他人交流的时间必不可少。“我认为提供专家意见和指出专家还不确定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哈纳奇表示,虽然大多数时候,专家们为了负责任只能说“我不知道”,但他们的观点若能提供另一视角也相当重要。

“我没有巴里·布鲁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那么了解疫苗,也不像迈克尔·米纳(哈佛大学传染病学专家)对数学模型了解那么多,但我比他们俩都更了解基因组。”哈纳奇调侃道。

“疫苗本身并没有帮助,接种疫苗才可以”

哈纳奇与澎湃新闻的对话最早发生在一年前,当时他因对“群体免疫”策略精准而诙谐的解释而受到关注,哈纳奇指责提出这个概念的英国政府不应在一种假设性未来的基础上让脆弱、易感人群立马就暴露于病毒。

“这如同自家的房子着火,你信任的人不是去试图扑灭这场火,却莫名其妙地往火上加油,错认为这样做能够控制住火势。”他比喻称。

之后,哈纳奇也在尝试了解传播动力学的要素,试图探究为何有些新冠患者会感染更多人。在其研究之外,他还关注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对疫情方面的差异,希望寻找到一种合理的、能够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方案。

新冠病毒是非常容易变异的单链RNA(核糖核酸)病毒,但彼时人们还未观察到新冠病毒发生了大量变异。而等到人类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创纪录的时间内研制出新冠疫苗的几乎同时,新冠变异病毒开始在英国、南非、巴西等地大肆传播,而且可能造成了更高的感染率。

去年12月3日,哈纳奇与同事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新冠病毒在短时间内、单个患者体内就能发生相对较多的突变。文中描述了波士顿的一名免疫能力低下的患者,这名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154天病亡。研究人员在其体内提取的毒株中发现了几个突变,其中的“N501Y”突变就存在于科学家们最早在南非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501Y.V2”中。

这一发现与最早监测到新冠变异病毒的英国剑桥大学治疗免疫学和传染病研究所临床微生物学教授拉温德拉·古普塔(Ravindra Gupta)所发现的结论一致:即免疫系统脆弱的人群可能会给新冠病毒累积变异的机会。

然而,这些还不是让科学家们目前最头疼的问题。在英国首相约翰逊1月22日宣称在英国发现的新冠变异毒株B.1.1.7不仅传染性提高了70%左右,致命性也提高了30%之后,陆续有证据证明现有疫苗对变异新冠病毒的作用或许会减弱。

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哈纳奇并未表现出过于担心。他向澎湃新闻表示,对于大多数采用mRNA技术的新冠疫苗(如辉瑞和莫德纳疫苗)来说,针对变异病毒而进行相应的调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采用其他技术的疫苗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如果必须对疫苗进行升级,中国的灭活疫苗预计可在两个月左右完成,整体工序并不复杂。

“疫苗产生的免疫反应是多方面的,我想(疫苗)效力可能会降低,但不会降低很多。因此变异毒株不一定能够在接种了疫苗的人群中再传播开去。”哈纳奇认为,谨慎的做法是不要停止目前已获批上市疫苗的生产,同时,也准备着对改良后的新冠疫苗进行生产,以防万一。

即使变异病毒尚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恐慌,哈纳奇也一再提醒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在其社交媒体推特的主页上,置顶的仍是去年11月29日的一则推文:“不要忘记,疫苗本身并没有帮助,接种疫苗才可以。”

“新冠变异病毒的出现意味着,我们需要为更大比例的人口接种疫苗,才能真正控制疫情。”哈纳奇向澎湃新闻表示,曾经60%就能达到的群体免疫阈值,现在可能已上升到80%。

人类能不重蹈气候变化的覆辙吗?

哈纳奇曾转发过一条推文,这条推文认为虽然全世界在面对第一波疫情时有“压低疫情曲线”(flatten the curve)的共识,但在第一波疫情过去之后,各国就“分道扬镳”了。“我们需要采取统一行动!除了一些地方在小范围内做到了这点,但在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哈纳奇评论道。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哈纳奇也提到,中国在控制疫情方面做得很不错。但就美国而言,一些州市,如加州旧金山和东北部的佛蒙特州在抗疫方面比联邦政府做得好得多。

“联邦政府是个彻头彻尾的灾难。一个更加负责任的政府对国家和世界都有好处。”哈纳奇提到,1月20日拜登政府上任或许能改变美国过去一年在抗疫方面的错误。

拜登提名的新任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萝谢尔·瓦伦斯基(Rochelle Walensky)是哈佛医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哈纳奇的同事兼好友,“我了解拜登团队中的一些人,瓦伦斯基很聪明,认真,工作投入,我认为美国今后会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哈纳奇来说,看到美国每天有成千上万人死去让他感到非常痛苦。而更加痛苦的是,人们从不吸取教训。由此,哈纳奇想到人类目前正面临的一大危机——气候变化。

“可以说从去年2月份开始,新冠病毒这一问题就应被认真关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到有许多错误信息,阻止了我们预防疾病和死亡的行动。当人们在我们眼前死去的时候,死亡人数仍在不断上升。事后总会有人说,‘你没有预言水晶球’(编注:批评专家没有发出相关预警),但是他们根本没有看到我们一遍一遍地说这件事有多么严重,(事实)一次又一次验证了之前的提醒多么正确。”

人类面临的挑战也不仅是新冠疫情。哈纳奇认为,新冠疫情让人联想到人类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人们仍在不断寻找借口不去采取适当的行动,而气候变化这件事已经发生相当长的时间了,这让人感到担忧。”

在哈纳奇看来,人们起初对于新冠病毒的态度完全是从气候变化剧本中“借来”的,其中就包括“不确定”与“怀疑”。人们甚至不愿意相信科学家的话,转而相信主流科学之外的说法,使得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变得愈加困难。

其实,就连已故英国知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也多次警告,气候变化是人类所面临的巨大危险之一。霍金甚至表示,谁再否认气候变暖,就送他去金星看看。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否认气候变化的证据,执意退出《巴黎协定》。

不过,美国这个对气候治理至关重要的国家在拜登上台之后重返《巴黎协定》。据此前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今年1月初曾表示,气候变化持久战胜负的转折点就在2021年。许多国家已承诺加大减排力度和幅度,各国领袖今年还将齐聚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有可能做出新的承诺。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管是气候变化还是新冠疫情)要告诉人们他们可以做点什么,甚至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应对疫情可以戴口罩、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降低检测成本、将确诊病例隔离。这其中很多是美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情,但是应该做的事情。”

采访的最后,哈纳奇提到了他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比尔和泰德历险记》,这是一部1989年拍摄的美国科幻喜剧,讲述了一个来自未来世界的人来到了就读同一所高中的比尔和泰德身边,两人通过时间机器完成了历史的穿梭,最终使得“世界变得更好了”。

“我想说的是,人们应该从大流行中吸取教训,对彼此好一点,互相照顾,互相关爱。”

正如哈纳奇此前在严格规定家人防疫习惯时所说的,“如果你保护自己不受感染,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考虑如何帮助你的邻居、同胞。”直到如今,哈纳奇电子邮件上的签名仍然是——“照顾好自己和他人”。

    责任编辑:闫颂阳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